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本省蓮霧栽培面積有8,903公頃,主要產區分佈於屏東縣7,219公頃,佔81%,高雄縣661公頃,宜蘭縣518公頃,其餘縣市只有零星栽培。近年來,由於農政單位致力於栽培技術及產期調節之輔導,使產量及收益大增,然蓮霧因果皮薄,不耐運輸,難以外銷,鮮果僅能內銷,限制了發展的空間。
蓮霧喜好濕潤及肥沃土壤,需水量多,故選擇之土壤宜以保水性良好之土地為宜。土壤以微酸至微鹼性之水田或坡地均可,坡地以南向為佳。蓮霧為求品質良好,產量高,宜注意施肥,其施肥標準常因樹齡、樹勢、產量、土壤質地及不同生育期而異。在幼齡時,宜注意肥料三要素之平衡,3~4年以後達到結果樹齡時,則以氮肥與鉀肥需求量較多,氮肥宜在花後早期施用,鉀肥則在中果期紅頭後施用,磷肥在催花前之休眠期施用。微量元素可行葉面噴施。
壹、栽培管理
一、品種介紹
(一)深紅色種:本地種,果形小在本省栽培最早的品種,品質不一,平均果重28公克,耐貯藏,味澀,含可溶性固形物4.8%。
(二)淡紅色種:形狀屬於斗笠形,平均果重約38公克,內有種子1~2粒,中熟品種,果形及色澤均欠佳,鮮少有經濟價值。
(三)粉紅色種:果形最大,俗稱南洋種,平均果重約97公克,早熟,為目前本省最具經濟價值的栽培品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約10%。
(四)白色種:俗稱新市仔種,果形小,平均果重共有34公克,果實長形,清香、品質優、晚熟、產量低,只有在居家附近做趣味性栽培。
(五)青綠色種:俗稱二十世紀蓮霧,果形大、平均果重約五十九公克,果頂微凸,為其最大特徵,甜味高,具特殊香氣,晚熟,果肉內有1~3粒種子,容易落果。
二、田間管理
(一)適地適作:蓮霧喜好濕潤及肥沃土壤,因植株耐濕極適水田栽培,栽培之行株距以7×7公尺為宜,每公頃植200株,以微酸性的砂質壤土最為適宜,砂壤以至紅壤,稍帶酸性至微鹼性之坡地均能適合,海拔以300公尺以下之南向緩坡地為佳,高海拔或北向因易受寒流危害,故應避免栽植。
(二)整枝修剪:蓮霧因植株高大,故需矮化樹形以方便日後栽培上之管理作業。及促進日照充足,通風良好,以利於提早產期之調節及提高品質。植株之整枝作業一般均採用多幹式開張型,將直立的主枝予以剪除,保留較纖細之橫向側枝,培養成開張之樹型。因植株有頂芽優勢,在主枝上容易發生新梢,宜剪除直立的徒長枝,保留橫向枝條,保持層次分明,分佈均勻。成年植株每年進行兩次的修剪,第一次在採收後,將不良之枝條予以剪除,過密之枝條予以疏剪。第二次於七月~十月間催花處理後立即修剪。
(三)疏花、疏果:蓮霧因開花多、結果多、為促進果實快速肥大及提高品質,疏花疏果作業為最佳之方法,在抽穗後宜摘除頂端之花穗,選留粗大枝幹帶1~2對葉之花穗或選留向下之花穗每花穗只留6朵之小花。
(四)灌溉排水:植株在生育期間,需大量的水分以供營養生長,然至催花前卻需保持園地乾旱,才能促進生殖生長、花芽分化,在花芽形成後至果實發育期應立即全園灌水,以促使果實快速肥大。
(五)除側芽:植株在結果期間若有過多的新梢,極易使營養生長過渡旺盛,品質因而轉劣,故需以人工隨時摘除側芽,以防消耗養分,降低品質。
(六)套袋:果實套袋主要目的為防止果實蠅危害,促進果實轉色,及防患寒流、小鳥、害蟲等之危害和生產高品質無農藥污染之果實。套袋時宜選用質優之耐水紙袋,於幼果期噴藥後立即作業。
貳、土壤與肥料管理
1.每株宜配合施用20~30公斤有機肥。
二、施肥時期及分配率(%)
肥料別
基肥(採收後)
追肥(幼果期)
氮 肥
50
50
磷 肥
50
50
鉀 肥
50
50
三、施肥方法
(一)基肥:在樹冠垂直邊緣處開一環形施肥溝,寬及深各二十公分,施肥後覆土。
(二)追肥:以穴施為佳。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