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

X86末日到來:ARM A72真小!Intel 14nm的四分之一


abc003 wrote:
現實的情況是A9X...(恕刪)

你前面貼了一堆a9x超越i7的東西
結果被人家打臉你只是複製別人的文章
況且文章底下還說明了a9x大約等於第一代i3
你卻故意將那段忽視了 臉腫成這樣還理直氣壯
我手邊沒有a9x的文章只有a8x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114029
A8x連筆電用的低電壓i5都打不贏了 你還在做夢?

w63201784 wrote:
你前面貼了一堆a9x...(恕刪)

手機15w的電源怎麼玩都那樣。。。。。
Atom做5w熱功耗的時候都大概知道結果了

露營帳篷怎麼做都不會贏鋼筋水泥

無法否認x86是很肥大,沒有這混泥土灌漿的穩固地基,大家要怎麼玩的起來
光電源僅僅只有25w以內的情況下,就玩不出什麼極限

況且管你a幾都要解決能源和散熱的問題,不然過熱降頻後的效能我看連聯發科都打不贏
abc003 wrote:
X86多久才成長70% 從2006年控肉到現在都沒成長超過50%


你要不要去看一下CPU自己的測試報告...


這些人大概都不知道,到目前為止,華碩的股價是兩大支柱支撐的,一個是主版,一個是NB,剛好,這兩個事業群都是用intel的

手機要超越,一般分析師認為明年或是後年,才有可能超越NB一點點,或者平行,所以一直唱綏intel的可以去應徵華碩、技嘉、微星等主版廠商,然後說服老闆用高通的CPU當成一般電腦得來賣,看看工程師會怎麼吐槽
bi10235 wrote:
你要不要去看一下CPU...(恕刪)


首批Core 2處理器已於2006年7月27日開始發售


C2Q並不是原生四核心

他是Core 2雙核的膠水雙核心封裝成的

C2D微架構是2006年推出的 至今14奈米為架構是2006年C2D架構的連續改版,是英特爾以色列海法團隊開發的

這個架構IPC已經無法再繼續提升了


首批Core 2處理器已於2006年7月27日開始發售,與Intel Core處理器一樣,Core 2也分為Solo(單核,只限筆記型電腦)、Duo(雙核)、Quad(四核)及Extreme(極致版)型號。Core 2 Duo在中文語圈暱稱為「烤土豆」,而Core 2 Quad暱稱為「烤土瓜」。首批推出的Core 2屬雙核版本,四核版本亦已有售。




Intel Core 2處理器家族
起初標誌* 新標誌 桌上型電腦 筆記型電腦
代號 核心 推出日期 代號 核心 推出日期
Core 2 Duo logo Core 2 Duo logo as of 2009 Conroe
Allendale
Wolfdale 雙核心 (65 nm)
雙核心 (65 nm)
雙核心 (45 nm) 2006年8月
2007年1月
2008年1月 Merom
Penryn 雙核心 (65 nm)
雙核心 (45 nm) 2006年7月
2008年1月
Core 2 Extreme logo Core 2 Extreme logo as of 2009 Conroe XE
Kentsfield XE
Yorkfield XE 雙核心 (65 nm)
四核心 (65 nm)
四核心 (45 nm) 2009年7月
2008年11月
2008年11月 Merom XE
Penryn XE
Penryn XE 雙核心 (65 nm)
雙核心 (45 nm)
四核心 (45 nm) 2008年7月
2008年8月
2009年8月
Core 2 Quad logo Core 2 Quad logo as of 2009 Kentsfield
Yorkfield 四核心 (65 nm)
四核心 (45 nm) 2008年1月
2009年5月 Penryn 四核心 (45 nm) 2008年8月
Core 2 Solo brand logo Core 2 Solo logo as of 2009
不提供桌上型電腦版本
Merom-L
Penryn-3M 單核心 (65 nm)
單核心 (45 nm) 2007年9月
2008年5月



性能表

http://browser.primatelabs.com/processor-benchmarks



單核心

Intel Core 2 Duo E8400 3000 MHz (2 cores) 1566
Intel Core i7-4770S3100 MHz (4 cores) 3384
Intel Core i7-4790K 4037

目前看到的資料A9X單核心2500分 A8X單核1800 A7 單核1400分 3年成長接近2倍 英特爾8年才成長不到2倍

多核A9X也接近7500~8000分


http://browser.primatelabs.com/ios-benchmarks
沒那麼嚴重 wrote:
20頁一路看下來,...(恕刪)


Geekbench 3測試軟件測試了什麼,測試成績有何意義,iOS流暢的根源在哪裡?

Geekbench 3整數測試項目:加密算法測試(AES,Twofish,SHA),壓縮、解壓縮處理測試(文件解、壓縮Bzip,JPEG、PNG圖片解、壓縮),圖像邊界判斷算法(摳圖用的),最佳效率腳本語言Lua執行能力(效率高於Java),單源最短路徑算法。這些都是辦公處理最常用的CPU整數能力(準確的說,是蘋果辦公最常用的)。不求包羅萬象,只求最優最佳最必要,這應該是蘋果辦公軟件所需運算性能的寫照。
現在網頁一般都是Java編寫的(安卓、Windows都是這樣的)。但是,蘋果有自己專用的網頁腳本語言,它可以看作是效率最高的腳本語言Lua的集合,同時又兼容Java。一般認為iOS的網頁性能不足,就是因為蘋果採用不同的腳本語言這一原因造成的。雖說Lua腳本語言效率比Java高,但是當iPhone瀏覽的網頁是Java編寫的時候,用的卻是iOS的兼容模式,而不是它的高效率模式,速度慢一些也在情理之中。

Geekbench 3浮點測試項目: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運算,Mandelbrot圖像矢量運算, ImageFilter模塊濾鏡運算, BlurFilter類濾鏡算法,一般矩陣(矩陣轉置、共軛轉置)乘、加結合運算(SGEMM),矩陣相乘函數dgemm運算,連續快速傅里葉變換SFFT,離散快速傅立葉變換(DFFT),大量粒子無規則碰撞N-Body模擬運算,Ray Trace光線追蹤運算。這些測試涵蓋了模糊運算、圖像矢量處理、圖片濾鏡、矩陣運算、傅立葉變換、粒子無規則碰撞運算、光線追蹤運算。比如傅立葉變換理工科大學畢業都應該知道的。這些運算很多都是圖片處理所必須的。

但是,這些測試並沒有Intel最擅長的多媒體(聲音、視頻)處理。Intel最先推出的擴展指令集MMX就是針對多媒體處理的。後續推出的SSE、AVX都是MMX指令集的延續、優化和完善。
其實,對於眾多的多媒體文件格式,可以優選其中兩種,一種對應於聲音,一種對應於視頻,利用可編程DSP去實現,效率要高很多。桌面高端機處理4K視頻都不是那麼得心應手,但是一顆小小的專用DSP,卻可以花費很少的電能高效處理。舉個例子,前階段Bit幣熱潮。NV和AMD的那些高端獨顯處理起來效率很低,一顆耗能很低的優盤大小的礦機,性能會是那些高端獨顯的幾十倍。這就是專用DSP的厲害之處。就在前幾天,Intel想收購一家全球最著名的可編程DSP公司,但因為價格問題沒談攏沒有成功。其實,Intel也在其CPU裡集成了1顆可編程DSP,用來大幅度提升CPU視頻軟解壓性能。

抱歉,Geekbench 3測試沒有涵蓋CPU多媒體處理能力的測試,因為蘋果認為多媒體處理應該交給專用可編程DSP去處理,效率要高幾十、幾百倍。而多媒體處理(涵蓋遊戲)正好是Intel的擴展指令集MMX、SSE、AVX所擅長的。支持Intel的人會認為,Geekbench 3是不公平的測試。但,蘋果認為,這是不需要的測試。

多媒體處理除外,Geekbench3測試完全能夠測試你的CPU處理文檔、圖片等日常應用能力。對於非特殊辦公應用來說,Geekbench3測試成績是和你運行辦公軟件流暢性相吻合的。

結論:Geekbench 3測試成績,是和非特殊辦公軟件的流暢性成正比的。測試並不涵蓋CPU多媒體處理能力。也不能絕對說多媒體處理能力一點都沒有測,只測試了語音識別所需要的算法。蘋果將多媒體處理交給極高效率的專用可編程DSP去處理,這些可編程DSP集成在GPU裡面了。

點評:不求全面兼容,但求效率最高。這是蘋果的追求,也是蘋果的風格。這讓蘋果設計的CPU更加專注於某些方面的性能,以達到最低的能耗、最好的效率這一理想目標。所謂iOS優化的好,上述這些嘮嘮叨叨就是最重要根源之一吧!

擴展:ARM系CPU,為了達到低功耗,構架優化是一方面,選擇優秀算法也是重中之重。而Intel的CPU陪伴Windows,一路兼容過來,背負的歷史重擔不輕啊。高大全的Intel CPU性能是不錯,但這些歷史包袱造成Intel的CPU不如ARM系CPU效率高也是事實。一旦Intel的CPU殺入安卓陣營,水土不服立現。

Geekbench 3測試成績查看網址:http://browser.primatelabs.com/geekbench3/2273312

Geekbench 3測試分數

單線程
多線程
去年Macbook air(Core i5-4278U 2.6GHz)

3100
6700
今年Macbook air(i5 5250U 1.6GHz) 高

2554
5165
今年Macbook air(i5 5250U 1.6GHz) 低

2753
5486
今年Macbook pro(i5 5257U 2.7GHz)

3043
6448
Intel i7 2600K(Win64-bit)主頻 3.5GHz

3874
15381
Intel i7 3770K(Win64-bit)主頻 3.5GHz

3967
14295
Intel i7 4770K(Mac64-bit)主頻3.9GHz

4594
18197
Intel i7 4790 (Mac64-bit)主頻3.6GHz

4030
15419
Intel i7 4790K(Mac64-bit)主頻4.0GHz

4498
18075
Intel i5 3570K(Win32-bit)主頻 3.4GHz

3580
11703
Intel i3 4150 (Mac32-bit)主頻3.5GHz

3127
6540
Intel i3 4340 (Mac64-bit)主頻3.6GHz

3247
6798
Intel i3 4330 (Mac64-bit)主頻3.5GHz

3594
7656
Intel 奔騰3250(Win32-bit)主頻 3.2GHz

2498
4318
蘋果A8

1663

2934
蘋果A8X

1812

4477
蘋果雙核A9

約2500

約4200
蘋果A9X(預測)

約3000

8000
三星Exynos 7420

1520

5478
Intel Core M 5Y70 (基頻1.1GHz,睿頻2.6GHz)

2357

4491
bi10235 wrote:
你要不要去看一下CPU...(恕刪)

這還只是單純跑分而已,真正實測上程式跑出來的成績,單核成長超過100%(兩倍),多核成長超過200%(3倍)。

Intel Core 2 Quad Q9650 VS Intel Core i7 4790

就算用較舊的2600K來比較,差距都有80%~150%以上甚至更多的差異。

http://www.anandtech.com/bench/product/49?vs=287
abc003 wrote:
Geekbench...(恕刪)


3967
14295
Intel i7 4770K(Mac64-bit)主頻3.9GHz

4594
18197
Intel i7 4790 (Mac64-bit)主頻3.6GHz

4030
15419 Intel i7 4790K(Mac64-bit)主頻4.0GHz

4498
18075
Intel i5 3570K(Win32-bit)主頻 3.4GHz

??????????????????????????????????????????????????

就說這種只有跑分的程式多少都有問題,不然就是誤差過大,同樣的架構製程,頻率更高的分數還會比頻率低的差????

之前passmark也是出現過FX6300屌打FX8150的情況...不然就是A10 7870輸A10 7850
散彈槍 wrote:
這還只是單純跑分而...(恕刪)


下面4效測試遊戲效能幾乎沒增長

上面都是光線追蹤 貼圖 解壓縮 轉檔所等運算測試這類算法都可以優化多核

而且也沒到2倍增長

而且這是7年多的增長才100%,X86換算成年化增長率平均每年不到10%

ARM一年平均是40%的增長 年化增長率
abc003 wrote:
下面4效測試遊戲效...(恕刪)

遊戲測試會受到顯示卡的影響。

代表那張卡無法刷出更高的FPS

我舉一個例子,R9 290搭配FX8350跟I5 4460在某項遊戲,4K畫質開最高,兩顆CPU的表現(FPS)是差不多的。(瓶頸在於顯卡,顯卡無法在刷出更高的FPS)
但當遊戲解析度降低後(或同樣特效但換更強的顯卡),I5 4460會超出FX8350將近20張的FPS。(降低特效後瓶頸在於CPU,FX8350效能不夠,即便刷出更高的FPS也會受限於CPU)

照你的說法,這樣你不能用4K的那像測試指出,FX8350跟I5 4460效能差不多吧。

這在我之前的回應有完整數據,但懶的翻舊文了 抱歉XD

而且我貼的數據,2600k兩倍以上增長的明明就很多,更不要說4790是倍數的差異在。
  • 4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