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不少影片,有市售也有自己做的梅酒開喝或教學
逐漸有興趣之後,便打算自己做看看
剛好叔叔山上有胭脂梅和青梅,正好趕上產季尾聲
就挑選果實有如上妝般的胭脂梅,至於青梅就拿去做脆梅和Q梅
雖然胭脂梅果實較青梅小許多,但梅味更香濃
當天採摘回來後就做數次清洗
然後用清水浸泡數小時,大約3~5小時即可
撈出來後再做晾乾,可以用電風扇或除溼機加快速度
乾燥後用小叉子將梅子的蒂頭弄掉,這很重要若沒弄掉會變苦澀
至於有人用刀子將梅子劃痕,我認為這動作是多餘
浸泡酒就是漸進式,要浸泡長達數個月
瓶罐用酒精消毒
待揮發後將梅子和酒倒入瓶罐

糖和梅子及酒的比例我原本設定為
100g:200g:300g= 1:2:3 超好記
一開始我並沒有加糖
直到5月16日才加第一次的糖

但是我根本沒喝過梅酒,基本上是不太喝酒的,所以才從較低酒精濃度開始
倒是從小就喝茶,後來喝咖啡,略懂一些至少能夠分辨風味
所以就爬文找了款網友滿推薦的梅酒,天空之月梅酒
自己做的尚未好時,想說先喝市售的體驗看梅酒是什麼滋味
後來八月淺嚐一下自己做的
想說甜度不需要太甜就沒再加糖

不加冰塊不打氣泡水的方式,先淺嚐過一輪原味,每種只有喝一小口
來說有哪幾種的梅酒好了
第一種,清酒12%+二砂糖,酒味淡,酸甜度較高,尤其酸度明顯
有點喝梅子汁的感覺,適合直接加冰塊,打氣泡酒味更淡了,但是喝起來微酸很清爽
第二種,清酒12%+冰糖,酒味淡,沒那麼酸,略微偏甜點,可直接喝或加冰塊喝
第三種,高粱酒38%+二砂還是冰糖忘了,酒味重,明顯酒精度數高
酒有層次也比清酒更醇厚,適合打氣泡或者調酒
第四種,天空之月9%,用買的,酒味輕酒體輕盈
可直接喝或加冰塊喝,但有種特殊怪異的香氣
第五種,不加酒,直接加二砂糖,經數月後轉化成天然發酵酒
是用多餘的梅子做,所以量很少
酒味重,但不是高粱那種明顯的厚實感,酒精濃度至少應該有3X%
是那種很好喝相當順口會一口接一口喝,讓你不知不覺就喝醉

入口前沒特意聞香味,正要喝時梅香芬芳似乎等不及就自己迎面撲來
入喉後更是往上湧到鼻端,酸甜度佳滿均衡略偏甜一點,尾韻還會殘留梅子的香氣
給好幾個人試喝過,沒想到這款獲得壓倒性一致好評

只可惜做的量真的太少了,所以後面打算再用梅子和糖來發酵

第一次喝時覺得有種特殊怪異的香氣,我以為梅酒就是這樣,殊不知...
原來是因為有加香料,難怪味道好怪異
喝完自己做的後真的喝不下天空之月的梅酒 (不只我一個人這麼認為)

正在將梅酒過濾,準備裝瓶

剩下來的梅子粒需要再加糖,經過時間天然發酵再轉化成梅酒

喝過一輪後,就可以來打梅酒氣泡水

氣泡水真的好用,平常天氣熱不喝飲料,都喝自己打的氣泡水
不僅水喝的比以前多,氣泡水也有飽足感,不知不覺減肥到4x kg看有沒機會3開頭
建議自己打氣泡的話,要用冷藏水或冷藏果汁飲料,有冷藏過比較好打
然後就是按壓數秒後放開,下一次按壓最好等30秒以上再按壓,讓氣泡有時間融合
打完氣泡的梅酒,再加上冰塊會冒泡泡,好像黑麥啤酒的感覺

天氣熱這樣喝真的超清爽解膩!

左邊和中間的是已經將梅酒撈起,不加酒,直接加二砂糖
要做天然發酵梅酒,糖加的好隨興
糖已經開始融化,這次糖加好多不曉得會不會成功
放在每天會經過的地方不能鎖太緊,發酵會產生氣體,偶爾要開蓋排氣
三不五時就拿起來晃動均勻,期待下次的開喝

成功的話,明年不做浸泡酒
都改成做加糖的自然發酵酒,好喝N倍,沒想到差異好大
喝過好喝的,就真的回不去了
不曉得今年有做梅酒的人,是不是比往年少?
大家是早就喝完還是尚未開喝呢?
以梅子浸泡酒來說,通常泡多久左右就需要撈起梅子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