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裡把我們人類的心理狀態描述得很透徹,也舉了很多生活化的實例。
解答了我很多疑問。
有時看到別人的一些行為,或自己的一些行為和心理,但搞不清楚別人或自己為何會這樣。
譬如常聽到周遭人說"我今年比去年更成熟了,或我更有毅力了"
然後抓著自己進步了或發生甚麼事,看到A講,看到B講,看到C又再講一次。
我常常覺得好奇怪,他們也不管講的事情,是否是人家需要的或感興趣的,也不是真的遇到難題,
就是不斷想要講自己的事情。
mobile01也常常看到這種人,好像對自己上癮了。
還有,就是不時會聽到人家說,XXX對我蠻好的。
好像別人存在的價值就是願意對他好,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他好不好。
這也讓我覺得好奇怪。
書裡提到這其實是希望得到認同,渴求自己是有價值的。
像我是比較不會討好來得到認同,而是從小覺得怎麼做也得不到長輩的關心愛護,不想再感受那種受傷的感覺,自保機制就跑出來,乾脆隔離開來,說自己不要了。
所以以後就變得我行我素起來了吧。感覺自己是比較偏向書裡說的這種。
妹妹就是小時會去討好長輩,長大也會去討好主管,但又會覺得沒有自我活得好累。很神奇耶。
書中提到,
在我慢煩惱模式的運作下,為了得到本人確實存在的錯覺,我們必須不斷地輸入刺激,確認自我的價值。
自我或自己並不存在,這是我們最不想知道,也一直在逃避的真相。
我們一直為了迴避這個真相而不斷掙扎,努力想要確定:本人確實在這裡,我是有存在價值的人。
如果每次有自我的刺激出現,我們都知道這其實是痛苦的,就不會去追逐刺激了。
只要停止追逐刺激,不再心裡受到劈哩啪啦的刺激,就可以恢復自由。
讓本人確實在此的狂妄機制從內部瓦解,無法繼續駕馭我們,而和自我有關的妄念就會淡化,進而消失。
可是,要認清痛苦就是痛苦這一點非常困難。
因為心有好幾道保護機關,讓我們無法看穿真相,而任憑心的程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痛苦轉換為好刺激好快樂。
我們就是這樣淪為刺激的俘虜。每當有刺激發生,就重新得到本人在此的錯覺。
彷彿有一條蒙眼布在作祟,讓我們無視於一切行苦的真相,看不見無我的真理。
因為這條蒙眼布,我們看不清無我的真理,同時也對他充滿恐懼。
說起來,我覺得手機和網路互動等虛擬的人際關係讓人上癮,點閱率,得分或按讚等種種設計,
也是利用人的無明和這種人性的漏洞。
不斷刺激自我,讓我們感到虛妄的自我存在價值,並且對這些機制上癮,對其產生黏著性。
但終究卻對人心造成負面的作用和影響。
《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
真正的自我是「貪、嗔、癡」三毒
放下自我執著,人際關係會更好
佛說,這一切都來自於對「自我」的過度執著
◇「真正的自我」是「貪、嗔、癡」三毒
◇「希望他人了解自己」是「我慢」的煩惱
◇ 放下對「自我意識」的執著,人際關係的壓力就會消失
本書將揭露「快樂」與「痛苦」,如何在大腦裡慢慢形成「過度自我」的煩惱機制,徹底顛覆我們對「自我」抱持的幻想,並提供在人際交往中不執著於自我的方法,讓你取得心靈的自由,打造真正圓滿的幸福人際關係。
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無法避免和其他人相互來往,但我們卻在人與人的的相處之中被「需要受到認同」這種渴望支配,於是不斷堅持己見、與他人產生衝突。
把「自我意識」的執著放掉,人與人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就會消失。想要「獲得別人青睞」而為此隱藏本心、掩蓋自己的缺點。對於受奉承和受到歡迎的印象入迷,而在內心深處一直無法獲得滿足的我們。
以佛教來說,所謂「真正的自己」,是「慾望(貪)」「憤怒(嗔)」「無知(癡)」的三毒;「希望明白真正的自己」這個衝動,將衍生「我慢」(自滿)的煩惱。本書告訴你人類在腦內不斷地發生「快樂」和「痛苦」的「慢」的煩惱的機制,徹底推翻我們持有的「自我」幻想;以及為了得到「無我」的自由,而不彰顯「自我」的交際方法。
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目錄導覽說明
第一章 人見人愛的「不」可能性
1.「原來的自己」不可能實現
接受自己的每一個面向
隱匿自己=「努力討人喜歡」
騙子塑造形象的技巧
沒有接受「原來的自己」
2.「真正的自己」正在破壞自己
遲早會顯露「原來的自己」!
「慢」是煩惱的源頭
只對戀人或家人不加掩飾
「真正的自己」是「貪、嗔、癡」三毒
身分認同就是「執著」這個煩惱的不斷重覆
清理以自我為名的「黑暗面」
第二章 人緣競賽的殘酷內幕
1.市場令人產生「煩惱壓力」的甜美誘惑
虛假的戀愛資本主義
「你要討人喜歡」的命令
解析受歡迎的招術
受歡迎的招術會讓人精神失常
2.參與人緣競賽的模式
四種參與模式
「特殊感」受傷後的報復
「一個特殊的人」和「不特定多數」的矛盾
第三章 「自戀」的痛苦機制
1.無法停止比較的刺激
固定腦內印象的作用
自己與自己比較的黑魔術
我劣慢的刺激比我勝慢危險
2.自我並不存在
識蘊:「認識」中有自我嗎?
想蘊:「記憶」中有自我嗎?
受蘊:「刺激」中有自我嗎?
行蘊:「衝動的思考反應」有自我嗎?
刺激的奴隸
避免揭露無我的真相
人類被設定的刺激裝置與欺瞞裝置
3.煩惱的各種模式
自我幻覺所引起的關係扭曲
「討厭」=「生氣」的例子
煩惱模式的懇求作用
「喜歡」= 「欲望」的例子
驕慢的悲慘愛情故事
4.「苦」的解析
中止腦內變換程式的疫苗
苦與樂的危險關係
縱使到手也依然痛苦
鞭笞程式
國王與奴隸
從痛苦的隸屬關係中解脫
善待處於奴隸狀態的生命
用行動去停止腦內變換程式
改變模式就可以改變個性
第四章 煩惱的幕後黑手:無力感
1.社會史的無力感
三種無力感
社會史的無力感
沒有起源
「要活出自己」是不負責任的說詞
網路上的交友契約
男人也必須推銷自己
2.個人史的無力感
家庭植入的無力感
嬰兒充滿欲望與嗔怒的煩惱
為了討父母親喜歡而自我洗腦
佛法式教養要領
幼年時期對朋友疑似戀愛的心情
每個人都想得到老師的偏愛
扮演好孩子
班級幹部性格
「真正想做的事」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嗎?
似是而非的裝酷性格
3.無我的自由
被遮蔽的無我真相
所有刺激都是苦
劈腿機制的研究
被劈腿者的心理
從小就有被劈腿的經驗
商品價值暴跌
劈腿者的心理
為何會誤入劈腿歧途
不執著於商品價值
「刺激→快樂」變換程式的陷阱
「覺悟」是使變換程式停止的按鈕
變換程式破表時的破綻
要被強弱的刺激操控一輩子嗎?
脫離刺激的遊戲
衡量標準是痛苦的增減
令人發狂的機制
達到無我的自由
結語
突然也想來發表一下對原生家庭的想法。
畢竟我的文章好像也有些批判父母,這樣對他們實在有些抱歉。
其實我確定父母的愛,我可以感覺到,只是他們無法以我想要的方式待我好。
他們畢竟是人,有私心有慾望,他們不是佛陀或大菩薩轉世再來。
許多時候難免他們會想要先滿足自己,把時間和金錢花在自身的享樂上。
但終究來說,即便順序排在稍後,他們還是願意給我一些愛的。
這一點我一直以來不曾懷疑。
也因為小時候父母沒太花時間在我身上,讓我少涉獵了很多世俗的染污和心機。
雖然有些白目但心性單純。比較容易知足和快樂,這實在比金山銀山還好,這點是由衷的感謝他們。
再進一步說,我遇到現在的父母是累世的業力使然,是自身業力引導的。所以責任在我。
最後,他們還真的是菩薩,是幫助我超越自私愛的角色,真的要謝謝他們成全。
願意幻化成不討喜的顯相幫助我做這世的功課。
關於做人處事這件事,要謝謝妹妹的乾媽送了多本傅佩榮先生的書,
小時看了這些書覺得這樣做人處事蠻好的,就以此為依歸。
至少也算是循規蹈矩沒有走歪路,傅佩榮先生的功勞很大。
只是,從小在環境互動中塑造養成的習氣,慢慢發現長大後已經不適合繼續沿用了。
但因自身不察就習以為常,這些是自己該自覺並且作學習的。
所謂歷事練心吧,繼續修行在紅塵,好好做功課。
這半年開始尋找好睡的枕頭。
第一個看中的,是宜得利家居的鋪棉枕頭,我喜歡側睡,所以買了有些高度的,花了四百塊。
棉花鋪得高高的,但不知是否不夠周遍紮實,躺時頭部很不平穩,都睡不好覺。
隨即被我拿來當靠枕使用,它竟然非常適合當靠枕,東西就是要擺在適合的地方阿。
開始另覓新枕頭。
在愛買看到乳膠枕,介紹說是飯店都愛用乳膠枕,睡起來會很舒適,就花了九百塊,把它帶回家。
方正像麵包狀的乳膠枕,11公分的高度,側睡還蠻舒服的,但每次翻身,頭就隨著乳膠枕的Q彈感晃來晃去,就覺得我這顆頭像球在滾,沒有著力點,很不穩定阿。
隔天又把枕頭退回去給愛買了。
開始在網路查詢評價好的記憶枕頭,花了八百多網購1881的人體工學記憶枕,不到驚為天人,但也算是可以接受了。
喜歡這個記憶枕的穩定度夠,但高度太矮,我喜歡側睡,常常手臂會卡住,然後可能記憶眠的密度不夠,所以稍軟。
但至少有比較好睡,也就馬馬虎虎可以接受了。
昨天在網路上看到有網路達人在自製枕頭,我也如法泡製,沒想到竟然把記憶枕弄到超好睡的。
基本原則就是在枕頭上加鋪毛巾,調到自己喜歡的高度和硬度,喜歡硬一點的就鋪硬毛巾,喜歡軟一點的就鋪軟毛巾。如圖。
分享給想要睡個好覺的大家囉。
PS.附帶一提,我覺得班尼斯這個牌子的乳膠床墊真的很好睡,還飄著一種淡淡舒服的乳膠香氣,完全太助眠了。

我再觀察看看。有新發現再貼出來。供大家參考。
之前睡記憶床墊,傷膝感覺復原很快,我的傷膝,去西醫和中醫做了兩年復健,不見甚麼好效果。
後來把復健停掉,去上了八段錦課,老師一次偶然幫忙做了腿部刮痧,我感覺腿部輕盈許多,然後自行刮痧腿部一周,同時買了記憶床墊,即使沒再繼續做腿部刮痧,但我可以感覺到記憶床墊對我的腿部血液循環,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再晚上睡覺時一直痛,起床後繼續痛。起床時腿部感覺很輕盈,感覺在睡覺時,腿部得到了良好的休息。記憶床墊標榜的就是促進血液循環。
儘管腿部好轉許多,但那張記憶床墊似乎對腰背部的支撐力不夠,起床時容易感到腰痛,我買的記憶床墊似乎有著大家所說記憶床墊腰部不容易得到支撐的缺點。可能要多花點錢買好的密度高的記憶床墊。我的記憶床墊密度是45。
現在用的班尼斯乳膠床墊,則感覺對腰和背部的支撐力較佳,但這兩周起床時,傷膝不舒服的次數,大概等同於睡記憶床墊一年痛的次數。痛和不痛的機率是一半一半,看睡姿而定。也就是乳膠床墊支撐力佳,但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不如記憶床墊這麼好。
如果身體沒有受傷,我大概感覺不出這種差異性。
目前的個人感覺是,如果身體沒有明顯受傷,乳膠床墊對健康的身體來說,睡起來是很舒服的。但如果有血液循環不良的問題,可能密度高的記憶床墊,會是較好選擇囉。
這是目前暫時的感想。
然後從網路上學的自製枕頭,真的還蠻好睡的,不過每天早上要乖乖整理枕頭內的毛巾,以利晚上有個平整的枕頭可以躺。
今天收到他們寄來誠意十足的廣告信,今年又要開課了,推薦給大家。
主辦:台灣芬陀利迦
時間:2019年06月14日~16日
地點:台北劍潭活動中心二樓群英堂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四段16號
資格限制:無
課程要求:需準時報到全程參加。
住宿:無提供住宿(遠道學員請自行安排)
預計於2019年4月初公佈報名時間及詳細資訊
----------------------------------------------------
我們對內外一切現象感知、苦樂的體驗都包含在微細身當中,在身跟心中間的微細身世界有三件事情:「脈、氣、明點」。
脈(神經系統):主要是跟感受、印記及習性有關
生命中的大小事件、苦樂經驗都會在脈上留下印記,例如:失敗、被背叛、被欺騙、被批評、被忽視、被拋棄、受虐、缺乏愛...等等創傷經驗、及學習來的各種觀點,這些經驗及學習會儲存在我們的脈中而形成脈結,當脈結遇緣觸發而活躍起來時,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扭曲情緒,然而我們卻沒有能力去分辨這些情緒感知是健康的又或者是扭曲的,當理智心說YES而感覺卻說NO時,這時不斷出現的心結、念頭.....就會持續糾結干擾我們的心,掌控我們的行為模式,然後生命就這樣一直重覆地受苦。脈結同時也會阻礙明點的流動,而使生命失去活力。
氣:主要是跟牽動、變動有關
現代生活步調快速,充滿了競爭壓力及令人分心的事物,讓我們「內在的氣」超速運轉停不下來。超速的氣到處衝撞,永遠都在想著「下一件事、下一個......」,讓我們無法活在當下,伴隨而來的就是情緒不穩定、焦慮不安、壓力、胸口肩膀或頭部緊繃等等各式各樣不舒服的感覺。不僅如此,這錯亂的氣會衝撞到儲存在脈裡的脈結,印記會被激發起來,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甚至導致身體產生疾病。
明點:是喜悅、愛、勇氣、活力、明晰的家!
明點的狀況不好,就不會有喜悅及愛的感受:心不清明,常常感到低落、消沈、憂鬱不快樂。但是當那些原本阻障我們的脈結鬆開來的時候,我們的明點就會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我們會感覺到安好、放鬆、有自信、開放、有勇氣,開始瞥見了喜悅與本質愛。
帶自己回家
仁波切說「心是不會累的」,但是當沒有平衡的「脈、氣、明點」時就會時常感覺疲累。透過微細身課程的修持方法,釋放與轉化內在的糾結與阻塞,療癒、轉化迷惑扭曲的微細身。當脈、氣、明點都很平衡時,表示微細身及身心方面都處在健康的狀態,歡喜心、信心、勇氣、本質愛及虔敬、慈心、悲心就會自然生起,就能為修持大圓滿、大手印等法教建立良好的基礎了。
把佛法當榔頭?
許多修行者修持了很長的時間,卻感受不到進步,總是停留在理智思惟階段,難以提升至感受體驗層次,大多是源於沒有處理好微細身的問題。脈、氣、明點失衡,身心糾結,當負面的情緒感知出現,我們習慣性地用所學的咒語與佛法知識、大圓滿等等法教去試圖調伏怪物(將佛法當成榔頭),此時怪物雖然因為恐懼暫時逃離,但卻是蟄伏在內在的某個角落伺機而動,當某個觸動時刻來臨時,怪物變得更加巨大,反而成了修行道上最大的障礙。
現代版的四加行
在傳統上四加行是很多高階課程的基礎前行,很多上師會要求需要完成傳統四加行,才給予大圓滿心性指引教導。然而 措尼仁波切巡迴世界各地20 幾年,長期觀察發現東西方快速步調、以目標為導向的生活方式、大量希望及恐懼的積聚,造成微細身失衡。
即使學習法教,亦多停留在頭腦的理解層次,難以深入感受層面,更遑論能夠進而產生轉化的力量。微細身的問題阻擋了我們生命生活的流動及精神修持的道路。因此 仁波切於2017 年正式將微細身的修持,列為大圓滿立斷課程的前行資格,將其稱為現代版的四加行,學員需在課程前先上完微細身課程,才能參加大圓滿立斷一閉關課程。
堪布人很輕鬆很幽默,還很謙虛,他對我們大部分修道者可能走的歧路,真的是蠻有心得的。
分享幾個我特別有感覺的部份,給大家參考。
其一,他提到關於人天乘、聲聞緣覺乘、大乘和密乘等等。
重要的是行者了知自身內心的次第,而非以此區分別人的好壞,不要在各乘產生驕慢執著,修行是要減少貪愛和執著,若自認我修大乘密乘比較優,別人比較遜,那即便是被金銀做的繩子綁住了腳,仍舊是被綁住了。
其二,當具備菩提心時,所有的困難都會是修行的助緣。
他特別提醒,所謂的的菩提心,許多人把它變成了,為了我自己能夠證佛果,所以對有情眾生慈悲,但菩提心卻是因對有情眾生的慈悲,想利益有情眾生,所以趣向佛果證佛果。這兩者的差別是很大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其三,德噶中心在桃園的道場新成立了。
他提醒在場的德噶工作人員和義工,重要的不是讓道場更廣大,分支更多,有更多的信眾,道場存在和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能利益有情眾生,這是很重要的。
我覺得我們凡夫心識真的很容易踏入道場多大人數多少或認識甚麼大人物等貢高我慢的誤區。往這方向傾斜會障道。平常心真的很不容易,堪布在這時機,做這提醒是很善巧的。
其四,當受到傷害時,要把對方和他的煩惱心分開來,有問題的不是對方,而是煩惱心使他造作了種種不當的行為。看到對方背後深重的煩惱心,瞋恨心就弱了,悲憫心就生起了。
他提到,忍辱是不容易修的,行為上可依當時的能力和修行程度,選擇面對或暫時離開,不是說一定要配合對方,但內心不要捨棄眾生,重要的是內心要對有情眾生常存利益之心。
謝謝堪布昨天慈悲的教誨,受益良多。而且我感覺得到他的身體力行,很佩服。
分享給對慈悲心和菩提心有興趣的朋友。
■有「意願」生起菩提心,比有菩提心「覺受」更重要
要生起菩提心,請唱頌《道之甘露》的偈頌:
一切種智以及佛果位,為令眾生得證我入道。
接著要想著:一切眾生都像我們一樣想要離苦得樂,但多數人不知快樂真正的因,是認出覺知、慈悲、智慧,特別是認出心性。不了解這點,因此在輪迴中受苦。而痛苦的真正解脫處,是完全的證悟。
為了幫助你們對整個修持道路的開展有一個全貌,我現在給你們一個例子(明就仁波切用僧袍包住水晶球,再在上面壓了很多層衛生紙,最上方再壓上一個磬):
→現在是資糧道(仁波切拿掉磬),你累積資糧(抽掉一張衛生紙),淨除罪障(仁波切再抽掉一張衛生紙)。
→再來是加行道,你修持智慧,去除無明的垢染(仁波切再抽掉一張衛生紙)。
→再來就會是「見道」了,就是像這樣(仁波切讓用僧袍蓋住的水晶球露出一點點),只有一點點,但很重要,這已經是直接證悟了。
→接著還有修道的九個次第(仁波切讓水晶球一點一點慢慢露出)。
→這樣(水晶球完全露出),你就成佛了。
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但眾生無量無邊,你想幫助一切眾生從輪迴幻相中解脫,怎麼幫?你心想:「我想幫助眾生從輪迴中解脫」,可以嗎?概念上是可以的,但實際呢?可能一個都幫不到。我們目前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要修持。我們成佛才能幫助一切眾生,這就是菩提心,這就是最殊勝廣大的發心。
菩提心的「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心」就是動機、想要幫助眾生成佛的動機。但我現在沒這樣的力量,所以我要修持,這樣未來我可以幫助所有眾生都離苦得樂而證悟解脫。
沒有菩提心,無法得到最後的證悟。但一開始不可能完全生起菩提心,重要的是要「有意願」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感覺」,和生起菩提心的「意願」二者,意願是更重要的,因為覺受是會改變的。即使你沒有菩提心的覺受,而只有生起菩提心的意願,那反而是更好、更重要的。我稱這個為「零的菩提心」,沒什麼感受,但有著願意生起的意願,這比一些菩提心的覺受更重要。
■考一下,你對菩提心的了解正確嗎?
大家都生起菩提心了嗎?要不要考一下?
第一個問題:「從今天起,我想要幫助一切眾生」,請問這是菩提心嗎?不是,為什麼?因為要幫助眾生「完全證悟本性」、「成佛」才是菩提心,「幫助一切眾生」是開心禪二階慈悲修持的內容。
第二個問題:「我祈願一切眾生都完全證悟?」這是菩提心嗎?還是不是,它為什麼不是菩提心?因為這只是祈願,只是這麼想,但沒有「我要幫助」一切成佛。
第三個問題:「我要幫助一切眾生完全證悟佛性」,這是菩提心嗎?對,這是菩提心,這就是「願菩提心」。而「為了幫助一切眾生證悟佛性,因此我要做修持」,這就是行菩提心。
最後一個問題:「我要幫助一切眾生完全證悟佛性,所以我要做修持。」這是菩提心嗎?對,這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完整的菩提心了。
有人以為「我想要幫助一切眾生」是菩提心,其實還不是,那是慈心悲心的修持,是開心禪二階,還不是菩提心。
有人以為「我祈願一切眾生都能成佛」是菩提心,其實也不是,那是祈願而已,還不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一種動機,一切修持以菩提心開始,就會帶來無量無邊的利益。
(2018年明就仁波切台灣弘法行解脫道第三日10月22日開示摘要。仁波切指示,非觀照心性方法的見地部分,可以和大眾分享)
-----------------------------------
以上是明就仁波切在解脫道課程的開示。去年的解脫道課程,我沒有資格上,所以沒參加,他要求要上過他的開心禪一二三階,才可報名解脫道。
不過我覺得許多眾生根本對世俗的欲樂流連忘返,不想解脫,硬要他們往解脫道走,反而讓彼此起煩惱。
只能看對方的時機是否成熟與彼此的因緣是否足夠吧。
以我自己為例。
妹妹也對修行有興趣,想要解脫的快樂和體驗,但我覺得她修行的方向錯誤,也曾經很起煩惱,但後來好像也只能尊重她。以她的根性,就是要走她現在要走的路吧。我鼓勵妹妹要有菩提心,但她覺得先把自己顧好比較重要,自己顧不好有何餘力去管別人。所以她是透過他親近的兩個有神通的老師,買些有的沒的加持品,想要改名字之類,以得到世俗的利益同時避開一些禍端,譬如多招些貴人和多招些財,同時也看很多修行的書,對藏傳佛教的神祕儀軌很感興趣,也喜歡直指心性和瞬間覺醒之類的書,想要快速成就。不知道是否她仗著有些小聰明,我總覺得她的方式有點投機取巧。
不過好處是,她接觸了正派的佛教書籍後,發現自己的心態好像有些偏離正軌,會開始有些自我覺察,決定先不要改名字(不過她有鼓勵一堆朋友和我改名字以避禍,有些朋友也改名了)。
一直說修行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她,目前的狀況,透過修行來得到世俗安樂的心大概8/10,得到解脫的心大概2/10,然後菩提心恐怕是完全沒有的,當然對人的同情心是有的,不過我覺得似乎因為缺乏真正的智慧,就會鼓勵朋友改名字或者怎樣透過數術招財之類的。然後他說修行的方式很多種,不是我說的這種才是正法。我就覺得以她的方式,根本沒辦法得解脫的,看他拼命繞遠路,也只能徒呼負負。
我覺得她這樣根本不會體悟到解脫,儘管他在修行上買的書比我多許多,砸的錢也是一大把,但他的心態和方向不對阿。但要她不要這樣,只會讓她覺得受到干涉吧,基本上不能指正她,她喜歡的正法老師,要讓她感到無盡的愛和包容心,譬如措尼仁波切和楊定一,其他沒有讓她感覺到完全接納的,譬如明就仁波切,她覺得比較冷,就不大喜歡(我就覺得明就仁波切也很慈悲,只是不會一直在語言上說你非常好你什麼都不必做你是完美的之類的話)。所以對於我的指正,她當然也不喜歡聽。
我完全就是起煩惱又拿她沒轍,就暫時不管她,根本也不是我能左右的。
回到我覺得仁波切所說的重點,該是修行者在內心要有菩提心,其實最終受益最大的是自己,因為幫助眾生成佛的利他心會幫助我們契入空性,超越我執,執著於自我正是煩惱的根源。先是自受用,然後隨著空性慧和慈悲的顯發,他人也會開始受用吧。
關於學習佛法時,如何選擇老師,他有一些看法,給大家參考。
久久前讀過一段話,大意是說世俗生活要過得好,聰明足已,但要解脫煩惱,非智慧不可。
佛法的智慧,對於減少煩惱真的很有效,至於怎麼找老師,可以看看明就仁波切怎麼說。
然後措尼仁波切的愛與微細身課程,今年除了台北場之外,也加開了高雄場,以饗南部朋友。
不論對佛法是否興趣,想要讓身心更平衡健康,也適合參加和練習的。
兩天半的課程,我覺得蠻好的,費用兩千元,也並不貴。
他有出一本書:愛與微細身。也值得看看。
【聖嚴法師 108 自在語】
為什麼一個人可能得到一切卻仍舊不幸福 ?
因為幸福其實是來自
自我的 「 放下 」
煩惱的 「 消融 」
而不是任何東西的 「 獲得 」
聖嚴法師這段話,我是經過了好多好多事情,才慢慢有點懂。
------------------------------------------------------------------
【2018年明就仁波切台灣解脫道・第四日課程摘要】
■讓未亮的心被點亮,就是加持
金剛乘修持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就是虔敬心。
我們之前說過,進入法道尋求解脫,要有因和緣,這個因是智慧,是指能認識實相,就像你到學校就是要能學習,但一般學校學的是輪迴的世間知識。而我們開心禪則是教導世俗諦的智慧,一階學習覺知,二階學習慈悲;三階學習空性智慧,已經從世俗諦進入勝義諦。
今天這裡教導的是解脫道心性教法,我們要學的是「如何認識心的本質」,這是證悟的因;但我們還需要緣、輔助條件,要有三個:
一, 皈依發心;
二, 止的禪修;
三, 迴向。
所有的心性修持都要從都從皈依發心開始,我們以「皈依」和聖眾連結,以「發心」和有情眾生連結。「皈依」讓我們從諸佛菩薩那裡得到加持,讓我們建立正向的因緣。就像這個蠟燭沒點燃(仁波切拿起一支未點亮的蠟燭),這就是我們,我們還沒開展出對心性的認識。這時,如果有另一支已經點燃的蠟燭,接觸到這支沒點燃的蠟燭,本來沒點燃的就會被點燃。諸佛菩薩就像這支已經點燃的蠟燭,我們連結、接觸聖者之心,就有機會被點亮──這就是加持。
■以上師作「放大鏡」,聚集諸佛加持
那如何建立這種法道上因緣和合的連結?就是透過法教。
教導法教的是佛,但我們無法直接和佛接觸到,你只能看到唐卡,只能念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台灣的西方是中國,中國的西方是印度,印度的西方是歐洲,歐洲的西方是美國,美國的西方是台灣,這麼找著找著就回到了原地。沒有一個地理上絕對的西方,如果你準備好,他現在就在這裡;但如果你沒有見到阿彌陀的善業,再怎麼朝西方走,也不會見到他。
因為我們的感知很有限,看不到其他道共同感知的展現,只看到自己感知的展現。一切都是自心的展現。現在你可以看到劍潭、台灣,其他眾生看到的就完全不同,有些道會把這裡看成是高速公路或是廁所,天人看來,這裡就是天堂吧。我們無法沒有局限的看到一切感知,所以我們看不到一切,即使阿彌陀佛就在這裡,你也看不見。
我們的感知要從內在去轉化。我們看不到阿彌陀佛,卻可以看見上師,因為他帶著不淨的色身出現,他會生老病死,要吃飯,要上廁所,會生病,會犯錯,有一天他會死。因為我們和上師有共同的業緣,所以可以直接從他這裡接收到教法,卻無法直接從阿彌陀佛得到教導,因為我們和阿彌陀佛沒有那麼強的業緣,而我們卻可以看見上師、聽見他說的教法。所以我們可以透過上師,向諸佛作祈請。
諸佛就像太陽,諸佛的加持就像陽光,我們的惡業就像垃圾,如果你拿一個放大鏡,聚集陽光的熱力,垃圾就很容易燒盡。我閉關時,在喜馬拉雅山,就有人送我一個放大鏡方便生火。上師就是這個放大鏡,因為他和我們連結很強,所以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得到加持。
■狗牙生舍利,信心才是關鍵
多少人聽過「狗牙生舍利」的故事?
有位西藏老太太,她有個兒子每年都到印度做生意,她每年都要求兒子從印度帶個舍利回來,連續三年兒子都忘了,最後老媽媽就火大了,放話說:「如果你再忘了帶舍利回來,我就死給你看!」
但不幸的,做兒子的這次又忘了,他經商回家,都快到家門才想到:「糟了,又忘了,怎麼跟媽媽交代?」這時他在路邊看到一隻狗的枯骨,就急中生智的拔了一根狗的牙齒,用緞布包起來,看起來很莊嚴,回家就供養媽媽。媽媽看了很開心,恭敬的供養在佛堂,每天很虔敬的禮拜,禪修也增長,就證悟了。
所以重點真的是信心、虔敬心啊!
但狗牙和上師還是不同的,這有著人身的上師還是很重要的,他可以教你佛法,但狗不能。
一個佛法老師基本上要有四個條件,才叫具格上師:
一, 傳承:要有從佛陀開始就未曾中斷過的清淨傳承。
二, 經歷:要有修持,至少要修得比你好,要有曾經修學的經歷。
三, 謙卑:不會自吹自擂,宣稱自己已經開悟,自詡有神通,標榜自己是某位聖者的化身,動輒說「有鬼跟著你,我可以幫你驅魔除障」等等──這樣就證明什麼事不對了。
四, 慈悲:無論做什麼、教什麼,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是自我吹捧。
一位佛法老師只要具有這四點,就可以依止他學習,不必計較他證量有多高。
■「老師,佛法很有用,請實修吧!」
再說個故事。從前印度有上師,他是位農夫,沒有證悟,但具有以上四點好特質,有位年輕人就跟他學,經過一段時間,就去閉關,實修老師所教的教法,經過12年,年輕人就證悟了。他證悟後,很想念老師,由衷感謝老師當年的教導,就想:「老師現在怎麼樣了呢?」
他在禪定中觀察上師在哪裡,發覺上師還是沒證悟,還在輪迴中受苦,做著農活,有著家累,學生看了很難過,心想:「我可以做點什麼幫助老師呢?」
他就運用神通飛到上師家門口,上師驚奇的說:「這位大師哪裡來的?」他說:「老師,我是您的學生啊,12年前我在你這兒學法,就去修行,而得到一些成果。」接著,他很鄭重向老師說:「老師,請你好好去修行吧,教法是有用的。」老師就去實修,也證悟了。
■阿難尊者的困頓與證悟
另外,還有一個很相近的故事。佛陀有位弟子叫阿難,佛入滅前從沒證悟,因為他不太勤快,廣學多聞但不愛禪修,佛陀弟子中他是「多聞第一」,什麼深廣教法都聽過了,但就是不修,結果佛入滅了,佛入滅前傳衣缽給大迦葉尊者,並囑大迦葉幫助阿難。
大迦葉尊者為幫助阿難,就找了他七個過失,然後把他逐出僧團,阿難傷心死了,心想:「佛在世時,我是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師兄弟都敬重我,現在連大迦葉都嫌棄我。」阿難就輾轉到了拘尸那羅,聚集在那裡的修行人因為他是佛陀大弟子之一,就紛紛來請法,阿難開始教學,當地人們依之修持,不少人都證得阿羅漢果,但這些證悟的阿羅漢竟然發現:原來我們的老師沒證悟!
他們就向阿難祈請:「大堪布,教授師啊,您教我們的,我們拿來修都證悟了,你要不要好好修一下?」阿難覺得非常難堪,他教的人都證悟了,自己還是凡夫。這才下定決心實修,進入叢林專注修持,不久就證悟了阿羅漢果。
阿難證果之後,終於了解當年大迦葉尊者是為了幫助他,才把他逐出僧團,於是決定回到僧團。大迦葉尊者在定中知道阿難證悟並將返回僧團,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集合大眾盛大迎接,並大作供養,請他上座說法。
說完了。如果你沒有信心,即使你的上師是真佛也沒用。佛陀還有一個弟子叫善星比丘,他追隨佛陀25年,但因為對佛陀沒有信心,所以佛陀教法對他一點用處都沒有。
■上師直接教你佛法,對你比佛更具大恩
還有一個要修上師瑜伽的原因,是我們需要因緣條件的輔助。就證悟而言,智慧是因,虔敬心是重要的緣,如果這樣的虔敬心是從心生起,而非從頭腦生起,會很有力量。慈心悲心也都是這樣,雖是世俗諦概念的修持,但其實是從我們本然的佛性功德中生起的。
我們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潛能,都有完全的證悟特質,但我們一開始對自己不容易有「我有佛性,我就是佛」的感覺;但我們從上師身上比較容易生起「上師即佛」的信心,為什麼?因為我們有「自我嫌惡」的傾向,不相信自己做得到完全證悟佛性,但容易相信上師就是佛。除了這點,還有上師有人身,你也有人身,上師會生老病死,你也會生老病死,基本條件一樣,你就容易因為相信「上師是佛」,同理可證「你也是佛」。這就是究竟的上師相應法。
那怎麼修持呢?請看《道之甘露》的上師相應法部分,觀想一位和你有緣的佛菩薩,外在是佛菩薩,本質和你的上師是無二無別,如果你有很多上師,就觀想祂是你所有上師的總集。
西藏傳統上,弟子依止上師的方式有三種:
一,如蜂採蜜:上師如花,弟子如蜂,只要具德上師,弟子都可以從他那裡得到教法,不必只依止特定一位。
二,弟子要選擇上師:如何選擇上師呢?你領受了很多教法,最後不知該學哪一種,你就要選一位,只要具有以上四種條件,他說的法和你很相應,對你的修行很有幫助,你就以他為主要上師,但不用捨棄其他上師,像我就有四位上師。
三, 自動成為上師:如果你從某些上師那裡接受法教而認識心性,為你指引心性的上師,他自然而然就成為你根本上師。上師有根本上師和傳承上師兩種,根本上師指的是「你的」上師,傳承上師是你上師的上師。
那如何生起信心和虔敬心呢?就像法本偈頌所說的:
「上師體性等同諸世尊,於我尤為恩重祈鏧知。」
有以上「上師體性如佛」和「對我恩德更大」這兩個條件。勝義而言,上師和佛體性是無別的;世俗而言,要看你的信心有多大,狗牙對你如果是佛牙,對你就有佛牙的加持;但如果沒有信心,即使真正的佛出現在你面前,對你來講也只是一般人,你也得不到任何加持,像善星比丘就是這樣。
這就是首先要把上師視為佛,觀上師與諸佛體性如一的理由。現在即使阿彌陀佛就在面前,你也無法直接跟他學習教法,因為你看不到他、聽不到他;但你看得到、聽得到上師,所以可以跟著他學習教法。就算你真的直接見到阿彌陀佛好了,你見他要做什麼?還是學習教法呀。而你能接觸到的最好教法是什麼?無非是一生能證悟的法,阿彌陀佛也無法教比這更甚深的法,這我們的上師就可以教我們了──所以上師比諸佛更慈悲。能這樣思維,加持就會生起,就會成為你法道上前進的助力,你證悟的助緣。
接著,你要觀想上師化光融入你,與你合一無分別,這是世俗諦的上師相應法修持;勝義諦就是《道之甘露》偈頌裡說的:
「勝義我亦圓具師體性,徒兒自性亦等同諸佛。」
了悟我們和上師一樣,都是佛,這才是上師相應法的精髓。不只你是佛,一切眾生也是佛,這是金剛乘最重要的修持:淨觀。
(2018年明就仁波切台灣弘法行解脫道圓滿日10月23日開示摘要。仁波切指示,非觀照心性方法的見地部分,可以和大眾分享)
----------------------------------------------------------
分享完明就仁波切的教導,來分享他哥哥措尼仁波切的授課訊息。
生命中的必修課!
放鬆傾聽「微細身」,用愛療癒「氣脈明點」!
您有「微細身」障礙嗎?
知道要冷靜,但情緒很暴衝,理智和感覺老是唱反調?
知道急也沒用,但「氣」在亂衝,想放鬆卻全身緊繃?
知道該做點什麼,但「脈」的受傷印記,讓身體不聽使喚?
知道沮喪不好,但「明點」很微弱,怎樣都振作不起來?
這,就是「微細身」障礙, 一個古老的命題,但失速又失控的現代人特別嚴重。
微細身障礙,讓我們過著半強迫的意外人生,在習性的制約裡團團轉,總在付出過度的情緒代價。
如果你是佛弟子,微細身問題還會障礙解脫,讓你的修行一直卡在概念層次,生不起感受,更別提讓心中本然的美好,鬆鬆現前。
所以,為了生活的安樂、為了生命的解脫, 我們一起來上措尼仁波切的「微細身」課程!
★6/14~16「微細身」課程【台北場】: https://goo.gl/Te35zv
★6/27~29「微細身」課程【高雄場】: https://goo.gl/Dwt6ob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