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請問唐詩的正確讀音

沒想到 真的變了很多啊
難怪台灣的教育讓人搖頭
以後小孩上學了
真不知道會學到什麼東西
兩把刷子02 wrote:
雖然國語讀音有很多版
...爭執使用漢語來發音
(恕刪)


您這裡的"漢語"應該是指普通話,台灣叫國語
因為漢語是總稱,河洛話也屬於漢語,所以這樣說會混淆

話說河洛話, 若以大家使用的台語來說,有文言讀法與一般讀法
文言讀法的"黑"確實發做"He",這"e"是短音,因為入聲韻
國語,或普通話沒有入聲韻,發不出這種音
所以說發"賀",也不正確,我猜
教育部這樣改沒多大意義

還有,今人多不彈 的"彈",台語文言發音法念做"膽",類似三聲,也不是"但"。
念"但"真的怪, 因為五絕第四句 ,通常是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念"但",不可能是"平"。可能請學古文的人出來說明一下。
wkh2006 wrote:
您這裡的"漢語"應該是指普通話,台灣叫國語
因為漢語是總稱,河洛話也屬於漢語,所以這樣說會混淆

話說河洛話, 若以大家使用的台語來說,有文言讀法與一般讀法
文言讀法的"黑"確實發做"He",這"e"是短音,因為入聲韻
國語,或普通話沒有入聲韻,發不出這種音
所以說發"賀",也不正確,我猜
教育部這樣改沒多大意義

還有,今人多不彈 的"彈",台語文言發音法念做"膽",類似三聲,也不是"但"。
念"但"真的怪, 因為五絕第四句 ,通常是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念"但",不可能是"平"。可能請學古文的人出來說明一下。(恕刪)



正確的說法,

很多我們小時候的課本的文字寫法或讀法跟現在的課本不一樣。

很久以前想開安親班,所以去安親班工作過一年,

對於這問題,沒什麼好答案,課本寫什麼,學生就念什麼就對了,因為學生要考試。


這算漢語音韻學的研究範圍,目前國語的平上去入裡面,入生字很少,我也不知道有哪些,

現代注音把很多字都歸到平上去,所以入生字很少。

要知道音韻學才會很準確地把字咬正。

現在也沒人在中學階段,研究平仄,所以回到那句話,學生要考試,課本寫什麼,學生就念什麼就對了。

有興趣的話,先看看這篇吧。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4/16/n9042241.htm

詩詞議話:「今平古仄」入聲字的辨別

一、傳統詩詞中的入聲
為甚麼要瞭解入聲?尤其是辨別那些今平古仄的入聲字?我們先來看一首詩:

贈別(其二)唐.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是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七絕,含思深婉,寫離情悱惻纏綿。其平仄格式為: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這首詩,對照平仄格式,「唯」、「有」、「替」、「垂」這幾個字的平仄可用「一三五不論」(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解釋;但「覺」、「燭」、「惜」、「別」這幾個字分別處於「二四六七分明」的關鍵位置,按今音論卻都以平聲而處於應「仄」的位置,它們為甚麼與平仄格式不符呢?

因為此「平仄」是依古四聲而論,「平」指平聲,「仄」包括上聲、去聲和入聲。「覺」、「燭」、「惜」、「別」這幾個字在古漢語中皆為入聲字,屬仄聲。因此整首詩是合律的。再來看一首詞:

憶秦娥
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相傳為李白所作,是唐五代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我們來看一看〈憶秦娥〉詞牌的格律:

憶秦娥
平中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韻)。
(依龍榆生《唐宋詞格律》。「中」表示可平可仄,〖〗為疊韻,此詞牌以押入聲韻為宜。)

對照詞譜,我們看看上面那首詞的韻腳就會發現,「別」、「節」、「絕」這三個字在現今普通話中都是平聲,似乎不符合詞譜押韻要求。其實,它們在古音中都為入聲,屬仄聲。「咽」「月」「別」「節」「絕」「闕」,這幾個韻腳字同屬《詞林正韻》第十八部入聲。因此這是用韻規範的一首詞。

上述現象在古典詩詞中是非常普遍的。因為傳統格律詩詞是依古四聲而作,這便涉及到了入聲。入聲字在其中出現的頻率是極高的。

入聲在現今普通話中已徹底消失(一些入聲字被派入平聲),這導致了某些字古、今聲調的不同。且不論這屬語言的進化還是退化,但可以說這給我們在與傳統詩詞的溝通上製造了障礙:因為在欣賞古典詩詞與格律詩詞的寫作中,會涉及到平仄格律,某些入聲字若以今音的平仄去論,會出現與古音聲調的不一致,這就容易造成謬誤,誤認為某些詩詞出律出韻,如上面例舉的現象。

若不去分辨入聲字,這就讓我們與傳統詩詞之間有了些隔閡,產生了一道鴻溝。而現今的詩詞寫作,勢必要向古典中汲取、與傳統溝通的。

二、關於《平水韻》與新韻
談到「隔閡、鴻溝」,順便提下新韻。在選擇運用上它有著最直接的誘惑:方便,省事兒,不需要死記韻書,甚至僅憑口語習慣便可去寫詩;但同時它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與傳統脫節。這套音韻系統(以普通話為基礎作劃分),與傳統詩詞的聲韻規範差別甚大;其間的只分平仄,不辨入聲,已與傳統語音系統相割裂。用它去驗證傳統詩詞的聲韻、格律規則,很多情況下是對不上號兒的,使格律詩詞失去了原貌。

由此可知,欲與古典詩詞順暢溝通,我們須與其共用一個音韻系統,從中瞭解到古四聲的劃分,如此方能離傳統文化更近一步。這就涉及到了相關韻書,通用的是《平水韻》(注1)。

《平水韻》以中古音韻為基礎,與其之前的韻書(《唐韻》、《廣韻》等)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對其中一些韻目作了些整理、合併,並沒有作實質性改變,這就保證了長久以來的詩韻連續性。《平水韻》是古代各地方言的最大公約數,成為古今詩人寫詩用韻的範本,之後跟出的韻書大都以此為標準而編寫。在《平水韻》106韻中,分為平聲30韻(上平聲15韻,下平聲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作為寫詩所依循的基礎語音的劃分。

《平水韻》對之前詩作的適應性與對之後作詩的約束性,使它在歷史中長盛不衰、沿用不廢。也就是說,唐宋以來至後世產生的格律詩,其中的音韻情況用《平水韻》基本能夠覆蓋住。從古至今語音就在不斷變化著,但由於這套音韻系統的貫穿其中,大力保持了詩韻的連續性、一貫性。須明瞭的是,平水韻承載的是寫作傳統格律詩音韻上的規範,不是口語規範,不能僅因現時一時口語上的不適應而排斥、廢棄它。試想這樣一個問題,以後時期社會道德提升了,那時的人會以我們這一時期的語音系統作為基準嗎?不會,他們肯定會向傳統溯源,找回真正光輝燦爛的正統文化。此時的新韻在其間就會顯現出是個斷層,與前承接不上,與後銜接不了。那麼無論此時彼時,寫詩遵循《平水韻》音韻系統的優勢便凸顯了出來:可起到維繫詩詞古今一貫的作用。《平水韻》的可承接,可延續,一線貫穿,古今鉤連,對中華詩詞的歷史傳承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由此來看,「詩依平水」(作詩依《平水韻》),「詞依正韻」(填詞依《詞林正韻》),這樣的主張與堅持並不過時,且值得肯定與進一步倡導。相比之下,新韻的制定是建立在不關乎、不看重、不承擔歷史傳承的基點上的。它雖簡易寬鬆,但有時的選擇須從大處著眼,是要跳出個人喜好的。對新韻的選擇只是一時痛快,且顯得自絕於傳統。

瞭解了《平水韻》的重要性,相信很多人會重新重視、選擇沿用它。當踏上這條路時,有時也許又會躑躅搔首:《平水韻》涉及到了現代普通話中已消失了的入聲這部分,而在格律詩詞寫作中,對「今平古仄」這類入聲字的辨別卻是一個避繞不開的問題。這正是一些人眼中的難點。

即便這樣,深信很多人是深愛著我們的傳統詩詞文化的。橫隔在這之間的障礙,我們是退縮、迴避,還是選擇突破、逾越?

答案顯而易見。這點是需要眼明心鏡的。而掃除「入聲字」帶來的障礙,正是此類文著力要探討的。

三、辨別入聲字的必要
談到入聲字,其總的特點是發音短促、急收藏。其中,像物、碧、雪、滅、月、闊、質、徹這類字,即使不知道它是入聲字,從現今發音上也能知道它們屬仄聲。當然在填押入聲韻的詞譜時此類字須分辨(某些詞譜要求押「入聲韻」,因入聲對表達激越的情感有特殊效果),但通常情況下這類字不會給我們造成太大不便。需要辨別的是那些古為入聲、但今已派入平聲的字,如得失、執著、脫俗、說、塌、拍、摘、拆、白、宅……

在欣賞中,若對這類字不能準確辨別,便容易把一些優秀的古典、現代格律詩詞誤判為失律;寫作中,若打著「格律詩詞」的旗號,對這類字卻不能準確分辨運用,稍有不慎,就會使一首詩詞出律,被人指點亂律、作品不夠規範,會顯得寫作態度不嚴謹。儘管有些作品表現的主題是正的,但因此類失誤透露出的作者寫作態度、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等問題,這會不會減弱作品的說服力呢?何況還須體現「復興傳統文化」這點呢。

作為有志於弘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作為用詩詞文化宣揚正義的這一群體中的一員,誰都不想這樣的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對不對?何況分辨入聲字只是格律詩詞學習中的一個小問題。

也不要因此抱怨這類「今平古仄」入聲字給我們帶來的不便。被歸入平聲,它們也是「身不由己」的,也許它們更「眷戀」著曾經、傳統中所屬的範圍。因此,我們須以積極、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問題,去熟悉、辨別入聲字。持之日久,它們就會變得「友好親切」起來;一旦熟悉了,我們就會樂於還它們「本來面貌」,並自覺地體現在自己的創作中。

這樣,對它們來說,這是不是一種「回歸」呢?這是需要在我們思想中認知、繼而體現在我們筆下且需要我們的筆承載著的。

對我們來講,因為明辨了這些,與傳統因素達成了一致(依循古四聲),是不是就能與古典詩詞作更好、更順暢的溝通,且使創作出來的作品更具有了規範性呢?

這是一舉數得的事情。

四、「今平古仄」入聲字的辨別方法
現今有些方言(如吳語、粵語、晉語、閩語等)還保留著入聲,但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已沒有了入聲,筆者所在地區(東北)就沒有。未能占得地理優勢,便只能靠「後天」努力了!

那麼,說到底,如何攻克一些人認為的「難點」,即如何分辨這類「今平古仄」的入聲字呢?本文先簡要地介紹幾個方法:

1、字形上。某些入聲字偏旁相同,可以類推。

如由「逼」可類推:福、幅、輻、蝠等;
由「甲」可類推:鴨、狎、押、呷、匣等;
由「白」可類推:伯、柏、拍、帛、泊等;
由「出」可類推:屈、窟、倔、掘、崛、茁等;
由「及」可類推:極、岌、汲、吸、笈、級、圾等;
由「葉」可類推:喋、蝶、諜、牒、堞、蹀、碟等;
由「曷」可類推:揭、碣、葛、喝、偈、歇、羯、蠍等;
由「吉」可類推:詰、佶、潔、結、詰、頡、拮、桔等;
由「夾」可類推:俠、峽、挾、莢、蛺、鋏、浹、頰、硤、狹……

2、讀音上。某些入聲字韻母相同,可從讀音上以一知多。

(1)韻母為「a、ia、ua」的字:
答乏伐閥罰筏妲八捌擦插鍤挖拔跋魃察達韃耷搭嗒怛發笪旮嘎拉垃邋殺撒剎塌鴨壓押扎匝咂砸雜軋閘札鍘
夾莢蛺鋏頰挾狹硤浹峽俠峽瞎戛匣狎呷轄黠掐
滑猾刮刷等;

(2)韻母為「U」的字:
竹竺足逐燭卒族局桔菊曲蛐出督忽惚哭窟撲僕獨突凸弗拂毒讀瀆櫝牘犢黷佛拂伏紱芾茯袱福匐服幅輻蝠鵠鶻噗蹼叔倏菽淑禿屋鞠掬蛐戌囫斛觳璞孰贖熟塾俗屈躅戌等;

(3)韻母為「i」的字:
吉集激即佶積及極級岌笈圾汲屐擊績楫緝戢輯籍藉瘠脊吃劈霹失虱濕只汁織膝唧七柒戚漆踢踢息夕吸汐昔惜析皙晰淅蜥窸蟋悉職鼻狄迪的荻敵滌逼嘀滴糴笛翟嫡鏑覿翕錫熄檄一壹揖亟急疾棘殛嫉蒺習希席襲媳隰拾十石實識食蝕甚執直侄值植殖跖等;

(4)韻母為「e、ie、ue」的字:
德得蛤合閣葛割擱喝磕瞌涸盒貉曷闔殼額革鴿格隔嗝骼胳疙劾閡核咳翮折蜇咋舌責則澤擇嘖幘賾舴簀哲輒蜇蟄謫轍噎
別憋鱉蹩節接疊揭捏撇瞥切貼帖歇蠍楔迭跌蝶碟諜堞喋牒蹀劫傑拮潔結詰捷偈睫桀婕截竭碣羯癤訐孑頡擷纈襭勰絜協脅挾
缺闕削薛曰約絕撅蕨蹶厥撅獗攫譎□孓決訣抉玦覺觖玨倔崛掘噱爵嚼爝角穴學等;

(5)韻母為「o、uo」的字:
撥缽剝潑泊鉑柏箔伯舶勃鈸脖渤鵓博搏膊薄礡佛駁帛摸
琢托卓桌昨奪咄掇鐸郭蟈豁度鐸國摑幗虢活灼茁斫酌濁著啄繳鐲躅擢濯說縮脫捉拙撮作戳橐等。

3、詩詞中。就是通過背誦押入聲韻的詩詞來記入聲字。

著名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詞中有入聲韻腳:戚,息,急,識,積,摘,黑,滴,得),還有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等。

4、今平古仄常用入聲字表。熟悉了方法2的讀音歸類,多少會對入聲字產生一種「感覺」。

寫作中,若遇到感覺像入聲、又叫不准的字,那麼此時不妨查閱字表檢驗一下,同時也可增強對一些常用入聲字的印象。很多入聲字就是在不斷的查閱、檢察、使用中記住的。

5、今平古仄常用入聲字歌訣。就是用順口溜的方式去記入聲字。

這樣的歌訣可以自己編寫,但應保證列入的是「今平古仄」這類入聲字。編寫歌訣,因為字與字之間需要聯繫銜接,注意不要摻進平聲字,以免混淆。

上述方法可綜合使用。其中方法2在從讀音上分辨入聲字大致指出了方向,後兩個方法也是比較實用的。為此,筆者整理出一個〈「今平古仄」常用入聲字表〉,並編寫了一個〈「今平古仄」常用入聲字歌訣〉,會陸續發出,希望能為詩詞寫作者提供幫助與方便。

注1:此文主要想談的是辨別「今平古仄」入聲字的必要與方法,關於《平水韻》可查閱相關資料,在此不作詳述。「文學世界」的「詩詞常識」中,有篇〈古代的學問:《平水韻》〉(作者清源),是篇很有見地的文章,可參看。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可能還是回歸到平仄,這畢竟才是當初這些詩人寫做的依序章章法

這首是五言絕句,就好奇上了維基看了一下,五言絕句的格式。
------------------------------------------------------------------------------------------------
五言絕句為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格,每首四句,每句五字,共二十字。

押韻上,第二、四句一定要押韻,第三句一定不可押韻,第一句則可押可不押。

所有近體詩都講求平仄,五言絕句中,每句第2、4個字一二句、三四句的平仄必須相反,押韻部分,平仄不可通押。且近體詩韻字必須是平聲,不能通押,即一東韻不得與二冬韻混,三江與七陽不得混,具體韻字,可查平水韻。

違反以上格律稱為犯律 或 出律。

最後有列出幾種平仄格律
格律
五絕共有四式,其中以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第一種: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種: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種:仄起入韻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四種: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最後都是平律,所以個人認為,應該不是子彈的彈。
以前還有國立編譯館來校對審核,現在時代不同了,教改搞的同一年級不同學校有好幾種版本的教材,當然各家自己的校對審核人員,其能力上,可能也會有不同。詩的平仄韻,這是基本的。
兩把刷子02 wrote:
河洛語是唐代的官方語言,所以爭執使用漢語來發音,好像沒甚麼意思???


同意上面說的

坦白說,拘泥於發音無意義

思考一下,寫此詩的作者,當初寫的時候,難道是國語(現代標準漢語)寫出此詩的?



打個比喻,作者寫一首閩南語的歌,硬用國語唱出來,你還會拘泥於國語發哪個音嗎?
DKS2000 wrote:
打個比喻,作者寫一首閩南語的歌,硬用國語唱出來,你還會拘泥於國語發哪個音嗎?


不倫不類的硬凹。
不同的發音,有不同的意思,不管是歌是詞是說話,用不對音就不能明其義,跟啥河洛話、閩南話有鳥關係?

彈琴的彈(談)是動詞,念彈(但)是狗屁不通;塞(賽)下曲的塞是要塞,念塞(鰓)車的塞一樣莫名其妙。
世界上其他的語言也一樣,desert(沙漠)和desert(拋棄)同字異音,可以亂唸?

這個政府就是亂七八糟,愚民到不擇手段,從上到下都是胡扯瞎纏,是非不分,這種狗屁倒灶的東西,居然有人說何必"拘泥"哪個音? 我們的子孫從小就受這種唬爛教育,出國跟美國人溝通,唸錯當拘泥,拼錯當正常?
難怪走私是超買,貪污只是多拿了,噁不噁心!
aronyang wrote:
不倫不類的硬凹。不同(恕刪)


大哥,你理性一點好嗎?

我雖然沒爬文,但滑過去就知道他們在講什麼了


說一句最簡單的,今天叫那篇詩詞的作者穿越來你面前,唸一遍給你聽

你只會說「你在公三小?」

懂嗎? 還跟人在說啥發音,你是被蔣介石北京話正音正到腦去了嗎?
aronyang wrote:
不倫不類的硬凹。不同(恕刪)

這位大大,您真的超過了
在這研究的是學問不是情緒
您讓大家心情不好了
課本錯了!課本內容與教育抵觸,您覺得這個內容是對的還是錯的?

請看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http://dict.mini.moe.edu.tw/cgi-bin/gdic/gsweb.cgi?o=ddictionary&searchid=D0002858&framefile=frame04.htm&

跟琴有關的就是二聲潭,不是四聲的蛋。

至於說古音所以不重要........那旁邊的注音搞不好全不是古音,那沒一個字注的音是古音,全是錯的都有可能!這個注音只不過是幫小朋友知道漢字在現在的音怎麼唸,說古音太沉重..........您講話是說「蛋琴」還是「潭琴」呢?
(新系統找不到打注音的方法,只能用同音字了.........)
twinhead13 wrote:
大哥,你理性一點好嗎(恕刪)

這個就有問題了,
古詩用台語念可以通,
那為什麼要用「北京話」唸??

不是要用「母語」??
不用台語,用客語難道也念不出來??

根本就是編教材的委員,水準不夠,硬是要改成一般人的讀法...

要這樣改我不反對,只是「後人」在考證古詩「語意」增加困擾而己...

以前就是錯誤的用法或抄寫錯誤等問題太多,造成後人學習困難,
學了很多錯誤的知識,跟現在很多網路流傳的「假常識」一樣,
才會有人編「四書集注」、「四庫全書」之類的東西,

只要是錯的東西,以後還是會被「後人」改掉的,
到時候這些人就是歷史上的笑話,
就跟大陸已經不准「新生」簡體字,
簡體字有很多是沒有造字邏輯的,
沒看過的人,根本猜不出「大概的字義」,
所以很多字也慢慢用回繁體了,

只能說這一代是時代的犧牲品,他們學的,很多東西再過幾十年就會消失在洪流裡....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