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e206 wrote:
好不容易蓋這麼高一定...(恕刪)
這樣我會累死啦~"~
看看一台ix35就可以把這版搞成這樣?
有人害怕失去什麼嗎? 買Luxgen= 愛國? 買其他國產車 = 不愛國? 那買進口車= ? 叛國嗎?
思想狹隘至此,還談什麼進步? 自相殘害如此,還談什麼愛國? 視野短淺又如何能寄望未來?
多數韓系車主,因為了解近代韓車不差...而開始內自醒? 開始認清事實!
但多數非韓係車主(甚至連車都沒有?),卻喜歡無限上綱...就車論車而已,扯一堆民族大義,要扯也去別的地方吧?
台灣人的選擇性接受+自我感覺良好...在這裡顯露無疑? 輸了現實,贏了幻想...自得其樂乎?
不知道左岸有沒有派人在這版臥底? 入股現代原來是讓台灣內亂/內耗的捷徑?
台灣人在情緒上反韓內鬥的情結,恐怕連韓國人都在笑? 這是哪門子對手? 可笑的對手? 助攻的對手? 自殺的對手?
(原來台灣同胞相殘的樣子,比他們更機車~所以他們何需為自己對台灣的不敬感到羞愧呢?日本人又何需對台灣人的殘害感到自責呢?同胞都不同胞了....)
暫時...就讓韓版沉澱一下吧~也不想再多說什麼...反正說了也沒三小用!
但是我覺得需要呼應一下C大的想法。
韓國的作風強勢,其實要回溯到1910年,臺灣現在的內鬥風氣,也要回溯到1895年,兩者都是在日本殖民時期。
1919年韓國發生「三一事件」,此後奠定韓國人堅定抗日、尋求獨立的心願,因為在日本殖民下的兩個地區,臺灣人至少祖國還在,反日的臺灣人可以西渡投身中國的抗日大業。但韓國人,卻是一個已經連國家故土都喪失的亡國奴。例如小說『滾滾遼河』裡面那位絕望的朝鮮籍日本憲兵所說的:『你們還有國家可以效忠,我們朝鮮人呢?』
所以一無所有的韓國愛國團的志士們,在『白凡』金九的號召之下紛紛在投入更激烈的抗日行動。並以中國為基地,成立韓國光復軍。包括暗殺日本天皇的李奉昌,殺白川義則陸軍大將的尹奉吉,還有殺伊藤博文的安重根。這些刺客手段之激,就義之慨震驚世界,也確保了韓國革命抗日的薪火。
1895年,滿清政府將臺灣永遠遺棄,在初期武裝抗日時,基層的臺灣人一齊抗日。但臺灣的地主及資產家因其資產未受迫害,於是就站在局外人的立場,眼睜睜地看臺灣大眾的武裝抗日。其後日本帝國主義花了二十一年的時間征服了臺灣基層民眾後,開始將魔掌圖染於金融及企業的獨佔。尤其是在製糖、製鹽、蓬萊米等把其強權伸張到地主階級所有的士地之上,並禁止臺灣資產家設立近代企業等。如此資產階級的臺灣人在受到迫害時才豁然知悉並放棄其原有的旁觀態度,開始直接或間接地加入以臺灣自主的解放運動。這種解放運動以林獻堂等大地主所代表的「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議會設置運動」向日人爭取臺灣人應有的權益為最。
另一方面日本人認為臺灣人在滿清佔領時即為滿人的殖民地,如今日人來佔領只是將宗主國的更換而已。因此也善加利用其御用的走狗如辜顯榮等四大家族。進行分化臺灣人的當家做主運動。並設立了「公益會」,以對抗全民的抗日、獨立自主的運動。
1925年日本帝國主義者,眼見臺灣人的自主要求愈來愈烈,於是總督府即實施分化政策,首先針對臺灣資產家示好,允許臺灣人設立企業,使臺灣的資產階級能嚐到部份殖民地剝削的甜頭等方式,如此立即產生了削減了臺灣資產階級對日本的民族鬥爭意識,也就是分化了臺灣人的團結。這種經濟財務上關係的變化,立即影響到以臺灣人的臺灣自主運動。以致在其鬥爭的觀點上、目標上、方法上都無法避免地發生了分分歧,而各持己見,因此造成了原本「抗日統一戰線」的分裂。
相較兩個日本殖民地,一邊是激進地主張獨立、一邊是自己內部分化,這樣的情形不是一直延續到今天嗎?
當時在中國上海成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曾有代表跟臺灣的抗日團體尋求結盟,結果得悉臺灣只以「叩頭」式的「議會設置請願」為訴求,「太沒志氣」而不再往來,至今韓國有將臺灣放在眼裡嗎?
閱讀日治時期許多臺灣作家的文學作品,例如吳濁流的「臺灣連翹」、「無花果」,就可以瞭解當時臺灣人的想法、以及當時臺灣人對世事的認知。
參考資料
郭弘斌編著 臺灣人的臺灣史
2004年韓國影片:《義士安重根》
維基百科:韓國獨立運動
SAM的戰鬥之翼:抗日陣營中的朝鮮人與台灣人
喜歡 SantaFe 「山土匪」的朋友,歡迎來台灣山土匪的大本營挖寶 http://santafe.tw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