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內容』與『偽知識』:AI 時代的荒謬生態

『快內容』與『偽知識』:AI 時代的荒謬生態

在 AI 與數位轉型的浪潮下,你打開社群平台,隨便一滑就能看到這些標題:
  • 「如何用 AI 提升 300% 工作效率」
  • 「三分鐘讀懂最新商業趨勢」
  • 「必收藏的 10 個祕技」
幾篇文章讀下來,你腦袋裡並沒有增加多少新知,只剩下幾句漂亮的口號。 這就是快內容——幾秒鐘生成、無需深思的資訊產品。它的目的不是傳遞真知,而是迎合演算法的喜好,提升點擊率、互動率與停留時間。

社群平台的商業邏輯,讓演算法特別偏愛那些更新頻率高、標題吸睛、能引發情緒反應的內容。於是,創作者開始反向設計文章,甚至透過 AI 大量生成「演算法優化」的文字。久而久之,真實與深度成了附屬品,流量最大化才是唯一目標。這就是為什麼空洞的內容,比有價值的內容更容易被看見。

更荒謬的是,你辛辛苦苦寫了一大篇文章,就算和 AI 協作,也是多次往返、修正、調整;但有的人只要丟幾個關鍵字,甚至整篇文章都交給 AI,就能立刻產生一大篇評論。這些評論的內容甚至比你的原文還長,卻空洞乏味、無關痛癢,完全就是垃圾製造機,破壞了整篇文章討論區的質感。更妙的是,如果真要用 AI 來評論,自己動手就行了,哪還需要別人代勞?這些垃圾製造機似乎以為,只有他們會用 AI。


偽知識:一本正經的荒謬

快內容的危險,不只在於淺薄,更在於它經常與偽知識結盟。 偽知識的本質,就是不懂裝懂。它看似專業,實則錯誤,甚至是將不相關的資訊拼湊在一起。

在 AI 的加持下,偽知識的生成比以往更容易。過去,要營造專業感,至少還得花時間查資料、整理論點;現在,只要丟幾個關鍵字給 AI,就能生成一篇語氣嚴謹、結構完美的文章——即使它完全錯得離譜也會被當成專業的意見。這種內容的危險,在於它的錯誤往往被包裝得天衣無縫,讓人難以察覺。就如同我在另一篇文章寫的,「世上最厲害的謊言,就是說實話」。

我有過兩次親身經歷: 一次是我在文章中提到一個 AI 導入策略的名詞,結果有人回覆的內容,明顯是我與另一位專家的多次對談的內容,被 AI 拆解、去脈絡化後再重組成「專業回答」。它看似專業,實則是無靈魂的文字拼盤。

另一次更好笑:我提到「Ground Mapping」,有人立刻表示對這個框架很熟悉,而且還說出這個框架作者是誰。很明顯,他講的名字是 AI 由英文翻譯成中文的,除了姓正確,名字完全是錯的。 對方完全不知道我就是這個框架的原創者。


為什麼快內容更受演算法青睞

演算法並不懂內容的真偽與深度,它只看數據表現——點擊、互動、分享、停留時間。 快內容正好滿足這些條件:產出快速、更新頻繁、標題吸睛、語氣簡單直接,還能刻意加入熱門關鍵字以獲得更高的推薦機率。甚至有顧問公司專門提供「演算法優化」服務,教你如何用 AI 生產更容易被平台推送的內容。

這就像一場競賽——不是比誰的觀點更真實,而是比誰更會討好演算法。


對抗快內容與偽知識

我們不缺知識分享,也不缺看似專業的文章,缺的是經得起考驗、能沉澱的真知識
對抗這種生態,不是拒絕 AI,而是改變與它的協作方式。快內容是單向、快速的;真正有價值的創作,來自雙向、有深度的交流與反思。

AI 的價值,不該只在於生成速度,而在於提供多元視角挑戰假設拓展思考邊界當我們用它來驗證想法、補充觀點、共同創作時,產出的不只是內容,而是一種更可持續的知識模式。這才是我們在 AI 時代,該堅持的創作態度。

或許那些錯字百出,卻內含人情味的文章,更值得我們去品味、按讚、分享。


PS: 這類文章以前 PO 在這也沒人看,所以我大多是 PO 在英文的論壇或是 LinkedIn,如果您質疑是 AI 快速產生,那你就當作是篇垃圾文章,跳過就好。
2025-08-08 14:36 發佈
這篇內容我很有感,也很認同

自己近期投入在與 AI 的協作,完全能體會這種感覺,
有些文字讓 AI 潤飾,是為了補強論述或語氣,
結果它們修出來的結果就是工工整整,段落分明
不是不好,而是變成像 SIRI 一樣,感受不到“人味”
最終還是得自己大翻修一次,
用 AI 協作在品質上可控,但效率並不會因此提升

另外,也許是演算法造成,也許是視網膜效應造成,
近期不少 AI 雞湯文出現在我眼前,一開始覺得有些內容還不錯,
但看了幾篇發現同質性很高,而且多數都是只談問題,不講解法的,
有些則是把跟 AI 沒有直接相關的問題,硬套到 AI 身上,
當然也有一些內容是我主觀認為 ”啊..這還要你講?這不是 common sense嗎",
不過這未必是撰文者的問題,而是認知落差造成,
就像有人高喊 “我們要愛國" "我們要團結” 一樣,
我會覺得 “啊..這不是廢話,還要你講?是你覺得我們不愛國,還是不團結嗎"

我無從判斷發表這些文章的人是基於什麼原因而寫的,
出於善意提醒也好、想搭 AI 順風車刷一些流量也罷、甚至用 AI 產出的也沒關係,
只要核心觀點是自己的,我都認同這是屬於作者的產出;
內容是出自於善意且客觀的,也願意給予掌聲。
Pachinko wrote:有些文字讓 AI 潤飾,是為了補強論述或語氣,
我常常和 AI 吵架。
AI 還一個好處,吵完了不會生氣,繼續付錢就好。

但是,最重要的是,文章還是要自己寫啊。

我習慣問他個問題,確認我要寫的主題他熟不熟悉,然後將文章給他,問他優缺點,然後要他提供多視角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快速找到參考資料,連結、摘要都幫你寫好,你再決定看哪一篇。

Gemini 還有一項很強的功能,叫做 Deep Research
你可以丟一個主題給他,然後幫你找資料,作分析,還可以匯出 Word 檔,慢慢看。
注意,不是寫文章。

如果碰到他不熟悉的,我還得教他,等確認他懂了,再和他討論。






我跟你在幹差不多的事....AI 的回應經常讓人哭笑不得,不然就是鬼打牆

ChatGPT - 回應加了男人愛用的句末語助詞



Gemini - 罵得更直接



Gemini - 爛草莓,質疑它的回應就直接崩潰給你看


有關多 AI 共同協作,您可以 Google 一下 P&MA 協作,也許未來可以多交流
Pachinko wrote:我跟你在幹差不多的事...(恕刪)
其實 AI 會模仿人類的語料,輸出前再做一次調整、修飾。

你混,他就跟你混,你不斷的挑戰他,他才會認真做事。

無腦的問問題,只會產生一堆資訊垃圾。我最近 LinkedIn 的聯絡人砍了一堆,動態推播也變清爽多了。20年來 Mobile01 唯一的黑名單,昨天也用上了。

我可以接受不同的意見、觀點,吵架都沒關係,從沒用過黑名單,20年來,這是第一次用。
最近很多人用AI生成的資料來回文
也不濃縮精簡一下
整個文章又臭又長
看了很反感

就算重點有100個
你用你的腦袋 找出 3個 5個 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幾點來講就好
不要全部列出來
沒人會看的

就像以前在書板
常看到有人列出某主題的書單
一次列幾十本
我想說這個人他自己會看嗎??
選舉 wrote:最近很多人用AI生成的資料來回文
也不濃縮精簡一下
整個文章又臭又長
看了很反感


但是他們不會這樣認為,以為會用 AI 是很厲害的事,到處洗版,一個好好的討論區都被搞砸了。
想不到這位哥這麼有深度地在討論這個問題。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AI就像進階版的Google一樣出來的資料當然不一定是對的,如何使用都是決定在使用者。AI還在持續進步當中只有越熟悉他才能夠掌握他真正的價值。雖然我在工作中的報告,經常用AI來寫作,但是別人看不出來。
2021startup wrote:對抗這種生態,不是拒絕 AI,而是改變與它的協作方式。快內容是單向、快速的;真正有價值的創作,來自雙向、有深度的交流與反思。
我在文章最後有提到,我們不是要拒絕 AI,而是改變與它的協作方式。
快內容是單向、快速的;
真正有價值的創作,來自雙向、有深度的交流與反思。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