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後來我一直很難再投注成本在他們家的手機。(但自己對Sony的印象還是不差,相機還是買它們的A7系列)
稍微整理網路上看到的Sony手機特色:
1.堅持耳機3.5mm插孔、擴充記憶卡。
2.日式簡潔美學的包裝與機身設計。
3.喇叭正面擴音。
4.鏡頭模組偏強調光學表現,偏少演算法效果。
5.與其他廠牌會加減開發自有的UI功能不同,Sony手機較偏直接用Google原生系統介面。
6.將相機操作介面觀念導入手機攝影APP中。
大概想到這些,其中1、2、3、5、6我覺得算是可接受的人就能接受。
但有關第4點拍照部分想特別提一下,這算Sony想爭一口氣的概念吧。
大家都知道Sony有出感光元件、出相機,也出鏡頭,表現都很優秀,自然也希望能把這塊成果帶到手機上來,但它們相機的色彩詮釋比較飽和,一般我在機身上會做比較清爽的設定,有些攝影師則配合客戶喜好,得丟軟體修圖調風格檔才會比較討喜,把這套玩法轉移到手機上,而且感光元件、鏡頭模組變小,得到的成果就是跟全片幅不同,說好聽是帶來使用者更豐富體驗,說不好聽則是把手機攝影本來強調輕便的特色變得複雜化了。
這也是我近年體驗多家手機後,覺得大家都很不錯,但有些廠牌在拍照APP中加入太多選擇,反而讓我覺得體驗變差。
簡單來說,Sony希望把相機那套作法搬來手機,而且儘量不要融入太多演算法,想證明光學攝影是好看的。
過去各家廠商推出的手機,也多是以光學鏡頭模組的表現來PK,導致不少鏡片大廠訂單增加,幾乎不同廠牌的手機,都可能用同一家廠商提供的鏡頭模組,在獲得品質的同時,卻好像受制於人,缺少自己的特色,而且高階手機與低階手機之間的拍照成像差距也蠻明顯,直到2018年被Google推出的 Pixel 3系列打破這個觀念後,各家廠商驚覺演算法這塊潛力,可能是因為過去累積的資料或網路數據就夠豐富了,因此幾年內就快速開枝散葉,變成目前的市場。
有網友會說Sony手機拍照不夠清晰、模糊、色彩普普...我也看了一些評測文章的對照圖,能理解大概是前述堅持重視光學攝影的原因,導致它們的手機照片一直沒法得高分,盲測時也常選不到Sony手機。
偏偏Sony政策上,無法大量投入演算法於手機攝影上,因為這與他們相機部門的理念會產生矛盾,甚至可能衝擊相機市場的獲利(目前他們手機部門的獲利應該仍是不如相機部門),故目前我覺得Sony手機除了賣情懷外,可能也是讓對他們家相機有興趣的人,先踏入體驗的試金石吧。Sony要繼續堅持手機產品,又不能被相機產品綁住手腳,這實在是它們的兩難。
這次Xperia 1 VI有些規格被質疑是降規,為何仍賣那麼貴?參考我從某個店家聽來的,因應近年日幣貶值的關係,導致日本商品在海外獲利也降低,故不少日本商品都有漲價趨勢,主要是為了穩定獲利,真的也只能看消費客群是否願意買單了。
以上淺見分享,至少我覺得Sony在ESG上有努力投入並堅持自己的理念,這點值得鼓勵啦。

(照片引用自Sony官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