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esar373 wrote:
這個在正規語言中稱為:語意是ambiguous
所以只要是可以符合題意的都算對
因此分給一個人也是平分阿,平分不就是每個人拿到的都一樣?
所以只要在集合裡每個人拿到的數量沒有不同那就是平分,改用6支當例子
{1,1,1,1,1,1}
{2,2,2}
{3,3}
{6}
這樣有不符合平分的標準嗎?
好吧我承認我只是來說這不是邏輯的問題,真正邏輯好的話應該能更進一步揣測出題者的心理
(因為我會解答,不肯承認我是邏輯不好,撲~~~)
ambiguous
(a.)曖昧的,不明確的
查教育部的網上辭典,「平分」就是兩個人之間對分或是多人之間均分,相反詞是「獨吞、獨占」。
「平分」的英文可以翻譯成「divide equally」,「divide」的意思是「to separate into two or more parts」。
因此如果將36支鉛筆全部給一個人,這也算是平分,我就真的無語問蒼天了。
同樣在考36的因數,也有一題題目是這樣寫著「36位學生分組比賽,每組人數一樣多,全部分完,請問有哪幾種分法?」
受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訓練出來的學生,幾乎都知道答案要寫「1、2、3、4、6、9、12、18、36」,才能穩穩當當拿到分數。如果寫「2、3、4、6、9、12、18、36」或「1、2、3、4、6、9、12、18」,要得分,除非是大學聯考,眾目睽睽之下,被發現題義語意不清,送分。
想想看,只『分』成一組(這語意也有問題,全部36人只編成一組,能說是『分』嗎?),要如何分組比賽?
如果硬拗成,就每一組組內自己再分組比賽啊!那分成36組那個情形,一組只有一個人,莫非要把人從中間切一刀,左半邊跟右半邊玩?
國小的數學其實不難,現在卻令小學生感覺這麼難,其實是因為題目的語意不清。
題目的語意不清,有可能是出題者故意地以曖昧、不明確的語文敘述,設陷阱。也可能是出題者本身語文能力很差,無法清楚明確地表達。前者可以考學生機警伶俐否,後者可以考學生善體人意不,但感覺考不太出學生的算術能力。
縱使題目曖昧不明,而卻能揣測出題者(揣摩上意?)的心理,寫出出題者想要的答案,這好像不是邏輯好的表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