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雯 wrote:正面喔(超大)再來是...(恕刪) 20幾年了,我終於又看到「倒退螯」了(網路上都是稱倒退嚕),以前在海邊玩,在沙灘上這種可愛的動物經常可抓到(看不到要刻意去抓),人太聰明了(反過來說也太笨了喜歡挖別的生物的墳墓,最後自己的也挖了),牠那招隱身術對人根本沒用,還好當時村子裡的人沒吃牠,不過牠們還是不見了!這麼可憐的動物,徒手就能簡單抓到,如果還要吃牠的話,一下子就絕種了!希望大德們別吃牠了。不少人第一句話就是問可不可以吃,希望不久的將來還能再看到牠們,保重了浪花蟹,保重了在地人。另外一篇捏爆狗蝨的同樣令人懷舊,以前狗身上偶有這些東西,數量多時還會掉滿地,記得當時也都是這樣幫狗狗的,抓下來,然後用手捏爆,尤其耳朵裡,超多的,又肥又大。現在還有這種東西嗎?p.s.如果蟑螂能吃就好了!
PAULPAYA wrote:哇 ... 好漂亮 ...(恕刪) 浪花蟹住在沙灘的浪間帶沙子裡,小時候知道怎麼找它們,徒手就能挖出它們。但當時只是好玩,把它們先留著一段時間,最後還是會放走它們!只要把它們放到溼軟的沙子,它們會馬上鑽進去消失。以前台灣西部沙灘很常見這些生物,其中沙蟹是我們最佳的玩伴,牠們跑的很快。順便介紹一下小時候在沙灘常見的動物。1.浪花蟹→因為腳在前,卻往後退,所以俗稱「倒退螫」,它是鑽沙高手。▼2.沙蟹→我們叫它沙馬,因為跑的很快,它平常會挖洞在沙灘上,隨處可見,可說是最常見的,小的眼睛是圓的,大的眼睛會長角,大的跑的超快,要抓它必須趁它跑到浪花中前,被大隻的咬到也是會小痛。它們是很溫馴的動物,很可愛,去沙灘時別傷害它們。小隻的▼大隻的▼3.另一種沙蟹→和前者的差別,顏色較淺,生活在較乾的沙灘上,跑的比較慢,這種我們比較少找它們玩。以前我們都叫它們「吃屎蟳」,可能是它們常躲在動物屍體或排池物的下方的緣故。▼4.還有一種沙蟹→這個全身都是刺,住在淺海中,以前常用雞腸或魚肉釣它們,無食用價值。有時用腳也可踩到,它會隱身在沙中。▼
copylover wrote:這種以前在墾丁很常見...(恕刪) 大家真的要擺脫什麼都想到可不可以吃的觀念,現代人生活那麼富足,該想想怎樣才能讓生態更平衡或更長久,也不是叫大家不要吃東西,而是不要故意去吃珍奇異獸,好像自己很特別,很厲害,吃過別人沒吃過的東西。其實我覺得人不會滅亡,但最後地球會只剩下少數物種,不過,這在許多人眼中也許沒什麼,反正住在防護罩中更舒服!尊重生命,崇尚自然,也許不能當飯吃,但大家想想,當你看到野外有許多生物蹤跡時,是不是心裡會比較喜悅。如果教育課程中能加入鄉野課,應該不會造成很多人只看到人的現象,這情況越是都會區的人越嚴重。大家常吃的香魚、崩頭、紅衫、紅蟳、黑格、鯧魚、草蝦、三角仔、烏魚…等的,以前都是因為在海裡抓到,很好吃,所以大家拼命吃、拼命抓,後來就抓不到了,於是就有人工養殖的出現。現在,鮭魚的養殖好像也漸成氣候了,沒多久、鮪黑大概只能吃到養的了,最後全部的生物都變成人工的,這樣真的比較好嗎?搞不好有人認為這樣是好的!生物也會演化,比如奈米塗料的出現,難道不會有奈米細菌的出現,人定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