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老子》第一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
相關章節,詳細列下: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六章是《老子》裏專門解釋「道」的,值得好好體會感受。故此,全文一字不漏全寫出來。接下來,是要解釋「第一章」。
首先,再次重複強調,老子是一個「悟道」的人,他寫《道德經》是把自己的思想寫下來,所以,他對於「道」的看法,一定是「前後一致」。我們看到「道路」這個名詞,這邊「道路」所謂的「道」,是路的意思。在字典裏面查詢「道」,還有「跟人說話的意思」。那麼接下來,我就直接把《老子》對於「道」的意思,完整的寫下來。
道:萬物的來源與歸宿。類似於西方講得「神」、「上帝」、「真宰」、「造物主」,印度教裏的「梵」、「大梵」,以及儒家中所謂的:「天」。意思差不多。在道家裏,所謂的「道」意思就是這樣。至於,「祂」有什麼性質、特質、解釋與我們對於「道」的感受,就是老子要說的。能不能體悟,全看個人。
在道家眼裡,只有兩種人:「悟道」的人跟「沒有悟道」的人。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白話解釋:
道,可以用言語解釋的,就不是永恆、永久存在的道。名,可以用特定名稱界定的、可以指稱的,就不是永恆的名。
在「名稱」沒有被界定以前,那時候是萬物的起源、創始。一旦名稱被界定之後,那麼「道」這個東西,祂是萬物的母體,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所以說啊!我們往往總是在欲望消解時,才可以看出起源,才可以看到「道」的奧妙。我們往往總是在保存欲望的時候,可以體會出母體的廣大,體會出「道」這個天地萬物的母體。
起源與母體,這兩者來自同一個地方,但是我們卻給了不同的名稱,我們可以用「神奇」來解釋。神奇之中還有神奇,那是因為一切的奧妙來源,都源於「道」啊。
以上。
我並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而是我對於《老子》的理解,用我的語言,以及我的理解說出來我的解釋。意思就在這裡,絕對跟一般市面上解釋書籍完全不一樣。
我很喜歡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裏的一句話:「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天地萬物,我們所存在的世界,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老子」跟我們一樣也是人!他的體悟,我們也可以「體悟」。他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學習「努力讓自己做到」。因為,人都是一樣的。並不會因為「膚色、語言、氣候」的不同,而有不同。
人,都是一樣的。都有「人性」。
道家,絕對是春秋戰國時代,「最有智慧的一門學問」。但是他們「對於世間萬物」,對於人間的「爭權奪利」,並不會「汲汲營營」,非要怎樣不可!「冷靜的觀察」,理智的做適當的決定。「如果天下紛亂,綱常失序,禮壞樂崩」,那就讓天下繼續亂吧!
索性放棄!
所以,孔子的偉大,「儒家」的地位,永遠在「道家」之上。道家,可以不跟人來往的。但是,「儒家」不行。儒家,總結一句話是曾子說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道家是,我管你去死;儒家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
所以說,誰高?誰低?很清楚。道家,看事情看很開。儒家,對於天下永遠放不開,會累死自己。
道家,看得高,看得遠。儒家,看很重,永遠放不下。
hao258yu wrote:
要不!我們各自把自己的生平背景攤出來,然後我們從第一章開始互相來比對,互相找出對方不適當的詮釋,看誰詮釋的最接近字面意義,敢嗎?呵呵。
我的邀請原文如上。↑↑↑
1、「我們各自把自己的生平背景攤出來」。你忽略了這句話,所以還不構成比對的條件。
2、是「從第一章開始互相來比對」,不用張貼其他章節喔。
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詮釋︰「特地學習每天會有好處,任意胡為的方法每天都會損失。」
你沒有針對主題而且貼的琳瑯滿目,有如「任意胡為」。
所以你損失了閱覽我對《老子》第一章的詮釋。
(這裡學一下你貼的「傲慢。恰到好處的自大」,這樣學得像嗎?呵呵)。
Tony1981 wrote:
我並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而是我對於《老子》的理解,用我的語言,以及我的理解說出來我的解釋。意思就在這裡,絕對跟一般市面上解釋書籍完全不一樣。
「絕對跟一般市面上解釋書籍完全不一樣。」真的是這樣?
要不,你將你的開頭「道,可以用言語解釋的,就不是永恆、永久存在的道。」貼到 google 去搜尋一下。
開頭就跟一般的詮釋大同小異,真不好玩!
hao258yu wrote:
《老子》全篇八十一章是寫給聖人(天子)看的,我已全部詮釋完成。
3、我要跟你比對的是《老子》喔。
Tony1981 wrote:
首先,再次重複強調,老子是一個「悟道」的人,他寫《道德經》是把自己的思想寫下來,
4、你談的是《道德經》,雞同鴨講怎麼比呢?
《道德經》雖由《老子》衍生而出,但不代表《道德經》可以完全取代《老子》喔。
而且我們都不是老子,都無法斷言老子是什麼樣的人或在寫什麼,所以只能比誰的詮釋最貼近《老子》的字面意義並且合理。
等你了解什麼是《老子》,我再看看你夠不夠格跟我比。
(這裡也學一下你貼的「傲慢。恰到好處的自大」,呵呵)
Tony1981 wrote:
「要我回文,真的要看你說得需不需要回應啊?有沒說到我的盲點?有沒有觸動我內心?你的學問夠不夠大?」
因此我只能說︰你這篇第一章的詮釋不是《老子》,學問不夠大,無法觸動我內心,不值得我拿出來比對。
你如果學問夠大,就可以將《老子》第一章的詮釋不斷的衍生。
《老子》第一章少說可以做出十幾種的詮釋,等你做出的詮釋能觸動我內心,我自然會貼出我詮釋的《老子》第一章。
前提是︰「先將自己的生平背景攤出來」,呵呵。
Tony1981 wrote:
原文:《老子》第一章...(恕刪)
老子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一生死,跡入靈奇。塞兌內鏡,冥神絕涯。德合元氣,壽同兩儀。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餘年,《史記》云二百餘年。時稱為隱君子,謐日聰。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經名:列仙傳。二卷。原題漢光綠大夫劉向撰。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記傳類。參校本:《四庫全書》本。
EASTERN PHILOSOPHY - Lao Tz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b7Hxva5rg&feature=emb_title
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Dao De Jing:
(Embodying the Dao)
The D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D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name. (Conceived of as) having no name, it is the Originator of heaven and earth; (conceived of as) having a name, it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Always without desire we must be found, If its deep mystery we would sound; But if desire always within us be, Its outer fringe is all that we shall see. Under these two aspects, it is really the same; but as development takes place, it receives the different names. Together we call them the Mystery. Where the Mystery is the deepest is the gate of all that is subtle and wonderful.

道德經第一章其實也道破相對的掌握真理的人與大道的人很少或道很難被描述.具象化,可能是許許多多的人以為自己是在思想,但他們只不過在調整他們的偏見(地球腦覺醒,第十二章低等協作的社會,william james)。雖然人有優劣勢但老子的著作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它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資產。
中華文化的3大家,儒釋道三教合一,三教合流,三教同源運動。儒家(孔之有孟,建之人文,以禮傳家)與道家(老之有莊,消解人文,然中自己來)雖是對立但也是互補的,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釋又稱佛教也有道家的莊子思想,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等。
萬家合一,萬物一齊,物無害者,至人無己,無所可用,聖人無名,至人無己,族繁不及備載。
道教經典《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對於天道與人道不分高低去比較勝負,這就是真人。 新譯莊子p28內偏解義。
《道德經》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玄牝,一陰陽也;陰陽,一天地也。《易》乾為天玄,坤為地牝。類此天地之玄牝,人一身一乾坤,命腎左右分陰陽,此人之玄牝。命腎之間其門歟?其天地之根歟?《清靜經》原動靜即是理也。白玉蟾釋經,為作圖像于前,顯明是義。蓋會此經於方寸,非徒口耳之學也。嘗謂儒者性命之說、釋氏胎息之說、老氏玄牝之說,名雖殊而理實一。第慨夫世之人假儒者之名,心圖進取,託佛老之言,而愚人心福田利益,豈立教之初意哉?觀白玉蟾傳此經若圖,當顏厚汗下,非獨師老氏者。王大叔、史大聞得是經,繡之梓,其志可尚。遂為之書。皇慶初元上已後。金壇四清翁蔣華子敬書。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三)。南宋道士白玉蟾分章正誤,元終南山道士王元暉註。據徒記稱,書成於皇慶元年(1312)。書前有序記及圖象數篇(原誤題《清靜經註》)。正文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經》者,即混元老君在太清天中所著焉。昔虞舜在宥以孝悌治民,感老君下降,稱尹壽子以五千文,.授舜悟希夷之妙,退身禪位,隱于蒼梧之野。斯文祕之不傳於世,至周昭王時,老君西度流沙。尹喜為關令,占見紫黑浮天,狀若龍蛇之質,知有聖人度關,掃街齋肅以俟真游。果遇老君,瀝懇拜伏,乞救腐尸朽骨,願賜祕言。老君憫其哀苦,乃駐駕重演此五千言,並親注號曰:節解。又河上公為漢文帝分為《道》《德》二經,列八十一章,用留於世矣。《清靜經》者,即老君之祕言也。太極左仙公葛玄曰:此經上天所寶,不傳下士,吾昔授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授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授之於西王母,皆祕語相傳不死之文。上士悟之昇為天官,中士得之南宮列仙,下士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昇入金門矣。卷一三界詠序 經名:洞淵集。宋李思聰集。九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薛庸齋曰:道可道,非常道。寂然不動,常道也。感而遂通,可道也。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常道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可道也。常道體也,可道用也,自誠而明,體之於用也,自明而誠,用之於體也。文玄先生曰:讀《老子》不知體用,難與入矣。名可名,非常名。無名之名,常名也。有名之名,可名也。無名至萬物之母。道本無名,失天地,故云始。道既有名,生萬物,故云母。常無欲至觀其徼。無名有名,言其道;無欲有欲,言乎人。無欲觀其妙,靜而觀其體也。有欲觀其徼,動而觀其用也。不知體用,則徼妙皆一偏也。此兩者至同謂之玄。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若使異同一致,徼妙兩忘,可以謂之玄矣。玄也者,道之本理之極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固難知,知則猶有所待,故以又玄捐去之。若夫玄而不玄,物我融然,大同萬化,皆由此而出矣。道德真經集義(二)卷三經名:道德真經集義。元劉惟永編集。十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休休庵曰:道可道至非常名。虛明湛寂,無相無名,空而有靈,是謂真空;有而無相,是謂妙有。真空妙有,靈妙無窮,大達者尊而稱之曰道,道本無言,因言顯道,可以說也,非尋常之道,妙道也,大道也。妙也者,大包無外,細入無內,無為而普應,無私無始,而靈妙無竭,無相而現一切相,無名而立一切名。大也者,無極無上,至尊至貴,為一氣之母,是三才之祖。故無名也。虛明無相,故無名也。一氣動而清濁判,二儀位而陰陽顯,三才立焉,萬物生焉,可得而名矣。非常名者,妙道也,大道也,三才之大本也。何謂大本?靈妙氣清者剛,在上成象曰天;靈妙氣濁者柔,居下成形曰地;得靈明至真中和之氣,其剛柔者人也。虛明靈妙,在人曰心,為一身之主,為萬法之王,亦曰性,即命也。天命之謂性者,久也。無名至之母。無相而極虛明,有靈而無聲色,一氣於其中發現,是謂天地之元始,三才由是而立,三生萬物,故有名,萬物之母,世界成矣。萬物雖殊,承恩一也。大道無為,至德顯矣。道體也,德用也,用無體不生,體無用不妙,無為而有妙用者,道也。常無至之門。老子以自利之,皆普利世人,曰常捨諸緣,一念不生,絕無所欲以觀其妙。自妙至玄,廓達大道。儒以大道曰大本,指其要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中字是寄宣此道也。不可以字義倫如標月指也。向一念未萌時,著眼乃可悟達。釋以大道曰實相、曰真如、曰如來地、曰無生法忍,指其要曰不思善不思惡,回光自看,忽然悟明。三教之旨,見道一也。常有欲以觀其徼者,舉念之際,機將發時,見聞覺知中動靜施為處,返觀靈變亦可悟達。所謂常無欲,是無念,從理入;常有欲,是有念,從事入。有念無念,同出於心,而名異矣。同謂之玄。真心無相,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玄之又玄者,極虛明而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絕思議無譬喻,真空妙有,陰陽妙此發現,三才自此而立,萬物自此而生,三綱五常、法度刑政、治世語言、工巧伎藝、資生之業、種種德行、出世經書、力量神通、光明壽量、智慧辯才、玄機妙用、清浄世界、濁惡世界,總由是而出現。故曰眾妙之門。道德真經集義(二)卷三經名:道德真經集義。元劉惟永編集。十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褚伯秀曰:道可道至之門。道本至無,不容稱道。所可道者,御世之迹。道本至寂,無以命之,所可名者,強為之辭。人非生知,理籍言教,因迹明心,從權顯實,使之進道復常,而階乎玄妙也。夫道寓於物,混成無間,此常道也。道散為物,辯物制名,非常道也。常道如日昱乎?晝光出自然而無限量。可道如燭炳乎?夜光出人為而有盡也。可名常名,其義亦然。世以不變曰常,不知能變亦其常。無有常而不變,無有變而不常。究極而言之,謂大常無名,即常道常名,不涉形氣,虛極神生,是為天地始。有名即可道可名,兆萌理具,氣見象陳,是為萬物母。天地始即道,萬物母即天地也。人能反觀身中天地之始,而得其生生化化之主,諸幻既滅,真常猶存,則無欲、有欲皆不離道。有欲謂最初一念善之始萌、萬事萬理所從出也。無欲則真性湛然,天理沖徹、一塵不立、鬼神莫窺者也。道之精妙,舍此何觀。徼猶邊際,指成心之初,將與物接,便當反照以遏其源,善念亦不欲,況非善乎?無欲則寂然不動,有欲則感而遂通,體用一源,機在動靜。動靜多寡,凡聖分焉。夫妙為道本,徼為物初,生化所資不離日用,妙非絕無而曠蕩也,從虛化氣,有一未形者是已。徼非實有而充塞,由靜而動幾微可測者是已。細論此理,有如空虛而忽見鳶飛,水靜而忽聞魚躍,頓發深省,開天之天,飛往躍餘,見聞何有。聲迹雖泯,而見見聞聞者未嘗泯。此吾之先天太極混元祖師密傳心印也。人存常心,初於此觀照世念無間,可入離徼而純歸乎妙,則所謂欲者,龜毛兔角耳。徼妙同出乎道,而理有精粗,譬夫源泉出山,潤滌灌溉,善利非一,清泠澄湛,其本性也。風日有捐,恃源無窮,常觀二途,源可復矣。玄者,道之至理,幽眇精徼。若存此見,猶被法縛,法尚應捨,始契又玄眾妙之理。悉從此出,故謂之門。此門無關無楗,惟知道者能入焉。妙雖眾,而皆出於玄,則眾妙一妙也,一妙眾妙也。造玄者知之。道德真經集義(二)卷三經名:道德真經集義。元劉惟永編集。十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牛妙傳曰:道、可道至非常名。道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虛無自然者也。出於五太之先,鴻濛未始,惟溟涬大梵,遼廓無光,莫可測也,當此始云太易。太易者,謂未有氣也。漸而云太初。太初者,謂氣之兆生也。漸而云太始。太始者,謂有氣而未成質也。漸而云太素。太素者,謂有質而未成形也。漸而云太極。太極者,謂形質已具。既極則判,輕清之氣上昇為天,重濁之氣下凝為地,中和之氣為人,緒餘土直,散而為萬物。其神功妙用,廣大恢洪,莫可紀極。太上說經,無言而言,故強為之名曰道也。夫道者,雖有情而有性,然無思而無為,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然其用也,大得之而成大,小得之而成小,以言乎邇,則周流秋毫而有餘焉;以言乎遠,則彌綸太虛而不足焉。為聲之聲,為響之響,為形之形,為影之影,方者得而靜,圓者得而動,無適而不通,無可無不可,故云可道也。非者,無也。常者,定也。蓋道之為用,應化多端,無有常定,在天為天,在地為地,在四序為四序,在五行為五行,太空不可言其無,品彙不可稱為有,方而不規,圓而不矩,來者莫見,往焉莫追。乾以之高,坤以之卑,雲以之行,雨以之施,千變萬化,無適而不有也。老君曰:道非在我,萬物皆有之。昔東郭子問於莊子曰:道惡乎在?莊子曰:無往而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曰:在螻蟻。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蓋道之為用,無乎不在,初無常定。故非常道也。名者道也。或曰道本無形,何名之有?然以此而言之,則固有是說也。以愚之所見,豈得無名乎?蓋太上說經,以明夫道,著書立言,以啟迪後人,不假其名,將何以言之?蓋名不正則言不順,是以名之耳。《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此庸之所以云名者道也,蓋本此耳。可名者,亦道也。蓋道之用覆天載地,高不可際,深不可測,植之則塞乎天地,橫之而彌於四海,卷之而不盈一握,舒之而幎於六合,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弱而能強,大包無外,細入毫芒,可久可大,隨圓隨方,萬物以之各得其宜,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此大道之用也。蓋道之為物,無往而不在,無適而不可,以道名之,不亦可乎?故云可名者亦道也,非常名者亦道也。蓋道之在天地間,萬於事物無有定名,在四序則名春夏秋冬,在四大則名火風地水,於五行則名金木水火土,在五常則名仁義禮智信,在天文則名日月星辰,在地理則名山川河海,在日則名為晝夜晦明,在人則名為視聽言動,在萬物則名榮枯消長,在一氣則名動靜剛柔,名有不可勝數,多皆道之發施,初無定名,故曰非常名也。無名,天地之始。無者,道之體也。蓋道之為體,出於太空之先,隱乎空洞之中,無光無象,無色無名,無形無緒,無音無聲,玄黃未朕,太樸未渾,但寂兮寥兮,惟恍惟惚耳。所以經稱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既云不可見聞於視聽,顧非無而何耶?老君曰:道象無形端,恍惚亡若存。譬如種木,未生時不見枝葉根,此皆無之為說也。始者亦道也。當其太易太始之時,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無祖無宗,三色混沌,乍存乍亡,迨至運推數極,三氣開光,氣清高澄,積陽成天,氣結凝漬,積滯成地,九氣列正,日月星宿,陰陽五行,人民品物,並受生成,此庸之所以謂天地之始乃道也,本此說耳。有名,萬物之母。有者,道之用也。蓋道之為用,從不有中有。夫不有者,無也,無則必有有者,太極是也。太極判而然後有天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悉自無而方有。自無而有也,非道而何耶?故云有者道之用也。母者道也,何以言之?《易繫》曰盈天地之間者萬物。且如根荄而植,柯葉而茂,芽而萌,穗而實,翼而飛,足而走,鱗而躍,喙而鳴且啄,息而食且齧,千態萬狀,皆自道而生。夫諺稱生我者父母。今既云萬物之母,非道而何。《內觀經》云:有以無為母,無以虛為母,虛以道為母。道者,萬物之母也。是非之謂歟。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無者,道之體也。蓋大道之體,故常於無,當其混沌太無之時,在上則無高天,無日月,無星辰,無雲霞,無霧露,無雷霆,無風雨,無霜雪,不過杳杳而冥冥,在下則無厚地,無山川,無河海,無溪谷,無草木,無獸無禽,無人無邦國,不過默默而昏昏。乃大道之體,故云常無也。妙者,道之體也。前所謂常無之說是也。常無者,謂其寂然不動也。然其寂然不動之體,淵微莫測,蘊奧難見,此其所以云常無耳。然夫此理人皆有之,但於妄念頓除之頃,默然靜坐之時,心若太虛,一毫無翳,當此之際,道即我矣,我即道也。豈不妙歟。欲觀者,謂探索其蘊奧也。常有欲以觀其徼。常有者,道之用也。謂混茫分判,天地裁形,三光棋布於上穹,五緯經躔於分度,陰陽升降,寒暑往來,雨露霑濡,風雷號令,五行生剋,四序推遷,至如九州八紘,五湖四海,國王侯伯,鄉社人民,草木山川,群類萬物,常盈於天地之間,皆道氣周流不息,方能常有,故云常有者,道之用也。徼者,道之用也。前所謂常有之說是也。然則何謂常有哉?如天長地久,四時行,百物生,未嘗有一息愆期,故云常有也。且人身者,號小天地也,頭圓象天,足方象地,目號日月,髮為星辰,四時五行、陰陽升降、卉木叢林,萬物皆備,人能觀夫道之體、道之用而行之,則此身即道也,道即此身矣。此兩者至之玄。兩者,謂徼妙二字,本同一箇道字上流出,故立異名以彰其體用,故云同謂之玄也。然道之為體,雖杳冥無形,然有體則必有用也,如無極者乃其體也,太極乃其用也。體者靜也,用者動也。何以言之?濂漢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動極復靜,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合而言之,乃道也。故曰同謂之玄也。玄之至之門。此太上讚道之辭也。玄者,謂道之為物,微妙難思,心困焉不能知,口闢焉莫能辯,竭西江之水不足以書其善,窮宇宙之口不足以稱其玄。難議難思,至玄至妙,一言以蔽,故云玄之又玄也。眾妙者,萬物也;門者,理也;理者,道也。且夫天地之間,凡一物各有一理,凡一理各有一門,門者出入之戶也。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世稱八萬四千門,門各有其理,獨此一門,萬理兼該,無物不備,稱眾妙之門也。道德真經集義(二)卷三經名:道德真經集義。元劉惟永編集。十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楊智仁曰:道可道至之門。道者本無名字,始先天而不為始,終後天而不為終。可道則非也。常道者,日用常行皆道也,飲食衣服、卧具醫藥皆道也。名者,天地未始無名可稱。古云喚作一物即不中,若可名即非謂道也。名者,曰天地、曰日月、曰陰陽、曰萬物、曰人、曰鬼,皆謂之常名也。無名天地之始者,乃無極也。無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故謂之無極,謂之始也。有者,太極也。形象備見,是太極判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天無欲而四炁朗清,人無欲而湛然常寂,此乃返觀之妙也。人若有欲者,於應機接物之間,無忘回光返照,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者也。乃曰用發生動靜之間,玄妙備於斯矣。莊子曰:夫道者,有情有性,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厚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君治,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故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道德真經集義(二)卷三經名:道德真經集義。元劉惟永編集。十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徐君約曰:道可道至之門。首四句言道不可以言語道說,不可以名字題號。但古之知道者,欲因言語以示人,則不得不立為名字,非其本來固有也。故次四句承上而言,曰無者所以名天地之始,曰有者所以名萬物之母。始者,謂未有天地之先,專言形而上之道。道不可謂之無,然無聲臭無形狀借此而強名之耳。夫既名之曰道矣,又曰無名可乎萬物之母。謂既有天地、之後,兼言形而下之器,道非至此而後有。但既麗於器,則有實迹,有定位,對無而為言耳。若指此為有名,何者為無名乎?以名字絕句,義理不通。又次四句,則言體道之人反求諸己,先以故字發之,常無欲則純是道理,生而靜者也,於此而觀其妙。妙者,微妙而不可見,然謂之觀,則必有昭然而不昧人所不知而已。獨知者常有欲,則是人心感物而動者也。人自稟生賦形,而後耳目口鼻四肢之欲皆有所當,然而不能無,於此而觀其徼。徼者循也,亦謂邊境盡處,循其心之所欲而極其所至之境,有以觀之而不至於淪陷也。是道與器不相離,人所以異於物處。在天地間則謂之無、謂之有,在人之身則謂之無欲、謂之有欲。若併以無有字絕句,却亦未當。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其名雖異,其出則同也。玄者,深遠之義,而又結之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者,若曰是道也,沖漠無朕,至深至遠,而動靜陰陽之機,萬事萬物之變所從出也。老子言道,先於此章,亦莫要於此章。但吾聖賢語道,曰無聲無臭無體,而不直謂之無耳。若以下章有物混成者推之,彼豈直以道為無哉?言無言有,意不相害。知道者默而識之,然後知無極而太極之言,至為精當,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也。道德真經集義(二)卷三經名:道德真經集義。元劉惟永編集。十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薛庸齋曰:道可道,非常道。寂然不動,常道也。感而遂通,可道也。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常道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可道也。常道體也,可道用也,自誠而明,體之於用也,自明而誠,用之於體也。文玄先生曰:讀《老子》不知體用,難與入矣。名可名,非常名。無名之名,常名也。有名之名,可名也。無名至萬物之母。道本無名,失天地,故云始。道既有名,生萬物,故云母。常無欲至觀其徼。無名有名,言其道;無欲有欲,言乎人。無欲觀其妙,靜而觀其體也。有欲觀其徼,動而觀其用也。不知體用,則徼妙皆一偏也。此兩者至同謂之玄。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若使異同一致,徼妙兩忘,可以謂之玄矣。玄也者,道之本理之極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固難知,知則猶有所待,故以又玄捐去之。若夫玄而不玄,物我融然,大同萬化,皆由此而出矣。道德真經集義(二)卷三經名:道德真經集義。元劉惟永編集。十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詹秋圃曰:道可道至之門。道可得而名言其道,此非常久自然之道。名可得而定名,此非常久可貴之名。道不可以抑揚立論,於是上言無能名者,天地混沌之始,有可名者,萬物生育之母。故常無欲而動心於內,自足以觀其要妙;常有欲而動情於外,但足以觀其趣徼。此兩者同出於道,而微顯異名,故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而無不通,是可以造其眾妙之門戶矣。道妙難名,故此章內則以有名而為生物之母,以常有欲而為觀妙之徼,以同出謂玄,玄之又玄而為造妙之門。夫曰母曰徼曰門,豈非由精達粗,由體道而達妙用也歟。道德真經集義(二)卷三經名:道德真經集義。元劉惟永編集。十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張沖應曰:道可道至之門。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人不能體此自然之道。而尚經術政教之道,以希榮顯利達之名。所謂道者,世所可得而道,非長久不可磨滅之道也。所謂名者,世所可得而名,非遠久不可形容之名也。體其不可名之道,則為無名;體其可名之道,則為有名。無名則其道大,猶天覆地載,混然其初而人不知其覆載之原。有名則道小,猶萬物萌拆,善善惡惡而各有所名。其善惡之根,是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人生天地間,以血肉為軀,心統五官,運乎此體,體道之際,有能即我無欲而靜之中,以觀不可道、不可名之妙,即有人欲而動之外,以觀可道可名之徼,則我得其要而知夫人之所趣徼者矣。此人我有無之欲,同出於此心而異其名,同謂之玄也。我視無欲貴之為玄,人視有欲亦貴之為玄。觀人有欲之玄,反觀我無欲之玄,是為進修大道之要地,斯曰眾妙之門。 道德真經集義(二)卷三經名:道德真經集義。元劉惟永編集。十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序,此經故宋息齋先生李君嘉謀隨章為之解,板行西蜀,蓋有年數。至寶祐間,天飴子謝公圖南為序而傳,則蜀本已不存矣。初,公宦遊嶺表,即蒐訪是經,乃得於方外一蜀士之手,猶獲至寶。比來西浙,袖以見觀文殿大學士可齋李公曾伯,即慨然為授之,嘉興道士李君可久募工鋟梓以傳。又得所謂八威龍文,亦出先天向異人所授者,併刻之,以為世之全書。時觀文公提舉洞霄宮,亦為序。大抵率循謝公所序,指為《道經》之敷落五篇,謂其成文,敷布於碧落之中,非人所能為者,然二公當時惜皆承訛而踵誤耳。今按元始安鎮敷落五篇,真符與文,皆若吾徒相傳所為,符篆繇隨炁以結成者,一為明炁,二為太丹,三為黃真,四為素威,五為玄精。如是而已。此元始所說妙元神真道五篇,篇各有章,章章為言,合為五千,與吾《老子道德》五千並傳于世。殊於敷落,無所涉也。昊郡癸復道人雷所張善淵因獲其本,謹復募緣鋟梓以傳,輒贅辭經題之次者,惟以喻開卷之未喻者,知非為敷落篇云。元始說先天道德經注解。宋李嘉謀註。五卷。《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實為二書。仿老子《道德經》,分《妙》、《元》、《神》、《真》、《道》五篇。李氏註解,逐章逐節,順文衍義。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分享關於道德經延伸文章(也懇請)同好分享
清靜經今註今譯
http://drrebornlai.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_2.html
道德經釋義據終南山樓觀臺元正書道德經碑,任法融,1988。
http://www.fysk.org/doc/daobook_01.pdf
老子河上公章句,《河上公章句》傳為河上公所著。按皇甫謐《高士傳》,「河上丈人,不知何國人,自隱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號河上丈人,亦稱河上公。漢文帝時結草為庵於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 文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解數句,遣使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即駕從詣之, 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經章句》二卷」。
道經
https://ctext.org/heshanggong/dao-jing/zh
德經
https://ctext.org/heshanggong/de-jing/zh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85-112漢學研究第 18 卷第 2 期(民國 89 年 12 月)《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 鄭燦山
http://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18_2/18_2_04.pdf
道德經
https://ctext.org/dao-de-jing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