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弟的淺見~~~
===========================分隔線==============================
其實台灣的資方大多為中小企業,當然也不乏大企業;
但是近十幾年來,台灣的資方(無論大小)大多都犯了一個很重大的錯誤,
經營一家店面、一間公司、一個事業,通常獲利與否,不外乎考量減少成本與增加利潤。
台灣的資方都認為減少成本支出=增加利潤,
這點是與國外很大差別的觀念,也因為台灣現在大多都為代工產業,
代工的利潤很低,因此大部分資方都朝著減少成本支出為主要獲利來源之一,
小弟個人淺見認為這是完完全全錯誤的觀念,
當初的台灣經濟奇蹟,不僅僅在於各項建設推行成功以外,當時的薪資也是每年在增加,
試想看看,每個國家的經濟除了出口之外,另一項重要的活水是啥,是"內需"
當薪資增加的時候,才能促進內需活絡,
簡單舉例來說明:
小弟目前一個月四萬五,如果薪資持續每年增加6%,
第二年將達47700
第三年將達50562
第四年將達53596
當然前提是個人能力持續提升,能夠持續幫公司獲利。
那已第五年以後來講,是不是已經多出1萬元,
多出的一萬元,通常不是儲蓄、買房、投資、消費。
以上均能刺激經濟活絡,增加內需,
那國內生產的勞力、產品,均能增加獲利。
如此循環,才能使經濟的水脈活絡。
但現在因為台灣的資方大多為代工產業,政府與資方又短視近利,
並無整合產業鏈的政策(無論誰當政都一樣,當初補助科技產業稅賦方案,誰在位通過的)
很明顯的,導致現在台灣跟韓國的差異,
經歷過金融海嘯的韓國近幾年經濟起飛,誰都無庸置疑。
就是韓國有統合過產業鏈,並且在於補助該國科技業時,加強要求產業鏈的需求配套。
所以韓國上下游整體產業都共同成長,不像台灣......
在比較新加坡,去年小弟到新加坡出差10天,新加坡港口現在每日的吞吐量,大家親眼所見會嚇到,
港口外滿滿的貨船準備進港卸貨(基本上新加坡比台灣還小,也是沒有天然資源)
沒錯,新加坡與韓國的消費水平比台灣高,但新加坡與韓國的薪資水平比台灣更高,
也難怪乎台灣許多勞工都無法承擔房價................
=================================================================
或許台灣的政府(無論哪個勢力當政)與台灣的資方需要再多想想囉!!
當然台灣的勞工也需要加強自身能力提升!!
dreamsaint wrote:
以下是小弟的淺見~~...(恕刪)
你的淺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
“當然前提是個人能力持續提升,能夠持續幫公司獲利”
你想要在3年內薪水增加1萬
問題是,你的貢獻有沒有相對增加?
以前我在大公司
我們的內規是,你領多少年薪,每年就要貢獻多少效益給公司
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舉凡設備更新、新設備導入、節約能源、作業員省時省力等等通通量化
如果你每年這些專案績效通通都很好
自然會升職升等,薪水就增加,而且速度還不慢
當然,生產技術單位可以這樣良性循環
人事單位呢?那當然就很吐血了
牠們的績效,就來自於砍公司所有人的福利來的!
dreamsaint wrote:
回覆MIN大,小弟的...(恕刪)
先別急著要扣別人帽子
針對您個人的這樣表現
如果您的公司是有制度的,您的老闆是有良心的
升職加薪那是應該的
因為您的表現符合我所提的貢獻度
資方碰到的問題是
像您這樣的員工,可說是可遇不可求
請您看看您的周遭,是像您的人多,還是庸庸碌碌的人多?
所以,資方對於廣大的庸庸碌碌的人
只能用庸庸碌碌的給薪方法
所以社會上才會瀰漫著低薪與停滯的薪資
如果您真的是千里馬,就不用擔心低薪與停滯的薪資
除非您碰到的不是伯樂
但是,再說細一點
老闆在調整職等薪資
也會考慮年資、其他同仁狀況與派系
還有您與同仁間的相處狀況(個人就不太滿意你隨便扣我帽子)
這個真的就只能靠自己的心理建設克服
所謂,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
我舉幾個例子好了
狀況:我該年度績效很好,但就是沒有好的考績
原因:
1.因為我很資淺,公司有一定的潛規則,資淺的就得擔待一點
2.公司規定每個單位都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低考績,因為大家都很好,所以照慣例用輪的,剛好輪到我
3.有同事已經連續幾年考績不好,再不好就得走路,因還想救救他,所以再用好考績給他一次機會
以上林林總總,都是我碰過的
忍一時,隔年主管自然會補給你
你也難保自己什麼時候陷入低潮,到時候也是犧牲別人來罩你
最後,千里馬還是需要伯樂
如果老闆沒良心,公司沒制度
以你優異的能力,不愁找不到識貨的伯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