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公司的營運一直都有著固定的循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起先為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並且在產品設計上擁有絕對的主導性,同時減少外包成本,Sony曾經建立了亞太區最大的零件組裝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生產線;歷經了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逐漸飽和的時代後,大家漸漸開始追逐All In One的產品理念……人們不再攜帶隨身聽,同時口袋裡放著一支手機,包包裡又放著一台上班要播放簡報的電腦;大家開始選擇了所有用途都能夠勝任的智慧型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在時代潮流的推動下,Sony面臨了融資風險、債務風險、反收購風險等等各種考驗企業決策的難題,從設計到生產到組裝全部一手包辦的做法,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剛好遇到了2000年代業務嚴重虧損的Ericsson,於是Sony分割了自己的手機部門,和Ericsson共組了SEMC索尼愛立信行動通訊。
在參加與日本Sony設計師的會談之中,他們曾經提到德國iF獎執行總監Ralph Wiegmann在10年前曾經說過:「亞洲設計往往太過偏重市場考量,忽略了設計本身的價值。」日版Z4的發布會上,設計師們強調:「設計很單純,它就是設計,了解市場和擅長行銷的人,不見得懂得設計;但設計師卻一定要懂得行銷,不然永遠無法為自己的產品辯護!」這也是為什麼Sony在音樂音效、專案管理、相機螢幕、觸控回饋都有各自的主要設計師的原因,因為只會妥協於市場的設計是無法存活的!
這也是為什麼2011年底Sony決定將SEMC所有股權自Ericsson買回,在2012年2月完成了轉移並更名為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索尼行動通訊,緊接著發布了第一款以Sony Mobile之名推出的Xperia S──開發代號為「のぞみ (希望)」。Xperia源於「Experienced」即為「體驗」,希望在Sony重攬操刀的產品使用中,顧客們能體會到完美的「Xperia」。
過了整整3年,如今Sony Mobile發表了最新一代旗艦智慧型手機「Xperia Z3+」!在此將為各位帶來體驗會上的感觸與感想。笨笨地搭到國父紀念館站就下車了,從捷運站出來後看到的是各種建築物施工!咦?我走錯了嗎?遲到怎麼辦! 身為假台北人,默默地打開了Google Map......在發現自己其實多繞了一大圈之後假裝鎮定地來到了今天的體驗會舉辦地點:台北文創大樓。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不不不……我又在誠品和一樓商店區繞了一大圈,熊熊找不到哪裡有Sony的體驗會告示牌!
歷經了千辛萬苦,來到了體驗會場,發現一堆人已經帶著大砲們就坐,我拿著Sony贊助的小小台NEX-5R默默地挑了邊邊的位置放好包包,開始了我的Xperia Z3+體驗旅程。
外觀
不避諱地,打造Sony Mobile歷代最薄的手機正式這次的主要命題。改變,當然不是只有在重量、厚度:元件必須越少越好,晶片集成度必須越高越好,元件中多餘的空隙必須越少越好......這些外觀上細微的改變,都建立在革命般地設計變動上。
例如為什麼Sony設計出了集合Super-Precision Focusing、D-Range Optimizer、Flashing Controller、Auto White Balance等等相機重大功能於一身的BIONZ處理器呢?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手機原件、通過單一晶片減少韌體溝通延遲,進而設計出更輕薄的機身,和更快速的拍照體驗。
在談硬體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次的Z3+,設計師們究竟要為我們端上什麼樣的菜色呢?
展示 變革 展示 ● 這次首發顏色有四款。
競爭對手都各自推出了全金屬的機種的當下,為何Z系列手機一直堅持雙玻璃的設計呢?
Sony專案管理設計師新田岳認為:雙面玻璃+金屬邊框的設計除了美觀,也可保持網路連接的品質。● 邊框部分也有不同的配色。 ● 上緣:機頂左側設置了一個無蓋式防水的3.5mm音源輸出孔,右側則是通話降噪麥克風。 ● 左邊:機身上唯一可以開蓋的地方,裡面是Sim卡與MicroSD卡(最大支援容量 128GB)的二合一托盤;原本的磁充埠已被移除。 右下方配圖來自Xperia Blog
● 右邊:由上而下分別是電源鍵、音量鍵、快門鍵的組合。 ● 下緣:無蓋式防水的Micro USB 2.0傳輸孔,機底左側則是吊飾孔。 ● 角落:特別針對這個消費者容易摔傷、撞傷的部位,繼承了Z3防撞的保護蓋設計,Z3+更加上了雙層設計,外層利用仿金屬的塗層來提升整挺的質感,同時也克服了容易掉漆的問題。 ● 背面:相當的簡約,只有Sony和Xperia的LOGO與NFC標籤感應處。 ● 鏡頭:即使機身更加纖薄,Sony依然沒有讓「它」凸出來!鏡頭邊緣多了銀色金屬圈點綴,十分精緻!下方配備了單色溫閃光燈。 ● 正面:為了保持使用者單手操作上的良好體驗,並沒有激進地使用無邊框設計;喇叭部分回歸了受大眾歡迎的Z2經典風格。 變革
只要是設計,都會有瓶頸。前陣子關於Z5的謠言傳地沸沸揚揚,媒體轉載的內容無非就是Sony即將捨棄OmniBalance全平衡的設計,開創全新的元素。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外行的說法,為什麼呢?即使延續著全平衡的設計,Z3+依然在許多小細節上不斷力求改進:
● 整合了Sim卡與記憶卡槽,並且在音源輸出和USB連接方面採用了無蓋防水設計,從而減少防水手機開蓋的次數,延續產品生命。
● 針對原先Z3容易磨損的四角,提高耐受性與美觀。
● 聽取客群的意見,內置音效喇叭部分融合了Z2的設計元素。
● 喇叭開口改在螢幕面板邊緣處,改善Z2為了讓使用者容易看到通知燈號,將喇叭開口開在機身側邊影響外觀整體感的缺點。
● 繼續沿用Z3將LED通知燈號隱藏在面板模組下的設計。● Z2的喇叭+呼吸通知燈的設計,開口在邊框側緣。 ● 比較之下,圖片左邊的Z3+的喇叭設計更加隱蔽。
Sony設計師們囊括了各代優點的整合能力,難道不正是一種完美的詮釋嗎?所以OmniBalance並非一個單純外型上的定義,它是一種設計上的精神,一種面面俱到的精神。誰不希望自己的手機兼具科技感和設計感?即使新一代的手機設計元素的主題改變了,OmniBalance依然會以不同的方式傳承下去。
軟硬體
這次台灣Sony的體驗會上,將從設計、相機、娛樂三個層面讓我們對Xperia Z3+有更深入的了解。
不少人可能認為Xperia Z3+就是Z3的處理器升級版,Xperia Z3+其實在音效、相機方面都有顯著的提升,特別是音效部分。規格任誰都能看懂,而文字和數字背後那些「無法解釋」的部分,將在這裡為大家呈現。
主相機 前相機 螢幕 音效 電池&其他 主相機
還記得去年Z3發表的時候,喊出2070萬畫素主鏡頭還有ISO 12800的驚喜感嗎?相較起來今年的Z3+似乎沒有其他的亮點。主鏡頭維持2070萬畫素、採用1/2.3吋感光元件、25mm廣角以及F2.0光圈,That's all?? 當然不是啦!筆者我有幸能參加到此前的開發者會談,因此將統整會談和體驗會兩場得到的資訊分享給大家!
● 新一代BIONZ韌體: 1.舊款Z系列的HDR模式可以使亮處、暗處更加清楚,缺點是成像可能會略偏灰濛、失去立體感。
2.上一代Z3的HDR模式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加入了類似DRO動態範圍優化的技術,在不失去亮度的前提下使暗處更加清楚,但影像細節呈現上亦會有所損失。
3.這次Z3+推翻了從Z~Z3的作法,將採用拍攝2~3張照片然後自動合成的方式,呈現出更清晰的影像,也透過軟體修正改善了此種方式可能因手震造成晃影的缺點。
4.Sony相機設計師高野浩司也強調,這也是為什麼高級智慧模式下僅能保持最高800萬畫素的原因,以往Z系列手機能通過ROOT在高級智慧模式下,使用2030萬畫素來拍攝,這次Z3+將無法這麼做,因為你將會失去一些輔助功能,非常有可能在逆光三連拍的時候,照片產生晃影。
5.切勿「解鎖」你的手機,除了失去保固你也將損害到相機模組的韌體,失去強大的相機功能!
● 在一個封閉的黑膠箱中,擁有業界最高ISO 12800的Z3+在低光源的拍攝中精采地完成了它的任務。
● 更出色的人像辨識功能:1.低光源的室內、高亮度的窗外,相機將優先辨識人臉。
2.之後拍攝降噪輔助。
3.最後多重拍攝(Multi-Shot)合成照片。
● 在手機裡渺小的CMOS,本來單像素顆粒就不盡理想,Z3+新的降噪輔助功能將使成像大大優於此前的Z系列機種。
● Sony相機設計師高野浩司表示未來這些新韌體的功能經過修正和回饋後,非常有可能下放到其他產品性能符合要求的手機上。● 新增了更多的拍照模式。 ● 除了SCN裡可供選擇美食模式外,新的高級智慧模式內也會自動辨認。(第一張圖有開啟美食模式,第二張圖無開啟美食模式。)
● 若拍照過程偵測到人臉,成像會保有臉部的原色。
● 美食模式也特別針對盤子等餐具的部分,保留原有的對比度和色彩。
● Z3鏡頭的鏡面周圍有一圈凸起的吸震鋼圈,目的是為了保護鏡頭被撞擊的時後,避免受損;Z3+為了讓機身更加纖薄、平整,移除了這個設計,並採用了高強度的強化玻璃替代。● 相較Z3,Z3+擁有更加強大的SteadyShot! 1.影片中可以看到Sony Xperia Z3+(影片中右)和它牌手機(影片中左)相比,錄影晃動明顯更少。
2.Z3的SteadyShot功能分為「強:同時補償垂直和水平的相機晃動。」、「普通:針對特別晃動的部分做補償修正。」、「關閉。」
3.Z3+不再大致區分成3種模式,加入了更多的細節和場景模擬來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前相機 號外號外!Z3+的前鏡頭終於變了!採用1/5吋的Exmor感光元件,510萬畫素、25mm廣角、F2.4光圈的鏡頭。這次的Z3+只要一開啟相機,就會去自動偵測是否為手持拍攝,這對於愛自拍的朋友們可是一大福音!
Sony相機設計師高野浩司也對於為什麼Z3+仍然沒有內建光學防手震技術做出了解釋:「Z3+使用的是來自於Cybershot相機部門所提供的電子式防手震技術,Sony有信心相較它牌手機能拍出更好的照片,而和前一代手機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智慧防手震、智慧場景辨識、Superior Auto』等功能不再是主鏡頭的專利,這些全部亦集成到了前相機中。」● 新加入的9種人像風格 拍照模式(前相機專屬),還有它把我識別成女生了有沒有有沒有
!
● 現場實拍比較下,左圖為Z3+所拍攝;相較前一代的前鏡頭,不但畫素更高細節表現更好(可點圖片比較),而且可容納的拍攝視角也更寬廣了。 螢幕
決定螢幕優秀與否的因素非常多:色域、對比、背光亮度、延遲、解析度、耗電量......今年度旗艦機種不少款式都強調配有2K解析度的螢幕,但是2K面板目前卻面臨著諸多問題:
● 透光性其差無比!所有2K螢幕手機都因為像素密度大增,造成亮度比較暗。
● 你無法體驗到2K的效果!人眼根本無法分辨400PPI以上的範圍,更何況是500PPI以上的2K螢幕?
● 高分辨率帶來更龐大的耗電。Sony卻有他們自己的想法,他們與自家的Bravia電視部門合作,將電視螢幕的專長用在手機螢幕顯示上。廣色域和色彩的調校是他們這次的重點:透過TRILUMINOS原色顯示技術、Live Colour LED自然光的發色效果與X-Reality極真顯示技術,讓畫面變得更鮮豔的同時也能精準地保留膚色。 ● 引進Bravia TV顯示技術,螢幕會去辨識紅、藍、綠色的色澤來去做補強和最佳化。 ● 但是Sony並不會將整個照片都拉寬色域: 1.人像的照片會讓膚色保持原有色彩,更貼近自然。
2.非人像或是物體特寫會提高鮮豔度。
3.風景照不會強制地提高銳利度,色階的變化會更加平滑。
4.由圖片中可知,Z3+擁有比Z3更廣的色域,其螢幕表現值得期待。
製圖:筆者
● Z3+的螢幕具有Memory On Display即時儲存顯色記憶:1.依照負載高低和GPU本身的能力,GPU會在每個時序渲染出n張的畫面(n為自然數),一般來說手機預設開啟垂直同步,因此是每秒0~60張。
2.每張畫面都會經由面板驅動晶片(Panel Drive IC)中的Memory記憶裝置留下控制螢幕光散色(液晶靠改變排列來改變顏色)的參數。
3.若是像素點的回傳值比對結果相同,螢幕的刷新率就會被降至0Hz;反之螢幕則會保持60Hz的刷新率。透過此種方式來達到省電。
4.由上圖可知Memory On Display整合在整個螢幕模組內,因此不需要擔心此技術會帶來畫面的延遲提高。
● 官方宣稱Z3+的螢幕亮度比其他Z系列的手機更高。 ● 實際表現左邊的Z3+顯得更為明亮。(對照組為Z2) ● 上下的可視角Z3+擁有不錯的表現,色偏現象也很小。 ● 左右的可視角Z3+依然表現不錯,位於靠近讀者的Z2已經有偏灰濛的傾向。 ● Z3+新的Wet Tracking技術,讓我們可以不受水滴影響,照樣正常使用螢幕觸控。 音效 從去年的Z2開始,Sony加入了Hi-Res Audio高解度音樂 的支持,我還記得當時代言人是美美的A-Lin
!到了Z3更加入了DSEE HX數位音質還原技術,將壓縮過程中被破壞的音質加以修復!而這次的Z3+體驗會上最讓我驚豔的莫過於音效部分了!是不是開始很期待這次Z3+在音效的表現上究竟伴隨著什麼樣的驚喜到來?
● 耳機音效自動最佳化: 1.透過回放聲原,依照不同人的耳內構造做出音質的調整。
2.自適應耳機阻抗,以推出完整的音場。
3.Z3+能自動分析使用者的耳機是
In-Ear耳塞式
Earbud一般式
On-Ear耳罩式
來做音質的優化,而且不限廠牌;Z3則是只能支持Sony自家品牌的耳機。
● 負責音效硬體技術的Sony設計師田代勇輔特別提到了Z3+的自適應阻抗技術,又什麼是耳機阻抗呢?1.耳機阻抗越小越靈敏,手機不需要太大的音量就可以使耳機發出足夠的聲音響度;反之,耳機阻抗越大,手機則越難推動,收機需要調成大的音量才能使耳機發出聲音。
2.但並非阻抗越小越好,需要極佳的環繞體驗,和重低音體驗的時候,便需要用到阻抗大的耳機,因為這些耳機能承受的「力道」很大!
3.往往手機專用的耳機都會使用16Ω阻抗的設計,用30Ω阻抗以上的耳機都需要額外的耳擴來推出漂亮的聲音。
● 筆者這次特地帶來了audio-technica鐵三角萬元級別ATH-ADX AIR DYNAMIC系列耳機,阻抗值為53Ω,來一探究竟是否真如田代勇輔所說,Z3+擁有自適應阻抗的能力。 1.高音清晰度不錯,但些微偏弱,若是聽歌劇類尚須手動微調。
2.低音渾厚細節很好,Sony在這方面一直都表現地不錯。
3.音場方位都很準確,沒有隔閡感,都非常地直接。
4.整體表現對於常常泡在錄音室的筆者來說算是中等偏上,不過以手機來說可圈可點、無人能出其右,Z3+的確有那潛力讓你可以不必多帶一個耳擴出門。
● 筆者現場拿出錄音室用的UX2前級,透過ASIO驅動錄下了Z3+的音訊輸出;線材採用鍍金材質減少雜訊來測試Z3+的底噪表現。 1.綠色音軌為原始檔,紅色音軌為Z3+現場表現,波形完整但Gain(主音量)略小原始檔一點。
2.兩者互相消疊並把視圖無限放大後,才勉強看出有底噪的存在。由此知道Z3+的底噪控制相當了得,代表Z3+的輸出線路屏蔽設計非常好。
● 最新的藍牙技術提供了三倍於原本藍牙傳輸的頻寬: 1.以往以錄音室品質的96KHz採樣與每個Sample使用24bit精度來錄製的原音,會先壓縮成44.1KHz/16bit的CD儲存規格,再透過藍牙傳輸到你的耳機,最後你聽到的聲音品質甚至連CD的品質都不到。
(KKBOX上下載的192KHz其實都是假的,那都是後續擴充頻譜而來的!因此要比較真實的音質,必須看你的音源是不是原壓檔,那樣標寫的規格才真正代表音源的音質。)2.若設備支持,Z3+可以透過LDAC傳輸技術,提供三倍於原先藍牙的傳輸速度。因此在音訊的傳輸上無需再另外壓縮,即可體驗高品質的聆聽效果。
3.LDAC技術也同時提升了編碼和檔案封包的效率,使用者即使用的是無線耳機、無線喇叭等等設備,都能達到Hi-Res的高音質音樂傳輸效果。
● 輸出規格部分:1.手機的耳機孔(3.5mm類比輸出):Z3只能輸出最高到96KHz/24bit的規格;Z3需要輸出192KHz/24bit的規格必須透過USB孔。
2.Z3+不論是3.5mm類比輸出抑或是USB輸出都能直接輸出最高到192KHz/24bit的規格。
● 內建喇叭的部分,現場使用手機距離45公分做測試: 1.前三秒不做任何動作得知背景噪音大概在69分貝左右。
2.播放鈴聲後在95~100分貝之間徘徊。
3.現場還有人回頭看我
,吵到別人真不好意思!Z3+的內建喇叭非常大聲,不用擔心聽不到鈴聲。因為使用體驗只有短短的20來分鐘,詳細音質可能要請各位自行去實體店面測試囉
。
電池&其他
在開發者會談私底下有提到,為何敢在Z3+上配置了一個容量比Z3還小的電池呢?其實電池的技術日新月異,只要是電池就不可能做到供應達到標稱的電量,一顆標稱3000mAh的電池可能因為天氣冷熱改變活性大小而影響供電總量外,電極在釋放電流的時候也會產生熱消耗......因此Sony除了優化了Z3+系統上的省電技術外,因應更輕薄的機身而製造出的電池也做了極大的改變:
● Sony設計師曾經有考慮過在鋰離子電池上使用其他負極材料(例如:矽基),雖然市面上有許多材料相較於石墨化碳更適合鋰離子的嵌入和脫出,但也有如電壓滯後、容量不可逆損失,對電解液的適應性差等等的缺點。最終Sony在開發新的電池上仍然使用了石墨化碳。
● 相對的Sony在電極上加入了更多的細小碳管(並沒有提到是不是達到奈米的等級),在電池放電的時候減少耗損,讓Z3+能使用接近於標稱的2930mAh。
● 因此Z3+的電池Sony宣稱即使和Z3的3100mAh相比,其實絲毫不遜色,可用電量其實差不多。
● 這顆電池於2015年4月份開始量產,型號為「LIS1575ERPC」。(獨家資訊)● Z3+支援高通QC2.0快速充電技術,充電10分鐘可以使用5.5小時。
● Z3+也配置了比4G LTE更快的CA載波聚合,此為LTE-Advanced的主要技術之一,它可以將多個分散的頻段整合,達到提升網速的效果。
● Z3+支援WiFi MIMO雙天線接收,使無線上網速度更快。
● Z3+相較Z3擁有更大的內部記憶體,從16GB eMMC提升到了32GB eMMC。
周邊 ● Z3+的快速充電必須搭配原廠的UCH10插頭(選購)。
● 不論是自己的線材還是DK52底座(選購),接上UCH10插頭(選購)後都能提供快速充電。
Xperia與我
感謝Xperia手機的陪伴,它們陪我度過了許多個年頭,它們全都堅強無比地與我同甘共苦,光是無法取代的防水防塵功能,就讓我無法離開Sony的手機。
騎著自行車、聽著音樂是我在都市叢林裡的一大享受,不管是大太陽或者下雨天,Xperia Z系列手機都不怕;特有的手套模式讓騎自行車的我戴著手套也能輕易地操控。在談論規格之前,更重要的是一支手機能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它不光是一隻掛著Sony名號的手機而已,它不是靠著消費Sony這個牌子才走到今天的,是它的內涵讓我選擇了Sony這個牌子。
感謝此次體驗會讓我有機會能告訴大家Sony手機的好,他們從來不攻擊其他品牌來凸顯自己,他們一直都專注在自己的產品身上,相信這次Z3+所有的改變大家都有看在眼中,也希望Sony Mobile能在下次見面的時候再次帶給大家新的感動。─ Sony Xperia Z3+體驗會心得分享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