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Prius之外的選擇 Hyundai IONIQ Hybrid 平均油耗22.4km/l 第二季進口導入

ariete wrote:
笑了,最大功率下,轉子的熱沒辦法完全帶走
這就是“散熱功率比最大功率低”呀,這怎麼會是工程師的習慣……這叫做工程限制好嗎

重點在於最大功率也是工程師設計的,要把它設計多低都是可以的,並不是工程限制。

ariete wrote:
至於您說導線過熱,漆包線的耐溫比磁鐵高/定子有水套
連定子都可以做到過熱的,很厲害XD

功率大於散熱設計不代表一定會過熱,還要看運作時間,這前面就說過囉。
另外,就算是一顆轉子會先過熱的馬達,也不代表它定子的最大功率一定不高於散熱設計,
先把這些弄清楚再來討論吧。

總之,很多沒有轉子散熱困難的器材,也常有最大功率大於散熱設計的情形。
所以硬要說馬達是因為轉子散熱比較困難才有這種特性也說不通。
會唱歌的蝸牛 wrote:
以純燃油效率,IONIQ較Prius為佳是很正常的,高速巡航因電機脫離直接以引擎驅動,這情況下無轉換電能,是較為高效的。
以這種混動設計,一般行駛,充電效率較差,引擎啟動機率也會較Prius為高,所以在壅塞或者市區駕駛,油耗會較為不理想。

引擎啟動頻率主要是看電池容量和純電行駛效率,這部分IONIQ和Prius應該是沒有明顯差異。
將引擎動能轉成電能,並充進電池的過程,兩車從架構上來看,效率應該也不會有多大差別。

IONIQ在市區的主要的劣勢在於車速變化較大時,機械式變速箱反應靈敏度不如電子控制的PSD,
對於將引擎保持在最佳效率區間的能力稍差,所以這種情形下引擎平均熱效率會比較差。

從油電系統設計來看,IONIQ油耗優勢最大的情形應該是在爬山,
爬坡時,IONIQ的引擎動力可以不經過電機系統傳到輪下,不像Prius會有大量能量必須經過雙重能量轉換。

理論上IONIQ的油電系統特性比Prius更適合做Plug-in版本,
Plug-in設計剛好可以減少市區純油里程,補足劣勢。
CUFOX wrote:
重點在於最大功率也是...(恕刪)

所以前面就說懶得討論了,反正文字沒辦法把所有狀況打完
只是雙方互抓語病而已
前面幾個問題回應一下
1.爬坡反復踩踏油門會滑動這個狀況,C&D試Ioniq時已經測了這個狀況,沒改善
一直推遲北美上市時間或許與這有關

2.關於放油門的回充設定,用意是模擬一般AT車的駕駛感,
就像油電車靜止下放煞車會蠕行也是模擬AT車的駕駛感
這兩個設定都會增加能耗,但一般人比較不需要適應
Ioniq選擇追求最低能耗的設定,不過測出來差10%也可能是開的人不習慣這個設定
而且回充電看起來也不快,影響了整體油耗
當然,最終極的單踏板駕駛模式反而是超強的放油門回充,非常難開
但因為Tesla的“信仰”,反而一堆人覺得很棒……

3.理論上Ioniq這種馬達透過變速箱減速的設計的確較適合PHEV
但橫置引擎架構較緊湊,碟型馬達能否長時間輸出30hp以上也是關鍵
本田搞半天,最後PHEV改用新的i-MMD架構而非i-DCD也是如此
而北美各車媒也是等測試車等了一年惹,北美上市時間也是一直推遲
而都沒機械問題的Ioniq EV則是因為沒有油電兄弟可賣,形象牌先打也收不到效果
不然能耗測的還蠻好的(MPGe 136),對手只有Leaf應該蠻好對付
meridian wrote:
用雙離合器變速箱控制引擎跟馬達之間的轉速匹配關係, PCU再來控制馬達功率大小, 控制邏輯也是很複雜的

我倒覺得邏輯比PSD簡單耶,至少在描述上啦。

變速系統的目標就是讓引擎轉速保持在最高效率的區間(同一般油車),
電機系統的目標就是讓引擎功率保持在最高效率的區間(對功率多退少補即可),
各司其職,沒有啥複雜的交互配合。

以這張引擎熱效率等高線圖來說,
變速系統的目標就是讓引擎輸出維持在桃紅色線上,
電機系統的目標就是讓引擎輸出盡量維持在45hp。

所以在理想狀況下,引擎熱效率會永遠保持在峰值,也就是官方公布的40%。

ariete wrote:
2.關於放油門的回充設定,用意是模擬一般AT車的駕駛感,
就像油電車靜止下放煞車會蠕行也是模擬AT車的駕駛感
這兩個設定都會增加能耗,但一般人比較不需要適應
Ioniq選擇追求最低能耗的設定,不過測出來差10%也可能是開的人不習慣這個設定
而且回充電看起來也不快,影響了整體油耗
當然,最終極的單踏板駕駛模式反而是超強的放油門回充,非常難開
但因為Tesla的“信仰”,反而一堆人覺得很棒……

我倒不覺得這兩個設定是為了模擬AT車。
畢竟大多AT車滑行時其實減速也很緩,跟放空檔比也沒差多少,
而放煞車會蠕行,應該主要還是為了停車操作時不用來回切換踏板。

就算排除駕駛的習慣,我是覺得一個好的回充系統,
至少必須能讓駕駛以踏板力道來控制回充強度,這樣才會有好的操控性和舒適性。

既然要能以踏板控制力道,那就不適合整合在油門踏板這邊,不然會和加速指令衝突。

所以最好還是整合在煞車踏板的操控中,以電腦調配回充和夾器強度,
讓煞車踏板深度和車輛減速強度能有平順的對應,
這樣也才能讓回充能量最大化。
CUFOX wrote:
我倒不覺得這兩個設定...(恕刪)

大多數有回充功能&非單踏板操作的油電車,滑行回充的減速量就是跟AT車一樣少
這就單純只是讓駕駛不用再習慣如何滑到紅燈&不用補油或多煞車
而Ioniq hev的部份少了這個設定,就會有滑太快又帶煞車的問題
而且馬達透過變速箱減速的設計最大的問題是當為了滑行最低損耗而用高速檔滑
連帶使得馬達轉速低帶來的回充功率低,減速回充電能也會低
要等駕駛熟悉特性之後再測一次油耗才知道實際上路油耗
或是找位手排車習慣的人來開
至於回充是跟著煞車好還是加速踏板好的問題,自然是跟著煞車比較直覺
但用電腦分配的問題在於電機在不同轉速下的回充/減速功率不同
所以豐田式的油電車會有減速不線性的狀況(因為MG2轉速跟車速成正比)

iF wrote:
說到Hybrid油...(恕刪)

定價假如90以內那就真的是屌打了
ariete wrote:
而Ioniq hev的部份少了這個設定,就會有滑太快又帶煞車的問題
而且馬達透過變速箱減速的設計最大的問題是當為了滑行最低損耗而用高速檔滑
連帶使得馬達轉速低帶來的回充功率低,減速回充電能也會低

既然有離合器,滑行時直接脫開馬達才是最節能的。

至於回充性能,有變速箱反而應該是優勢。

獨立變速箱的系統如果設計適當,
理論上可以達到比PSD或純電車更大的回充強度和速度範圍,
效率也會更好(可以讓電機保持在最高發電效率狀態),
不過我猜IONIQ並沒有這麼高端的設計,不然市區油耗應該可以打趴Prius。


ariete wrote:
至於回充是跟著煞車好還是加速踏板好的問題,自然是跟著煞車比較直覺
但用電腦分配的問題在於電機在不同轉速下的回充/減速功率不同
所以豐田式的油電車會有減速不線性的狀況(因為MG2轉速跟車速成正比)

回充強度調控其實和輸出功率調控很像,用PWM就能控制得十分精準了,
若回充阻力不夠滿足減速需求,再用夾器補足即可,
成本跟技術都不高,只是看廠商要不要做而已。
CUFOX wrote:
既然有離合器,滑行時...(恕刪)

滑行斷開馬達,減速再接回馬達回充嗎?
怎麼覺得要馬頓挫感大,
不然就是馬達先提速再接合結果收的電扣掉提速就沒多少,
或半離合吸收衝擊結果離合器一下就掰掰惹
三個方法各有優缺點,但應該都沒有好到為了能耗這樣做
而且不管是用最高速檔滑行或是入空檔(或切開馬達)滑
結果都是選頓挫感小+回充少,這種架構的油電車都這樣

而回充煞車部份,豐田系的確是回充為主,不足的減速度由夾器輔助
不過不線性的原因在於幾個問題
1.回充先煞的踏板行程太短,輕碰就有減速力(一般輕碰踏板亮煞車燈,卡鉗還沒夾到碟盤)
2.機械煞車自身的不線性,像前面提的什麼行程後來另片碰到盤(跟磨損量有關)、單向活塞卡鉗本身的不線性(高階的GS/LS油電用對向活塞卡鉗就蠻好煞的)等
3.15km/h以下只剩機械煞車(低壓高電流回充效率低,因為要升壓再充)
而回充減速的上限功率因為電池小顆,大概就是40~50KW
所以50km/h以上還蠻線性的,反正就是全力收
等回充功率低於最大回收,機械煞車介入瞬間都還是感覺的到
快停止前/回充煞車離開的時候也是
Tesla沒試開過,她可以完全回充說不定可以改善這種問題
ariete wrote:
滑行斷開馬達,減速再接回馬達回充嗎?
怎麼覺得要馬頓挫感大,
不然就是馬達先提速再接合結果收的電扣掉提速就沒多少,
或半離合吸收衝擊結果離合器一下就掰掰惹
三個方法各有優缺點,但應該都沒有好到為了能耗這樣做
而且不管是用最高速檔滑行或是入空檔(或切開馬達)滑
結果都是選頓挫感小+回充少,這種架構的油電車都這樣

馬達也有慣性,大多時候提速不需要從0開始,且為了提速付出的能量也是可以部分回收的。

稍微估算一下就知道,馬達提速所需要的能量和行車動能比微乎其微,
就算靠供電提速來平順換到最佳檔位,仍然能大幅提升動能回收率。

車廠目前只敢選低回充強度的設定,
應該是因為還沒有做到與煞車踏板有平順對應,怕車主抱怨頓挫感太重。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