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ver wrote:
前鹽下...SONY...(恕刪)
OLED pentile像素要折算,7~75折左右,396*0.75=297,小於330屬於肉眼可見範圍。
LCD採用RGB排列,像素不用折算,因此iphone 4的330 ppi細膩度沒懸念的比1 VI好。
可以觀察到蘋果使用OLED的設備PPI都在450左右,LCD則是330左右,差不多差了0.7~0.75倍。
我自己的視力是1.0,但是PPI小於330的設備在30公分使用距離是看得出來的,而且很明顯不用對比。以前曾長期拿過Vivo NEX S,那隻PPI只有388,有夠痛苦。拿遠一點看不到字,拿近一點有點糊,拿更近看更糊,最後只能把加大字體並設成粗體。
1 VI 396PPI不會好到哪裡去,但如果使用手機的距離都在35公分以上,那麼1 VI對於半數人來說不會有差別。可是有時候手機使用距離會小於30公分,此時不到300 PPI就會很明顯。所以我才說,VI可以買但請拿遠一點用。畢竟還有更糟的zenfone 11 ultra 388 ppi直接重現我當年的惡夢,我覺得Sony這邊的論壇水準很高,Asus那邊真的完全不能嘴ㄟ。388 ppi到底有什麼好護航的,妥妥的千元機PPI。
PPI跟螢幕大小也有關,旗艦機中螢幕比他大的很少1080p,螢幕比他小的沒有720p。1 VI PPI低於95%旗艦機我覺得其實差不多啦,畢竟七年以上一堆LCD手機根本不用折算,最早開始用OLED的三星從note 3開始就是2K。十年前旗艦機流行2K 5.7吋 LCD面板。接著五六年前OLED開始普及,但礙於屏占比,螢幕普遍不大。之後幾年被1+7 pro帶起2K面板,螢幕做大的同時也流行2K面板。這一兩年中國製OLED開始普及則次旗艦都換掉1080p改用1.5k。我能想到PPI比他低的這大概也只有s21+, 22+, 23+還有zenfone 11 ultra,都是近幾年螢幕越做越大,卻還硬要省成本下才會出現的手機。
三星被一路從s21+罵到s23+,s24+終於改回2K。重點是s20+ -> s21+降解析度降價了五六千塊,Sony呢?蘋果用戶九成看不懂參數的,加上蘋果最愛閹割了,為什麼始終不動PPI?不就是因為他們覺得大多數用戶會發現。降了解析度續行提升難道不好嗎?蘋果用戶難道不會覺得這代提升了嗎?甚至無印系列沒有高刷沒有LTPO也依然堅持PPI要在450左右。
螢幕解析度用1.5K、2K最為平衡,4K降為2K、1.5K雖不是整數但並不會比原生2K、1.5K畫質還要差,甚至可能會更好,例如a7s3 4.2K超採到4K確實有讓銳度提升。對於手機來說,超採並不會占什麼運算資源,GPU早就有相關的指令集直接幫忙做掉了。也就是說,2K螢幕看4K影片妥妥的會比1080P螢幕看4K清晰度要好上不少。沒有原生2K的片源完全不是個問題。
至於利用AI提高1080P螢幕的畫質,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最終畫面呈現就是1080P。只有一種情況成立,影片本身被壓縮過。Sony音訊上的DSEE extreme就是如此,如果遇到無損音源最好關閉,因為沒有提升效果。但是那是影片本身的問題,系統解析度的上限還是被螢幕給綁住了。Sony將這些AI升頻技術用在電視上,是因為電視基本上都是4K起跳,而現在8K片源不夠多。為什麼是提8K是因為4K的影片被YT之類的平台壓縮過,AI升頻技術依然能帶來提升。在手機上有這精力去搞AI畫面提升,不如用2K面板然後開發演算法最佳化1080P升頻到2K或是4K超採到2K的畫質。這東西如果加入AI不會是件難事。
在我看來Sony不採用1080P、4K以外的面板只是單純成本考量。在某些情況下非整數的升降採樣確實會帶來一點損失,甚至是偽像。但工程師該做的是寫演算法讓他沒有損失,而不是直接棄用其他解析的面板。念過數位信號處裡的就知道,有一大堆現成的演算法可以去套,效果也都很有保證。真的沒有就隨便找個幾篇paper來看一下就有。還是不行就FFT/DCT轉過去補0再轉回來就好,就是複雜度高了點,但手機應該都有內建DCT或是DFT的電路吧。很容易就可以保證使用1.5K面板的使用體驗絕對大於1080P面板。
1 VI棄用4K是好的,為了自己的堅持捨棄其他使用體驗也不是件好事。但是一舉降到1080p就不免被人拿出來討論,相機上也只有微距跟焦段小提升,用不到微距的是不是可以回去買1 V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