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王 wrote:
只要有生產就會有成...(恕刪)
我有說匯率和關稅才是影響車價的部分,但人力不是。
其實從工廠出貨時,母廠就已經賺一手了,不然工廠是誰開的?工廠就是母廠啊!
經銷商,代理商,貿易商,都一樣要從工廠出貨,之後每個據點售價一定會不同,就看誰想賺多賺少啊。
工廠批發價都是賺固定百分比,但其餘不同。
這次南陽試水溫才引進30輛台規特式版,大概是在觀察消費者接受程度。
對於很有閒錢的人當然沒影響,或許南陽是設定高薪階級在賣。但一般中等受薪階級買不起,就像如我先前講的,都跨越百萬了,倒不如改買空間大的休旅車。
進口利潤就如此,國產亦是。回顧每個月銷售量和報表,反映出來的,就是台灣國內的品牌價值。車價是死的,每一台就賺差不多,想要賺大錢,量一定要先有,再來增加忠誠顧客。不然高車價的環境,中低受薪的消費者,一台車只好開個15年,開到壞了再來換,台灣汽車市場只會一直萎縮,中古車價一直拉高,真正還能有利潤賺的,一樣是豐田本田日產三菱這些老牌子的。
未來汽車關稅一定會再遞減,國產車還是那種價格,就等著轉行作二手車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