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chao wrote:
感官的確是需要訓練這我同意,但是像下圖中所列草皮、燒焦橡膠、塑膠這些東西要怎麼訓練,實在是令我感到好奇。真的是要看到草皮趴下去聞嗎?還是抓一把草起來嚼呢?我一輩子也沒聞過石南花及紫羅蘭的味道,我怎麼確定我現在嘴巴裡的這味道是石南花還是薰衣草?
我說個類似的例子給你參考吧.大學時代我玩過一陣子音響,來往的人裡面有群小開,嘴上掛的總是”松香味””音質很Q”之類的話,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彈彈拍拍微調擺位以求”原音重現”樂團編制現場.
可是當我問他們,各位最近聽了哪些音樂會啊?每個都瞠目結舌不知所云,講白了,他們的”原音”其實就是拷貝他們聽過的好音響效果,甚麼是真正的樂團現場,他們沒有太多經驗.
玩酒品酒試著描述風味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大部份的愛好者就是照別人或者書上描述的東西來個依樣畫葫蘆,光講個泥煤味好了,我們都會用,都能領會,可是真正摸過搓過泥煤的有幾個?講有碘味的人可能不知道碘酒味和鹵素碘味道的區別,遑論海鹽碘味這種充滿想像力的美妙名詞,花椰菜味,焙堅果味,我們大概能想像模擬那是怎麼一回事,可是實物究竟是否有甚麼很獨特的區別性能讓每個侃侃而談的人精確定義,這個嘛....

但這無礙我們賞玩味道,就像古人評唐宋八大家文章時講一堆崇山大海斷岸千尺秋山平遠波澤春漲,文評家使用國家地理頻道的描述,講這話的古人可能一輩子沒看過海咧.就算使用的語彙缺乏再現性,也不是件甚麼嚴重事,嗅覺味覺敏銳客觀到能量化程度的人就去環保局聞臭味,最了不起的也就只是去酒廠去香水廠試味,調音師耳朵再銳利也成不了音樂家,藝術需要充滿矇矓想像的含混之美,一言以蔽之,曰”唬濫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