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華碩電競旗艦 ROG Phone 7 系列的發表時程比較不一樣,像去年 ROG Phone 6 大約暑假才上市,這次才剛過完春假沒多久,ROG Phone 7 系列就登場了。本次 ROG Phone 7 共有一般版以及 ROG Phone 7 Ultimate 兩款,看到後者就能連想到去年採聯發科天璣 9000+,並搭配空氣動力散熱閥的 ROG Phone 6D Ultimate,其實今年的款式也是如此。當然,這次雙機除了一樣有延續前代的製冷晶片風扇,並針對散熱系統進一步升級之餘,最大的亮點還是在 ROG Phone 7 雙機這次皆是搭載高通新一代旗艦處理器 S8 Gen 2 了。
ROG Phone 7 系列除去換新,皮相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不僅將前款加入了太空科幻感造型再發揚光大,也讓敗家之眼的燈效重新回歸之餘,這次眾多功能則是針對遊戲的輔助操控,以及影音娛樂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這次 ROG Phone 7 雙機專屬的空氣動力風扇 7,本次也導入一只揚聲器,號稱是首款內建喇叭的散熱風扇了(嗯對你一定想說我看了什麼,當初聽簡報時我也是這樣想的)。

這邊也同步附上詳細的影片實測給大家參考,


這邊也附上 ROG Phone 7 與前代的基本規格比較,ROG Phone 7 Ultimate 的差別僅在販售的 RAM + ROM 版本,以及空氣動力散熱閥上。
售價與上市資訊部分:
ROG Phoen 7 16 + 512GB:33,990 元
ROG Phone 7 Ultimate 16 + 512GB:39,990 元
空氣動力風扇 7:3,490 元
▌開箱與外型

ROG Phone 7 雙機外盒設計也有著更有科幻感的味道,首先 ROG Phone 7 與上代相同,維持一般手機外盒的設計,這也表示沒有隨盒附上空氣動力風扇;至於 ROG Phone 7 Ultimate 則是迎來 ROG Phone 系列中,最大的外型改變。

與先前六邊型圓柱體的外盒設計相比,這次 ROG Phone 7 Ultimate 一樣也是六邊形,但整體變的更像是科幻遊戲中會出現的補給艙設計。外盒這次也因應近年的環保意識抬頭,採用可 100% 回收的環保紙材打造。不得不說每年 ROG Phone 在外盒的設計上真的是頗有驚喜感的。

要開盒也相當簡單,只要把底部具磁吸性質的紙板移除,接下來就跟一般手機開箱沒什麼兩樣,只是外盒設計相當不一般就是


磁吸的紙板展開後,還有一個專屬的開箱互動小遊戲可以玩,但礙於時間關係這邊就不多做介紹了。

將 ROG Phone 7 Ultimate 外盒上蓋打開後,就能先看到安放保護殼、資訊文件與退卡針等配件的小紙盒中層,而且在紙箱兩側,也有 07 以及 ROG 的浮雕字樣。

移除配件盒後,下方自然就是放著主角手機本體了,這也是外盒中層中唯二的兩個容納物。

底層可以看到隨附的專屬充電器以及代代都有的編織 USB-C 連接線材,上方的收納空間相信 ROG Phone 的粉絲都知道是收納什麼了


外盒底層上方收納的,自然是這次最新一代的空氣動力風扇 7,而且這次也隨盒裝附了一個專屬的收納袋。另外,這次也不像先前幾款機型,風扇安裝的方式蠻容易傷到紙箱,只要輕輕拿起來,就能輕鬆搞定!

至於 ROG Phone 7 一般版外盒的設計,則是將這次機背的斜切線以及 Two Tone 異質設計納入其中,像是左方回歸的敗家之眼,還有右半部的電路板設計,都是機背概念的完整複製。

內裝的佈局其實就跟目前常見的手機相同,從上至下分別是配件盒、手機本體,以及底層的充電器材等,這邊就不多做介紹了。

ROG Phone 7 雙機這次在機背上也迎來了相對新穎的設計概念。一般版如同剛剛外盒提到的,有著敗家之眼的回歸,以及斜切 Two Tone 異質設計;至於 ROG Phone 7 Ultimate 維持上代 ROG Phone 6 Pro 的白色外觀,同時具備 ROG Vision 第二螢幕,不過整體設計香堆簡潔不少。

ROG Phone 7 這次共有極光白與幻影黑兩種款式,小編拿到的是幻影黑。雙機都是用了左側霧面玻璃搭配敗家之眼 RGB 燈效,搭配右側的半透明玻璃材質設計,但可以發現即便是共用設計,但雙機還是有些不同的地方之餘,這次還有隱藏一個設計小巧思!

至於 ROG Phone 7 Ultimate 則是僅有單個極光白版本,與一般版相比雖說也是採用斜切,但因應 ROG Vision 第二螢幕的影響,整體設計佈局也有蠻不同的差別,也沒有半透明的設計區塊。

ROG Phone 7 系列雙機也搭載了 IP54 的防水機能,雖說不是真的防浸泡,至少遇到突發狀況時,多少能做個抵擋。

換成攝影棚的角度來呈現 ROG Phone 7 幻影黑,可以看到右方半透明的區塊是採取鏡面紋理,同時也會有放射狀的炫光呈現之餘,在橫向的機頂中央,也多了這次的新要素 ROG Glow 個性燈條。

左方霧面玻璃區塊除了把大面積的敗家之眼 RGB 燈效重新加回來,上方的 ROG 玩家共和國寫法也用了浮雕方式,至於左下角的經緯度座標,不用特別查,就是華碩在北投的總部地標了。
- 右側反射質感
- 右側反射質感
右側半透明玻璃的質感則是有的剛剛提到的放射炫光之餘,在上方也有點陣的 ROG 圖標,右下方也有 07 的數字圖案;另外,最大的亮點就是在下方隱隱出現的類電路板結構了,當然,這只是裝飾,並不是真的電路板機構。

極光白的半透明區域則是用了霧面質感,而且在下方電路板的佈局其實也不太相同,官方之所以用了兩種不同呈現方式,主要是想讓霧面的極光白賦予高級感,至於鏡面炫光的幻影黑則是有高級的感受,我自己是比較喜歡不沾指紋的極光白啦.....這點就見仁見智了。

這邊也同樣附上前代的 ROG Phone 6 幻影黑給大家參考,可以發現整體設計雖說還是有點斜切,但 ROG Phone 6 感覺有些想要統一 ROG Vision 設計概念了感覺,因此把大面積的敗家之眼燈效拿掉了。

ROG Phone 7 Ultimate 一樣也用了斜切設計,不過都是用上霧面玻璃,僅是在色調上把大面積調的稍微灰色一點之餘,比較顯眼的還是在中央下方的 ROG Vision 第二螢幕,以及這次新增,在左方的 ROG 三個大字。整體一些小型的雕刻風格與刻蝕線相對前代就少了不少。

這邊拿與 ROG Phone 6 Pro 設計相同,但一樣有空氣動力散熱閥的 ROG Phone 6D Ultimate 比會來的相似一些,可以看到在機背上大面積的刻蝕線等裝飾都消失了。
- Aura系統光
- ROG Vision第二螢幕
光源的調整方式也一樣是在 Armoury Crate 的控制台來做調整,在設計上幾乎是跟 ROG Phone 6 系列無異。
- 燈光模式
- 燈光模式
在 Aura 燈效上,也一樣有九種燈效模式可以選擇之餘,本次 ROG Phone 7 則是多了一個 ROG Glow 個性燈條規格,主要還是為了替換上一代的 DARE TO PLAY 燈效。
- ROG Vision選擇
- ROG Vision選擇
- ROG Vision選擇
- ROG Vision自訂
ROG Phone 7 Ultimate 上的 ROG Vision 第二螢幕在設定上也是相同的,可以在六種基本情境做選擇,同時也能搭配專屬佈景圖題的特效,以及自己動作做等方式。
- X-Mode
- 螢幕點亮
- 外接設備
- 充電
- 遊戲中
- 來電
這邊也附上六大情境的基本 ROG Vision 情境給大家參考,可以發現這次 ROG Phone 7 Ultimate 不僅在外盒、整體設計偏向科幻感,就連 ROG Vision 特效也採用了此概念,相當多的預設效果都是以星際、太空等元素做呈現。
- 傳說對決
- 11殺特效
額外的 ROG Vision 情境上,則是針對主題商店的專屬遊戲主題可選。像《傳說對決》就有專屬 Logo,以及在遊玩中達成連殺時會出現的特效。

自訂這邊就不用多說,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圖片、或自行打字做設計。

ROG Phone 7 雙機螢幕一樣是配置三星 6.78 吋的 E4 AMOLED 面板,有著 FHD+ 解析度2448x1080 (395ppi)、最高 165Hz 更新率、720Hz 觸控採樣率與 23ms 觸控延遲,並有 111.23% DCI-P3 色域、Delta E average < 1、1,000,000:1 對比度等規格。

雖說這次螢幕規格與上代幾乎相同,但 ROG Phone 7 雙機將亮度再度提升,一般亮度從前代的 5 至 800nits 提升至 5 至 1,000nits,峰值亮度也從 1,300nits 升至 1,500nits。螢幕也用了康寧大猩猩 Victus 玻璃,但剛剛機背介紹的雙材質玻璃就沒講是什麼了。

顯示設定上與前代基本也沒什麼差異,直接看圖!
- 更新率
- 色彩模式
- 低亮度DC調光
更新率一樣有堪稱目前手機之最的五檔選擇,並有五種色彩模式,以及低亮度 DC 調光等規格。
- 預設顯示畫面
- 符合螢幕畫面
- Youtube HDR範例
這邊也附上 Youtube HDR 的影片範例給大家參考。
- 主題商店
- 主題混搭
- 主題混搭
- 經典主題不支援
可以搭配不同遊戲或情境的主題商店部分,在 ROG Phone 7 雙機則是迎來新的混搭功能,在佈景主題中可以在桌布、主題配色、ROG Vision、音效中單獨選擇想要的。然而要注意在華碩經典的佈景主題中,居然不支援混搭.....
- 機頂
- 機底
- 左側
- 右側(R7U)
- 左側(R7)
中框一樣用了霧面的黑色塗裝,機頂可看到一只 mic、機底則是有系列標配的 3.5mm 耳機插孔、USB-C 連接埠與 mic;左側有專屬的 USB-C 連接埠與退卡槽、右側則是音量與電源鍵,還有兩側的超聲波肩鍵。
- 超聲波按鍵(R7U)
- 超聲波按鍵(R7)
ROG Phone 7 系列在 Airtriggers 超聲波肩鍵的設計上也是與前代類同,都是以 ROG 的浮雕做為識別區域。

雙機都是採雙 nanoSIM 卡槽設計,並支援 5G 頻段。
▌配件

ROG Phone 7 系列在本次的配件上,與前代相比可說是更去蕪存菁。這次官方配件包含兩種保護殼、玻璃保護貼,以及空氣動力風扇 7,上一代的 ROG Kunai 3 Gamepad 6 遊戲控制器則是採沿用方式。

這次 ROG Phone 7 的實體保護殼包覆做得更多,僅將敗家之眼以及 ROG Glow 個性燈條兩個會發光的區域做挖空外,用了類似的斜切線條,同時橫置左方設置相當多的點與線陣列,整體更為低調之餘,我自己覺得這次在安裝時的手感上,保護殼的厚度似乎有做提升。

這邊也附上前代 ROG Phone 6 Pro 的保護殼版本,由於前代兩個系列用了類似 ROG Vision 的挖空區塊,因此設計上就顯得不太一樣,整體設計差異其實蠻大的。

至於 ROG Phone 7 Ultimate 隨盒裝附上的保護殼,則是專攻空氣動力風扇的挖空版本,一樣在橫置左方有著 ROG 的點陣字樣設計;不過這次 ROG Phone 7 一般的保護殼是可以裝在 ROG Phone 7 Ultimate 上,但不僅看不到 ROG Vision,上方的散熱閥也會被擋住。看起來官方對於 ROG Phone 7 Ultimate 的保護殼就僅有這個簍空版了。

前代的挖空保護殼則是在挖空區域上做了更多的稜角設計。

同樣也附上 ROG Phone 7 加上挖空版的保護殼安裝樣貌,看起來也是毫無違和感,也能完整呈現 Two Tone 的異質調。說真的我自己對於外觀的喜好上,其實比較愛 ROG Phone 7 啦.....單純個人意見


另一個原廠推出的配件,則是專屬的玻璃保護貼。

第三方的保護殼部分,這邊釋出的則是多次合作的台灣品牌 Devilcase 惡魔防摔殼的設計款。

ROG Phone 7 系列本次的新一代空氣動力風扇 7,與前代一樣也搭載制冷晶片,並在設計細節上有些許變化;但如果先前有買上一代版本的朋友,懶得換也沒關係,因為 ROG Phone 6 的空氣動力風扇,這次也能沿用到 ROG Phone 7 系列的。

這次空氣動力風扇 7 最大的亮點,就是在風扇內多了一個 13 x 38mm 的單體,裝上 ROG Phone 7 系列後不僅可以跟手機原有的立體聲雙喇叭搭配,變成 2.1 聲道之餘,整體低音的表現號稱也比前代多出了 77%。

至於 ROG Phone 7 系列的雙立體聲喇叭,一樣是位於螢幕上下處的正出音方式,單體規格是相同的 12 x 16mm 單體。不過這次 ROG Phone 7 用了新的 3D 封裝技術,讓喇叭腔體中多了一個可以共振的空氣層,如此就能再增加 50% 的音量,以及提升 20% 的低音量感表現。
- ROG Phone 7 Ultimate 搭配風扇音量
- ROG Phone 7 Ultimate 單機音量
這邊也實際用了影片來做示範,可以看到雖說有加風扇的瞬間最大音量為 97.9dB,比起單機播放的 93.3dB 好像差沒多少;但實際的音場以及低音感受真的有蠻大的差別.....
- Dirac空間音訊
- Dirac空間音訊
另一個與音效相關的規格,這邊也順道說明一下,就是在音效魔術師中新增的 Dirac 空間音訊功能。其實與其他廠牌的類似功能差異不大,但這次 Dirac 空間音訊主打的,則是不管你用的是有線無線,還是哪種廠牌,都能搭配 Dirac 空間音訊來做因應。
- 正面
- 背面
- 右側
- 左側
接下來回到空氣動力風扇 7 的正題,外型設計上其實延續前代路線,兩側有著排熱的出風口與四個實體按鍵,中央的風扇區可以發現邊緣的挖空做得更多之餘,這次在風扇上還有一個跟散熱有關的新功能。

跟前代的空氣動力風扇相比,整體風格差異其實不是很大,主要還是在風扇本體的挖空區域,新一代的版本做個更寬闊,這樣設計也是有巧思的,等等亮了就知道!

另外,前代空氣動力風扇取消的實體 3.5mm 耳機插孔,在本次也重新加了回來。

可當作掛機使用的小腳架在這次設計稍有不同,但整體概念也是一樣的。最大的改進是在已經插線時,想要用腳架可以直接伸展。


前代的腳架收納可以發現,如果在插線時要展開,就會被線材擋住,也是個貼心的小細節改進。

另一個我覺得新一代空氣動力風扇提升最多的地方,則是在頂端卡住螢幕的小區域,多開了一個出風口,如此在風扇吹出的冷風,就能直吹到螢幕上同步做散熱。


看到 ROG Phone 7 雙機裝上風扇後的樣子,就能明白為什麼這次在風扇區域的挖空做得更大,就是要更大面積的 RGB 燈效啊!另外,這次在風扇的扇葉上,數量也是上一代的兩倍。

與前代只有上半部與中央的敗家之眼會亮相比,這次新的風扇不僅兩側會亮,就連上方的 ROG 點陣燈效也跟著變大了。

放大看這次新增的兩側燈效,左側有 07 的字樣,右側則是做得像晶體般的 GAMERS 樣貌。如果是搭配 ROG Phone 7 的話,也能看到上方的 ROG Glow 個性燈條。

這邊也附上前代的 DARE TO PLAY,我自己是喜歡 ROG Phone 7 的燈條啦,沒有字樣感覺清爽很多(?)


在搭配專屬的挖空保護殼一同安裝後,就能明白這次為什麼要把挖空區域面積做成這樣了,在視覺上可以幾乎被風扇兩側的實體按鍵遮住,以黑、白、黑的漸層呈現感覺更有漸層的美感。

跟前代稜角分明的保護殼相比,機身左側就會多出一塊面積,一體感就沒有 ROG Phone 7 系列好。當然,美感這件事真的是見仁見智的。
- R7U裸機重量
- R7裸機重量
- R7含殼重量
- R7含風扇殼重量
最後來整理一下兩機的重量,ROG Phone 7 Ultimate 與 ROG Phone 7 裸機重量分別是 242 / 238g;ROG Phone 7 搭配一般與挖空保護殼分別是 257 / 251g。

空氣動力風扇 7 則是 127g,比前代重了約 10g。
- R7U風扇重量
- R7風扇重量
- R7U風扇含殼重量
- R7風扇含殼重量
最後是手機搭配風扇的總重量,ROG Phone 7 Ultimate 與 ROG Phone 7 各是 370 / 366g,裝上挖空保護殼後則是 382 / 379g。

最後也附上這次 ROG Phone 7 系列的配件相容表。可以看到 ROG Phone 7 這邊不能相容前代的一體式搖桿保護殼,其餘的都能相容。
▋散熱與效能

這次 ROG Phone 7 的 360 散熱系統,基本上與前代概念相同,都是分為 1-15 分鐘的短程、15-30 分鐘的中程,以及 1 小時以上的長程三種遊戲情境來做區分。

散熱系統部分,一樣是將 SoC 置中、雙電芯電池放到兩側來降溫的主設計,而這次在石墨導熱片、以及 VC 液態均溫板上,也都有做不同的更新來提升散熱效果。

在 PCB 的散熱系統部分,一樣採用 ROG Phone 6 系列加入的新材料,常用於航太工業的低雷諾數散熱層,也就是氮化硼。

至於這次的 VC 液態均溫板部分,主要的散熱提升考量點,則是在於提升冷卻液的循環效率,藉此來提升散熱效率。這邊用了兩種方法,第一是在 VC 中加入了六條冷凝通道,只要冷卻液接觸到冷凝通道,就能用更快的速度從均溫板邊緣回到處理器位置重新散熱。

其二則是在液態均溫板中,將為了收集冷凝液的圓柱體表面,雕刻出新的三叉設計。簡單來說就是將一般的圓柱平面,切出 Y 字型的通道,如此就能讓冷凝液通過時,以更快的導流速度重新做散熱循環。
- 液態均溫板
- 冷凝通道與三叉圓柱
官方這邊也有提供放大版的液態均溫板結構,這邊就翻拍一下給大家當個參考,可以更清楚看出這次的結構。要是真的搞不懂也沒關係,只要知道這次 ROG Phone 7 系列的 VC 因為這兩樣新設計,可以讓散熱效率提升 168% 就夠了。

再來是導熱的石墨導熱片,在這次稍微提升了一點面積,同時也重新設計形狀,整體導熱效率相較前代可以提升 10%。

至於剛剛提到的新一代空氣動力風扇 7,機背最高可以降低 25 度的表面溫度與前代數據相同,不過因應剛剛提到的螢幕送風口,也讓 ROG Phone 7 系列在搭配風扇時,螢幕表面溫度還能在降低最多 8 度。不要覺得螢幕只是拿來看而已,溫度高沒關係,你握持手機、玩遊戲時,總是會碰到螢幕對吧?

- 空氣動力散熱閥
- 空氣動力散熱閥
ROG Phone 7 Ultimate 的空氣動力散熱閥門部分,外型上幾乎與 ROG Phone 6D Ultimate 相同。而機構組成上,也是由 50 個以上零件所組成,並搭配步進式馬達、鋯金屬材質,號稱有 40,000 次以上的使用壽命,並將前代的 IPX4 提升至 IP54。

而空氣動力散熱閥的原理也是相同的,透過將手機開個閥門,並與內部的散熱鰭片還有 VC 液態均溫板連接,如此就能將風扇的冷風直接吹入手機中散熱,同時也能將多餘廢熱從上方的出風口導出。

實際連接時,空氣動力散熱閥一樣能看到是處於開啟的狀態。像剛剛展示的開啟狀態,其實是清潔時才能手動做開啟,平常也建議不要沒事就開啟來啦.....

核心規格部分,這次 ROG Phone 7 雙機都是採高通新一代的旗艦處理器 S8 Gen 2,以及最高 16GB LPDDR5X RAM + 512GB UFS 4.0 ROM 的規格組成。比較不一樣的是,RAM 部分雖說與前代一樣都是 LPDDR5X,但這次 ROG Phone 7 雙機用的是更快的 8,533Mpbs,前代是 7,500Mbps。

根據高通的官方數據,S8 Gen 2 相較前代 S8+ Gen 1 相比,CPU 與 GPU 效能各提升 15% / 20%;而且在效能提升的同時,還能再降低 15% 的功耗。

ROG Phone 7 系列在效能模式 X-Mode 中,也因應高通 S8 Gen 2 做了改進,首先是在開啟 X-Mode 後,處理器會對於遊戲時的運算更積極,因此在不同的情境變化中,也能做到效能最佳化;另外,官方也表示因應遊戲的不同更新版本,工程師也會同步推出相應的更新來做因應,但我想應該只會針對幾款熱門遊戲吧?

ROG Phone 7 雙機也都支援到了 Wi-Fi 7 規格。

電量部分,ROG Phone 7 系列跟前代一樣,用了 6,000mAh 雙電芯電池,同時支援最高 65W 的快充,以及 Bypass 旁路充電等規格。

充電器則是一樣採 USB-C 連接埠,最高支援 65W 快充電,同時也有 PD3.0 / QC5.0 等支援。
▌效能實戰

效能實戰部分,這邊我會以安兔兔 V9.5.7,加上 3DMark Wild Life / Wild Life Extreme 壓力模式,以及《原神》的幀率等方向測試之餘,同步也會看看這次新的散熱系統能耐如何。
- R7U安兔兔
- R7安兔兔
首先在安兔兔表現上,這邊我酷寒跟急凍都有跑,然後選個分數最高的。ROG Phone 7 Ultimate 這邊得出 1,330,487 分,ROG Phone 7 則是 1,318,284 分。不用多說,就是目前頂規表現了。先前紅魔 8 Pro 搭配安兔兔 V9.5.5 則是跑出 1,311,052 分,這邊給大家做個參考。

跟官方的最高分數相比,有一些差距但其實整體還是同級啦。
- R7U3DMark Wild Life裸機
- R7 3DMark Wild Life裸機
- R7U3DMark Wild Life酷寒
- R7 3DMark Wild Life酷寒
- R7U 3DMark Wild Life急凍
- R7 3DMark Wild Life急凍
至於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這邊,搭配了裸機 X-Mode、酷寒與接線的急凍三個模式做跑分,詳細數據我就不列了,但有幾個重點可以參考。首先 ROG Phone 7 Ultimate 在穩定性上無論有沒有掛風扇,都是 90% 的穩定表現,掛了風扇更是直接 99%;而 ROG Phone 7 則是裸機時僅 75.7% 的穩定性,裝了風扇則是接近 90%。
溫度部分,裸機的 ROG Phone 7 Ultimate 直接飆到 53 度,而 ROG Phone 7 也沒好到哪,是 52 度。裝了風扇之後就分別降到 43 / 46 度,不管酷寒或是急凍其實差異不大,主要還是在耗電量的差距。
- ROG Phone 7 Ultimate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裸機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Ultimate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裸機機背溫度
- ROG Phone 7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裸機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裸機機背溫度
- ROG Phone 7 Ultimate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酷寒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Ultimate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酷寒機背溫度
- ROG Phone 7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酷寒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酷寒機背溫度
- ROG Phone 7 Ultimate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急凍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Ultimate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急凍機背溫度
- ROG Phone 7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急凍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急凍機背溫度
壓力測試的溫度部分這邊也有做測試,可以看到 ROG Phone 7 Ultimate 裸機螢幕最高飆到了 59.8 度,機背則是 55.3 度,ROG Phone 7 則是更高的 61.4 / 50.5 度左右。搭配酷寒模式後,ROG Phone 7 Ultimate 螢幕與機背分別降到 46.3 / 39.7 度;ROG Phone 7 酷寒的螢幕與機背則是 54 / 40.7 度,可以說開啟風扇後,以 ROG Phone 7 Ultimate 來看的話,最多有著螢幕 13.5 / 15.3度的差別。
急凍模式則是與酷寒模式表現差不多,但重點就是在穩定供電,減少因制冷晶片所帶來的功耗。
- R7U Wild Life Exterme裸機
- R7 Wild Life Exterme裸機
- R7U Wild Life Exterme酷寒
- R7 Wild Life Exterme酷寒
- R7U Wild Life Exterme急凍
- R7 Wild Life Exterme急凍
至於雙機在 3DMark Wild Life Exterme 的表現上一樣兇猛,穩定性表現也類同,這邊就直接看分數吧。
- R7U裸機幀率
- R7裸機幀率
- R7U風冷幀率
- R7風冷幀率
- R7U酷寒幀率
- R7酷寒幀率
- R7U急凍幀率
- R7急凍幀率
《原神》的幀率表現一樣是以最高畫質搭配 60FPS 設定,玩 30 分鐘,並搭配裸機 X-Mode、風冷、酷寒與急凍四種散熱模式做偵測,現場環境溫度則約在 26 度左右。可以看到 ROG Phone 7 Ultimate 四種模式都是 60fps 以上的滿幀表現,ROG Phone 7 除了急凍模式可能操作影響,「稍微」降到 59Fps,不然也都是近乎滿幀的表現。
可以說 ROG Phone 7 雙機不管有沒有風扇,效能可以說是絕對不用擔心的,差別只是在控溫上。如果是以 ROG Phone 6D Ultimate 當時的條件來看,ROG Phone 7 的穩定性可以說是更高,雖然 ROG Phone 6D Ultimate 也是動輒 58fps 啦.....
- ROG Phone 7 Ultimate 原神裸機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Ultimate 原神裸機機背溫度
- ROG Phone 7 原神裸機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原神裸機機背溫度
溫度部分,一樣遊玩後直接以紅外線感熱儀做測試。首先是裸機搭配 X-Mode 模式,ROG Phone 7 Ultimate 螢幕與機背瞬間最高溫來到 47.3 / 44.7 度,ROG Phone 7 分別是 50.9 / 45.8 度,實際摸起來還是有點燙手,尤其是螢幕.....
- ROG Phone 7 Ultimate 原神風冷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Ultimate 原神風冷機背溫度
- ROG Phone 7 原神風冷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原神風冷機背溫度
換成風扇送風,制冷晶片不作動的風冷模式後,ROG Phone 7 Ultimate 螢幕與機背瞬間最高溫來到 40.7 / 37.0 度,ROG Phone 7 分別是 46.2 / 39.5 度。可以發現裸機相比,雙機分別下降了 7.3 / 7.7 度與 4.7 / 6.3 度,已經相當有感了。
- ROG Phone 7 Ultimate 原神酷寒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Ultimate 原神酷寒機背溫度
- ROG Phone 7 原神酷寒螢幕溫度
- ROG Phone 7 原神酷寒背面溫度
接下來是制冷晶片發動的酷寒模式,ROG Phone 7 Ultimate 螢幕與機背瞬間最高溫來到 38.0 / 34.1 度,ROG Phone 7 分別是 44.0 / 37.1 度。與裸機相比下降幅度更多,分別是 9.3 / 10.6 度,以及 6.5 / 8.7 度。
- R7U原神風冷功耗
- R7原神風冷功耗
- R7U原神酷寒功耗
- R7原神酷寒功耗
另外,先前在 ROG Phone 6 時就能發現的風扇功耗問題,其實在 ROG Phone 7 也存在。可以看到風冷模式時,雙機的功耗分別是 6.7 / 6.5W,不過開啟制冷晶片的酷寒模式後,功耗就上升到 8.4W。
- R7U 120Hz續航
- R7 120Hz續航
- R7U 60Hz續航
- R7 60Hz續航
續航的表現是部分,條件都是將螢幕亮度固定至 50%,並連接 Wi-Fi、關閉藍牙與定位做 PCMark 3.0 續航測試。首先 120Hz 更新率時,雙機續航都有將近或超過 18 小時的表現,換成 60Hz 的話更是直接飆到 21 小時,而且我這邊只用動態效能而已,還沒用上超長續航。
- R7U酷寒續航
- R7酷寒續航
- R7U風冷續航
- R7風冷續航
不過在相同條件,只是加上風扇,並將亮度改成 100%,以及最高的 165Hz 更新率後。雙機在制冷晶片的酷寒模式下,就下降到 3 小時而已,搭配風冷模式則是提升到 6 小時左右。不過跟當時 ROG Phone 6 系列相比,酷寒模式大約可以多出約半小時,雖說時空環境不太一樣,但多少能看出 S8 Gen 2 的功耗表現是有提升的。
▋遊戲與其他設定
- Armoury Crate遊戲中心
- 不同幀率遊戲列表
ROG Phone 7 系列在 Armoury Crate 的介面上,幾乎也是沿用前代的簡潔設計,同樣具備整合下載遊戲的大廳、操控的控制台、以及顯示各遊戲幀率的推薦等功能。

- 空氣動力風扇
- 其他設定
控制台這邊的介面設定也幾乎與 ROG Phone 6 相同,這邊就直接看圖吧。
- 空氣動力散熱閥
- 設定
- 清潔
剛提到的空氣動力散熱閥清潔與校正上,也一樣要從 Armoury Crate 的控制台介面來做操作。
- 遊戲精靈
- 遊戲精靈
遊戲精靈的介面也跟 ROG Phone 6 設計一樣,不過這次倒是多了蠻多嶄新的功能。

其中一款沒辦法示範的是 X SENSE 功能,主要是透過 AI 的訓練,可在遊戲中與敵人對戰時自動偵測之餘,還會跳出一些相關提醒。
- 遊戲奧義巨集
- AirTirggers內建快捷
- AirTirggers內建快捷
另一個則是所謂的「遊戲奧義巨集」,手機內已經內建好相關的巨集,以《原神》為例就是會有一鍵放大招,搭配持續攻擊的效果;另外,在超聲波肩鍵部分,也有已經預設好的相關功能,算是蠻貼心的。
這邊也以《原神》來示範一鍵釋放大招的樣貌,開啟巨集後手機就會自動操作角色並輪流放必殺技,相當紓壓!
- 精華智慧錄影
- 使用情境
另一項「精華智慧錄影」部分,則是一樣透過偵測方式,來自動錄製像擊殺、死亡、勝利等不同狀態,但目前僅有《傳說對決》才有支援。
- 虛擬按鍵震感
- 虛擬按鍵震感
- 五種震感
- 詳細設定
對於玩手遊,但操作上也想實體搖桿的震感的話,這次也多了一個「虛擬按鍵震感」功能。以類似超聲波肩鍵的設定方式,就能在想要的虛擬按鍵中,指定五種不同的震感。
- 隱形掛機模式
- 狀態列
至於上一代先前有先更新的隱形掛機模式,在 ROG Phone 7 系列上也看得見,這邊就不多做敘述了。


AirTriggers 超聲波肩鍵也是與 ROG Phone 6 系列相同,共有九種不同的操控方式。
- AirTirggers設定
- 按鍵設定
相關的設定操作上也是完全一樣,這邊一樣直接看圖片吧!
- 網路設定
- Wi-Fi設定
- VoLTE / Wi-Fi通話
- 有通話錄音
網路設定部分,剛剛有提到 ROG Phone 7 系列支援最高 Wi-Fi 7 規格,同時也有 VoLTE、Wi-Fi 通話之餘,華碩手機標配的通話錄音也通通有。
- 安全性
- 音效魔術師
- 音效魔術師
安全性一樣是採螢幕指紋以及臉部辨識,音效魔術師也是與前代差異不大,除了剛剛提到的Dirac 空間音訊,一樣有基本的等化器,以及 ROG 專屬的耳機設定檔。

- 手勢
- AirTriggers設定
進階功能部分也與歷代的華碩手機差異不大,其中也有多種手勢,以及一般使用時專用的 AirTriggers 設定
▌相機
- R7主相機
- R7U主相機
- 前相機
至於相機部分,ROG Phone 7 系列這次主相機規格與前代相同,一樣搭載 50MP Sony IMX766 f/1.9 廣角 + 13MP f/2.2 超廣角與一顆 8MP 微距鏡頭。前鏡頭部分倒是有變化,從 12MP Sony IMX663 f/2.45 變為 32MP OV32 f/2.45 規格。
另外,比較大的差別在於,這次 ROG Phone 7 雙機主要是針對軟體處理上做提升。其中一個是 IPS 處理照片時,在轉成 Jpeg 檔前就先對影像預處理,藉此來提升畫質;另外還有所謂 AI Segmentation 的分區處理技術,可以透過照片中人物、天空等不同區域偵測,來做照片的最佳化。
- 主相機介面
- 前相機介面
相機介面的呈現上,則是與前代也是相同的路線。這次 ROG Phone 7 雙機也都支援前後鏡頭的夜景偵測模式,好處是在夜景自拍時能直接支援美顏。
- 專業模式
- 支援RAW
- 測光模式
專業模式則提供 32 秒的最慢快門,並可拍攝 RAW 無損格式、調整測光等功能。
- 主鏡頭夜景
- 兩段曝光時間
- 前鏡頭夜景
夜景模式一樣可以點擊左下角的月亮圖案後,在自動的曝光時間以及最大的曝光時間做調整,這邊也可以看到 ROG Phone 6D Ultimate 沒有的前鏡頭夜拍也加了回來。不過自拍夜景模式不支援美顏,因此在意的話可能就要切換到一般模式,藉由自動偵測夜景的方式做拍攝。
- 人像模式
- 景深調整
- 人像美顏
- 一般美顏
人像模式與美顏模式也一樣維持先前幾款手機的設計語言,這邊就不多做介紹了。

在人像模式的照片中,也能在相簿內重新調整景深與對焦點。
- 光軌模式
- 曝光時間調整
之前有的光軌模式部分,在 ROG Phone 7 系列也變為正式版本,可以按照五種拍攝情境來做手持的長曝光之餘,也能自行調整拍攝的時間長度,以及要不要同步拍影片。

這裡也附上實際拍攝的樣貌,可以發現在光軌的自然度上,還是跟真的腳架搭配專業模式長曝光有些差距就是了。
- 主鏡頭錄影畫質
- 前鏡頭錄影畫質
華碩現在的手機在錄影畫質倒是給的蠻不錯的,主鏡頭最高可達 8K 24fps,前鏡頭比較可惜沒有 4K,僅來到 FHD 30fps
- 4K 60fps
- HDR錄影畫質
- 超級防手震+HDR錄影畫質
- 慢動作錄影畫質
其他模式部分,基本的 4K 60fps 也具備,同時 HDR 也能錄到 4K 60fps,不過超級防手震最高就僅有 FHD 60fps,搭配 HDR 的話則是 FHD 30fps。至於慢動作部分,ROG Phone 7 系列一樣維持先前幾款的好料,有著 4K 120fps / FHD 240fps / HD 480fps 三種選擇。
▌實拍
- 廣角
- 2x
- 超廣角
實拍第一組選在採光不錯的室內,光線是從照片左方的窗戶射入。可以看到三個焦段的曝光值都不太一樣.....我自己覺得 2x 會最討喜,廣角稍偏暗,超廣角則是太暗了,整體風格也是維持華碩的高對比濃厚路線。
畫質部分,廣角端縮圖看起來還可以,放大看髮絲就能感覺到華碩的厚重路線,有著高對比以及頗強的銳化感;至於 2x 焦段部分,這邊就能看到髮絲與人像主體相較廣角,就比較有明顯的鬆散與塗抹感了。最後超廣角,其實在縮圖上就能看到明顯雜訊,放大看說真的感覺不像是 13MP 的規格拍的.....

- 廣角
- 2x
- 超廣角
接下來則是把場景換成大逆光的情境,一樣可以看到除了 2x 焦段有針對背光的主景做加亮,廣角跟超廣角背光基本上都太暗了,而且相較 2x 的低對比,其他兩個焦段整體風格真的濃厚不少。
畫質表現部分與上一組其實相去不遠,廣角端還是能看到明顯的銳化感,2x 與超廣角則是縮圖看起來可用,不過放大檢視時就會有鬆散與塗抹感受。
- 廣角
- 超廣角
接下來換成室內低光的環境,並有搭配光棒做補光,這邊手機沒有偵測到夜景模式,整體亮度來說還算可以接受。但可以明顯看到廣角對比真的蠻高的....超廣角相對比起來就清淡不少。
由於這邊光線說真的已經接近夜景了,在沒有夜景模式的觸發下,雙機畫質相較剛剛人像組別,就會有更進一步的衰弱。廣角端可以看到有些塗抹感出現了,超廣角則是變的更為鬆散。
- 廣角
- 超廣角
接下來的場景亮度比剛剛高一些,主光源位與上方的燈光,並且有些招牌的光線。可以看到雙焦段的一致性上,幾乎是完全沒有 XD。廣角端整體呈現比較自然,風格也沒有像先前幾組來的那麼厚重,超廣角有些過曝,同時色調也變得更暖一些,畫質則是跟上一組差別不大,廣角端一樣有塗抹痕跡,超廣角則是看縮圖就夠了.....
- 廣角人像
- 2x人像
改成人像模式後,可以發現廣角與 2x 的風格調性與一般模式其實差不多,2x 會是一個比較淡雅的感覺,廣角的風格還是有點太濃烈了。至於景深表現上,本組摳邊還算可以,但感覺上景深的過渡有點少,看起來會相對不自然一些。
- 廣角人像
- 2x人像
再來是剛剛有拍過一般模式的同場景,這邊一樣有用光棒補光,不過在髮絲上還是多少可以看出受光線影響的鬆散感。而這組相對來說算是相對複雜的背景,並搭配容易出現景深誤區的姿態做拍攝,可以看到大方向真真的還不俗,真的要挑毛病則是在手臂邊緣的摳邊有些許不自然。
- 廣角人像
- 2x人像
最後一組的背景其實沒有那麼複雜,但多了個內凹的設計,可以看到這組景深就幾乎完全失準,廣角在左方的牆壁沒有順利的偵測到,甚至在牆上的一些貼紙裝飾也沒有成功虛化.....雖然電競手機看拍照不會太過嚴謹,但這組表現相對來說就真的不太行啊

- 自拍
- 自拍
- 自拍
- 自拍
自拍模式這邊則是搭配人像以及預設的美顏強度來做拍攝,可以看到在自拍的風格上,還是銳化感與對比都稍高一些的風格調性;而對於前鏡頭來說,光線對於畫質的影響可以說更為明顯,可以看到部分樣張在較暗的地方,髮絲也明顯變的鬆散不少。
- 廣角夜景
- 廣角人像
- 超廣角夜景
最後來看夜景模式,第一組也是剛剛有拍過的場景,不過這邊是以強制觸發的夜景模式做拍攝,可以看到廣角整體亮度有所提升,人像主體的對比也不像剛剛一般模式那麼重,對比沒有觸發的人像模式就可看出風格差異。至於超廣角部分,開啟夜景模式後主體整個過曝.....背景倒是蠻正常的,而且這樣的狀況還不只一次。
畫質部分,從人像與廣角夜景髮絲來看的話,就能看到畫質的進步,鬆散感改善不少,至於超廣角也同樣有進步,但基本上還是縮圖看一看就好了。
- 廣角夜景
- 廣角
- 超廣角夜景
接下來也是差不多的場景,這邊就能看到廣角夜景與一般模式的差別,雖說一般模式有點手震,建議可以放大看髮絲,就知道有多大的不同;另外,超廣角還是有過曝的狀況發生。
- 廣角夜景
- 2x
- 超廣角夜景
接下來換成一般夜景,跟剛剛室內比較之下,三個焦段的一致性就蠻正常的,尤其是超廣角就沒出現過曝的狀況,真的要說的話反而還比較暗一些;畫質部分,廣角端這邊可用度還行,超廣角看縮圖一樣 OK,不過因為 2x 焦段不支援夜景模式,所以看縮圖就能察覺到鬆散感。
- 廣角夜景
- 超廣角夜景
最後一組廣角與超廣角的一致性一樣做得不俗,畫質部分其實也是差異不大;不過這組的重點是在下半部有很多容易過曝的燈箱與廣告牌,這邊也能看到 ROG Phone 7 系列在夜景模式的壓光做得也蠻不俗的,自然感有,光也壓得夠多。
▌小結

每年只要測試 ROG Phone 系列,幾乎都會是萬言書的等級.....畢竟以電競手機來說,ROG Phone 系列提供的配件、可玩性幾乎都是業內的前段班了。不過這次 ROG Phone 7 系列的登場,再到我自己體驗後,其實不難看出,還是有著蠻多 ROG Phone 6 系列的影子。
屏除外型設計,一些硬體規格的發展,以及遊戲功能的介面設計差異其實不是很大,連主要的空氣動力風扇、以及 ROG Phone 7 Ultimate 的空氣動力散熱閥,幾乎都是延續 ROG PHone 6 / 6D 而來的。可以說 ROG Phone 7 系列比較像一個系列中的 Mark II 版本,只是升級無感嗎?從螢幕亮度的提升,與多種體驗功能升級。當然,要說亮點最大的,自然就是換心成高通 S8 Gen 2 了。


ROG Phone 7 系列在換成高通 S8 Gen 2 後,幾乎是全效能模式都能直接滿幀的變態表現,這也讓空氣動力風扇的存在,只是要不要讓握持的手保持涼爽而已

當然,這次風扇首度增加的揚聲器功能,也是更進步加入 ROG Phone 7 系列的影音娛樂性,對耳機黨來說,也有 Dirac 空間音訊,以及一些更為便利的遊戲輔助功能如奧義巨集等。


一言以蔽之,ROG Phone 7 雙系列除了外型與設計語言的變更,整體最有感的就是處理器,其餘倒是像 ROG Phone 6 / 6D 除錯後的最佳化版本。不過還是有一些會給人更好的感覺,首先就是在相機表現上,雖說對電競手機來說,不太會在意相機表現,只是 ROG Phone 7 相機目前拍起來給我的感覺,測光的穩定性以及人像的表現真的還有進步空間,再來是遇到光線比較不穩、複雜的地方,夜景模式有時也會失準,希望可以透過更新來做改善。
另外,雖說有些吹毛求疵,我目前拿到的 ROG Phone 7 Ultimate 版本中,保護殼也僅有搭配風扇的挖空版本,沒有像一般版有完整包覆的款式。這點在日常生活使用上,不安全感其實也蠻高的,如果還要自費買一個正常的保護殼,也是有些不太便利的地方.....

最後,ROG Phone 7 系列對比上一代 S8+ Gen 1 與這代的 S8 Gne 2 處理器,雖然一定有提升,但在發表時間差異不到一年的狀態下,說真的日常體驗上都夠用了;就算是《原神》的最高畫質,ROG Phone 6 系列的表現也已經將近滿幀,只是「很棒」與「超棒」的差異。
如果你是已經有購買 ROG Phone 6 系列,甚至是 ROG Phone 6D 的朋友,坦白說不換 ROG Phone 7 其實體驗也不會差到哪,可能就外觀上的不同、空氣動力風扇 2.1 聲道,還有一些遊戲的便捷功能與螢幕亮度吧?
MD:夏晴
▌小惡魔福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