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問題最大一、三倍行距,邊界5公分,一本書印刷占比有三成嗎?,賣白紙嗎?二、浮誇定價,內容搞業配,紅藍劣譯,當讀者白癡?三、拒絕數位化,以紙本製造流通障礙,大家時間都很多吼?跟唱片行、DVD店一樣,早點收一收比較好。
鴨唬雞摸爛到爆 wrote:拒絕數位化,以紙本製造流通障礙,大家時間都很多吼? 現在書籍幾乎都有電子版,只是電子版的售價其實也沒便宜多少.買一本書要花的最多時間就是閱讀本身,其它都是小事.浮誇定價,內容搞業配,紅藍劣譯,當讀者白癡? 書籍定價都是公開透明,接不接受消費者心裏自有一把尺,業配應該是指某些專業書籍,比方旅遊攝影之類,免不了的,劣譯之類的問題很常見,而且越來越多,只是,什麼是「紅藍劣譯」?
書商自己做的孽一頁沒幾個字阿貓阿狗都在出書內容狗屁不通曾經我是何嘉仁、新學友、金石堂、誠品的會員以前這些店都還在的時候我每個月買書的錢大概是三到五千另外也常從國外訂書進來相比之下慢慢發現台灣雜誌與書籍內容浮濫比例之高我現在還是每個月買書但是幾乎沒有中文書了而書店也變得越來越像是賣場書的位置越來越少越來越亂越來越吵在那樣的地方買書對我而言越來越像是一種耐性大考驗另外每次到書店看到一些人抱一堆書坐在地上看圖書館都不允許這樣做了何況是私人書店有一點羞恥心好嗎店家沒指正你不等於你就可以這樣做而且這種人最喜歡電話接起來強調「我在XX書店看書」有的還好精明的會準備飲料邊看邊喝總之出版商亂出書書店傾向更好獲利的商場讀者看免錢書還把試閱本都抱走以前唱片業的那場浩劫現在出版業在重演而已順帶一提台灣經常有低劣的翻譯各式書籍與影片一旦遇到低劣的翻譯品質真的令人作噁錯字、錯譯、誤解原意
我覺得對書店來說,除了補教書籍以外,就算成本低,單純賣書已經沒有搞頭了理想的狀況下,連鎖書店可以做為半個藝文空間,「教導」「推廣」閱讀的活動像品牌一樣,做出足夠養活書店的粉絲群將書籍做為舉辦活動的商品簽書會,讀書會,兒童/小孩的說故事會,補習會都是能搭配賣書的
TW5269 wrote:圖書館免費借書,對出版社很傷,建議改成公用閱讀版,建立補貼機制。或是,出版日期間隔一年後,再上架公用圖書館。 圖書館不是這10年才出現的東西它是一直存在的 !!主要是閱讀人口減少跟網路看免錢盜版的
圖書館(不管是各種形式跟大小)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知識流通管道!!!我覺得,這應該無涉出版社營利!至於樓上的朋友提的行距跟留白,其實我也不太同意!!應該這樣說...近代的書籍都走文青風,跟上一代那種考究,嚴謹的方式大大不同!!內容方向也差很多,現在都變成部落格型的短文,甚至是新白話詩體~所以要靠大量的留白跟版面,而且越來越重視插圖!把書本身就做成整體視覺的一部分!書,有兩個最重要的意義!傳遞知識!跟文字的溫度!所以,還是要看屬性跟使用需求只是目前,好像後者稍占上風~因為網路時代,幾乎取代了前者(雖然很片段,很破碎)電子跟實體我個人都大量使用,也都愛!沒什麼牴觸的問題!至少捧在手裡的書!.....那種感覺是無可取代的!我覺得嚴格來說~是這個時代人心浮動!多數人連"靜下心"都快做不到!所以更不會有所謂的~心靈,或內在...這類的精神~所以,向書籍這樣的文教事業,才會跟隨著像藝術...影視歌舞娛樂...這些事業一樣慢慢地走向下坡
我之前也發現了,我現在的購書量不能和十年前相比。工作幾年,收入有成長,購書量反而下降,屢次想買書去書店又是空手而回,上網找書,很多書似乎有趣,但不翻閱一下實在沒感覺,難得下單一本。我買書很重視感覺的,曾經有次在百貨公司趕時間穿過某連鎖書店,經過個架子上放了本 "1493",不知哪來的感覺拿了就走,邊走邊翻閱,幾秒後經過櫃檯順便結帳,這本書我後來買了第二本不拆封放著。所以樓主這問題,我想想也不知道怎麼辦。書店有地租的問題不能放太多書,所以選擇少,像我的喜好是屬於小眾市場更難找,但網路書店又不讓我有消費動力。至於翻譯水準的問題... 有時就算了,我知道翻譯的收入很低,不敢要求翻譯全部正確,只求他們不要做思想審查背棄作者,我之前對某出版社的印象不錯,怎麼會搞出美洲中國辣椒事件? 自取其辱到家。此回文是隨意寫寫,內容有待改善。 :)
aligu1869 wrote:才會跟隨著像藝術...影視歌舞娛樂...這些事業一樣慢慢地走向下坡 藝術的確走下坡,但是影視歌舞娛樂可沒有,沒落的是實體唱片,電影院 ,有線電視,歌曲舞蹈影視透過網路可是流傳得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