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有一詮釋為︰
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以上原詮釋者是誰?俺無知!也無知為什麼「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這話居然會出現在《論語》的詮釋中!而且一堆人盲目的傳播,如下網址: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7%99%BE%E5%A7%93%E9%9B%96%E4%B8%8D%E6%95%A2%E7%8A%AF%E7%BD%AA%EF%BC%8C%E4%BD%86%E4%B8%8D%E4%BB%A5%E7%8A%AF%E7%BD%AA%E7%82%BA%E6%81%A5%EF%BC%9B&oq=%E7%99%BE%E5%A7%93%E9%9B%96%E4%B8%8D%E6%95%A2%E7%8A%AF%E7%BD%AA%EF%BC%8C%E4%BD%86%E4%B8%8D%E4%BB%A5%E7%8A%AF%E7%BD%AA%E7%82%BA%E6%81%A5%EF%BC%9B&aqs=chrome..69i57.700j0j7&sourceid=chrome&ie=UTF-8
俺對於「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這話兒的觀感:
「百姓雖不敢犯罪,」這話有想犯罪,只是不敢而已之涵義。
「但不以犯罪為恥;」這話有縱容他人犯罪之嫌!
以上是詮釋者誤解的實例,因:詮釋內容有負面因子,並以主觀為主,且8句詮釋無法確實和6句原文比對,令我看不懂哪句是哪句的詮釋。
真不知現在網路上的知識傳播到底是在幫人還是在誤導人?
以下我自信的認為我的詮釋是理解,因:詮釋具共識基礎,清楚明白,具正面意義。若有語病懇求用事實糾正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