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以後若是有相關內容討論的話,可不可以不要另外開版啊??要另外整埋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

以下全文引自小花的心得
cdmagic wrote:
小弟換DA輪組之前也爬了不少文,在此提出一些輪組"慣性"以及"風阻"的觀念想跟大家討論分享
1. 慣性跟風阻基本上是兩件事情,車手實際踩踏的感覺是兩者加上更多因素(花鼓,鋼絲,剛性、速度)加成影響的效果。
2. 基本的物理定律是不變的, 慣性只跟重量相關,假設花鼓鋼絲內外胎都一樣,輪框形狀也一樣,框重者在慢速時自然較重拖,達到某個速度以上自然慣性維持較容易。
3. 板輪的主要用意不在慣性,而在切風效果以達到低風阻,風阻是隨著車速而成非線性的急速增加,高框切風減輕風阻的效果會隨著車速的增加而比低框更加明顯,這才是車手覺得維持高速較容易的關鍵原因所在。(不然lightweight一組不到1KG, 比慣性怎麼比都輸呀...>< )
4. 再假設花鼓鋼絲內外胎都一樣,框重也一樣,但是分別做成板框跟低框,那基本上不用懷疑就是選板框,因為慣性相同但是風阻會較小。
5. 同重量的"輪組",忽略花鼓順暢度以及框型相同的狀況下,一個花鼓輕框重,一個花鼓重框輕,平路用選前者,山路用選後者,因為轉動慣量是在外圈的輪框重量影響較大。
6. 風阻才是阻止車手前進最大的力量,但是如果你的車速通常很少破四十(這只是個籠統個人粗估的數字),要在較輕的低框輪跟較重的板輪之間抉擇時,小弟認為在實用性上沒什麼必要非選板輪不可。
真實世界的實際產品,沒有辦法每次只有控制一個變因讓我們做比較,所以比較起來各說各話相當籠統。
小弟認為唯一真實的法則,就是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
以小弟為例,我其實很愛騎平路,但台北大多是山路,所以選擇DA 24CL。 24CL是低框,用想的就知道平地"高速"巡航比不板輪優,可是小弟捫心自問,所謂高速是多高? 已在大台北地區騎車的狀況來說,久久才到北海岸一騎一次了不起時速四十出頭的平路巡航, 拿24CL來騎,說實在的還是綽綽有餘不會真的很明顯感到什麼"高速維持不易"。
如果今天我騎車的目的是為了站上頒獎台,或是動不動就跟專業團出去練很大用時速45甚至50 up在輪車,甚至像小林大會三不五時去挑戰西濱一日北中或一日北高,那我就會毫不猶豫再敗一組版輪來看路線替換著用。
適合自己的輪組就是好輪組,希望大家都能早日覓得良緣...^+++++^
------------------------------------------分隔線---------------------------
補上相同的內容(小弟個人的心得)
fenncha wrote:
只是需求決定輪組(買方市場),而輪組的設定也是依需求來決定(設計者的設計理念)
所以建議你先考慮你的需求與你常騎乘的路線後,再決定要買什麼輪組
PS: 若是你有規劃"數字型的比賽"請選板輪,若是"短距離的爬坡賽"選爬坡輪,若是你想兩者兼故,最快的方式是"全功能輪組+練腳力"
1.秘密(以後在補圖)
2.愛馬仕(SST3.0)變速方面,我決定還是要跟原廠處理到好,
問題就是先前的(常常發生小盤無法上大盤的冏事),原因不明:也許是上鍊點,也許是車架,也許....
不論如何,我決定還是要處理到好,雖然板橋有個很厲害的車店,但我也很不好意思,每次有問題就去.
還是希望可以就近解決處理好.後續會再追蹤給大家知道
3.等車子回來,就會換上新的輪組,也就是RACING ZERO 2-WAY.
之後再來補上心得
尼歐1980 wrote:
3.等車子回來,就會換上新的輪組,也就是RACING ZERO 2-WAY.
之後再來補上心得
呼~~~真好!!我老婆叫我等一等看看~~~他怕我換這東西只是三分鐘熱度!!
陶磁BB分享!!
今日我為了測試這款小花介紹的BB,特別跑了一趟西濱走林口盃路線!!然後特別加碼觀音山回五股+中和!!
測試路程70%平路30%山路!!今日老天眷顧了小周~西濱路線一路順風,隨便踩都35以上

所以西濱路線不值得參考!!



林口頂福嚴測試,基本上可以少用一個檔位,然後心跳可以降5~10下左右!!
測試結果跟阿榮當初換BB的結果一樣,的確時間上變快了!!相同的心跳下迴轉速也可以增加5~10下!!
踩踏感覺就是一個順字可以形容,加上我那天殺的異音不見了,今天真的是騎的開心又愉快!!
另外我大約10:30在八里的焚化爐的鐵馬休息站,是不是遇到KBI車友~麻煩自己出來自首一下!!

該死的政府~你已經讓我們沒有明天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