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

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aappcc wrote:
剛才看到了措尼仁波切...(恕刪)


的確,在佛法修持的路上,需要不斷的檢視是否正確,畢竟我執和業障確實不斷的在這條路上,阻礙或局限著,要突破確實不容易。

最近在讀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江居士是民初集金剛經大成的大師,目前的流通的金剛經也就是由他所校對完成。

此書是用文言,讀起來雖然辛苦,但此書的架構相當完整,旁徵博引、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對我而言字字句句都像是寶藏,在此也分享一下裡面的一段關於我執與發心的內容,也供你參考。

----------------------------------------------------------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以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夫一切眾生,皆有此性而不自知。即知之,而所障若未除淨,亦復不能證得。….障物為何? 妄想執著是。…妄想者,分別心是。執著者,我法二執是。即所謂我見也。粗則執著色身,是為人我見,則不能脫分段生死之苦。細則執著一切法,是為法我見,則不能脫變易生死之苦。不但此也,因我見之執,起分別之妄,於是順我著貪之,逆我者瞋之,而不知本無所謂我也,故謂之痴,亦曰無明,亦名不覺。遂造種種罪業,為其牽繫,其苦愈甚,愈不得脫。妄想執著,亦因而愈深愈重;本具之如來智慧覺性,更因而愈迷愈隔矣。

然則我見何自起耶? 以不達一真法界故。…..故《起信論》云:”以不達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因其不達,故謂之不覺無明也。念起,即謂妄想執著也。不達一真法界,猶言不知同具如來智慧覺性也。蓋不佑性體本同,遂起人我分別之念。業力由此而作,苦報由此而招矣。然則欲脫苦報,當消罪業;欲消罪業,當除我見,明矣。…

經名曰”般若波羅蜜”者,謂此經能開眾生到彼岸之智慧,俾得同到般岸也。此智,為一切眾生理體本具,即是眾生皆有之如來智慧覺性,故謂之到彼岸智慧。…此智若開,但是不覺者覺,無明者明,便是通達一真法界,便是從根本上破其我見,則無惑而不斷,故以金剛喻之也。然則此智云何開耶? 當知發大悲心,便是開此智。何以故? 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覺性,但因有障未證,是知眾生之性體皆同也。故見眾生苦,即是自己受苦,見眾生樂,即是自己得樂。….故發心必撥其苦,必予其樂,必度成佛,是之謂大悲心,所謂同體大悲也。能發此心,名為始覺。雖曰始覺,便同正覺。故發同體大悲心,謂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義為無上正等覺也。故離一切相,方為發此心。…初發也時,分別心已融,粗細之我見潛銷矣。故喻此經義為金剛也。

何謂分段、變易生死(淨空法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jY_dS-9LM
謝謝分享喔。

就像江居士說的,"因我見之執,起分別之妄,於是順我著貪之,逆我者瞋之,而不知本無所謂我也,故謂之痴,亦曰無明,亦名不覺。"

在每個當下保持覺知和正念,真的是會讓生活清晰清醒起來,不然真的感覺都在隨著貪嗔癡造有漏業,流轉不停。

文中的大悲心更是值得學習了,畢竟生命中所有的受用,乃至於生命的維持本身,無不仰賴於眾人之力而得,每天有吃有住有穿,都得仰賴無數的專業,讓我自己去種田蓋房子或做衣服,哪能做得來,就算能做,又哪能做出這些專業人士的水準,所以真的要很感恩,想想自己所能回報的,卻焉有萬一。

也分享前兩天在臉書看到的覺知禪修。

今天在臉書看到的貼文,紀錄做為參考。

不過我覺得以下文中所說的截斷作意這件事,元音老人說到:淨土宗念佛,禪宗參話頭,密宗三密加持等等,其目的都是要截斷這個意。

結果我們學習的慣性,常常不是老老實實地用方法去做,而是直接解讀為念頭是不好的,它會阻礙我,然後開始排斥討厭它。不過念頭的消解,卻無法透過我們慣性地對於喜歡的就趨近,對討厭的就丟掉來做到。

前兩天有個同學才在小組討論說她很受念頭困擾,她討厭自己的念頭,拼命思考想著要如何透過丟掉念頭以體驗空性和般若慧。她幾個月前才說過類似的話,現在也還在這裡繞圈子。不過我覺得她挺有智慧的是,她會想念頭到底哪裡跑出來的?

有好一陣子我也氣自己為何念頭這麼多,等於在念頭上又加上這樣是不好的價值判斷和信念,和念頭沒完沒了,反而坐實了念頭的堅實性,念頭的放下必須透過如實觀察的智慧和慈悲,而不是透過排斥它的存在,功夫到了結果是水到渠成,功夫沒到卻欲求結果只是妄上加妄。

重要的也不是不可以有念頭,人類本來就是會有念頭的物種阿,而是能否放下對念頭的沉溺和能否解開其束縛性吧。

目前感覺是這樣。


元音老人
心經抉隱 71

不要認為定住了,像木頭、石頭一樣,才叫定。那是死定,不是大定。當我們明明白白,不為境所迷惑、動搖,就是大定。既然是大定,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能任運起用,而沒有妨礙。但是,由於我們的第八識裏面含藏了無量劫來的一切善惡種子,而這些種子藏在八識田裏面,往往是薰發鼓動,使我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動了念,這就是遍行五法中的第一個——「意」。

「意」就是意識。就像一條魚潛到水底,竄動不已,水波也就隨之翻動不停了,所以也叫做「作意」。作就是造作,它時時刻刻在動,無事生非,不管是善,不管是惡,使這個心總是不停地起念。作意就是生心動念的開始。眾生無始以來,從來沒有離開過念頭,就是由於作意在搗亂、在起作用,就是由於我們的習氣種子在八識裏面鼓動,引心向境,使得心趨向於境界、粘著於境界。所以說,壞就壞在這個作意上。假如沒有作意,我們就慧光朗照、現量昭然了。

因此,我們修行最要緊的就是要截斷這個意,使作意不行。淨土宗念佛,禪宗參話頭,密宗三密加持等等,其目的都是要截斷這個意。假如這個意不動、不起,那麼我們儘管對境遇緣,也不會迷惑動搖了。所以,修行最要緊的就是要截斷這個意,使這個意不行。

「觸」就是接觸外境。當你作意了,心動了,就引心向境,把這個心引到境界上,和境粘滯到一塊了。境又分為兩種:一個是內境,是種子,稱為習氣,這習氣在裏面薰第八識;另一個是外境,由無明因緣變現為境。六識攬之則發起現行。

譬如:有人愛好聲色犬馬,這個習氣就在八識裏面鼓動,薰發第八識,使他不知不覺地時時向往著聲色犬馬(內境),一旦他碰到了聲色犬馬的境界(外境),就不免有所舉動,隨之而行,這就是現行。於是,他的心就被這個境界粘住了,滯在境界裏而不捨了。這個已經發生了的外境,反過來又觸他的心,和其心接觸、粘滯到一塊去了,這就叫做「觸」。

-----------------------------------------------------------------------------------------------------

這只是「知道如何認出心性」與「之後任運放下」的問題而已,

所有的修持內容都在這裡。

拿錯鑰匙,花了一整天、一整夜也無法開門,但如果是拿對了鑰匙,便可直接開啟。

如果經年累月想用概念分別來理解心性,

也只是讓心變得更混濁罷了。

--措尼仁波切《覺醒一瞬間》P.94
aappcc wrote:今天在臉書看到的貼文...(恕刪)

人的心思很散亂、妄想很多的時候, 透過念佛、念咒或念經,長期下來應該是會有幫助的。
以下是宣化上人談念佛的其中一篇。

------------------------------------------------------------------------------------

西方極樂是君家──宣化上人談念佛

念佛三昧

你念佛念得沒有其他妄想雜念,這就得到念佛的定、念佛的受用。

心清水現月 意定天無雲

你念到這一種念佛三昧的時候,你聽這颳風也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你聽這下雨,也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你聽見一切的聲音,都是在那兒念佛呢!所謂「水流風動演摩訶」,水流的聲音也是 「南無阿彌陀佛」,風動的聲音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水流風動統統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了。所以蘇東坡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水流的聲音,都是佛的廣長舌相來演說妙法;這個山呀、色呀,也都是如來的清淨法身,這就是得到念佛的三昧。

我以前寫過這麼一首偈頌:

念佛能念無間斷 口念彌陀打成片
雜念不生得三昧 往生淨土定有盼
終日厭煩娑婆苦 纔將紅塵心念斷
求生極樂意念重 放下染念歸淨念

這說是「念佛能念無間斷」,你念佛念得無間斷,一天到晚都是念佛的聲音,沒有停止的時候。「口念彌陀打成片」,口裏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常常這麼念,打成一片。

「雜念不生得三昧」,你沒有其他的妄想雜念,這就得到念佛的定,念佛的這個受用。「往生淨土定有盼」,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希望,一定會達到的。

「終日厭煩娑婆苦」,一天到晚就討厭這個娑婆太痛苦了。「纔將紅塵心念斷」,因為你知道這娑婆世界是苦,所以把一切塵世間的快樂都斷了,這種念都斷了,也沒有婬欲心,也沒有好好的心,也沒有爭名的心,也沒有奪利的心,把這個世界的外緣都放下了,看這一切就知道它是假的,所以把這紅塵心念斷了。

「求生極樂意念重」,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意念非常的殷重!「放下染念歸淨念」,放下這染污的念頭,就是得到清淨的念了。

這首偈頌,是說明念佛的這種道理;這八句偈頌雖然聽得很淺顯,但是你細玩其味,對於念佛法門是很有幫助的。

打佛七,天天念佛,這叫做什麼呢?這叫種「佛的種子」。你念一句佛,就種下一個佛種;念十句佛,就種下十個佛種。我們天天念百千萬聲佛,就種百千萬這麼多佛的種子;你把這種子種下去,將來一定會發芽的。你也不要管你念佛是散心念,是定心念。

有這麼兩句話說得很好,說:

清珠投於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念佛入於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清珠投於濁水」,有一種清水珠,往水裏一放,「濁水不得不清」,無論怎樣混濁的水,也都會清淨了,澄清了。念佛這個佛號,也就好像清水珠,放到水裏,水也清了。

「念佛入於亂心」,我們這個心本來都是亂糟糟的,妄想紛飛,不知有多少,不是這個妄想生出,就是那個妄想來了;這個走了,那個來了;那個走了,另一個又來了,妄想好像海裏頭的波浪一樣,沒有停息的時候。那麼這個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你這個亂心也就變成佛心了;因為你念一聲佛,你心裏就有一個佛,你念十聲,就有十個佛,念百聲、千聲、萬聲,念得越多,這佛就越多。你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心裏就有一個佛念;你念佛,佛也念你,也就好像無線電,你這一念阿彌陀佛,那無線電就被收音機收去了,有一種感應道交。

由這兩句話看來,我們念佛人種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你在念佛,就不打其他的妄想;不打其他的妄想,這就是你自性的功德。
是阿,許多祖師大德都推薦念佛法門,肯定深得其箇中三昧。

不過除非必要,我就是不大喜歡念佛,覺得念佛專注在單一所緣上,好像和世界產生了隔閡。

我喜歡做開放式的覺知,可以讓天地之美湧入,念佛或數呼吸這種封閉式的方式,世界之美就少了一個人欣賞,這樣世界有點可憐,自身的身體感官被侷限在單一所緣上,無法開展,也覺得有點可憐,就會這麼覺得。

安住在開放式的覺知,就會聽見一切的聲音,都是在那兒念佛呢,「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不過,在心實在很煩惱散亂或做一些讓人心生害怕的醫療檢查時,就很愛念阿彌陀佛佛號了,會害怕直接接觸當下的現狀吧,念佛會讓心安定起來,就像文中所言,「念佛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可以藉此和自性的功德感應道交阿。

宣化上人說得好,謝謝分享和提醒。
剛才在FB看到的聖嚴法師貼文,做個分享。

記得元音老人文章也提過,一般人往往難以捨下對財色名食睡的貪愛,其中最難看破的尤其是名,人多好名,也愛聽好話奉承話,怕自己受人讚美高僧大德或弟子蜂擁就暈陶陶的,所以他年華老大才出來度眾,直到九十幾歲過世的樣子,就是怕拿捏不住自己,被名轉了去。

現下找不到這段話了,印象中是這樣。


聖嚴法師
〈閒名在世〉

洞山良价圓寂前對弟子們說:「我有閒名在世,誰能為我除掉它?」有一位沙彌站出來說:「請問老和尚的法號是什麼?」洞山說:「我的閒名已除。」

這則公案講的是人對自己名字的執著,必須放下。從主觀的立場看,自己的名字就等同於自己全體的價值,凡是跟你自己相關的,都跟你的名字連在一起,這就構成了自我中心的膨脹。從客觀的立場看,名字界定了你這個人的存在,代表你這個人的立場。

然而,名字是假的,在未生之前固然沒有,在世之時名字也並不等於你自己,像是臨時標貼的一個符號,因此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以上的名字,也有許多不同的人卻用著相同的名字,在死之後,你的人已不在,縱然名字還在,早已不是你了,那不過是一個符號。可見你的名字跟你這個人並無一定的連帶關係,故稱「閒名」。也可稱做虛名、浮名、假名,不論出名不出名,惡名或美名,都不是真實的你。

有人主張,「名譽是第二生命」,從對於一個人的客觀影響而言,是不錯的,若就一個人的主觀價值而言,那又未必是真理了。

洞山活著的時候,他的法號「良价」這個名字,已不能具體代表他這個人,他去世之後,名字已不能代替他說法度眾生,卻還會有人把他的名字當做在世時的「良价」禪師,念過來念過去。因此,他臨終之前提醒弟子們:不要把他的「閒名」當做住世時的他啦!一般人不僅在世時爭名奪利,還在乎去世後於青史留名,因此而沽名釣譽,追求虛名,結果反被盛名所累。老子說:「為善毋近名。」似乎也對。

照理,對於一位得道的高僧,實至名歸或有名無名,都不會介意,然而,洞山欲除閒名,是否也算執著呢?不,他是為了後人除執著,而非他自己有執著。

這時有位高明的沙彌站出來詰問他:「你的法號是什麼?」這個沙彌明知他叫良价,還要戳他一下,意思是說,老和尚,你還在意有閒名留在世界上嗎?如果放它不下,那就除不掉啦!他被這麼一問,知道已達目的,便說:「我的閒名已除。」

就洞山內心而言,他沒有名字,他唯有人人都有的道法,可是世人看不到道法,卻把他的名字當成他的道法,可謂認錯對象了。洞山用心良苦,臨終之際,還叮囑世人,不要貪閒名,不要執閒名,應當求道、求法,開發各自心中的寶藏。真是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文摘自《公案100》
覺得阿迪亞香提空性之舞一書頗有啟發性,將書裡一些章節做個小摘要。

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當人們必須完全略過自己累積的知識時,他們很容易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

頭腦無法理解有一種真實的智性,亦即超越性智慧的存在,而且它不是思想與概念性理解的產物與結果。它無法理解有一種不會以思想形式、以努力獲取或累積而來的知識來到你身上的智慧。

真正的靈性驅力或渴望,永遠是超越頭腦的一個邀請,也因此人們總是說:如果你要去神的面前就赤裸著去,否則就不要去。這對每個人來說皆是如此,你若要去就清空你累積的知識,否則你永遠無法進入其中。因此,一個有智慧的頭腦會了解自身的侷限,當他能這麼做時,就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當你不再執著於所有的知識,那麼你會開始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存在狀態,你開始移向一個截然不同的層面。頭腦或許仍會在背景聒噪不休,或許不會,但是意識已經不會再受到它的擾亂,你不需要打斷它。你的覺知會直接略過那面知識之牆,移向一個非常安靜的狀態。

在這份安靜裡,你領悟到你之所以不知道任何事,純粹是因為你不回頭向頭腦所累積的知識搜尋答案。這份安靜對頭腦來說是個奧秘,它是某種未知的東西。當你進入深處,你的的確確是進入了一個似是偉大奧秘的更深層經驗裡。現在,頭腦可能會跑進來,想知道發生了甚麼事,然後開始定義一切,但那樣做不會帶來任何深度。如果你允許,那份奧秘將會持續對自己開放---如果你願意放下控制的話。

當累積的知識被拋在後頭,你會發現到,你已將自己所孰悉的自我感拋在後頭了。那個自我只存在於累積的知識和經驗裡,如果這個你,可以像這樣地消失無蹤,在你思考時才重新出現,那麼這個你會有多真實呢?

在這種認知出現時,你已經開始跨越累積知識之牆了,那麼若你不再度以思想塑造出自己的存在,你真正的存在狀態將會開始自行展現。真正的你開始醒來了。

頭腦一直想要尋找它。那是甚麼狀態?它在哪裡?但是當禪師那根棍子打到地板上,老師說就是這個了之際,你卻完全無法理解那意味著什麼。

當那根棍子啪地一聲擊落,你所能預見的神莫過於此。在那之後的其他每一件事和對其產生的思考與描述,都只是抽象概念,都是遠離事實的活動。在禪裡,不容對抽象概念做出任何讓步,這是禪的力量,也是它的詛咒,因為它強迫學生了解那真實的,而不會讓他們自以為了解某件事,實際上根本不了解。

求道者必須安住於那份迷惘,以及不知該如何是好那種感受的正中央,因為若能安住於該處,不抗拒亦不遠離它,在那樣的一刻,某種新的東西將會誕生。請透過自己的體驗來感覺,如果你讓自己體驗,當求道者停止追尋有別於當下發生的另一個不同經驗,而感到迷惘時,那麼開始誕生的是什麼。
生物存在必然有念想,環境刺激大腦運作自然產生慾望,沒有好壞是自然而然的

如此機制能夠讓生命不停進化適應新的未來,但也必然存在將被淘汰的部分

沉靜心思雜念,能追求的就盡力一試,試過了懂分寸及時能放得下最好

可惜為難自己往往最不可自拔,靜不下來、想不清楚、全心執著,萬法難救

若學校教育裡能有同理心、得失心、抗壓力的課程評分,而不是升學只看國英數

即使在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也能多一份真誠、彼此關懷,大家都能活得更自在一些
jackal527 wrote:
若學校教育裡能有同理心、得失心、抗壓力的課程評分,而不是升學只看國英數

即使在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也能多一份真誠、彼此關懷,大家都能活得更自在一些,...(恕刪)


大大說得真好,還提出解決辦法。有機會可以去看看與神對話這本書,書裡的高靈也有提到類似的說法喔。

就是現代的教育體制,過度強調智育和功利化,忽略人格素質的全面性培養,短視近利而造成了人際之間、族群與族群和國與國間頻繁性的長遠災難,人人為己因小失大,人心不安。

終究沒有誰能置身一體性之外,想要寡占好處或只凸顯自己,反正最後自己倒楣最大,其中的牽連和運作很難細說,只有小聰明的人往往會往這方向走,但真正聰明的人或經歷過痛的人都能有所體會吧,萬法為心造真實不虛。

然後也想到與神對話這書裡說到,欲望的滿足有很多種,沒有絕對的好壞,但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目前的進化層次,有些人看別人受苦受難很爽,損人利己很爽,只能說值得悲憫,有些人的慾望是照顧自己和家人,有些人的愛則更宏大。

但也有些人把偉大的愛掛在口邊,內心的實情卻是滿足私心和權力慾,感覺許多政客常做這種事,平常body body嘴巴說得好聽,但個人利益相關時,把別人踹下去的嘴臉就跑出來了。真的很不可靠。

而我們滿足的是身體之所欲,心智之所欲或靈魂之所欲時,傾聽靈魂的聲音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為靈魂尋求的是愛和神性,身體和心智之所欲,可能會讓我們違背良心,在短暫的快感和利慾薰心之後,卻是刀口舔蜜,造成身心不當的負面串習,所謂眾生畏果,往往享受快感時,沒想到後續的衍生後果,後果出現時卻覺得上帝虧待自己,忘了是自找的。

其中你說的努力之後卻因我執放不下,這關就真正難破了,放下最難。因為我們的根本無明就是執著實有阿,執著身體實有,執著自我感實有,執著感受為我,執著所愛的人事物都好好的。任何一部分的任何一點點被傷害了,心裡就打結了,覺得不開心不爽。

但事實卻這一切都是無常的,既然我們的執著和真理相違背,終究痛苦自招。

因此回歸那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本來面目,感覺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也幸而它一直都在。
年少時,總以為沒有書就無法了解人生。後來才發現,如果不能體會人生,你根本就看不懂書。

剛才在聯合新聞網的文章「書架即宇宙」看到這段話,心有戚戚焉。

順道介紹兩本書,兩本書的作者都是拜倫凱蒂,一念之轉一書的作者。

在因一念之轉聲名大噪之後,她最近續出了兩本書,一本談道德經,一本談金剛經。

看了一念之轉,覺得她是很好的作家,真實的智慧總能啟人慧心。

其實也不是我介紹的,是FB上看到洪仲清介紹,才知道拜倫凱蒂出新書了。洪仲清是妹妹介紹給我的作家,妹妹喜歡看心理書,岸見一朗的阿德勒系列和洪仲清、許瑞芸和周慕姿等作家都是透過妹妹我才知道,然後加他們臉書,看看他們在講甚麼。

看到FB上這些心理學家粉絲眾多,相較於佛法相關內容,熱門許多,心裡不免覺得有點可惜,其實佛法的解決之道更究竟,但大部分人在心理上,似乎對心理學提供的解決之道,接受度更高。

其實想想也不奇怪,我以前也是對佛法有著錯誤觀念,覺得好像是一種棄絕人生的宗教,加上一些佛教界人士不當行為傳出的負面新聞,也覺得少接觸為妙,但心理學就不同了,各種心理測驗很好玩,還有各種人類行為的剖析,覺得好有趣。

不過若有幸接觸到真正正信的佛法,在解決心理問題上,它可是一等一的能手,它不只可以做到在外圍修修補補,做個微調,或著中調巨調的,只要我們真的願意去向真理,它甚至可以處理人心深處最核心的問題。

無我無問題呢。多麼自由阿。
  • 5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