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更新大家會認為是服務
而服務是不用錢的
但硬體就不一樣了現在用智慧手機的人
哪一個人會把手機用到壞用到故障??
那廠商要怎麼吸引消費者繼續購買?
cpu換一個記憶體加大外殼在設計一下
全新手機又出來了
然後消費者又把錢包掏出來
不然4S何必未了1080P錄影多增加到雙核心??過去不搞手機
的廠商,看看NOKIA過去的S60,一直用低效能的處理器,
難道是指望程式寫的比別人好,速度比別人快嗎??事實證明
似乎沒這回事情。
USER如果自己有閒或是喜歡研究,買價錢較為便宜的ANDROID
手機,然後自己去設定調整,達到IOS設備的順暢度,這是沒
問題的,但是有多少這種使用者??使用者不是拿到設備後,摸
個幾下就判斷手機的好壞嗎....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比較重要
,如果不想搞繁瑣的東西,就看哪種設備比較合用吧,我相信
大家周遭一定都有IOS與ANDROID的使用者,看看那些使用者
拿"那些"設備在做什麼,又值得花這麼多錢嗎。
再者很多買APPLE產品的人,是為了潮,或是感覺流行高尚,
部分上就是這樣(BEATS也差不多)
家有愛貓初成長 http://rnsk.hopto.org/blog/
手機不管是 Apple / Android 陣營,都還在不停的加強,原因在於手機硬體還不足應付軟體的需求。
desktop,說真的,很久以前我就不再追求硬體最好的機器了,原因在於沒有一個軟體 (除非是遊戲類),會真的需要那麼好的硬體。平常會跑的那些東西就是那些,用慢一點的硬體跑跟快一點的,看不太出差別了。
而手機,目前總是還有些軟體會需要那個 processing power。要寫手機的軟體,還是得注意記憶體用量、CPU 用量不能太高(會沒電)、等等的。在手機硬體還沒好到手機程式可以基本上像寫普通桌機一樣,不用管電池容量、不用怕記憶體不夠、不用怕硬碟不夠時,那總是還是會有需求在推動手機硬體的進步。
--
話說,iPhone / Android 設計手機是很不同的 approach。
iPhone 走上下垂直整合,硬體就只有那幾個。它可以設計出跟它硬體配合度非常高的 OS。Android 走開放架構。一個 OS 要配合各式各樣的硬體。
也因為這樣,產生了許多有趣的結果:
iOS UI 順,因為 iPhone 上每個 UI 元件 iOS 都會產生一個 GPU 上的 texture,用 GPU 來處理 UI 元件的動畫。Android 要作到這點困難。畢竟有各式各樣的 GPU 在外面,很難把這作統一。
iOS 省電是因為iOS 基本上單工。被移到背景的程式,不會佔任何的 CPU 運算時間。Andriod 不這樣作因為無法確定硬體記憶體/Flash 大小,不確定這樣作是否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加上 Apple 有能力阻止那些要偷吃步、要在背景模式使用 CPU 的程式上架,Android 的架構作不到)
Android。因為是開放架構,所以只要你能力夠,可以應用到有趣的地方。(例:Setup-Box,車上語音系統,等) 加上背後的 App support。要開啟一個新的市場不會太困難。
反觀 iOS。因為作了垂直整合。如要推行一個全新的硬體,都對它們是一個重大的決策。(例:iTV 的 screen-resolution 不比 iPad/iPhone。出了 iTV,iPhone 程式無法直接使用。變成新硬體會少了舊有軟體的 support)
(廣度 vs 深度 之戰。)
--
另,上面回說 developer 怎會不懂怎保護自已的 App 的。我會告訴你,這就是 Apple 作的好的地方。之所以開發過 iOS App 的人,會愛上它,就是因為 Apple 把這些複雜的、非 business-domain 的東西,都處理掉了。
所以寫程式的人可以專心寫你程式真的與眾不同的地方,而不是在寫那些 "大家都會作的保護機制"。
而要是你有一群死忠的 iOS Developer,你就可以確定你會有一堆高品質,可以吸引 iPhone 買家的軟體。
iOS 說真的,作得很 elegant + beautiful。問題在於封閉,所以它要移動到別的應用會困難。
而 Android,為了硬體的廣度,所以得必要的 generalized. (跟 Windows 一樣,要配各式各樣的硬體,所以相對的穩定性較低,效能比同等級,Apple 幫你 fine-tuned 好的 Mac 會慢。)
但我覺得 Apple 有從 Mac vs PC 一戰學到東西。Apple 現在還滿 developer centric。給了我們這些 nerdy 開發者很多的甜頭。目的在鎖住一群 die-hard developer 開發程式。(拆帳/in-App purchase 等的,可以讓開發者活得下去)
也會了解要多少 "聽市場的聲音":(許多 iOS 新版的功能,是從 Android 上好用的功能偷過去的)
Android,很明顯的,未來是要變成硬體戰。(跟 PC 一樣。軟體賺不到錢,又不能不吃這市場,只能從硬體下手)
因為:
(1). JAVA跨平台, 程式可以在不同的硬體上面跑.
(2). 因為(1), Porting的代價比較小, 所以短時間可以產出大量的應用程式. => 對Google來說很重要.
(3). 因為(2), 大量的APP. 超越iPHONE的APP數量. 可以吸引消費者購買. => 對消費者來說很有吸引力 (盲點: 多沒有用, 常用的還是那幾個).
(4). 因為JAVA慢, 真的超級慢, 消費者會不斷的買更快的新機. 因為連PC用Intel i7跑起來都很慢. => 所以台灣的廠商很喜歡.
Google <=> 製造商 <=> 消費者 這個生態鏈就形成了. 很了不起的商業模式.
iPhone很好, 只是太貴. 用非主流的Objectvie-C導致開發成本增加. 想要壟斷市場. 最後有可能重演 PALM 的結局.
Windows Phone => .NET和WPF好致命. 沒有JAVA的開放性和跨平台. 卻有JAVA的執行速度. WM6.5優異的性能再也看不到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