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某某同版三指魚事件後, 雖說吳郭魚是外來種, 不過應該已經完全的融合(正:入侵)進台灣的溪流生態了吧?就娛樂來說, 也許有魚釣總比沒魚好, 死光光沒得玩可能還比生態保育問題嚴重.如果從本土生態來說, 把牠們抓光光, 應該也會引來不少正反的炮火吧?先不說做不做得到(因為太困難了), 如果野溪裡有吳郭魚出沒, 你支持把牠抓光光嗎?
o-_-o wrote:去年某某同版三指魚...(恕刪) 如果要拿生態二個字來說,何不拿香魚來論述。本土香魚1976年就已宣布滅絕,但愛釣魚卻放起日本香魚。若要保護本土生態,台灣政府何以開放放流外來魚種?起先放流降海型香魚,後來放到變陸封型,目前陸封型香魚已於坪林及復興成功天然繁犆。香魚強悍的地域性已排擠其牠魚種,例如苦花。但有人出來抗議嗎?因為牠討喜,好吃,又有經濟價值。這後面是一個很大的利益循環,誰敢出來擋人財路。再論何氏棘魞,何以新竹縣政府讓釣客可以魚換錢(俗稱繳魚),而換魚的資格卻又是區限特定團體才能換。為何滅卷是由釣具商出來喊話?到底是弄魚還是弄錢?台灣要講生態真的很好笑。外來種問題好解決,有如當年為了讓櫻花鉤吻鮭能順便繁犆一般,可以讓整條溪全部淨溪,養水一陣後,自然可排除一些要挑除的。但台灣西部各地的溪流,除了少部份的溪仍擁有原始模樣外,其它都已溪流水溝化。排廢水的問題,先別論工業廢水,這台灣百年來從沒有心解決過。先論農田噴撤過的含農藥廢水怎麼處理?一樣排入溪裡。如果你是一位溪釣高手,自然知道農田什麼時候會噴農藥,這裡魚跑去哪裡。種種惡劣的環境只讓部份生存能力高的魚種能活著,例如吳郭魚。殺不殺,滅不滅,公說公有理。事實上是滅不完,最多只是迫使魚兒小型化。魚兒自己會找出路,主流不行會跳支流,下游不行會上溯。但最後魚不見往往是人類搞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