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有規模的報社,政治版與財經版其實是分開的,當然採訪記者也未必是同一個人,通常如非必要是不會兼任的,除非是特派記者或特派員這類「通才式」的資深記者,嚴格來說,也不能算是通才⋯⋯這應該說是By某一個案子或是某特定區域,譬如花蓮假設有特派員這樣的編制,那這特派員就會節制所有花蓮地方版的新聞與事務,又假設北美特派記者也可能專就美國總統選舉這樣的新聞去報導⋯⋯諸如此類的⋯⋯我知道我舉的這個例子不太好,還是言歸正傳,有關跑政治版的記者,他們在我們那個年代來說,與現今的情況自然的大大不同,他們會窩在立法院、行政院⋯⋯甚至各部會的政府單位(看他們的職責範圍而定,當然還有政治嗅覺),跟社會記者在警察局「泡茶」有點像,但差異還是蠻大的⋯⋯差在哪裡呢?
政治記者要有「挖」的本事,這「挖」除了職業嗅覺、私交、人面廣闊⋯⋯等等「基本」功之外,還要有解讀「外交辭令」的能力,而且下筆要字字斟酌,明明是「隱晦推理」但是要寫得讓讀者(民眾)們感覺是自己「聰明領悟」出來的,好像是韓劇開放式結局一樣,呵呵。不像現在的記者們,寫什麼都不用負責,跟名嘴一樣⋯⋯說什麼也不用負責,抓包了也不用道歉,重點是顏色要對⋯⋯做得好的還可以有官可以當(或者是配偶有官可當),通告費可以每天領得滿滿的(主持人的收入就更高了),抱歉!忘了週休二日⋯⋯至少可以領五天啦!不過,還是有例外的,極少數的媒體顏色不對,敢隨便說NCC馬上就罰款囉!(再次抱歉,就算沒隨便說,抓到小辮子也是會被罰的⋯⋯)
再次言歸正傳,回到過去政經記者的故事⋯⋯,有關目前新聞媒體與名嘴的部分,未來會有專篇報導,規劃在第五十六篇與九十六篇,未來會完整的寫出來,這裡就不多說了⋯⋯如前言,以前的政治版與財經版是分開的,記者當然也是「各司其職」,必要時可以「聯合報導」,所謂聯合是兩位記者合作撰稿,所以,水平是很高的,論述也值得參考,政經版的編輯也不是吃素的,把關也很嚴謹,更何況後面還有編輯部各版刊主任、副總編與總編輯呢,哪能隨便說說呢⋯⋯有件事情不吐不快,因為真的替以前的記者抱屈,現在很流行一句話:「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唉~以前的記者不是這個水平的⋯⋯真的。
以前,沒有三兩三是不能上梁山的,現在的記者或名嘴,基本上只要會Google會耍嘴皮子,然後電視台肯發通告給你,網路上可以撰文上得了版面,就萬事OK等著領錢了!(說寫什麼都不用負責任,但是『方向』要對⋯⋯這很重要。)⋯⋯所以才會有上述那句「歇後語」評價出現⋯⋯,這對以前的記者超不公平的,但是也無可奈何,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現象是Taiwan only,國外比較沒有這麼嚴重。去年的某一天,我轉電視台時發現一個現象,有兩個財經的名嘴,剛好一男一女,開始涉足「政治」話題,而且儼然成了專業政治評論員,一直到今天為止,每天(週一到週五)只要轉開電視台,用瀏覽轉台的方式來進行,您一定可以跟我的發現一樣,每一台每天幾乎固定都是那幾個人,包括這一男一女,男的眼鏡框架是白色的,女的常常在頸上繫絲巾⋯⋯(用形容的是因為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呵呵,這跟另外兩台一是大聲公資深記者,另一個是草根嘴砲記者一樣⋯⋯相信也許不久的將來,他們應該也可以升遷的⋯⋯這也是當今記者「九轉丹成」的過程,還是那句話,方向必須正確,其他不重要,這跟以前的報社記者們(以美國為例),努力的追求如果可以獲得普立茲獎的榮耀⋯⋯是不可同日而語、相提並論的⋯⋯畢竟在台灣先今的名嘴記者們是挾「路線」以升遷,並沒有「四維八德」這種事的,不是嗎?我深深的為過去的記者抱屈⋯⋯,尤其是跑政治、財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