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道工法,教你計畫性的策略閱讀術

本文轉載自三分鐘熱度

『敦南誠品』已經成為台北市的觀光景點。有位日本名作家『新井一二三』,也說自己愛台北,因為有台北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敦南誠品。

很多人說自己喜歡逛書店,享受書店的清靜、知性與咖啡香,也很喜歡買書。他們的皮夾裡,有最強的會員卡(消費累計達萬元),未來買書便可享『九折優待』。你要先花一萬元買書,之後每買一本書再便宜你二十、三十元,這點錢剛好可以去7-11買一杯左岸咖啡館,回家邊喝邊看書。



圖片請按此


沒錯,逛書店也是我星期六下午的愉快活動。不過,看完一本書,對我來說,卻是凌遲。多年來,我常不經思考,隨意買書,當壁紙用。這些書堆積久了,比垃圾還可怕:它們穿上了知識氣質的外衣,沒人敢遺棄它們。沒多久,這些書再把你家的寶貴空間『垃圾化』,有這些書的地方,保証誰也不想靠近。終於,我下定決心丟了那些廢物。每本都是在書店裡耗一下午挑選,再花幾百大洋買的。絕大部份的書都沒看完。

有這種教訓之後,我發誓我絕對不再亂買書了。而且,我終於了解,其實我根本就不需要買書。

圖片請按此




因為圖書館裡有很多好書。不過,圖書館裡的書有賞味期限,通常一次可以借五本,為期一個月。拜託,一個人一個月怎麼看得完五本書呢?除非你是讀書維生的作家、中文系學生,不然你借的一定是漫畫。閱讀也有層次之分,若是想要用心地閱讀一本書,要花的時間和精神都很多。西方的經典之作『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裡,就曾介紹過閱讀的層次有三種:

1. 小學生階段:識字者,非文盲就算合格。
2. 中學生階段:把書讀過去,接收資訊和結論,就算完成閱讀。
3. 大學生階段:能夠看出作者表達的重點,寫作的結構,分析作者寫書的目的,審視作者的論証,這就是分析閱讀法(Analytical Reading)。

這三個階段,和一個人的教育程度沒有直接的關聯。因為,我到了大學畢業的時候,只知道看一本書就是拿起來看,看到尾就算完事。關於作者的意圖、重點、或是論証,我讀完後也全無概念。所以,我到大學畢業的時候,閱讀能力大概只有作者講的『中學程度』。

提高你的『分析閱讀能力』,能讓你在有限時間內,充份利用圖書館的書籍。以下,是我們從閱讀教學網站上所摘錄(原文按此),它教你分析閱讀時應該注意的事項。這些貼士(tips),對付圖書館裡的書,在期限內必須讀完歸還的,會特別有用。



十六道工法

開始閱讀前:

1) 先設定你閱讀這本書的目標

你想知道什麼資訊呢?想了解到什麼程度?
在台灣教育的洗禮之下,我們很習慣『讀書的目標』,就是考試考高分嘛!沒考試就不用讀書了啊!

其實,這裡講的『閱讀的目標』,比考試升學簡單多了。可以是任何的具體目標,既有趣,又不會有壓力。比如說:

『Ipad2出來了,那我不要的 ipad1到底要丟去哪裡呢?中國?還是印度?他們會怎麼處理?這些電子廢物的化學毒素,會不會經由土壤,讓農產品吸收?最後這些毒素,是不是在我買的Made In China的食物中,又吃進我自己的嘴裡?XD』



2) 大致瀏覽這本書:只看每章標題,圖片,或是任何的粗體字。
這些關鍵字、標題、圖片雖然不起眼,也看不出什麼意義來,不過,它們是作者精心挑出來加粗的,還用全彩、高畫質來吸引你點擊,它們往往都是作者希望你一定要記住的東西。



3) 回憶你已有的背景知識:
這也許不是你所看的,第一本相關主題的書吧?在開始閱讀前,先活化你已有的背景知識,能幫你理解作者的論証。



4) 依照你所得到的些許資訊,還有你已擁有的背景知識,預計這本書將會說些什麼呢?
這可以提高你的想像力 ,還有推理能力。






閱讀過程中:

5) 有時候,作者用的字不一定是最好的,你可以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用字遣詞?
『愛,是一生的功課』,『愛,是一生的抉擇』,『幹,是我看完書的感想』。

其實作家也是人,他們很努力希望打動讀者的心。不過,有時候書太暢銷了,作家要趕工,書中表達總有不完美之處。身為讀者的你,不要輕言同意作家所說的每一個字。因為有句話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

每個人的經歷、生活、教育不同。有時候,針對某個主題,你有至深體悟的,你也許能表達的比作家還好。

6) 看到不懂的段落、句子,應該重複閱讀幾次。
看到不懂的東西,還急著讀過去。你以為有一天,你真的會像國中老師說的:
『關於健康教育的第十四、十五章,等你發育成熟→豁然開竅→就會懂了!』


別傻了,如果你現在不多看它幾眼,多思考幾分鐘,以後你再看到它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印象,你永遠不會懂。



7) 預測結論會是什麼?
你只是假設一下,根據大清例律,不管是在公堂,或是在心裡假設一下, 都是沒有罪的。



8) 遇到不會的單字,不要急著查字典。可以先利用前後文的邏輯,來猜測單字的意思(英文讀物專用)。
不約而同地,英文魔法師,英文小魔女都這樣教我們。有人知道是為什麼嗎?請利用我的留言板,為眾生解惑。



9) 將你原有的相關知識融入這本書中,你原來有的知識,和這本書有什麼相關呢?相同、矛盾、無關?
西方人喜歡講二元論,非黑即白, 非A即B。所以,兩樣東西的相關性,不是相同,不是矛盾、就是無關。你一定要選一個。千萬不要說『這是一種藝術』,在課堂上講這種話,會被同學笑話的。相信我,因為我看過。



10) 如果,你讀的這本書很長,必要時可以停下來複習一下前面的內容。
有些作家窮盡一生心力,也才寫出幾本名著?他寫的這麼辛苦,你如果一下就看完了?你說這樣公平嗎?



圖片請按此【圖片請按此】



呼…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還不夠。讀完後你可以:

11) 把這本書的內容,簡明扼要地告訴別人。
幫助你融合一本書的各個要點,找出整本書的骨骼架構,透視作者的寫作邏輯,與他建立論証的過程。這能同時增強你的寫作能力與理解力。



12) 使用文字之外的表達方式來記住內容。
如畫成心智圖(Mind Map)(如上圖)、表格、漫畫、編成一首歌來唱更好。



13) 自己結論一下,看完這本書的感想是什麼呢?
寫下來,將腦中破碎、片段的資訊系統化,有結構、組織、邏輯性的資訊,人腦才能記得住。



14) 重讀你心目中的重點章節。
『第一眼看到他,就知道是他了!』如果你第一眼對某些小開,喔不,是章節特別有興趣,那這些章節,很可能是你將來唯一會記住的東西。



15) 和朋友討論,提出問題給朋友,回答朋友的問題。
-建議你找一個平日也有閱讀習慣的朋友討論。如果你找來討論的朋友,剛好是黃蕾蕾、蔡有美、彭建弘的忠實影迷,那我建議你不如來找我好了→請利用我的留言板。



16) 寫下這本書,是哪一部份讓你思考,為什麼?你思考了什麼?有什麼結果?
-寫下一個問題的過程中,我保証你還會產生更多的問題。產生問題,再想辦法找答案。如果沒有好奇心,人就不會進步,對吧?



以上提供的閱讀方法,並非適用於所有的書籍。這些閱讀的貼士(Tips) 適用於論說文(Expository)上。這類書籍,讀來普遍耗時費工,建議您酌量取用,謝謝您。

本文轉載自三分鐘熱度


http://sobakome.pixnet.net/blog
2011-03-18 23:03 發佈
Mogigi wrote:
本文轉載自三分鐘熱度

『敦南誠品』已經成為台北市的觀光景點。有位日本名作家『新井一二三』,也說自己愛台北,因為有台北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敦南誠品。

很多人說自己喜歡逛書店,享受書店的清靜、知性與咖啡香,也很喜歡買書。他們的皮夾裡,有最強的會員卡(消費累計達萬元),未來買書便可享『九折優待』。你要先花一萬元買書,之後每買一本書再便宜你二十、三十元,這點錢剛好可以去7-11買一杯左岸咖啡館,回家邊喝邊看書。



圖片請按此


沒錯,逛書店也是我星期六下午的愉快活動。不過,看完一本書,對我來說,卻是凌遲。多年來,我常不經思考,隨意買書,當壁紙用。這些書堆積久了,比垃圾還可怕:它們穿上了知識氣質的外衣,沒人敢遺棄它們。沒多久,這些書再把你家的寶貴空間『垃圾化』,有這些書的地方,保証誰也不想靠近。終於,我下定決心丟了那些廢物。每本都是在書店裡耗一下午挑選,再花幾百大洋買的。絕大部份的書都沒看完。

有這種教訓之後,我發誓我絕對不再亂買書了。而且,我終於了解,其實我根本就不需要買書。

圖片請按此




因為圖書館裡有很多好書。不過,圖書館裡的書有賞味期限,通常一次可以借五本,為期一個月。拜託,一個人一個月怎麼看得完五本書呢?除非你是讀書維生的作家、中文系學生,不然你借的一定是漫畫。閱讀也有層次之分,若是想要用心地閱讀一本書,要花的時間和精神都很多。西方的經典之作『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裡,就曾介紹過閱讀的層次有三種:

1. 小學生階段:識字者,非文盲就算合格。
2. 中學生階段:把書讀過去,接收資訊和結論,就算完成閱讀。
3. 大學生階段:能夠看出作者表達的重點,寫作的結構,分析作者寫書的目的,審視作者的論証,這就是分析閱讀法(Analytical Reading)。

這三個階段,和一個人的教育程度沒有直接的關聯。因為,我到了大學畢業的時候,只知道看一本書就是拿起來看,看到尾就算完事。關於作者的意圖、重點、或是論証,我讀完後也全無概念。所以,我到大學畢業的時候,閱讀能力大概只有作者講的『中學程度』。

提高你的『分析閱讀能力』,能讓你在有限時間內,充份利用圖書館的書籍。以下,是我們從閱讀教學網站上所摘錄(原文按此),它教你分析閱讀時應該注意的事項。這些貼士(tips),對付圖書館裡的書,在期限內必須讀完歸還的,會特別有用。



十六道工法

開始閱讀前:

1) 先設定你閱讀這本書的目標

你想知道什麼資訊呢?想了解到什麼程度?
在台灣教育的洗禮之下,我們很習慣『讀書的目標』,就是考試考高分嘛!沒考試就不用讀書了啊!

其實,這裡講的『閱讀的目標』,比考試升學簡單多了。可以是任何的具體目標,既有趣,又不會有壓力。比如說:

『Ipad2出來了,那我不要的 ipad1到底要丟去哪裡呢?中國?還是印度?他們會怎麼處理?這些電子廢物的化學毒素,會不會經由土壤,讓農產品吸收?最後這些毒素,是不是在我買的Made In China的食物中,又吃進我自己的嘴裡?XD』



2) 大致瀏覽這本書:只看每章標題,圖片,或是任何的粗體字。
這些關鍵字、標題、圖片雖然不起眼,也看不出什麼意義來,不過,它們是作者精心挑出來加粗的,還用全彩、高畫質來吸引你點擊,它們往往都是作者希望你一定要記住的東西。



3) 回憶你已有的背景知識:
這也許不是你所看的,第一本相關主題的書吧?在開始閱讀前,先活化你已有的背景知識,能幫你理解作者的論証。



4) 依照你所得到的些許資訊,還有你已擁有的背景知識,預計這本書將會說些什麼呢?
這可以提高你的想像力 ,還有推理能力。






閱讀過程中:

5) 有時候,作者用的字不一定是最好的,你可以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用字遣詞?
『愛,是一生的功課』,『愛,是一生的抉擇』,『幹,是我看完書的感想』。

其實作家也是人,他們很努力希望打動讀者的心。不過,有時候書太暢銷了,作家要趕工,書中表達總有不完美之處。身為讀者的你,不要輕言同意作家所說的每一個字。因為有句話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

每個人的經歷、生活、教育不同。有時候,針對某個主題,你有至深體悟的,你也許能表達的比作家還好。

6) 看到不懂的段落、句子,應該重複閱讀幾次。
看到不懂的東西,還急著讀過去。你以為有一天,你真的會像國中老師說的:
『關於健康教育的第十四、十五章,等你發育成熟→豁然開竅→就會懂了!』


別傻了,如果你現在不多看它幾眼,多思考幾分鐘,以後你再看到它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印象,你永遠不會懂。



7) 預測結論會是什麼?
你只是假設一下,根據大清例律,不管是在公堂,或是在心裡假設一下, 都是沒有罪的。



8) 遇到不會的單字,不要急著查字典。可以先利用前後文的邏輯,來猜測單字的意思(英文讀物專用)。
不約而同地,英文魔法師,英文小魔女都這樣教我們。有人知道是為什麼嗎?請利用我的留言板,為眾生解惑。



9) 將你原有的相關知識融入這本書中,你原來有的知識,和這本書有什麼相關呢?相同、矛盾、無關?
西方人喜歡講二元論,非黑即白, 非A即B。所以,兩樣東西的相關性,不是相同,不是矛盾、就是無關。你一定要選一個。千萬不要說『這是一種藝術』,在課堂上講這種話,會被同學笑話的。相信我,因為我看過。



10) 如果,你讀的這本書很長,必要時可以停下來複習一下前面的內容。
有些作家窮盡一生心力,也才寫出幾本名著?他寫的這麼辛苦,你如果一下就看完了?你說這樣公平嗎?



圖片請按此【圖片請按此】



呼…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還不夠。讀完後你可以:

11) 把這本書的內容,簡明扼要地告訴別人。
幫助你融合一本書的各個要點,找出整本書的骨骼架構,透視作者的寫作邏輯,與他建立論証的過程。這能同時增強你的寫作能力與理解力。



12) 使用文字之外的表達方式來記住內容。
如畫成心智圖(Mind Map)(如上圖)、表格、漫畫、編成一首歌來唱更好。



13) 自己結論一下,看完這本書的感想是什麼呢?
寫下來,將腦中破碎、片段的資訊系統化,有結構、組織、邏輯性的資訊,人腦才能記得住。



14) 重讀你心目中的重點章節。
『第一眼看到他,就知道是他了!』如果你第一眼對某些小開,喔不,是章節特別有興趣,那這些章節,很可能是你將來唯一會記住的東西。



15) 和朋友討論,提出問題給朋友,回答朋友的問題。
-建議你找一個平日也有閱讀習慣的朋友討論。如果你找來討論的朋友,剛好是黃蕾蕾、蔡有美、彭建弘的忠實影迷,那我建議你不如來找我好了→請利用我的留言板。



16) 寫下這本書,是哪一部份讓你思考,為什麼?你思考了什麼?有什麼結果?
-寫下一個問題的過程中,我保証你還會產生更多的問題。產生問題,再想辦法找答案。如果沒有好奇心,人就不會進步,對吧?



以上提供的閱讀方法,並非適用於所有的書籍。這些閱讀的貼士(Tips) 適用於論說文(Expository)上。這類書籍,讀來普遍耗時費工,建議您酌量取用,謝謝您。

本文轉載自三分鐘熱度


可參考看看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以前就是喜歡買書.閱讀書籍.

然後也長期訂閱期刊.如[讀者文摘].

出門逛街時.也會在路邊書攤賣幾本雜誌.

大多是關於攝影方面的刊物.如[攝影月刊].攝影天地].攝影世界]等.

如今年紀大.收入少.比較少買.還是會逛[誠品書局]買一些童書給孫子看.

以上參考.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