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

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yhlislefoot1984 wrote:
婚後。我唯一學到的就是這個。
如果執著是非對錯,根本無法結婚。
我也盡可能這麼做。
因為我認為,寵人和被寵是成人的特權。
能夠給人幸福和被給幸福,
遠比教育別人和被人教育來的美好。
就算完全不對也不管,反正就是要他怎麼做。
婚姻是野蠻的。
無論男人或女人,戀愛聊這種東西,
都是為了護己而成的吧。


出自 愛是恆久的神智不清-江國香織


標題和內文都很有意思,作家就是作家,寫起文章總是特別有情調,一種作家的氣味和調調。

不過就內容想傳達的涵義而言,愛是恆久地神智不清。

嗯,似乎有兩種可能,掉到心智理性下的情緒層面,還是超越心智的心靈層面。

愛超越了心智,打破了概念和人我對立,回歸到生命本身,那可是終極和無遠弗屆的燦爛輝煌。愛若只想訴諸於滿足自我情緒,讓我想到有次看臉書,洪仲清說到很多女生都被小說和偶像劇洗腦,只想活在不現實的愛情裡,而在現實婚姻狀態中扞格不入,產生了許多觀念的衝突和挑戰。這陷阱真的值得很多女生注意阿。

愛的確是護己行為,但可不是排他性的護己,而是包容性的,畢竟他人從來都不存在呢。
剛才在臉書看到一段話,也說出了我的心聲。

雖然我的體會很淺,習氣也還很重,

但若不是接觸到幾位善知識,給了我一些關鍵性的提醒,我連體驗都不會有,

而是會被覺性的概念框架住,陷入一個摸不著頭緒的狀態。

我深切體認到,若沒有老師心懷慈悲的指引,只靠我自己,真的是完全做不到。

所以真的如下所說,是何其有幸。
-------------------------------------------------------------------------

讓我們能聽聞佛法的,是慈悲攝受我們的善知識。

我們何其幸運,出生在有佛法老師的地方,

因為上師們的指引和幫助,

我才得以從習氣中解脫,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僅靠我自己是無法辦到的。

上師們的慈悲,給了我觸動內心的體驗,

而非定格在[ 證悟的人其行止應該如何 ]的想法上。

-- 明就仁波切 <自心伏藏>

--------------------------------------------------------------------------

明就仁波切以上這段話在臉書上的出現,是因他的首席弟子貢噶來台弘法。

明天開始,貢噶要講解三天的入菩薩行論,有開線上直播。

我曾經上過貢噶一天的課程,覺得他是一個講課幽默,溫柔真誠,修行程度又好的講者。

和他粗曠的外表真的是反差很大阿。他的講課供參考。


入行論實修次第之璀璨日

直播網址: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XC7gNNxSE-bfGwEy7hjkA

《入行論實修次第之璀璨日》講義下載: http://bit.ly/BodhicharyavataraPDF


日期:2/28 (五) ~ 3/1 (日)

時段: 10:00~12:00 第一堂

    14:00~15:30 第二堂

    16:00~17:30 第三堂
陸續把堪布貢噶的入菩薩行論影片看了。

他在入菩薩行論三天課程中,講了六度波羅蜜和四念住,講得挺好的,只是因疫情他們沒有開放現場聽課,自己線上看影片總是有些分心東摸西摸和打瞌睡,感覺有些內容漏掉就是了。

分享他所說的布施,影片中他有細講到布施時好的和不好的心態,以及布施時的對境,怎樣是好的或不好的,以及布施的技巧等等,有興趣可以去找他的影片看。以下是德噶分享的布施文字大綱的一小段。

我自己則覺得他最後一堂課把情緒的受和八識及第八識講得蠻好的,可能我有興趣但仍有疑問未解,或講得對我有用,我就覺得好,也把最後一堂課的影片做個分享。


「布施」:生起能捨的心念 令自心本性顯現

布施主要能幫助我們生起能捨的心念,斷除慳吝後,內心本具的心性就能自然顯現。布施不在於金錢多寡,而在意念清淨與否。有三種不同方式的布施:

一、財布施
給予有情眾生對於生活有所幫助的布施。不一定要透過財物,若使用語言的佈施,哪怕只是一個微笑,能令對方生起歡喜,這也是種布施 ; 又好比在排隊時,遇到插隊的人,若體諒對方而表達禮讓,也是種布施 ; 和顏悅色替問路的人指路,也同樣屬於布施。

二、無畏施
給予有情眾生對於性命有所幫助的布施。如布施藥品或是將路上的小蟲移到路邊乃至放生,這些都屬於無畏施,重點在我們的動機不是為了自己,純粹是希望解除對方的痛苦。

三、法布施
給予有情眾生能夠脫離輪迴的法布施。但同時也要觀待對象是否有想聽法的心態,否則反而會帶來反效果。


今天FB上看到的,紀錄和分享。

元音老人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14

我們上次也直接指示大家,這個佛性不在別處,就是現在一念斷處的離念靈知。當妄念都放下,一點不起的時候,這時候也不是沒有知覺,還是了了分明。這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見性不難,不要在那猜謎,「噢,悟道了,看見黃的紅的綠的東西了。」那與見性不相干的,那是見鬼。見性是見無所見,沒有一點東西的。

譬如現在你們大家把念頭一斷,什麼也不想,一切的現象都在你們的視線之內,但是你們沒有著哪樣東西哪個人,雖然有許多人很多東西,但見無所見,不知道誰是張三,誰是李四,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無念的靈知,能起見聞覺知的功能,即當人的本性。

如果我看見張三、李四、茶杯、陽傘等等,那就糟糕了,那是著相了。經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假如你有所見,那就不是真見,所以「見不能及」,「見要離見」,要離開自己的見,才是真見。無所見,那就是你們的佛性。所以見相不著相,無所見,就是真見。所以明心見性不難。

有人自誇﹕「我的佛法好。你們到我這兒來學法六個月,不要,六天,也不要,六個鐘頭,即教你們見性。」其實,見性一分鐘也不要,當下就能教大家明白見性了。

但是大家往往在這個地方不敢承當。「這就是見性啊,恐怕不是吧?假如這就是我的本性,我怎麼不發神通呢?」大家都被神通擋住了,迷住了。他們其實不知道什麼是神通。我們說話,大家聽話,這不是神通是什麼?假如不是神通,這個身體聽不見,說不出。身體就像機器人,不通電這個機器人不能動。現在能說能聽,就是佛性的妙用。

佛性無所不能,所以叫神,無所不具,所以叫通。佛性樣樣都能,樣樣都通,沒有阻隔。你一著相就不通了。執著看這個杯子,就不見其餘,那你就不通了。你不著,沒有擋路牌,一切事物俱在你視線之內,你就通達無礙了。所以一切妙用都是神通。

龐居士說,運水與搬柴就是神通妙用。大家時時在神通妙用中而不知道,執著人家不能而自己能,那才是神通,真冤屈死了。其實三明六通也不難,為什麼呢?因為道人都是見性在先,除盡舊習,得通在後。宗師稱為﹕「但得本,不愁末」。剛剛悟道,才明白道理,事相上還透不過去,這時自救不了,多生累積的習氣還在,把本性妙用給遮蓋住了,要把這個習氣除掉,才能發通,這就相當於大圓滿法裡說的正行。所以於見性之後須進一步用功,時時刻刻斷念、保護,一切相都不可得,不要有所住著,自有水到渠成圓證聖果之日。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15

不要以為這個初悟沒用處,將來發大神通成大道就靠這個初悟。因為不明白這個真性,就無從下手用功。要認識這個本性,保護這個本性,才好用功,所以叫做悟後真修。保護自己,就像小毛頭剛剛生下地來,一切作用不能起,要靠大人保護他。但小毛頭你不能說他不是人,是畜生。他是人,長大就行了。所以說悟道這一點最重要,大家不要輕視這一點。

綿密保護,念頭一起就把它斬斷。有些人弄錯了,以為清清楚楚看見這個念頭就是了,這大錯特錯!清清楚楚住著這個念頭,是妄上加妄,不是本性,要念頭斷處了了分明的才是本性。看見念頭起這不相干,假如看見念頭起,著相,這是凡夫,把這個念頭看成是真的,這就走到錯誤道路上去了。看見念頭起,不跟著念頭跑,把這個念頭斬斷才對,千萬不要弄錯!做保護功夫,保護得愈綿密愈好。

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真性所顯現的影子,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化身,一切東西都是我們的真心變化做作,都是我們的化身。大家要成就法、報、化三身,法身就是現在我們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就是法身;光明朗照一切東西,這就是我們的報身;一切東西都是我們佛性所顯現的影子,不執著,不追求,就是我們的化身。法、報、化三身都具足了,這不當下成佛了嗎?

所以成佛沒有難處,不要說成佛很難。大家都是佛,當下都能成就,法報化三身當下都能圓滿。不要把成佛推到高不可攀很複雜、很艱難的道路上去。以卑劣的心理,認為我們都是凡夫,成聖作祖那都是佛菩薩的事,那就錯誤了。要自肯承當,我就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沒有眾生不是佛。要時時無住,從而圓成我們的佛格。既然是佛了,就要有佛格,佛不住著一切東西,一切東西都無所愛。做一切事情盡管做,因為我們的佛性是能起一切妙用的,任何事都能做。但是都不執著,都無所得,成佛就成個一切無所得。
今天堪布貢噶在網路上講<岡波巴四法>,其中有兩堂課教授大圓滿和大手印,也帶領大家做安住在當下的實修練習,我覺得他有講到一些蠻重要的點。

覺得翻譯有些部分沒有翻得適切,但仍不失為很好的影片。
這兩段影片分享給對安住在當下有興趣的朋友。

另外貢噶3/8週日會在線上教授<<由開心禪到解脫道>>。
有興趣的朋友可於3/8十點起在以下台灣德噶youtube頻道收看。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XC7gNNxSE-bfGwEy7hjkA





薩古魯對年輕大學生的談話,覺得說得很好,也很有啟發性,做個分享。


你的目標怎樣困住你?

發現前兩篇分享的堪布貢噶教授的大圓滿大手印,安住在當下的練習,被主辦單位刪除了。

覺得挺可惜的,那兩部影片蠻好的。

如果大家還是想做實修練習,可以去看明就仁波切的書:請練習好嗎?

書裏有各種有趣的練習,生命中的一切狀態,都可以拿來禪修,聽說他還有教看電視禪修,很有趣,不過這本書沒收錄,可能要去實際報名他們的禪修練習,才有機會看到吧。

記得我當時看這本書時,對鏡子禪修超級有感覺的。當時就產生一種很神奇的fu,雖然有些說不清,但感覺就是體會到了什麼很重要的東西,透過了鏡子禪修,看到了生命在每一刻的顯現,竟然都是不一樣的。

請練習好嗎的禪修目錄如下,大家可以看看禪修內容是否有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做為參考囉。



壹.從美好的動機開始──菩提心

一、 你的心瘋狂嗎?
有三種情況會讓我們的心變得瘋狂……
讓心瘋狂的三種情況
三種方式解決你的瘋狂
改變的動機
生起菩提心

二、 保持平衡就是最好的狀態
不太緊,也不太鬆,這就是平衡。
不太緊
不太鬆
喝水的方法
放輕鬆,盡你所能
保持平衡的方法

道歌──瑜伽十二樂

貳.喚起專注的覺性──止的練習

三、 注意身體的姿勢
不需要做什麼特別的,但要先注意身體的姿勢。
身體的七種姿勢

四、無修,即是最好的禪修
你的心只是保持它的自然。
認識基礎意識
先放鬆不去禪修
無所緣禪修的利益

五、培養專注的覺性
用你的各種問題來輔助,成為解決的方法。
1.色相禪修
2.聲音禪修
3.香味禪修

六、疼痛禪修
疼痛是非常好的,非常容易讓我們的禪修進步。

七、無聊禪修
如果你進入到無聊的這個感覺當中時,那裡卻是清明的。

八、睡眠禪修
當你從睡眠禪修中醒過來,一切都會感覺到非常的新鮮、清晰。
有所緣的睡眠禪修
無所緣的睡眠禪修

九、瘋猴子心的禪修
即便你能用色、聲、香、味去作禪修,但你仍然有一顆有問題的心
念頭是什麼
祕密的經驗

十、 除了坐,你還可以邊走邊修
當你的妄念太多時,行走的禪修,會讓你的心更平靜。
慢慢走
快快走

道歌──行住坐臥四威儀歌

參.穿透現象的本質──觀的練習

十一、觀的禪修
「觀」就是認識一切現象它的本質。
1.全景禪修
2.鏡子禪修
3.照片禪修
4.回響禪修
5.我是誰禪修
牛禪修的故事

肆.座下修持──日常練習

十二、最好的加行,就是精進
任何事都能夠運用作為禪修,於是你的心就能真正的寧靜。
禪修的重點
禪修的障礙
禪修的精進
禪修問答

道歌──七種樂

附錄:
優雅的覺知──新春的祝福
詠給.明就仁波切入關前的公開信
司徒仁波切致大眾信函
德噶寺通知信函
分享兩篇FB看到的貼文。

先分享妹妹喜歡的第一篇,內容讓她感到受用吧,可能大家也會覺得有意思。

我也覺得第一篇美美的很有意境。

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這兩句境界很高阿。



再分享自己喜歡的第二篇,雖尚未至,心嚮往之,覺得能這樣活著挺好的。
妹妹中午拿著一本書問我,書名直指法身,她說書中有教觀慧,是她現在想學的。

她說她正在練習觀慧,書中舉例說手指看似存在,但其實並非實存,他說她怎麼看就覺得手指存在阿,到底怎麼觀才可以觀到空性?為什麼佛法說這個世界是空的,她實在搞不懂。


剛才在臉書看到元音老人這篇文章,覺得蠻可以解答妹妹的問題的,借花獻佛一併分享。


元音老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停留在任何事情上面攀緣不息,而致煩惱不斷,須事來就應,事過即止,心中不留絲毫痕跡,則方與修法相應。一切相都是緣會、虛而不實、無有自性的假相,切勿受騙而戀著不捨,蒙蔽了自性光明。

所謂相者,空也。猶如空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若誤以為是真實,竭力追逐,就不無煩惱了。因為人的欲望無窮,而所作事不可能有求必應。當求不到時,煩惱就不期然而然地來臨了。所以修法第一須知諸法皆是無自性的假相不去追求。「不著空」就是諸法雖無自性,但假相不無,不是空無所有的頑空,而是不可得不可取的空幻相。

我們修法既不可執有,也不可偏空,廢棄一切事物而落於空亡,成為土、木、金、石,死水一潭,就不對了。就像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功夫做到極處,也知道這個世界一切都虛假不實,都不可得,但他偏空了,一切東西都不要了,都廢棄了,連睡覺也睡在馬路邊的陰溝筒子裏。這樣偏空也不對。我們須知相雖是假的,不可執著,但還是有用的,比如衣服可以禦寒暖,房子可以避風雨,我們只隨緣應用,既不執有也不著空,空有兩面都不立,當中自然也沒有了,這無所立就是中道義。

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既不著空也不著有,而應緣接物,妙用無窮,盡我們的力量去做有益群眾的事,方符圓融無礙的大乘佛教的真義。有人批評佛教偏空了,那是他們理解錯了。

佛教說的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凡所有相都是不可得、求不到的空,並不是沒有相,沒有世界。就像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很美好嗎?有人不理解這個意思,就認為佛教有矛盾,『金剛經』說空,一點也沒有;『彌陀經』說有,金沙布地,四寶圍繞,七寶蓮池,八功德水,樣樣都有。

他不知道佛說的空是圓融無礙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妙有真空。講真空者,是說我們的本體—佛性,是無相可見的。但是它能現起諸相,起諸妙用,所以不是頑空;說妙有者,諸相雖有,但非實有,都是隨緣起用的假相。就像鏡中所現影子,可見而不可得。在世間再慘淡經營,爾虞我詐,求得大量財寶,最後仍兩手空空而去,什麼也帶不走,而造的業卻帶著走了。

這造業受報也是非空非有,東西帶不走,是空—非有;業摜不掉,帶走了,就是有—非空。所以我們修法須兩邊都不住著,才符合親證大道的真實義。證到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妙性,「即是如來真實性」了。一切眾生皆有此妙性,可憐我們不知道,追逐外境,貪得無厭,迷了自己,枉受生死輪回之苦。因而佛出世,喚醒我們,不要再作夢了。一切相都是我們心裏的影子。既不能執有,也不可因諸相緣起無自性而偏空。大家如能醒悟,在日常生活中圓融無礙地起諸妙用,就自然入佛,親證如來真實妙性了。


再分享臉書一篇:

如果快樂需要仰賴於他人或他物,
我們就變成其奴隸而失去自由。

例如,我們與某人在一起會快樂,
我們就需要討好他,否則他可能離開我們。

又或者,如果我們的快樂是因為有一輛漂亮的豪華轎車,
那麼當車子壞了或被撞了,快樂就蕩然無存。
我們變成車的僕人,要帶它去洗澡,
帶它吃飯―給它加油等等,
總之要為它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

世間的快樂是沒有自由可言的,
總是要依賴於他人或他物。

佛法的快樂卻非常神奇―
有了覺性,就有快樂;
有了禪定,就有快樂;
有了智慧,也會有快樂。

哪一天當我們放下對於身和心的執著而解脫自在了,
那種快樂更為美妙。
因此,源自佛法的快樂具有不同的層次,
層層遞進,漸人佳境。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法寶集一︰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覺性》
覺得以下明就仁波切的話,是很好的提醒,分享。

破解自我的花招

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善,如果我們太在意,刻意地認定它,就把它變成了特殊的某個事物,像是說:

哇!看看我,我是多麼友善耐心和美好呀。

我們開始像孔雀一樣炫耀自己, 同時或又覺得難為情。

這是自我的花招,不是善德。

我們一定要試著捨離它。
  • 5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