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太建議圖書館限制借書本數或補貼的作法吔!因為畢竟圖書館的本意就是提升閱讀風氣,富養人民素質的,若加以限制可能適得其反,提供補貼或許就會排擠其他社會資源.除了品牌的連鎖書店,現在的書本市場,已經是有市場區隔的市場了,例如:要買國外書藉,我會想到的是敦煌、紀伊國屋;要找以前的書或尋寶,就會特地去二手書店.有特定目的才會特別前往,若只是暢銷書或雜誌,就是網路買或路途中有經過品牌連鎖書店時才會進入看看.前幾年,住家附近有間區域型的誠品,有空閒時會過去看看,回來時就會多了一、二本書.後來誠品因經營模式改變與成本考量,陸續就關了區域型的據點,取而代之的是人潮較多的複合式商場經營,就企業的角度而言,或許這是正確的,但我只發現到,今年到現在,我還沒在誠品買過一本書.
淡淡的悲傷 wrote:其實不太建議圖書館限制借書本數或補貼的作法吔!因為畢竟圖書館的本意就是提升閱讀風氣,富養人民素質的,若加以限制可能適得其反,提供補貼或許就會排擠其他社會資源. 政府補貼是要補充市場經濟的不足。一般耳熟能詳的都是自由競爭市場經濟,但政府應由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想要的是國家整體提升,而非一兩位商人大賺,全民賠光光。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交通補貼,因為如果交通費太貴,偏遠地區發展不起來,窮人拿政府補助還比薪資扣掉交通費好(香港就這樣),結果都不肯工作,這樣國家整體負荷反而變重。前陣子01討論過體育館也是這樣,大家健康變好,醫療與外勞支出變少,年輕人能不照顧老人好好上班,以台灣政府的立場是賺的。現在大家吹捧不已的企業家馬斯克,早期也拿了很多美國政府補助,因為新創企業,保守銀行家根本不會借款。所以你覺得圖書不值得投資嗎?那可是投資成長中的年輕人,把老人照顧的錢砍掉一些來投資圖書都划算。
淡淡的悲傷 wrote:若是覺得文化不值得投資,也不會是一個愛買書的愛書人了.只是凡事皆有輕重緩急,您眼中相較不重要的福利,可能就是他人的重中之重.我只是表達我的看法而已,同樣地,也尊重您說明您的觀點 醫療補助出問題很久了,各國都有醫療費用占GDP比重逐年成長的異常現象現在這種治標不治本慢性病慢慢拖、醫療團體利益最大化的作法,早就該檢討,對病人與國家都不好
Lisa_Hsu wrote:所以你覺得圖書不值得投資嗎?那可是投資成長中的年輕人,把老人照顧的錢砍掉一些來投資圖書都划算。 年輕人最大的經濟負擔其實就是家中的老人,砍掉老人照顧經費,讓年輕人更沒時間看書,遑論花錢買書,反而造成反效果.現在出版書籍比從前方便許多,政府資金應該要花在沒人願意投資的地方,比方翻譯國外教科書,而不是給已經很賺錢的暢銷書送上更多利潤........
Lisa_Hsu wrote:醫療補助出問題很久了,各國都有醫療費用占GDP比重逐年成長的異常現象 醫療費用會隨著平均壽命的提高而增加.各種醫療技術的發展,原本的不治之症獲得解決,基本上都是金錢堆出來的,不應該說是異常現象...............
cckm wrote:各種醫療技術的發展,原本的不治之症獲得解決, 已經很多年沒有治癒疾病了,都是控制慢慢拖長期吃藥逐漸惡化長照拖命。勉強數得出來的只有胃潰瘍吃藥殺菌解決,當初發明爭議也很大,發明者還拿自己身體做實驗證實理論糖尿病藥物就可砍掉,逼病人運動節制飲食,效果絕對比長期吃藥好,有藥物病人反而有藉口不節制自己,長期吃藥最後長照就賴給子女照顧,這才是對年輕人最大的負擔
DandelionJack wrote:現階段台灣品牌的連鎖...(恕刪) 是的!不僅僅是連鎖書店,基本上,只要是實體書局也都面臨同樣的困境⋯⋯以我這種以看書為樂(人生)的人,光是金石堂網路的「金鑽會員」就已經蟬聯六、七年了⋯⋯我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年沒去書店?更別提去實體店買書了⋯⋯,那種年輕時,在書局一待就是半天的日子,只存在於回憶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