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品牌的連鎖書店賣的書籍其實沒什麼特色,因為規模的關係,就那幾排的貨架,
能賣的書籍數量有限,很自然驅使連鎖書店找暢銷書籍作為販售的主力。
但是那些所謂的暢銷書 ? 好像在台灣也很容易一下就飽和。
其實暢銷書的內容是真的暢銷,還是人為炒作出來的,也不無疑問。
此外,台灣人口少,喜歡閱讀作為休閒的人口數就更少,日本人的閱讀人口多一些,
但是日本的書店也經營辛苦。
地方上的連鎖書店很多時候兼賣文具,但是量販文具店興起以後,這條路也行不通。
所以地方上的連鎖書店逐漸消失不會很奇怪。
前一陣子,稍微找台灣出版歷史的各類文章看了一下,
這類文章在近年陸續有人在部落格發表回憶或者探討。
從源頭來看,
台灣搞出版社出版書籍,特別是文藝類作品興盛的年代,大約在 1980 年之前,
1960 ~ 1970 年代一本好的文藝作品出版是可以賺很多錢的。
開出版社的文化人老闆在部落格的回憶文寫過這件事情。
但是進入 1970 年代以後,就慢慢不好作 ( 不好賺錢 ),
生意還有,但是開始面臨賺錢壓力,需要講求經營方法,細緻些才能持續經營 。
進入 1980 年代以後,特別是解嚴以後,純粹搞出版社就艱辛。
因為影音商品的供應管道開始發達,供應的聲光畫面比紙類書籍有吸引力來得多,
幾乎整個書籍類的出版社都不好經營。
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以後有時間再慢慢補齊文字內容。
補充 :
品牌連鎖書店在管理制度上面,目前沒有開放經營權到各地店頭。
都是由總部指揮,所以總部的特色往往就是地方分店的特色。
要各地分店也經營出下面這樣獨立書店的特色,有管理上的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