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2050全球政治經濟新局勢》讀後分享

為什麼要讀趨勢書?因為我們現在的世界,對一般人來說,正在塑造未來三十年下一代人的生活。而對從事貿易的人來說,即是觀察到全球商機的可能性。


《2050全球政治經濟新局勢》讀後分享


這本《2050全球政治經濟新局勢》剛拿到覺得很厚,但看了之後,覺得其實作者的文字淺顯好讀,翻譯也很順暢,所以讀起來還蠻快的。

大多數的全球趨勢書,都是鎖定在某個議題,或是主要針對某幾個大國闡述。這本《2050全球政治經濟新局勢》談的比較廣,先整理全世界各重要國家、區域的現況,再指出它們潛在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我覺得讀了這本書,可以對全球的現況和未來掌握脈動,再讀其他特定議題的書,或看國際新聞,可以有更全面性的理解。

這本書不會談比如美國和中國怎樣競爭全球領導地位,也不會談各國的政治角力,因為政治這種事,有時說變就變。反而作者談的是實質影響各國家發展的五個力量:
@人口結構: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將影響一個國家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動力,像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未來只能依賴移民提供勞動力。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在全球暖化的時代,受到很大的破壞,像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上受全球暖化影響最深的區域。
@貿易金融:近幾年全世界幾乎覺醒了,以往布局海外低價勞動力(如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全球化策略優勢已經漸漸失效,反而因物流和政治關稅讓成本提高。自普川高喊回到美國生產,各國企業也紛紛將生產線移回國內或鄰近國家,降低物流和關稅造成的成本。以往靠代工而經濟起飛的東南亞,可能是去全球化和在地化受影響最大的區域。
@科技:作者對科技抱持很樂觀的態度。以往傳統製造業,需要極龐大的資本設廠,而一些比較窮困國家,都無能力擁有自己稱霸全球的工廠。然而科技改變了這一切。科技也帶起服務業的興盛,製造更多的中產階級,例如越南和印度近幾年的快速成長,都和科技產業相關,拉近了富國和窮困國家的經濟差距。
@政治理念:作者談的不是各國之間的政治角力,而是一國內的治理理念。民粹主義日益強盛,然而不見得能帶領國家經濟成長。如何在民主和民粹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民主政體的大課題。
讀了這本書,個人覺得收穫最大的就是全面性來理解一個國家和全世界,也更明白其實左右各國決策的,還是經濟問題。
若有人也讀了這本《2050全球政治經濟新局勢》,歡迎一起討論分享你的心得。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2022-11-20 10:40 發佈
原來閱讀人社群也有介紹這本書:
https://fb.watch/hckSjrgAl0/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要看全球政治經濟長期發展趨勢,並且能達到相當深度與廣度的,建議你讀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看一看甚麼叫做邊陲,半邊陲,核心國家,也了解一下那些國家可以一路從邊陲進入半邊陲最後成為核心國家,最主要的原因是甚麼? 然後了解一下那些曾經是霸權核心國家,又如何變成今天這般境地,還有那些始終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的半邊陲國家。

你的這本easy and soft reading,講到的哪些因素,不過是描述性的問題範疇歸類而已,並沒有提出一個解釋性的框架來說明其因果關係,內容與深度恐均有限。
forestkung wrote:
要看全球政治經濟長期...(恕刪)


好奇華勒斯坦早年把中國,土耳其,印度,放在那一範疇。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世界體系論中,一個影響不同地區在此一體系中浮沉的因素是國家,也就是國家是否及時地有效調整並動員物資、人員、政治體制與社會關係等等,以便在某個發展階段卡進一個決定性的分工位置,當今西方的核心國家都有一個時期,國家扮演了重要的整合作用,這一時期是十七至十八世紀,主要是歐洲的各民族國家,殖民地經濟和帝國主義是這個階段的特徵。十七世紀的核心國家是荷蘭,他從西班牙手中奪得海洋與貿易的霸權,前者之所以輸掉霸權,在於國家錯誤的選擇了以掠奪為主的資本積累方式,喪失了以生產力與科技發展為核心的新一輪競爭優勢。十八世紀的英國繼荷蘭之後,國家發揮了充足的作用,協調整合了以科技創新與製造生產為主的發展方式,配合殖民地資源、勞動力與市場的掠奪與剝削,成就了日不落國。然後是二十世紀美國的上場,美國仿效英國,以軍事建立海上貿易霸權,輔以國內巨大的科技與生產能力以及歐洲民族國家之間的發展矛盾與衝突,成為當今的霸主。核心國家利用政治、經濟、社會的不對稱優勢強迫或半強迫將其他國家納入一個以他們為主的政治經濟再生產體系,並且對此結構加以固化,形成一個單邊依賴,多邊參與,垂直水平乃至混合分工的世界體系。世界體系不同於古代帝國,後者不同地區間至多只有少數的經濟聯繫,大部分維持各自孤立的狀態。而後者則是整合在一起。簡單講,這是一個資本主義向全世界擴張的歷史(亦即所謂的全球化)。

半邊陲國家則是一些原先的邊陲國家,在體系的某些結構調整時刻,及時地進入了分工的中間位置,不同程度地承擔了部分原先核心國家不具備生產優勢的環節,從而起到在核心和邊陲之間的進一步分工的優化作用。核心和邊陲國家就不細說了,前者主要是西北歐美日,後者是亞非落後國家,半邊陲國家不少,有前期的南歐和蘇聯解體之後的東歐國家,中期的亞洲四小龍和後期的金磚四國,目前來看,半邊陲國家中,台韓大約最有希望進入核心國家圈,但是這兩個地方有個先天問題:地緣政治的不利,因此後勢如何也難以逆料。至於中國,雖然在經濟體量有一席之地,國家扮演強力領導的角色,但是社會與政治體制與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的矛盾僵局,是否有能力進一步優化調整,並掌握核心科技,從而進入更有利國際政經的位置(如核心國家),難度很大(中美對抗的僵局短期內難以化解),其民族主義霸權心態,是否會造成如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日的下場,仍在未定之天。印度情況比較複雜,他沒有中國政府的強勢角色,但也沒有中國過於單一缺乏彈性的威權體制,可能可以鞏固其半邊陲地位(尤其這新一波供應鏈調整),但內部種族、宗教與階級矛盾層層疊疊,基本上難以整合,不可能進入核心國家圈。土耳其則是在世俗國家和宗教之間的鬥爭中不斷搖擺,國家與宗教的力量相互抵銷,雖說是歐盟成員,但主要是因為地緣因素,並非一體化的結果,其歐洲邊陲地位,世界體系半邊陲地位的情況也很難改變。

總之,結構一但形成,各個地區的分工位置就會長期固化,少則七八十年,多則幾百年。霸權一但形成,就是衰落的開始,但是世界體系不會,因為他有如變形蟲,總是會轉變成更新的優化形態,形成新的宰制結構。民族國家霸權日益衰落,但跨國企業卻不然,跨區域資產階級聯盟的力量早已突破國家和地理的限制,並且認識到他們的共同利益,IMF,WTO,WHO遠大於任一單一民族國家的作用。當然美國仍然穩坐核心國家第一,但是他已經過度延伸其軍事力量,同時無法解決全球化所帶來內部階級與種族的嚴重矛盾與衝突,其霸權早已不復當年,放眼未來二三百年,其他新接班的對象會是誰? 從世界體系論的角度看,加拿大、澳洲是最可能的候選人,也許加拿大澳洲會和美國整合,或甚至組織一個超級的昂格魯薩克遜聯邦,至於其他國家,我認為受限於地緣政治和本身自然資源政治社會體質問題,機會不大。即便如此,結構雖然相對穩定,但世界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鬥爭與衝突不會減少,沒有歲月靜好這回事滴。
forestkung wrote:
世界體系論中,一個影...(恕刪)


感謝大大的分享!! 不過二本書不同的訴求和預設, 想要解釋到的事情不同, 相輔相成閱讀就好~~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謝謝分享!
sooooocute wrote:
謝謝分享!(恕刪)


這本書專門為台灣讀者寫的序,在當今台灣面臨的問題氛圍中重讀一次,其實相當感慨。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今天看了報導拜登邀請非洲國家首領,並承諾金援550億美金,還有非洲當今為什麼那麼重要的議題,正因為之前讀了這本《2050全球政治經濟新局勢》,很多非洲具體的問題、優勢,都更清楚,真的更有感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DgoGI1Q4Io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一般人是不會去看世界體系這本書滴,他不是本easy reading,除非你對過去一千年的歐洲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先有一個相當程度的認識,否則只能泛泛讀之,泛泛說之。全球化不是新的現象,六七百年前從威尼斯佛羅倫斯那些義大利北邊的城邦國家就已經開始了,他是一個長時期的發展趨勢,套句布賀代的話說,資本主義歷史猶如大海,可以用表面的浪花,中層的伏流和深層的洋流來比喻:那些樓主上面說的事情屬於表層的浪花泡沫和一部分中層的伏流,比如說貿易金融,科技這些東西就是表層浪花,人口結構和政治理念則是中層的伏流,而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與衝突所構成的全球性擴張才是底層的大洋流。表層的浪花轉瞬即逝,不過是中層伏流的具顯,而導致中層伏流產生擾動的其實是更底下的洋流。表層事件(戰爭,金融危機等)都是短期的,一般大約幾年到幾十年,中層事件則可能長達數百年(如現代化轉型),而底層事件(如資本主義)則超過千年。樓主的那本書,更多的是談表面的浪花,少部分涉及到中層伏流,但是可以想見作者不會涉及到深層的洋流,而這是需要真正深厚學術根底的大家才有辦法寫的,猶如網路歷史評論家袁騰飛和真正歷史大家陳寅恪的差別。

我不是說樓主說的那種書不值得讀,只是真正要了解全球化趨勢,讀那種書是見樹不見林的,也許可以當入門書讀一讀,要有真正的洞察力,還是讀大家的書比較靠譜,畢竟這些書是歷經幾十年上百年考驗留存下來的經典,華勒斯坦幾年前已經去世了,他也來台灣中研院演講過,我躬逢其盛,親身聆聽他的講座,也提出過問題請他回答,至今仍然印象深刻。唯一對你比較不利的可能是基本功,這本書對一般人來說不好啃,光是一堆學術界的術語估計你都無法理解,如果基於泛泛之讀之說,那讀什麼書都可以,只要你看得懂,我談的不是這個,而是真正要有穿透力的深邃歷史眼光,那就要多讀"世界體系"之類的書,而不是這種暢銷書,大凡暢銷書,必為符合一時一地的口味而作,而巨著必定有獨到眼光與見識,絕非迎合眾人口味的淺薄之作。我只是強調,要對資本主義經濟有歷史眼光的深度認識,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馬克思的資本論,韋伯的經濟與社會這類書會更適合,如果你想這樣做,我的建議你肯定會聽進去滴,反之則否。這不是什麼“相輔相成”的問題,這是兩種不同的理解脈絡和品味,就看你自己要選那一種。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