• 2

台灣造船史1:從三菱台灣船渠到中華民國中船

台灣造船業造船噸位排名全球第四

遊艇製造業更是全球佼佼者

這都不是偶然,而是前人篳路藍縷,一步一步努力而來的



說起台灣造船史,有明確文獻,製造現代船隻要從日本時代談起

根據國家圖書館的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資料顯示

現在台船最早前身是創立於1919年的基隆船渠株式會社


由礦業家木村久太郎在台灣總督府支持下

集資100萬日幣並擔任總經理

設於基隆牛稠港,共發行一萬股股票

擔任董事的台灣五大家族顏家顏雲年投資100股


成立初期的基隆船渠株式會社

先借用1916年成立的「木村鐵工所」,位於牛稠港的築港用船渠展開修船事業

當時船塢由角石所製作

船塢全長420呎,寬198呎,入口為48呎,船渠水深,漲潮時達15呎,退潮時為12呎

載重3000噸汽船皆能直接進港進行修繕


其後又續建石造4000噸乾船塢一座

50噸級船台一座,200噸級船台兩座,共三座船台


基隆船渠株式會社業務

可分為修船,造船,製機三部分

任何造船廠一定有利用造船船塢,船渠來修船業務

基隆船渠株式會社的修船客戶

以台灣總督府命令行駛於台灣沿海的十餘艘船舶和台日定期航線

及行駛於大陸華南地區的命令航線船舶為主,以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為最重要客戶


就基隆船渠株式會社修船技術而言

草創前二年,只有修繕一年期定期檢查船保養修繕的修護能量

但1922年,大阪商船將所屬的遠洋船 天草丸

所需更高修繕技術能量的遠洋船三至五年大保養修繕

大膽交給基隆船渠,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特別檢查修繕

大阪商船總公司還派遣技師來台全程監督

基隆船渠的修繕技術,獲得當時航業界好評,從此有固定遠洋船修繕業務


製機方面

要製造現代鋼製船,當然要有自製大型鑄件能量

基隆船渠創業之始就開始興建鑄造工廠


不過出師不利

先是因勞動力不足和基隆連續降雨量太大延誤進度

等1921年3月完工不久,三個月後又遭逢火災


不過隨著重建和大型鎔鐵爐完成,具備製造製糖會社所需大型鑄件的能力

先後承製交付帝國,明治,大日本等製糖株式會社

訂購的發酵槽,糖蜜槽,廢蜜槽和建廠工程支援


不只如此

還承製台灣鐵道部,專賣局樟腦工廠,嘉南大圳的大型機械

也接受台灣礦業株式會社和台陽礦業株式會社委託量身訂做生產所需機械

並延聘日本神戶製鋼所的技師來台監造興建基隆船渠自己的製鋼廠和鑄鋼廠,於1935年完工啟用



再來談基隆船渠最重要的造船業務

基隆船渠株式會社的造船事業

以小型汽艇,自動艇,小蒸汽船,水產指導船和水產試驗船為主

訂戶大都為當時台灣各公家機關

例如花蓮港廳向基隆船渠訂購捕獲鯛,鮪魚延繩試驗船


台北州也訂購一艘北丸

行駛於淡水一帶,開發當地的鯛,鮪,鰡等魚類,並著手旗魚魚場的試驗



另外接受台灣總督府委託

承製高雄港築港所需特殊工程用船舶,例如工作拖船的自動艇和鋼製給水船等

和1934年接受台電株式會社委託,建造供日本皇室於日月潭使用的高級遊艇


1928年首次接獲台灣以外的訂單

由日本駐福州領事館下訂製造汽艇一艘



造船技術方面

基隆船渠倒是有一領先當時全日本造船技術創舉

就是1933年接受台北州委託訂製一艘自動艇時


有別那時帶錨釘式的組裝

改採歐美最新剛發展的電氣焊接接合,轟動一時

電氣焊接技術還要再過二十年後,才成為二戰後重新出發日本造船業普遍採用



不過就算有引進全球最新造船組裝技術的基隆船渠,從創立開始財務上一直面臨虧損壓力

虧損原因細分為修船方面

因區位上的劣勢,就算以低價搶客,也不敵當時日本國內,香港,上海的同業競爭

畢竟專程開來台灣修船不划算


造船方面

由於台灣不產鐵礦,需進口原料來製鋼,成本較高外,重要造船零件皆須日本進口

造船量又不大,沒有規模經濟,再再墊高生產成本


基隆船渠株式會社為了求生,開始致力降低成本

從1922年起,開始出現外包給其他業者代工轉包費

比美國電子業這世紀初興起的out sourcing外包風潮還早快一整個世紀


但基隆船渠再怎麼努力降低成本,也不敵'生不逢時'的時代洪流

因為基隆船渠創立1919年那年

遭逢一戰剛結束的全球不景氣.尤以東南亞各殖民地一戰時

因歐洲烽火來源中斷,暫時改向日本購船應急的榮景

一戰結束,英,法,荷三強權造船業也重回東南亞殖民地



殖民地本來就是用來提供原料和成為宗主國的製成品消費市場

造船訂單怎麼輪的到日本各大造船廠呢,更別提新成立的基隆船渠了

既然全力支持創立的台灣總督府,只好跳下來,自1921年開始撥款補助

可是補助金額只夠付償還負債的利息



於是1927年,台灣總督府

以45萬6千日圓預算,償還基隆船渠所有累積負債

並購買基隆船渠土地,船渠等全數資產設備,再無償回租給基隆船渠



如此重新開始的基隆船渠,只短短出現獲利兩年

就因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不景氣,又開始陷入虧損

直至1934年日本開始備戰,準備侵略中國軍需工業帶動日本景氣,基隆船渠經營開始好轉



不過由於日本軍閥開始醞釀'大東亞共榮圈大戰略'

原本'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方針遽變為'工業台灣,農業南洋'

而自1927年,基隆船渠所有土地資產設備已全由台灣總督府買下

有綿密政商網路的日本第一大財閥

三菱財閥透過政府力量,以加速台灣重工業化的'使命感'希望收購基隆船渠獲准



於1937年6月1日,盧溝橋事件爆發前不久

正式收購基隆船渠,改名為台灣船渠株式會社


日本第一大財閥接手後,果然氣勢非凡

以雄厚資本,立即設立日後成為台船大本營高雄造船廠

並集合三菱旗下各子公司濟濟人才來台

積極提高造船資材例如船舶主機和輔機自製率



三菱台灣船渠株式會社一成立即全額接收

繼續聘用基隆船渠株式會社原有306位員工

到1937年該年底,三菱台灣船渠共聘用社員18名,雇員19名

台北工業學校(後來的台北工專)畢業生見習1名,職工335名

當時台灣20多間造船廠,雇用人數次多的富重造船鐵工廠才118人



至於三菱台灣船渠資本500萬日圓

(其中350萬日圓是接手原基隆船渠解散時的資本額)

共發行兩萬股股票中

最大持股是買下所有台灣總督府資產持有8900股的三菱重工

其次是以原基隆船渠還不出貸款'以債轉股'持3100股的株式會社台灣銀行


第三大股東是各持有1000股的台灣五大家族基隆顏家 顏欽賢

和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第四大股東是持400股的近海郵船株式會社



從股權結構分析,赫然就是日本三菱財閥

金字塔旗下子公司孫公司中,最頂層子公司

當時台灣第二大造船廠台灣鐵工所資本額200萬日圓

但台灣鐵工所造船業務只佔很小比例,以生產機械為主



其他如資本額二萬日圓的基隆合名會社造船鐵工廠

台南須田造船所資本額一萬九千日圓

還有山村造船鐵工所和荻原造船鐵工所,資本額皆一萬日圓

可以想見三菱台灣船渠資本額在當時台灣有多大



三菱台灣船渠初創的組織最高管理者是社長

下設總務,勞動,業務,工務四部和高雄工廠以及船渠長兩直屬單位



船渠長下設船務課

工務部下設電氣,設計,造機,造船四課

和降級後的基隆工廠



業務部下設材料,業務,會計三課

總務部下設庶務,營繕,自動車三課



工場設有三處

一為台船公司現址的社寮町工場

二為原有之基隆船渠會社的大正町工場

三為戰後台機公司旗後分場的高雄旗後町工場


三菱台灣船渠業務收入,還是以修船,造船,製機三項為主

先談製機業務

三菱台灣船渠除了承接原基隆船渠的

鐵道部,專賣局,港口修造,製糖會社

產業機械,製鐵機械,水泥機械外


創立一年後,開始承接軍部物質生產,提供鋼材和製造操碳機等機械

給高雄海軍要塞,基隆要塞司令部,加藤部隊,梅村部隊

海軍運輸部,馬公海軍工作部,第六海軍燃料廠等單位


不過三菱台灣船渠的製機業務,隨著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爭爆發

原本負責製機的資源和人力轉向修,造船逐漸減少


修船業績方面則是因戰爭成長驚人

創立的1937年下半年修繕船舶589160噸

隨著中日戰爭規模擴大,1940年上半年度修船業務量暴增至848309噸



隨著太平洋戰爭前期日軍攻無不克,佔領地越來越多

所接收佔領地中,諸多以修船為主的造船所,因修船資材改由日本本土提供

三菱台灣船渠相較南洋日本新占領區,離日本本土較近

享有運輸成本優勢,但是這優勢僅限於修船業務


至於造船業務受限於諸多原因

到二戰結束,三菱台灣船渠僅止於建造各式小型船舶和提供2000噸左右的船舶修繕

首先是珍珠港事件後,日本海軍全權接管全日本船舶建造

共實施過三次類似美國二戰搶建標準自由輪運輸艦的戰時大型標準鋼船計畫



這三次造船計畫僅限日本本土和滿州

台灣因重要造船資材仰賴日本供應

而台日航線那時已遭美軍封鎖,所以未被列入戰時大型標準鋼船計畫



不過台灣的中小型船廠

卻被遞信省編入建造戰時小型標準木造船計畫

統一建造標準型100,150,250噸輕型貨船和300,500噸木鐵交通船

以解決戰時,台灣極度缺乏造船用鋼材的困境



三菱台灣船渠無建造大型船舶能力原因

還有缺乏足夠技術人員和重要造船資材自製率太低

前者台灣總督府為了短期內,發展造船業重要配套的機械工業

特別集合全台機械業者組織台灣鐵工會,由大型工廠提供技術發展轉包中小型衛星工廠

造船技工養成也是採和機械工業一樣,培育20-30人中小型轉包衛星工廠



但建造大型船舶所需的技術勞工

包含機械,鑄造物品的加工,鐵工,木工,電氣,鍛冶,銅工,熔接

等數十種,實在無法在短期內養成足夠所需的技術人員



至於造船資材自製率

除了艤裝品還是仰賴日本本土的統制會社供應外

台灣總督府遞信部協調三菱台灣船渠,台灣鐵工所,中田鐵工所,發展船舶主機和輔機

船舶引擎中用的曲軸等中階技術零件,則交由鐵道部台北工廠設計製造


直到二戰結束被政府接收,將三菱台灣船渠和台灣鐵工所合併組成

中華民國台灣機械造船

主要設備為3000,25000,15000噸三大船塢

約佔當時全中國船塢總噸位三分之一強,待續


2018-01-13 14:19 發佈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

三菱台灣船渠有別其他日產,第一時間先由海軍監管

至1945年11月

改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和經濟部台灣區辦公處共同負責監理


1946年五月一日

台灣機械造船公司正式合併台灣船渠

台灣鐵工所和生產氧氣的東光興業株式會社

主要設備為3000,25000,15000噸三大船塢

約佔當時全中國船塢總噸位三分之一強


台灣機械造船公司業務基本和日本時代一樣

分為造船,修船,,製機三部分

政府第一批派遣接收台船人員,多擅長生產機械

對修船造船專業較陌生


適逢經濟部想利用日本戰後賠償條款

拆除日本本土三菱造船廠一座五十萬噸造船設備器材

特別成立中央造船公司籌備處

應台船缺乏造船人才之請

特聘日後成為台灣經濟起飛大功臣李國鼎來台船任職協理,待續

不過政府接收後的台船

由於國共內戰引發的通貨膨脹

而台船修造船所需的重要原料,因都要自大陸或國外進口

所獲得的收入根本不敵進口修造船原料上漲速度


加上許多台灣修船客戶航商財務吃緊

無力付清船舶修繕費造成大筆呆帳

更要命台船此時承接許多海軍修船業務,收款極度困難

需由台船墊付工程款項


再加上大陸淪陷後

日本造船業由於能自製所有零件,船舶修繕成本遠低於台船

而一樣不生產修船零件的香港修船業

雖然規模遠小於台船

卻因香港是自由港,免徵進口零件關稅,修船成本也遠低於台船


在東,西日本,香港造船同業夾殺下

負債累累的台船眼看就要撐不下時

韓戰突然爆發帶來的及時雨 美援救了台船
台船美援分為

提撥修船貸款讓台船有穩定可靠收入

單是1950年下半起,因海軍軍艦修理業務增加

佔到台船每月業務量七成

技術援助人才培育

和購買材料貸款及擴建貸款幾種


其中擴建貸款買來的各項最新設備

例如鋼質浮塢碼頭,烘模電爐,自動電焊機

鋼板冷作設備和X光檢驗機台

讓台船公司的電焊能達到國際水準


不過美方負責美援的懷特公司

認為有了先進設備,沒足夠技工操作也沒用


於是又多出以美援密集開辦六期技工訓練班

培養出二百餘位電銲,機械,繪圖合格技工


其實在美國出此錢前台船為應急

鑒於當時台灣尚未有造船科系

1952年起先在台大機械系大四分設造船組和輪機組

由台船副工程師韋永寧轉任台大機械系副教授

開設電銲學和內燃機學兩門課程
在萬事俱備

自1951年台船以美援

建造兩艘75噸鋼木合質遠洋鮪釣船開始

台船業務重心由修船轉向造船


1953年再獲美援貸款

以全電銲熔接工法,成功建造100噸及遠洋漁船兩對


台船受此鼓舞雄心萬丈,接下三年內

政府利用美援購船貸款,設計及建造三十艘350噸級鋼殼遠洋漁船

想趁此有生產規模經濟量

自國外引進技術自製重要造船零組件


經台船派人至歐,美,日各大造船廠考察評估後

選定大型遠洋輪船和機械水利發電設備製造

與日本石川島重工合作漁船和船用柴油機製造

與以建造鮪釣漁船著稱的新潟鐵工所合作


1954年二月

和日本石川島重工簽訂五年技術合作契約

同年六月與新潟鐵工所簽訂十年技術合作契約

一簽完合約即著手建造公營中國漁業公司訂購的4艘350噸漁船

由新潟鐵工所提供工程藍圖和採購規範

並派遣技術人員來台就購料問題達成協議



因為新潟指導台船建造此噸位新式鮪釣漁船

其實在日本新潟鐵工所自己也正在建造

意即指導者自己也正在摸索

收台船技術指導費和材料費,以增加生產規模經濟

何樂不為


但也因此台船興建這四艘鮪釣漁船

交給船東 公營中國漁業公司後

發現四艘新製漁船出航兩次後

皆發生船殼和接觸多處腐蝕需大修,面臨天價整修費用求償

所幸雙方都是公營在高層'協調'下

由中國漁業公司'吞下去'自行吸收
台灣利用美援,成功達成第一期四年經建計劃後

有眼光的經濟部長尹仲容研判

台船只靠內需船舶進口替代,絕不是長遠之計


計劃以日本為榜樣

因為造船是勞力和技術雙密集產業

(當時台灣有充裕高素質勤勉低廉價勞工具有競爭優勢)

用外銷擴大台船規模.進而降低單位成本並當作火車頭工業

帶動其他諸如電氣,機械等多種零組件行業


可是當年台船公司在國際缺乏造船實績

除了不易獲得造船訂單.國際保險業者也不願承保

'造船者損害險'和'交不出船險'兩種保險窘境


加上當時中油公司.因台灣經濟突飛猛進,原油需求大增

卻面臨國際上大型油輪供不應求租用困難

和就算想向日,德,英等國際造船大國

購買大型油輪,訂單要排到七年以後


還有當時台灣海軍所接收最精銳美援艦艇

政府將台船以美方建議

採完全租賃方式,委託美國五大船廠之一

也就是後來建造紀德艦和神盾艦的殷格斯造船公司

部分高級修繕需委託菲律賓或日本的美軍造船廠維修

為了反攻大陸國策,建造維修軍艦能量需求考量

簽訂為期十年,每年租金12萬美元.成立殷台造船公司合約




感覺是個好樓
留言卡位等看之後的內容

aegisere wrote:
感覺是個好樓留言卡...(恕刪)

太感動了
謝謝您的鼓勵
新年快樂

金晟發 wrote:
台灣造船業造船噸位...(恕刪)


很好的分享,謝謝。

Allison Wu wrote:
很好的分享,謝謝。...(恕刪)

謝謝您的鼓勵
新年快樂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