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SONY國外發佈了Z3+推出的消息,這支就是上個月日本發表的Xperia Z4,但國際版叫做Z3+
明天下午台灣SONY即將舉辦Xperia Z4 Tablet以及Xperia C4的上市記者會,因為香港隔天就會舉辦Xpria Z3+的記者會,據悉台灣也有可能會在明天下午的記者會中,讓Z3+手機在台灣亮相,6月再上市。
當時日本docomo以Xperia Z4的型號發表這款手機,有點讓人有點出乎意料,因為外觀跟Z3非常相似,軟體、功能也大同小異,最大的不同就是採用了Snapdragon 810處理器,以及有了新色,照正常的命名規則來說,這的確是Z3+的等級,國際版的命名可能讓人比較不會混淆,但這樣一來下一支Xperia旗艦機要叫什麼呢?...
但不管怎樣,SONY也有一支Snapdragon 810的手機了,這裡就整理一下Xperia Z3和Z4在規格上有什麼不同...


從規格上可以看到的不同是:
■ Z3+變薄,重量也變輕了,但電池容量也少了一點點。
■ Z3+的前相機規格有提升到510萬畫素。
■ 處理器升級除了效能提升外,也帶來Cat 6的LTE傳輸速度,還有因為更強的處理能力,而可以放進來的功能。
■ Z3+內建容量加大到32GB,不過這是日版的規格,國際版這個會不會變有待官方公佈。
■ 銀綠色變成Aqua Green,因為沒看到實機,我也不知道這跟Z3的銀綠有什麼不一樣,記者會有拍到照片的話,再為大家補上囉。
■ Z3+的音訊功能上多了支援LDAC,也就是藍牙無損音質傳輸,用藍牙耳機也可以聽到Hi-Res高音質,這在Z4 Tablet上也有。
■ 還有microUSB孔變無蓋又防水了。
由於Z3+已經在日本發表了,資料蠻多的,加上官網也有各部分的開發者裡話,看了一下也漸漸發現,其實處理器有改,很多事就可以跟著改變,這裡整理一些工程師提到的,他們在Z3+上做了什麼:
前鏡頭更為自拍打造
在官網上可以看到小小的拆機照,而開發者也提到Z3+的前相機為了自拍這件事有做了一些設計。
亞洲很流行用自拍棒拍照,這次的改動也是因此而來的靈感。
因為前鏡頭沒有自動對焦,是泛焦的,但前鏡頭會用來講視訊,也會用來自拍,有遠有近,導致不是每種場景都可以拍得清楚,開發人員因此去模擬算出從自拍、自拍棒距離到遠景都能清楚的焦距,然後依此試作了很多前鏡頭模組,並且經過很多的實際試拍,而決定了Z3+採用的前鏡頭模組。
此外,在設計前鏡頭功能時,是以手持自拍時可以塞下5個人為目標,根據換算得到25mm廣角這個規格,也因為廣角,讓比較近距離的視訊聊天,到比較遠的拿棒子自拍,畫面都還能在焦距內不會失焦模糊。但一廣角,就會有四角變形的問題,團隊也在範圍內盡量去修正變形的程度。
除了相機模組有變,Z3+裡也內建了一個「AR Mask」的自拍程式。
有用過Xperia手機的應該有玩過它的AR自拍,相機偵測到臉部後,會在你臉上貼上一些好笑的道具、面具、帽子...等,變裝自拍,而且這些面具會跟著每個人不同的臉部大小、五官位置分別貼好,而且你位置一動,面具位置也會跟著動,可能我們AR拍完,哈哈大笑完了就結束了,但背後其實是用很快的速度一直在運算的。
AR Mask跟現在有的AR自拍難度更高。它是當你自拍好了之後,它會把你的臉,跟內建的一些動物臉,或是你之前拍過某人的臉合成,做出另一張臉。嗯...聽起來有點像我自拍完之後,跟金城武的臉合成一下之後,就可以知道我們的小孩長怎樣...



它的難度就在臉部辨識後,會抽出並辨識臉上55個部分的特徵,和另一張臉做自然的合成,合成完之後,你變表情,這張臉也會跟著一起動,這需要更快更即時的辨識跟處理速度,之前的處理器效能無法處理,因此到了Z3+上才能做到,把這功能加入。
立體聲錄音、小喇叭也講求音質
在看官網介紹時,有提到當Z3+連接上降噪耳機後,可以有很清晰的3D立體聲錄音效果。
Z3+本身就有搭載兩個麥克風,本來就可以做立體聲錄音,不過若是配合插上降噪耳機,配合用來錄音,因為降噪耳機上也有麥克風,如此一來就能加強立體聲錄音的效果,除了一般錄音,在錄製影片時搭配降噪耳機,也能有更好的臨場感。
Z3+一樣有前置雙喇叭,Z3+這次又更薄了,因此可以想見裡面的機構又更加的緊湊了,這樣一來音箱沒辦法再大,二來也可能因為和其他部件位置太緊密了,而產生共振影響音質,這種小喇叭要做到高音質其實不容易。
Z3+的喇叭音箱大小是8×15mm,工程師讓它背面採用開放式後蓋,這樣可以讓低音不要被壓縮,在體積跟因音質間取個平衡。
另外為了減少震動,在手機架構內貼上特殊的防震材料,據說因為位置角度要對,且要貼合音箱的形狀,因此這部分得用手工貼,工程師也得到工廠現場檢測。
設計、用色
外觀上一樣保留Z3正反面玻璃、側邊陽極處理金屬,以及四個圓角的設計,但據說不管側邊或圓角,都更有金屬的光澤感,線條有OmiBlance的平衡感,顏色上則有光澤感、透明感跟顏色本身個性的平衡感。(呃...不過到時候大家也都包膜包掉了

後續還有相機、觸控螢幕以及結構設計的部分還沒公開。
希望之後有機會陸續補充。
是說也可以理解大家覺得外觀沒變就是沒進步的想法,因為我們無法第一眼看到,第一印象就覺得沒新鮮感,不過看來沒出旗艦機這陣子工作人員也不是沒事幹

(感謝吉姆林協助拍攝)










▼左Z3+,右Z3

▼左Z3+,右Z3

▼下Z3+,上Z3

▼下Z3+,上Z3

▼下Z3+,上Z3

▼下Z3+,上Z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