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莉桶在台灣人的心中,似乎有著獨特的情感,不僅在市面上也有許多標榜以雪莉桶熟成的威士忌,甚至在很多人的觀念中,雪莉桶威士忌跟「好威士忌」已經劃上了等號。
端午節當天晚上,我接到蘇格登品牌大使的電話,說他人在附近,問我有沒有興趣,於是當下就約了,晚上十點半,品牌大使就帶著這支酒出現了!我一開門發現竟然又高又帥直逼男模的帥哥,看來蘇格登為了品牌形象,連品牌大使的外觀都有要求嗎!?

品牌大使Ken本身也是威士忌愛好者、咖啡愛好者,非常健談,雖然我當天其實已經相當疲倦,但我們就這樣滔滔不絕的聊了一個半小時。
回到正題。
蘇格登這次推出的12年醇雪莉版是首席調酒師Maureen Robinson的新作,來自Glen Ord酒廠,標榜的是在雙桶熟成之後,把酒液再倒進雪莉桶中,進行第二次的熟成,而使用的橡木桶,有別於一般常見的美國白橡木,而是使用了訂製的歐洲橡木桶。根據Ken表示,歐洲橡木桶的密度沒有美國白橡木桶那麼高,因此酒在橡木桶中熟成時,因為蒸發而損失的部分也會比較多(也就是所謂的Angel's Share,因為古人相信這些蒸發的酒,是被天使偷喝了!),因此在成本上也比較高,但蘇格登為了這次針對台灣市場的醇雪莉版,不惜以較高的成本也要使用歐洲橡木桶,我想應該是因為台灣是全球人均消費威士忌最高的國家,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場,自然馬虎不得。
蘇格登這個品牌,一向以「慢」聞名,不僅發酵的時間比別人長,蒸餾的時間也比別人長,為的就是粹取出香醇順口的口感,也難怪可以在台灣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據說已經是台灣銷售第一名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品牌了。

介紹完蘇格登這次醇雪莉版的特色之後,就等不及開封來品酩一番了。

蘇格登12年醇雪莉版,乍看之下,顏色確實比以往所認識蘇格登稍微深一點,看得出雪莉桶的色調。雪莉酒採用葡萄釀造,並且在發酵過程中加入白蘭地(原料也是葡萄)強化, 又稱為加烈葡萄酒。由於製程的不同,不同種類的雪莉酒的甜度也不同,一般用來熟成威士忌的雪莉桶有兩種:Oloroso與PX,兩種都是屬於比較偏甜(尤其是PX(Pedro Ximénez),每公升的糖含量高達212公克以上),因此有些雪莉桶威士忌,常讓人覺得「甜」,甚至會有點甜膩。

其實我並非第一次品嚐這支酒,上一次品嚐是在蘇格登品酒會,當時我們品飲了蘇格登12年/18年/21年/25年,共四種單一麥芽威士忌,最後才登場的12年醇雪莉版算是小小驚喜彩蛋,不過當時的我因為已經品飲了四種不同的威士忌(尤其是18的超柔順口感與25的多層次香氣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可能味覺有點疲乏了,當時對於這支12年醇雪莉版,並沒有留下太多的印象。(不過散場時有不少人選擇購買醇雪莉版喔!代表這支酒在當下也是頗受歡迎的!)
當把鼻子湊近杯緣時,可以聞到一種獨特的、悠悠的酸味,這種酸味就像是小時候吃無花果乾的那種酸味(小時候很流行的零食,一小罐5元,口感則酸到讓人皺眉頭),又有點像是葡萄乾的酸甜味,又有點像是煮果醬時瀰漫的那種酸甘味,就是大家常常用來形容雪莉桶的那種味道,果乾、蜜餞香、酸酸甜甜的,很勾起回憶的那種調性。
我在想,會不會就是因為這種酸甜味,讓台灣人特別喜歡雪莉桶呢?讓人想起孩提時期的那種簡單幸福的感覺,在成年後,好像很難再有這種情懷了,或許一杯雪莉風味威士忌,讓記憶中的幸福感短暫浮現,也是一種小確幸吧?
入口的瞬間,確實有一股甜味浮現,但不覺得過多,而後則被陳穩的木質調蓋過,入口並不感覺刺激辛辣,果然維持蘇格登一貫的「順口」風格。入喉後,尾韻並不長(不過也不能太苛求,畢竟年份只有12年)。我後來自己試著加了一些水,口感的甜味變的比較明顯。

如果要我說,這支酒以他一千出頭的價位來說,表現是及格的,酸甜的口感,搭配各式料理,似乎也都蠻適合的,而且入口滑順不刺激,喝起來是舒服的,應該也會在大眾市場受到歡迎,是一支非常適合三五好友聚會吃火鍋、吃熱炒時用來搭配的普飲款,要拿來拚酒或許也可以,因為口感順,很容易一杯接一杯。跟之前喝過的其他雪莉桶威士忌比起來,整體表現中規中矩,平易近人,喝起來沒壓力(荷包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