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US 華碩近年來已經不往「機海」的路子靠攏,每年就是穩定的 ROG Phone / Zenfone 雙旗艦系列手機來做推出,而在本次 Zenfone 9 正式登場後,比較讓人意外的地方是,這次僅有以輕巧旗艦的同名款,打著翻轉鏡頭的 Flip 則是沒有出現,原因等等會來跟大家說明,但這不代表 Zenfone 9 就撐不起來兩大產品線其一的招牌了,甚至可以說,本次的 Zenfone 9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單手操作愛好者的終極神兵了。
綜觀 Zenfone 9 規格,導入了高通 S8+ Gen1 處理器,同樣輕巧的機身卻有更大的電量、更優秀的散熱系統之餘,也有全新的外型設計、周邊配件之餘;Zenfone 近年主打的拍照上,有著旗艦級 IMX766 的感光元件加持,也導入了所謂「六軸防手震 Hybrid 雲台」,輕巧旗艦的招牌 Zenfone 9 是絕對扛的起來的。甚至也為了單手操作的核心價值,導入了更多相對方便的功能。
看看下方那一排配件,不知道是不是 ROG Phone 系列配件做上癮了(?),連 Zenfone 也來這一套


本次礙於時間的關係,後續再來規劃與其他 Android 的輕巧旗艦機種做對比,其實現在也就三星 Galaxy S22 那麼一台,Sony Xperia 5 IV 還是只聞樓梯響的狀況.....就先拿即將非常有可能在幾個月內被替代的 iPhone 13 Pro 做個拍攝對比,或許會好奇怎麼不用 iPhone 13 或是 13 mini?因為除了防震與望遠鏡頭,相機上的差距真的很小,再者就是 Zenfone 9 雖說是輕巧旗艦,但螢幕還是緊逼 iPhone 13 Pro 的 5.9",不是那種 5.4 的小型機種。

這邊也附上本次 Zenfone 9 的大略規格表,詳細規格可參考官網。

Zenfone 9 預計 8/1 上市,7/29 就開始預購,8 月底前購買並登錄送郵政禮券 2,000 元,同時還有手機攝影的線上學堂課程(價值 1,990 元),如果是在華碩專賣店購買,再加送保固半年與 KKBOX 90 天序號卡,並有校園購機 95 折等專案,詳細資訊如下:
8 + 128GB 售價 19,990 元
8 + 256GB 售價 21,990 元
16 + 256GB 售價 25,990 元
Connex 智慧擴充配件組售價 1,290 元
快取背包配件售價 2,099 元。
▌開箱與外觀
Zenfone 9 外盒的設計元素跟上一代差異不大,皆是以紙質的外盒設計,搭配上極簡的數字,不過本次數字沒有多做花樣,而是直接用了 9 做為標示。紙質這邊也因應環保素材,用了大豆油墨與回收的紙張所製成。- 外盒
- 外盒
- 外盒
盒裝內容物一覽,一樣可以看到是由配件盒(設計跟上一代相同),與中央的手機夾層和底層的電源配件區所組成。

配件盒內有硬質的塑料保護殼、說明文件與退卡針;而底層則是一條 USB-C to C 的編織線材,以及充電器。
- 配件盒
- 底層充電配件
本次 Zenfone 9 機背的設計與上代可以說差了相當多,用了更為多彩的四個版本,分別為鏡月白/隕石藍/澄日紅/午夜黑,並用了耐油汙的霧面設計;另外,最大的不同應該就是更為「巨大」的雙鏡頭模組,還有一些頗有科技感的標示了。

除了午夜黑的標配款,我自己最喜歡的應該就是鏡月白了,說是白但其實有點偏象牙的感覺,跟一般感覺用一用就會髒掉的白相比好看不少,這邊也有個小謎題給大家猜,鏡月白有個地方設計跟其他三款不同,等等解答!


細看一下機身背面,可以看到機背是用了類似磨砂質感的方式呈現,除去右下角以橫向為視覺的產品型號之餘,唯一的裝飾就是在鏡頭兩端用了三角圖樣、下方的鏡頭說明與 “09” 的字樣,或許可以考慮請陳零九來站台一下

這邊也來揭曉剛剛的謎題,就是在鏡頭外前的裝飾環上,鏡月白故名思是用了銀色的金屬鏡面材質,其餘三款則是霧面設計。
- 午夜黑
- 鏡月白
- 隕石藍
看到這邊你可能會想,啊 Zenfone 9 的背蓋長這樣,應該是近期不少手機有用的 AG 磨砂玻璃吧?抱歉其實他是用塑料做的....不過上面搭配一層特殊的鍍膜層,才能營造出類似磨砂的感覺,說真的如果官方沒說,以觀看或是實際觸摸的觸感,真的跟 AG 磨砂玻璃很像.....其實就是摸起來再粗糙一點點的 vivo X80 機背感受。
那麼用塑料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為了單手使用時不會負擔的重量,畢竟這次換了更大的電池、鏡頭模組與 PCB、SoC 等一大堆東西,要維持跟前代完全一樣的重量,就只能動到機背材質了。好處是摸起來不會太滑,同時就算是最淺色的鏡月白,也不太會有油污跟指紋沾染的問題,但灰塵就跑不掉啦。

這裡也近看一張,可以看到鏡月白幾乎是象牙色的感受之餘,四款在機背也都有這種類似點狀噴墨的材質設計。

Zenfone 9 也維持前代的 IP68 防水防塵,而且一樣有把 3.5mm 耳機孔維持下來!華碩應該也是目前安卓旗艦中,為數不多並堅持這點的廠商了。

這邊也跟 Apple iPhone 13 Pro 簡單比對一下外觀,可以看到核心的差別就是在機身寬度上,較窄一些的 Zenfone 9 自然在單手操作上有著更大的優勢,尤其是對於女性或是手小的族群來說更是如此(像是我


這邊附上一張官方做的圖,就目前 2022 前相對輕薄的 Android 手機來說,能壓在高低於 150mm,寬低於 70mm 的,僅有 Zenfone 8 / 9 兩款,最接近的則是之後會做集評的三星 Galaxy S22。

Zenfone 9 與前代的內在差異上,處理器這邊增加了 10% 面積,以及大 40% 的相機模組,大 7.5% 的電池容量之餘,差最多的則是均溫版,多了 230%,在維持一樣的螢幕尺寸與重量,甚至 Zenfone 9 還比較窄與矮一些的狀況下(整體面積 -2%)還能達到如此的成績,開發團隊應該頭髮不是沒了就是白了吧

- 整體內部體積
- SoC體積
- 均溫版體積
Zenfone 9 機身尺寸 146.5 x 68.1 x 9.1mm , Zenfone 8 則是 148 x 68.5 x 8.9mm,可能是因機背材質的關係變得稍厚,雙機官方重量都是 169g。實際以電子秤測量,Zenfone 9 的重量為 170g。

螢幕這邊搭載跟去年一樣的 5.9 吋三星 AMOLED Diamond Pixel E4 開孔螢幕,一樣有 FHD+ 解析度、最高 120Hz 更新率、240Hz 觸控採樣率、1ms 反應時間、1,100nits 峰值亮度,以及康寧大猩猩 Victus 玻璃等。最大的差異是在調校上,本次 Zenfone 9 可在每個亮度下,都拿到 Delta-E < 1,不像 Zenfone 8 會因為亮度而改變。


螢幕設定這邊則是該有的都有了,畢竟是旗艦機嘛.....基本上在 ROG Phone 先出的狀況下,其實泰半功能 Zenfone 都會承繼下來。

螢幕設定這邊,提供包含五種色彩模式、120 / 90 / 60Hz 三種更新率調整,以及 Aod 功能。
- 色彩模式
- 更新率
- Aod
這邊也拿 iPhone 13 Pro 做個對比(有關原彩),可以看到在亮度上 iPhone 13 Pro 似乎是高了一些些,色調倒是沒什麼差異,真的要說的話 Zenfone 9 飽和高一點。

這裡也放上 Youtube HDR 影片範例給大家參考,可以看到 iPhone 13 Pro 色溫相較冷一些,整體亮度相較 Zenfone 9 也是較高的。
- Youtube HDR範例
- Youtube HDR範例
在中框這邊,Zenfone 9 也從前代的圓弧改為直角設計,主要可提升握持手感之餘,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在能多出更多空間容納內部零件如同在邊角的相機模組,所以能達到內部零件變大,機身反而體積縮減的成果。

可以看到中框跟背蓋不是採一體成型的方式,而是堆疊的感受。機頂可看到 3.5mm 耳機插孔與一只 mic,另外,聽筒也有一只立體聲喇叭、機底則有另一個立體揚聲器、USB-C 連接埠、mic 與退卡槽。左側並無設置實體按鍵,僅有 CE 認證等資訊來提升印在機背影響設計感,右側則是音量與本次新的 ZenTouch 電源鍵,其整合了電源、快捷鍵與指紋辨識之餘,也導入了滑動的操控機能。
- 機頂
- 機底
- 左側
- 右側
這邊也順道講一下 Zenfone 9 的音效,機頂與機底分別有 10 x 12 / 12 x 16mm 的雙立體聲喇叭,同時具備剛剛提到的 3.5mm 耳機插孔、Hi-Res 認證之餘,也一樣是由 DIRAC 協助調音。

Zenfone 9 在體積稍稍縮減的狀況下雖說值得激賞,但相機模組變大的狀況之下,右手握持其實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你是左撇子,在握持時食指伸長的狀態下,很容易會頂到或是摸到下方的超廣角鏡頭,算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小缺憾吧?


另外這邊有個小亮點是,退卡槽靠外側的地方居然是做的跟中框一樣有些微彎曲。

由於體積關係,也不太可能會有 mircoSD 記憶卡槽的擴充機能,詳細的頻段部分等台灣上市再補上,不過基本的 5G+5G 雙卡雙待是有支援的。

▌配件介紹
本次 ZenFone 9 可說是第一次迎來那麼多的配件,畢竟先前了不起就是第三方廠商推出專門的保護殼,但這次官方推出了兩種不同型態的保護殼(另一種只有拍照會有,等等會介紹),共有三種不同的玩法外,也大部分的解決一般、或是「戶外」的特殊使用者需求。
不過首先還是先來介紹一下盒裝所附上的基本保護殼,是採硬質霧面的塑料材質,基本上設計風格跟裸機沒什麼差異,只差了兩行寫鏡頭的英文資訊。不過四個顏色提供的都是黑色款,如果能附上對應的顏色保護殼,感受上應該會更好吧


放大看一下設計,在雙鏡頭模組的中央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挖空結構,應該是為了比較方便讓手機安裝吧?這也是唯一能從保護殼中看到手機顏色的地方。至於其他部分,則是右側的音量、電源鍵做了挖空,也因為本次 ZenTouch 電源鍵可滑動以及充當快捷鍵的因素,踩的是大面積簍空而不是一個按鍵一個坑、或是全包覆的設計。
- 機背設計
- 挖空
緊接著就是重頭戲了!先上場的是 Connex 智慧擴充配件組,包含多功能手機殼(密集恐懼症!)、感應式手機架與便攜卡夾三個配件,看到後面的洞洞也不難想像是如何安裝上去的了。

一樣來看一下外盒開箱,用的是跟手機一樣的回收紙張加大豆油墨印刷的簡約設計,並有黑、白兩種顏色可選,說是說黑白,但兩款配件的顏色可沒那麼單純.....
- Connex 智慧擴充配件組
- 顏色
內裝則是以上層保護殼、下層擴充配件的方式來做收納。可以看到白色的殼對應的是類似鏡月白的象牙色卡套(其實保護殼也是這個顏色),以及橘色的感應手機架;至於黑色則是偏 Tiffany 綠的卡套,與全黑的感應手機架。
- 內裝
- 內裝一覽
多功能手機殼跟一般盒裝保護殼其實是同個設計,不過除去機背中下方的洞洞,相機旁的三角形裝飾延伸到機身兩側,同時 “09” 字樣也變大置於右上方,原本的位置則是被 ASUS Logo 替代。

如果是黑、藍或是紅色版本的機身,其實配上淡色系的白色殼,能以鏡頭的方式凸顯顏色,洞洞的地方就看不太出來了。

至於鏡月白我自己覺得倒是蠻適合黑色版本,白色可以讓洞洞直接透出顏色之餘,不同於其他三個版本的鏡頭裝飾環,與一抹白色的簍空,都能讓視覺感受看起來更不一樣。

安裝上也相當簡單,其實連孔位都不用對,四邊對好直接壓下去就能順利安裝,相信這張圖充分的展現怎麼安裝,大家一定都不會分心!

這邊也附上實際安裝與拆卸的影片給大家參考,其實只要用對勁,單手拆裝都不是問題。
這邊也附上所有配件的安裝樣貌給大家參考,是說其實我覺得黑色的 Tiffany 卡套比較適合白色.....吧?不然白 x 白感覺似乎沒有黑 x 白來的那麼有衝突感。
- 實裝樣貌(白/橘)
- 實裝樣貌(黑/綠)
便攜卡套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了,其實有不少廠商都有推出過類似的東西,要嘛是跟殼一體成型,不然就是像 iPhone 那樣用磁吸外掛的方式固定,Zenfone 9 這邊用的就是老方法拆裝了。

便攜卡套用的是軟質的矽膠材質,我自己覺得裝一張卡就有點撐得滿滿,兩張應該也行,但取出來應該會花一段時間.....看到這張應該又會,蛤什麼卡套??

再來則是替換後的感應式手機架,手機架這個大家都聽過,啊感應式又是什麼東西?等等也會做詳細說明!

感應式手機架設計細節上就來的比較多,右上方還有個拆卸的箭頭提醒,但其實左邊也能拆啦.....

用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要讓手機支架抬起,只需要用手指按壓支架右方的斜向紋路處,支架就會彈~~~出來,但這個支架僅供橫向擺放,直立完全是不行的。



如果發揮感應式手機架的真正功能,就要到手機設定中找到相應的設定,可以看到有自動快捷功能與開啟應用程式兩個選項,顧名思義就是,只要選定想要的功能或是 APP,打開支架並放到平面的瞬間,手機就會自動觸發你設定的功能。
是說卡套只有簡單提醒 NFC 的位置,好像也不用特別提吧


快捷功能這邊可以在打開主、前相機、倒數計時拍攝、錄影、打電話做切換,手電筒我就有點看不太懂.....

- 快捷功能
- 開啟應用程式
這邊也附上實際操作的影片給大家參考,可以說是看劇神器!(但螢幕只有 5.9 吋.....)影片中甚至我都還沒放到平面,只要碰到桌上還沒放平,Youtube 就開了,相當敏感

最後要介紹的是本次開箱沒有的快取背包配件(官方說數量有限,希望不要給我看到有誰拿到),透過類似模組化的方式,可以讓 Zenfone 9 掛在背帶上,同時透過磁吸的方式可單手拿出手機,並可自動開啟相機 APP 做快速拍攝。

主要的結構則是上方固定背帶的綁繩,藉由彈性繩可拉出的保護殼,以及下方以磁吸固定手機與背帶的主要基座。

這裡趁著發表會的時候,也拍了一張實際背負的照片,可以看到綁帶位置如果沒有調整好,其實手機會是有點歪斜的。

這裡也附上比較近的產品圖樣給大家參考,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彈力拉繩加上基座的方式,讓手機可以輕鬆快速取出,有點像是最近流行的登山扣鑰匙圈手機版?但相較剛剛介紹的保護殼,快取背包配件的保護殼倒是採全素色的設計。
- 整體樣貌
- 細節
- 細節
實際拉出的樣貌,由於彈力繩也是靠磁力做固定,千萬不要被夾到......下方也有實際操作的影片給大家參考。

可以看到抽出手機時,是從側面快速抽出,放置的時候就不用從側面,直接從上往下靠就能輕鬆收納了,但由於要妥善固定的關係,取出可能就需要另一隻手做支撐,會比較好施力。
- 盒裝保護殼重量
- 多功能手機殼重量
- 便攜卡夾重量
- 感應式手機架重量
最後,一直以來都會在第一波釋出消息的第三方配件,這次 Zenfone 9 也沒有缺席,本次除了犀牛盾推出兩款材質的保護殼,還有 DEVILCASE 惡魔防摔手機殼推出全透明的款式。

▌特色功能與效能
Zenfone 9 在維持一樣方便單手操作的體積之下,除了延續 Zenfone 8 相關的操作功能之餘,本次也多了數款因應單手的新功能。首先是整合電源鍵的 ZenTouch 按鍵,在電源鍵旁可以看到字樣以及兩個箭頭。
ZenTouch 除了基本的電源啟閉與指紋辨識之餘,也能透過雙壓、長按與滑動指定不同的動作或是開啟應用程式。

設定部分,則是可針對剛提到的雙壓、長按與滑動做指定,要注意的是滑動不能開啟指定的應用程式。

自訂這邊開啟應用程式大家都不陌生,重點是快捷鍵這邊可選的功能實在五花八門,幾乎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功能全部都有,這邊為了篇幅就隨意截個幾張給大家參考。以測試來說的話,我指定的當然就是螢幕截圖了(但其實還有更方便的)。
- 指定功能
- 快捷功能
- 快捷功能
- 快捷功能
接下來滑動控制部分,則是可透過下滑開啟通知、控制中心,或是當網頁重新整理、改變曲目、播放 / 暫停等,我自己是選開啟通知、控制中心。另外,Zenfone 9 也加入雙擊機背可指定功能的模式,可指定的則是相對基本的功能。
- 滑動控制
- 雙擊機背
這邊也以影片示範 ZenTouch 滑動控制與雙擊機背截圖的影片,要注意的是雙擊機背區域其實沒那麼大,大概在鏡頭跟 NFC 模組的中央,一個不小心狂敲可能都是敲到電池

不過有個地方要說,這次或許是因應滑動控制的關係,ZenTouch 電源鍵設計的位置,相較一般手機來說會更下沉一點,像我自己如果是從口袋拿出來要直接按壓的話,通常都會直接按到電源跟音量鍵中央的空隙.....是需要花一點時間習慣位置的。

最後基於單手操作的大前提下,從 Zenfone 8 搭載的單手模式一樣有搭載,這邊就不多做介紹了。

至於便捷功能中還有一個側螢幕工具,也是目前幾乎家家 Android 手機都必備的功能。

Zenfone 9 畢竟是主打輕巧、緊湊的 Compact 旗艦,搭載的處理器自然是目前最新的高通 S8+ Gen1 處理器,記憶體與容量最高組合為 16GB LPDDR5 Ram + 256GB UFS3.1。從 ROG Phone 6 的測試不難想見除去猛到爆的動力風扇,這次處理器的調整相較 S8 Gen1,也是明顯有感的。

官方這邊提供的數據上,安兔兔最高可以跑到 1,104,795 分,等等來看實際會跑多少。

從電池設定中一樣有看到四種效能模式,這點與近幾年的華碩手機都一樣。

這邊就以高效能搭配安兔兔 V9.3.9 進行跑分,得出相當接近官方的 1,091,791 分,以先前緊湊體積卻是搭載 S8 Gen 1 的 S22 來說,分數的提升相當巨大.....

壓力測試這邊,可能礙於散熱系統與體積的極限,雖說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最高分來到 10,426 分,但穩定性僅有 53.4%,最低來到了幾乎砍半的 5,564 分。真的要長時間玩遊戲,還是選 ROG Phone 6 吧.....


雖然 3DMark 的壓力測試不盡人意,不過 Zenfone 9 在散熱系統上還是有做一番創新的,用了 VC 均溫版來代替前代的平面熱管設計來提升散熱效率,總共的散熱面積相較前代提升了 13.5%,數據跟面積大小就直接看圖吧。
- 散熱結構
- 與前代相比
這邊就直接用極限的測試方法了,以《原神》最高畫質搭配 60fps 幀率做 30 分鐘的測試,最後機背溫度來到也是不能久拿的 51 度,集中在鏡頭右方的 PCB 部分,畢竟不是做中置設計,有一手就會明顯燙了。至於系統溫度則是 43 度,由於開啟手機時是採動態效能,其實測試期間都是用高效能做測試的,這邊特別說明一下。另外,也能看到 Zenfon 9 的遊戲工具欄跟 ROG Phone 6 基本是完全一樣,也就不多介紹了。
- 原神30分後背蓋溫度
- 原神30分後系統溫度
實際跑出來的幀率部分,30 分鐘平均為 49.48fps,可以看到在前面還都能穩定在 50fps 以上跑,在後面就有點撐不住了,但有這個表現我自己是給過啦,其實稍稍降一點效能,玩目前市面上幾乎所有遊戲都是沒問題的。

如同剛剛提到的,Zenfone 9 有著比前代 4,000mAh 更大的電池,來到 4,300mAh,充電部分則是一樣的 30W 快充。

變壓器基本上跟之前的體積其實也是一樣,功率為 20V 1.5A,30W。手機也支援 PD3.0 PPS、Direct Charge 與 QC4.0 等充電協定。

先前也有的排程充電,或是指定最大充電電量等保護機制也一樣留存。

官方給的最高使用數據是 1.9 天,看起來好像蠻不錯的。

這邊也以 50% 螢幕亮度、搭配 120 / 60Hz 兩種幀率,連接 Wi-Fi、關閉藍牙與定位做 PCMark 3.0 續航測試。120Hz 得出 11 時 17 分接近半天的成績,60Hz 則是來到 16 時 20 分,這個數據除非你玩手遊玩個數小時,不然日常使用應該不用太擔心電力的問題。
- PCMark續航(120Hz)
- PCMark續航(60Hz)
這邊也用比較極限的測試,以高效能搭配 120Hz 更新率,以及 100% 螢幕亮度,一樣是連接 Wi-Fi 並關閉藍牙、定位做測試,最後得出 8 時 32 分的成績。

充電部分則是以同樣條件,將電力消耗至 10% 進行充電,最後花了 1 時 17 分充飽,最高的功率則是 24.3w。

▌相機
本次 Zenfone 9 另一大升級就是相機了,明顯的模組變大之餘,也搭載 50MP Sony IMX766 f/1.9 2x2 OCL PDAF 對焦 + 六軸防手震 Hybrid 雲台的設定。超廣角則是 12MP Sony IMX363 f/2.2 113 度視角等效焦距 14.4mm 4cm 微距,以及 12MP Sony IMX663 f/2.45 前鏡頭,而且超廣角跟前鏡頭皆支援 Dual PD 自動對焦。- 主相機
- 前相機

六軸防手震 Hybrid 雲台簡單來說,則是跟 vivo 的微雲台原理類似。主要是透過最新一代的雲台模組,帶來基本的四軸防震之餘,也能搭配自動對焦的方式做出前後移動的 Z 軸防震,第六軸則是 EIS,感覺有點取巧,但畢竟就是個商法吧?


這邊也附上六軸防手震 Hybrid 雲台在取景時作動的樣貌,可以看到就如同 vivo 微雲台一樣,在移動的時候會看到鏡頭補償防震下的平緩移動,對於錄影來說頗有助益之餘,我自己覺得最棒的就是夜景模式了,本次拍攝的夜景模式幾乎都能在雙手握持下,做出幾乎不晃動的長曝光拍攝。
相機介面基本上跟 ROG Phone 也是同個模子刻出來的,在設定與介面上都做得更為簡化之餘,也因應單手操作的痛點,焦距這裡可以通過長壓並移動直接快速調整,模式這邊也有本次新增的光軌功能。
- 主相機介面
- 拍攝功能
- 調整焦距
- 拍攝模式
夜景模式基本上跟前幾年的華碩手機差異不大,可以在一般模式時自動偵測,或是手動夜景模式選擇基本與最大的曝光秒數,我自己都是用一般模式直接拍攝啦,直覺不少。另外,這邊也可以看到夜景自拍不支援美顏功能,同樣沒有的三星 S22 集評時可以鬆一口氣了(?)
- 主鏡頭夜景
- 前鏡頭夜景
- 秒數調整
本次新增的光軌模式,同樣跟 vivo 的時光慢門,甚至 realme 的長曝光模式原理相同,主要是可選擇不同的模式(我自己覺得只是秒數差異),並可手動在 1 與 35 秒的曝光時間做調整,我自己是選擇最長的曝光時間,反正拍攝時會即時反饋目前的亮度與成果,覺得可以就按停即可。
是說光軌的說明是在基隆與信義交叉口處,不過天橋已經拆掉了,此景已經不復見啦.....
- 光軌模式
- 曝光時間與模式
- 曝光時間與模式
專業模式可調的基本上也差不多,選擇手動對焦就有峰值了,測光模式則是在設定裡面選(藏得也太深)。另外, Zenfone 9 還是提供了間隔拍攝功能,只是 RAW 檔要到設定的解析度選才有,都只有專業模式才能拍了,直接放在表層 UI 上應該不為過吧.....
- 專業模式
- 間隔拍攝(專業模式)
- RAW檔(專業模式)
人像模式也相當基本,是以光圈作為模擬值,並搭配美顏模式拍攝,同樣可在相簿中後期調整景深強度與對焦點。
- 人像模式
- 景深強度
- 後期調整
美顏部分,無論是前或是主鏡頭,只要是一般模式,都只有最大十級美顏,僅有人像模式才能支援自定義臉部特徵的美顏模式。
- 一般美顏
- 人像美顏
- 防手震雲台
- 雲台標示
Zenfone 9 最高可錄製 8K 24fps / 4K 60fps 畫質的一般影片,同時可以看到防手震有以 EIS 作動的標準和雲台加持的超級防手震兩款。
- 錄影畫面
- 最高畫質
- 次高畫質
手機內也支援 HDR 影片錄製(但沒有夜景錄影),最高的畫質則是 4K 30fps,如果是在開啟超級防手震模式的狀況下,最高畫質會被限制在 FHD 60fps,如果是 HDR 影片則是 FHD 30fps。頗受好評的慢動作則是一樣可錄最高 4K 120fps 的高規格。
- HDR影片畫質
- 超級防手震畫質
- 超級防手震HDR畫質
- 慢動作錄影
本次在錄影的收音上,也提供 3D 環繞錄音、基本的過濾風切模式,以及 HDR 音效三大項。
- 3D環繞錄音
- 濾風切錄音
- HDR音效錄音
影片也可錄製 HDR10+ 格式,只是選定後影片就會被限定在 H.265 編碼。

最後也附上詳細的相機設定給大家參考:

▌實拍
日拍第一組是由照片右方的大片落地窗為主光線的場景,可以看到 Zenfone 9 在色調上是比較偏冷、iPhone 13 Pro 則是以陽光還原的暖色調(3x 望遠除外),雙機的亮度差不多,只是超廣角 iPhone 13 Pro 亮度修正略遜一些。
放大檢視畫質,可以看到 Zenfone 9 整體對比、銳化感是來得強烈一點。廣角就蠻明顯的,不過超廣角就有點鬆散,沒有 iPhone 13 Pro 來的銳利,最後望遠端 Zenfone 9 是採數位變焦,雖說跟 iPhone 13 Pro 的 3x 望遠比較有點不公?但 ZF9 的表現絲毫不遜色,可能多少銳利化與高對比的感覺上,比起 iPhone 13 Pro 低對比還是有差異的。
- ZF9廣角
- i13P廣角
- ZF9超廣角
- i13P超廣角
- ZF9 2x
- i13P 3x
第二組的光線一樣是從照片右方的窗戶進入,不過整體反差就沒有上一組高了。色溫表現上一樣是 Zenfone 9 較冷、iPhone 13 Pro 較暖,且後者在這組陰影的地方完全沒有修正,顯得對比來的高出不少,亮部倒是表現差不多,除了望遠端 ZenFone 9 亮不修正是比較多的。
畫質的表現上,廣角端雙機差異相當接近,真的要說的話我會覺得 iPhone 13 Pro 比較沒有抹除雜訊,超廣角兩機都出現鬆散與結塊的成像,不過 iPhone 13 Pro 在右方的櫥櫃暗處,雜訊抑制表現是比 ZenFone 9 強的。最後望遠端可以看到 Zenfone 9 多少有些銳化的白邊以及數位放大的鬆散感,但跟 iPhone 13 Pro 相比畫質雖說遜色一些,表現上我自己是絕對能接受的。
- ZF9廣角
- i13P廣角
- ZF9超廣角
- i13P超廣角
- ZF9 2x
- i13P 3x
第三組的光感其實跟第一組類似,只不過換成對象的壁櫥做拍攝,因此光線就變為左到右了。色溫除了 iPhone 13 Pro 超廣角較暖外,其餘兩個焦段倒是差不多,主要是在亮度部分,Zenfone 9 在亮部壓得有點太多,除了 2x 焦段比較正常之餘,廣角跟超廣角都有點偏暗了。
而這組上晏的主體是在陰影處的地方,可以發現 Zenfone 9 在三個焦段髮絲的畫質上都有明顯減損,細節上則是 iPhone 13 Pro 表現相對出色。
- ZF9廣角
- i13P廣角
- ZF9超廣角
- i13P超廣角
- ZF9 2x
- i13P 3x
一般人像最後找了一個極限的超級逆光搭配低光環境做拍攝,可以看到 Zenfone 9 對於陰影的加亮不會倒太明顯,整體表現是相對自然;而 iPhone 13 Pro 除了超廣角,其餘兩顆鏡頭陰影都有超級不自然的拉亮,或許後製調個對比救的回來吧?色調上則一樣是 Zenfone 9 偏冷、iPhone 13 Pro 偏暖調。
畫質表現上廣角跟望遠端 iPhone 13 Pro 雖說還有細節,但硬拉亮度的狀況除了有明顯雜訊,也出現色彩噪點了。雙機陰影表現差不多的超廣角,可以看到兩機畫質其實都不算優,但可以看到 iPhone 13 Pro 留存雜訊來補足細節的處理方式。
- ZF9廣角
- i13P廣角
- ZF9超廣角
- i13P超廣角
- ZF9 2x
- i13P 3x
接下來看一下一般不太會出錯的日正當中建築景色,整體亮度雙機差異不大,主要是在樹葉與右方建築的綠與藍色調上,Zenfone 9 是來的比較突出的,也是基於雙機偏冷暖的調性所造成的差異。放大檢視畫質,基本上在這樣的光線上,表現一定都是可接受的。不過在右方大樓的陰影處,還是可以看到 iPhone 13 Pro 表現來的較好,尤其是 Zenfone 9 的數位變焦,陰影的細節幾乎都沒了。
- ZF9超廣角
- i13P超廣角
- ZF9廣角
- i13P廣角
- ZF9 2x
- i13P 3x
人像這邊要先說的是,iPhone 13 Pro 可調 1 / 3x 兩個焦段,而 Zenfone 9 則是會被固定在 1x 與 2x 的中間值,這邊就以盡量配合構圖的方式做拍攝,但視角的差異多少還是會在,就請大家見諒了。
第一組一樣可以看到 iPhone 13 Pro 祖傳的「還原」風格,整體色溫也是偏暖調性的。Zenfone 9 可以看到整體畫質似乎相較一般模式下,銳化感會變得更為重一些,不過在右方花盆的空隙與椅背的摳邊,就沒有 iPhone 13 Pro 來的那麼自然。
- ZF9人像
- i13P人像
接下來兩組都是在同一個場域拍攝的,可以看到延續一般拍攝雙機的色調風格與對比,iPhone 13 Pro 的缺點還是在沒有內建美顏上,雖說可用第三方 APP,拍起來還是有點麻煩啦;另外,Zenfone 9 在這組還是可以看到在左方窗戶,或是髮絲上的摳邊,相較起來失誤比較多一點的。
- ZF9人像
- i13P人像
- ZF9人像
- i13P人像
這組雙機看起來除了摳邊成功率,整體的氛圍差異就不算多了,雖說 Zenfone 9 銳化開的比較重,但整體的對比呈現在人像模式讓還蠻清透的,不會有早期華碩手機那種對比太高、飽和過於濃烈的歐美感。
- ZF9人像
- i13P人像
自拍這邊 iPhone 13 Pro 一樣沒有內建美顏模式,這樣比較起來是有點不太公平,一般模式下就給大家看看色調上的效果差異,可以發現 iPhone 13 Pro 還是比較濃烈一點,不過在完全無美顏的狀況下,還可以美美的也真的是厲害.....

- ZF9自拍
- i13P自拍
- ZF9自拍
- i13P自拍
自拍人像模式雙機的表現差異就不是很大,不過可以發現上一組 HDR 的調性在本組更為茗險,Zenfone 9 部分照片都出現有點過暗的狀況了。
- ZF9自拍人像
- i13P自拍人像
- ZF9自拍人像
- i13P自拍人像
夜景
夜景這邊雙機色溫調性也是始終如一,Zenfone 9 會來的偏冷一點,陰影亮度會比較高,iPhone 13 Pro 則是基於原始調性而再暖一些。亮度上其實雙機在加料之餘,也都蠻符合現場的感覺,除了 Zenfone 9 的超廣角夜景模式有點太亮。
畫質的表現部分就直接來看夜景模式,iPhone 13 Pro 這邊是以最高 1 秒為拍攝。可以看到 Zenfone 9 的銳化與對比感相當重,iPhone 13 Pro 則清淡不少之餘,也針對雜訊做了抹除。我自己是覺得差異不大,只是風格呈現不太相同。
- ZF9廣角夜景
- i13P廣角夜景
- ZF9超廣角夜景
- i13P超廣角夜景
- ZF9廣角
- i13P廣角
- ZF9超廣角
- i13P超廣角
第二組則是考驗白平衡的自由廣場牌坊,可以看到反而是 Zenfone 9 色調較暖,iPhone 13 Pro 或許是因為牌坊主體的白色關係有做更動之餘,陰影處的亮度提升,反而讓對比降低,顯得不太自然。
畫質表現上雙機廣角表現一樣優秀,不過 Zenfone 9 有著更高的對比與銳化感,以銳利度討喜程度來說,看起來立體感是比較好的,超廣角這邊 iPhone 13 Pro 整體亮度與對比低有影響,但看起來 Zenfone 9 的夜景模式是比較夠力的,可以參考一般模式就可看出龐大的差異。
- ZF9廣角夜景
- i13P廣角夜景
- ZF9超廣角夜景
- i13P超廣角夜景
- ZF9廣角
- ZF9超廣角
換成國家戲劇院,這邊可以看到 Zenfone 9 主體亮度拉的比較高,不過天空的暗部有壓下來,色溫的話 Zenfone 9 一樣明顯偏冷,iPhone 13 Pro 則是篇暖調,畫質這邊廣角雙機其表現差距不大,超廣角則是 iPhone 13 Pro 在細節上略勝一籌。
- ZF9廣角夜景
- i13P廣角夜景
- ZF9超廣角夜景
- i13P超廣角夜景
- ZF9廣角
- ZF9超廣角
接下來是都會的夜景,Zenfone 9 在這邊呈現上,一樣有色溫比較偏冷的調性,iPhone 13 Pro 是相對接近真實色調的。另外,Zenfone 9 在高光壓的也比 iPhone 13 Pro 多,燈箱的效果是蠻不錯的,但建築主體是有點小偏暗。放大檢視畫質,可以看到 Zenfone 9 高對比與銳化的感受,而 iPhone 13 Pro 細節有,但整體比較清淡之餘,雜訊抹除也會來的比較多。
- ZF9廣角夜景
- i13P廣角夜景
- ZF9超廣角夜景
- i13P超廣角夜景
接下來是逆光的店面,這組反而是 Zenfone 9 偏暖、iPhone 13 Pro 偏冷調,這組雙機的畫質倒是差異不大,可以看到 Zenfone 9 高光燈箱壓得相當優異,反之 iPhone 13 Pro 則是比較「自然」,不過廣角在上方蘭熱燈光就有散射的感覺。
- ZF9廣角夜景
- i13P廣角夜景
- ZF9超廣角夜景
- i13P超廣角夜景
最後給大家看一下光軌的效果,其實操作起來跟 vivo 時光慢門、realme 的長曝光完全一樣,我自己是設定較長的曝光時間,覺得預覽效果可以就停止拍攝。

不過要是在逆光的燈箱等發光體太多的狀況下,其實曝光時間太長還是會出現過曝的樣貌;另外,要是車輛速度不夠,也容易會有這種斷線的感覺。

這邊也附上同步錄影的樣貌給大家參考,
影片這邊先來看都搭載超級防手震,但是以一般跟 HDR 影片為主,可以發現主要的差別還是在陰影亮度的提升,畢竟手機基本測光是以背景不要過曝為主,開啟 HDR 後亮部背景維持,而陰影的人像主體則是明顯變亮。
- ASUS ZenFone 9 一般影片
- ASUS ZenFone 9 HDR影片
如果是做點擊測光,再搭配 HDR 影片的話,可以看到人臉的亮度有明顯提升,雖然窗戶外的曝光有點過曝,但我自己是可以接受的。
最後附上以雲台設定的超級防手震影片給大家參考,其實建議如果要拍這種有高反差的地方,其實直接開 HDR 影片也是可以的,畢竟只要是超級防手震,有無 HDR 的差別只有在 FHD 30 / 60 fps 而已?
▌其他功能
最後來看一下 Zenfone 9 還沒有提到的一般設定,其實除去電競相關的功能,大概九成都跟 ROG Phone 6 一樣。
網路支援 Wi-Fi 6 2*2MIM、藍牙 5.2,並有 5G + 5G 雙卡雙待、VoLTE、Wi-Fi 通話,以及歷代皆有的支援機身通話錄音功能。
- 網路設定
- VoLTE / Wi-Fi通話
- 內建通話錄音
音效則是延續先前數款機種的相關模式之餘,音效魔術師提供的四種模式、等化器與華碩旗下的耳機適配也同樣在 Zenfone 9 上搭載。
- 音效設定
- 音效魔術師
- 等化器
- 華碩耳機適配
安全性則是剛剛提到的 ZenTouch 實體電源指紋辨識鍵與臉部螢幕辨識解鎖。
- 安全性
- 側邊指紋解鎖
進階功能剛剛已經介紹的差不多了,主要還有一些如螢幕截圖、錄影,以及防誤觸的口袋模式與手套模式。
- 進階功能
- 進階功能
▌小結
看完 Zenfone 9 本次的介紹(算詳細吧?),其實不難想像是基於 Zenfone 8 以「單手」操作出發的邏輯,同時在賦予其更為貼近旗艦機型的使用、拍攝體驗。真的要挑骨頭,Zenfone 9 除了沒有無線充電(一定塞不下),處理器與硬體規格不用說也是一時之選,相機部分則是用了有一定水準的 IMX766,還有 3.5mm 耳機孔、雙立體聲喇叭等,對於旗艦機來說,其實該有的功能幾乎都有了。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原因讓華碩直接在今年以輕巧旗艦迎戰,而取消了前幾年一直是為主打的 Flip 翻轉機型?
在發表會當時華碩其實有表示,由於技術層面的考量,加上本次 Zenfone 9 攝影能力的提升,就在今年先不推出 Flip,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不會出,可能之後科技進步,讓門檻與成本變低,有朝一日還會跟大家見面的。不過這也象徵著,如果你想買華碩的大螢幕手機,在今年的新機,就僅有 ROG Phone 6 系列可選了,對於一貫喜歡大螢幕的台灣市場來說,其實可以看到 Zenfone 9 可能多半還是有著以海外市場的考量?畢竟官方也說了歐美、日本市場其實在 Zenfone 8 時就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加上有著不輸旗艦機的整體表現,以及「還有」ROG Phone 6 系列的狀況下,或許有這個結果也就不會太讓人意外了。

回到 Zenfone 9 本身,以我自己是個手小的人,就連手機也是用 6.1 吋的 iPhone 13 Pro,對於 Zenfone 9 的的單手操作其實是相當驚豔的,許多場合其實只要單指搭配 ZenTouch 滑動,就能做出相應的操作,單手打字也完全沒有障礙,只是真的要說,就是左手滑動食指會卡到超廣角鏡頭,以及 ZenTouch 位置做得比較低一點,要習慣一下。

本次的配件部分,大多也都是以實用考量的方式來做出發,像便攜卡套與感應式支架都是有其發揮作用的地方,設計上其實也蠻不俗的,只是 Zenfone 9 就是一台 5.9 吋螢幕的手機,觀影體驗上還是會有些差別的。效能這邊畢竟是目前表現還不賴的 S8+ Gen1,日常生活使用或是玩中高階遊戲絕對沒有問題,只是畢竟是款緊湊設計的手機,即便散熱系統重新設計了,要玩大作還是會有溫控、效能不會持久的幾個狀況,但這樣的表現我自己是覺得很優了,畢竟真的要玩遊戲,ROG Phone 6 系列就在那邊靜靜的看著你.....
相機的表現上也能看出有進步的地方,尤其是人像顏色、整體的表現跟早期濃到不行的成果,已經可以看出華碩這幾年調整的方向,雖然跟即將可能被替換的 iPhone 13 Pro 比有點不公平,但雙機在畫質表現其實差異真的蠻低的,只在對比氛圍以及色調上的基礎設計。

不過以「台灣」的市場層面來說,一款 5.9 吋相對輕巧的手機不是沒有市場,但以年度主打系列的產品來說,似乎是更往「特定」族群所打的感受,換個層面來說,今天 Sony 直接出 Xperia 5 IV,然後說今年不會有 Xperia 1 IV,相信引起的波瀾應該會很大吧?
畢竟喜歡單手操作的人,在台灣跟喜歡大螢幕體驗的消費者相比,應該還是比較弱勢吧?也能看出 Zenfone 9 針對的客層其實相當準確,其實各項規格都是相當不錯,但輕巧體積與 5.9 吋的螢幕,某種程度是賣點、同時也是限制器了。

MD:上晏
▌小惡魔福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