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於現場不乏許多利用大砲和 Sony NEX 等小鋼砲攝影的高階玩家們,所以本篇文章並不打算用俺弱弱的 Canon G9 獻醜,因此我將會盡力竭盡所能地發揮自己的文字能力,務求表達某些東西讓大家體會,且文章內容將著重在和現場幾位前輩的談話。
而這些資訊都將分段藏在我用括號加註的段落裡面,相信仔細閱讀後的板友必能瞭解那箇中之妙。
首先,我是在01獲得這次發表會的資格,現場應是由約50位01板友和100位臉書網友組合,再加上其餘平面或網路媒體。
(經由板上前輩 MAXX228 告知,原來上一場乃媒體正式發表會,讓我原本訝異、驚奇為何這場發表會的主軸竟是由我們一般使用者體驗的疑問,瞬間恍然大悟XD~)

※ 體驗會開場影片
之後發表會中途的中譯情境影片則是分別剪接以下國際板廣告組合而成。
一開始發表會和我們與談的是目前負責 Sony Mobile TW 在台產品行銷項目的資深經理人,余俊宏( Vincent Yu)先生,並且他也同時談到了一些關於未來新機種定位的想法。
例如 T 因為確定會出現在最新電影「007:空降危機」的置入關係,官方將其暱稱命名為「龐德機」。
而擁有七彩呼吸燈的 J 目標消費群眾則鎖定首次購機,講求日式平價時尚的年輕人。
至於擁有防水、防塵的 V,SONY官方除了在文案上宣示自己推動「防水機能」國際機種上的堅持,期盼 V 下半年能以「防水新旗艦」的光環在市場上出現以外,更特別強調SONY如今在世界生存的「核心價值」。
那就是SONY希望能帶給使用者『不一樣的氛圍』;無論是率先注意到使用者其實是很關注生活日常的無拘無束,也就是務實、可靠的防水機能,還更希望能『傳遞某種價值』,而那種價值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讓使用者體現並『感動』。
聽到這段,其實我是非常能感同深受的。
為什麼呢?因為在我過去那個時代,SONY,索尼是會被玩家戲稱為 $ony 和錢尼的。
身為一個曾經浸淫 (?) 在日本文化的末代的我,在心中甚至是骨子裡,依然有著尊敬、崇拜 SONY 過去風光,充滿榮光的王者風範。
如今,我們身處在一個快速轉變的時代,物換星移間,連帶著也改變了很多品牌在未來歷史裡的定位和股價。
但是,我百分之一百可以理解且感同身受著為何SONY團隊要強調自己需要記得自己擁有和其他廠商「不一樣的氛圍」,為什麼他們必須「傳遞某種世代交替後,不可被磨滅、遺忘的價值」,為什麼自己能令使用者「感動」;因為,他們是SONY,他們曾經輝煌過,如今他們身處於這樣一個擁擠的社會,他們除了時時刻刻都要警惕自己的「定位」,更要告誡自己還是許多使用者仍然格守的信念、理念的那個「道標」、「明燈」。
值得一提的是,新機種的內建App也將會是前所未有的嶄新設計,例如那大膽嘗試把現實「藝廊」的實體化概念,重新以虛擬的樣貌展先在使用者眼中,其中還有尤其最讓我期待的則是「相簿支援直接連接Facebook」達到毋須開啟那.......至今仍尚未優化完成的官方臉書App,即能瀏覽並按讚。

↑ 至於為何會貼這張圖呢,最主要是想要先讓大家瞭解一下TX對於一般女性該如何掌握(此圖出現的兩個手掌都是女模特兒的)從圖中可以瞭解到4.6吋確實似乎是有點難以讓女性朋友活用一手控制;但一手掌握卻足以,故,如同隔壁板時常有人提到現在許多女性玩家也喜歡用雙手操控大螢幕手機,加上TX本身貼手的弧度與背蓋防滑材質,合裡猜想應該是不會讓女性使用者卻步的,反而更有可能被那適時展示自身優雅氣質的機會所吸引。)
(※ 9/14 另外補充一點關於 TX 和 V 與「消費者族群定位」的問題。)
如我先前內文所敘, TX 在定位上,其實是有點類似隔壁某五吋手機那種「更大螢幕享受,享受雙手操控」的機種。
而 V 的尺寸較小,就如同某水果至今仍然不斷強調的「單手掌握的最佳黃金體感」。
因此,為什麼 TX 的 WIFI 最高速率會較優於 V 呢?
我的猜測是從我在捷運大眾運輸上和辦公室、實驗室裡觀察到的情境,上下班的尖峰時間,有時在捷運女性坐在位子上的機會是多於男性的,而她們這個時候就拿出「可以雙手操控的大螢幕機種」享受。
那麼,需要一隻手握住扶把的人呢?則有以下數種情況。
一、倚靠著車門或玻璃,間接實現雙手操控手機。
二、不拿出手機,只進行聽音樂等機能。
三、單手操控手機。
由上述我描寫的情境可以知曉,「單手和雙手操控手機」最大的不同在於外在環境是否安逸。
接下來,我們回到室內,在假設 WIFI 無線網路環境存在的情況下,我目前所碰到的實驗室和辦公室情況如下。
一、將手機放在桌子上,等待即時通訊App的訊息;同時操控桌上型電腦進行最主要的工作和瀏覽。
二、拿出大尺寸手機滑動社群App或是資訊匯集的App。
三、拿出單手即可操控的手機一邊玩App,一邊和人聊天。
從以上三種簡單的情境,我們可以得知,在一個正常的室內環境「雙手和單手」的分別並不大。
因此這時候區分兩者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本身先天上的「尺寸大小」。
回到我們的主題上,為什麼 WIFI 最高速率並非使用者時常關注的問題呢?
我想,原因除了一開始提到的「網路提供商所供給的網路骨幹速度,限制了家中或公司的無線網路分享器最高速率」。
另外一個關鍵,或者說是盲點,即是當我們身處於室內環境,WIFI 網路提供的誘因是甚麼。
如果今天您是一位需要時常待在辦公室裡,通勤時不用人擠人;我想平板、大尺寸手機都是您最好的選擇之一。
而如果您是和我一樣,時常利用大眾運輸於尖峰時刻時通勤,或許普通尺寸且擁有生活防水機制的機種,是您我折衷後的最佳選擇之一。
以上,是我的一點想法,與大家共享 。)
以下兩張則是因為我被身穿金色禮服的模特兒吸引,導致失心瘋開始不停拍她;可惜礙於配備限制,我無法讓板友欣賞到更好的畫質與清晰影像,對不起




這裡則請容我稍微離題一下。

而我之所以會拍這張,是因為模特兒正在走手持 V 的舞台秀,當時她的表現手法是被大雨淋到.......
然後我抬頭一看,看到這一大包後,我便不禁猜想SONY會不會給我們一個驚喜,也就是真的讓模特兒淋雨(有此可知,我滿智障的-.-......)結果可想而知,我空歡喜一場XDDDDDDDDDDDD
再來這幾張圖片則代表體驗會會場內的標誌。



體驗會攤位的內容理所當然地包括有 BRAVIA Engine 技術展現、鏡頭之於低光源拍攝的成像、S4顯示晶片連接大螢幕的遊戲效能、NFC快速配對共享機能。
(值得一提的是,或者該說是讓過去有點孤陋寡聞的我長知識,當時NFC現場攤位的工作人員在操作的時候,特地提醒我們NFC僅僅只是一種有別以往的快速藍芽配對模式,傳輸的速率仍然是被侷限在藍芽技術,所以傳檔並不會很快,當時我和在場的另外一位現場來賓都突然驚呼,蝦咪!!!!不是WIFI的點對點喔!!!!我們一直以為是耶XDDDDDDDDDD.............所以總而言之,換言之,我長知識了。)
然後,其實我原本一開始是有點失望,原因在於發表會可預測的平淡無奇,換句話說,也就是所謂的標準作業程序;例如放中譯過的官方宣傳影片,談規格投影片。
(加上看過先前其他機種在臺灣的體驗會,都有足夠時間讓玩家進行個別的單獨測試

(但後來我也釋然了,畢竟這次的發表會是體驗會,而且大家對於新機種的資訊也都早已從網路、國外、對岸獲得

所以,這不是罪,我也沒打算鞭撻。
(雖然還是覺得很可惜,因為其實我原本帶了 Grado iGi 和 Grado SR60,想要測試這次S4的音質。)
(好卡在的是,後來我在等待與設計總監合照的時候,與一位即將在01發一則電光石火最新的隨身耳擴開箱文的01板友聊了一下,內容恰好是關於這次S4晶片組針對過去因SRC導致的失真,也就是那所謂高通晶片組音質必定悲劇的原罪。)
(對方提到這次它今天來測試的主要目的,正是為了瞭解SONY對於TX音色的調教。)
(結果他很滿意,他解釋,原因在於過去S3晶片組對影像、聲音的解碼是整合在一起的,造成不論是底噪或雜訊都讓人搖頭;但這次它們卻允許廠商藉由設計內部的『分工』來達到分開處理的結果,使得那原本使大家詬病的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再來,接下來的場面可就讓我興奮了,因為他們請來日本的設計總監,勝沼潤(Jun Katsunun)先生蒞臨現場。

(天殺的,真不愧是街拍盛行,傳統便十分注重外表儀容禮貌的日本大叔,有夠帥

同樣的,他也進行了一些不讓人意外的發表談話。
例如談到原先 Arc 設計時注重的弧度。
(因為會後的座談,設計總監更表示,除了它們弧度最初的構想是來自人體工學,最重要的還是他加入個人很講究的握感與手機放入褲子口袋時,隨身攜帶的舒適度。)
藉由示意圖讓我們得以瞭解到,原來設計團隊一開始就是注重如何讓使用者手掌和機體間的貼合感到「安心;彷彿如同是親自和人握手般的觸覺。」。


而以下這張圖片則是設計總監拿出原型機(包括ARC和TX)

並開始解釋新舊機種間的差異,例如新機種強調更為簡潔、簡約且強壯,恰到好處的線條曲線視覺感。

比如 T 之所以會將金屬邊框撤掉,乃它訴求的理念是乾淨、簡單,並加強該機使用者身份上的嚴謹態度。

而 TX 的流線金屬線條則是希望使用者在專業之餘,仍能保持活力步調。

至於擁有防水生活機能的 V,那大幅佔據視野面積的邊框,則是為了能同時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安心」與兼具展現其有別於其他防水機種的「纖細感」。

最後的 J 則回到「輕巧面」,並藉由大量色彩達到年輕群眾想要的「展現自我」。
其中這次新機種的原型機正是這篇 Xperia Blog 公佈的銀色機體。
但就在他演講結束時,最後主持人冒出了一句「等下設計總監會和大家進行現場QA喔」.......我震驚了,因為我很訝異會有這樣額外的發展。
那麼,我現在打算先跳過新機體驗的心得,直接談QA座談的一些內容。
※9/11之 Sony 新機發表會體驗會,現場操控影片 Part.1
※9/11之 Sony 新機發表會體驗會,現場操控影片 Part.2
(現場的體驗,個人是著重於SONY這次的某些新介面,也就是漂浮工具。)
(個人感想是,計算機、倒數計時器都非常方便,有助於平時我個人在手機進行記帳操作與實驗工作時所需。)
(但筆記則還需要再多研究一下,感覺還沒有抓到活用它的感覺,尤其是我一直不知到底該如何把它的畫面放大..........)
然後我特地去拍了一下TX用什麼螢幕。

因為之前拿日板GX的板友有提到「螢幕偏黃」,但這次國際板的實機其實是並不會,反而白得很亮麗,故才有此圖。
OK,下面就是本人文章的重點。
也就是讓我這次帶著滿足離去體驗會的緣由,與日本設計總監的QA座談。

第一個問問題的人,擁有日文溝通能力,所以他直接用日文和日本設計總監對談,他開頭便切入 V 為何沒有快門,這樣不是會讓使用者在水中無法拍照。
總監的回答是「因為機體的設計,加上我們也做過測試,認為水中的基本拍攝行為是能用螢幕觸控拍攝。」
(感謝板友 welsper7311 和 OniOnS 與第一個問問題的板友 VMSXVMS 現身說法,和後來板友 yusan0902 提供的資料連結。)
(綜合各方意見後,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設計團隊鑒於先前 Xperia acro S 的經驗,已從我們使用者的經驗反饋知曉『 acro S 的螢幕在水中因為水流干擾,將會導致無法觸控拍照,故實體快門按鍵將是一個十分有助於使用者拍照時所需的部件』。)
(因此,如果『 V 的實體快門按鍵消失,使用者的擔憂絕對是「百分之一百」可以預料到的,那麼,我們設計團隊又將該如何克服?)
(我們是不是應該必須將 V 定位成一台讓使用者日常生活能無拘無束的「高階防水旗艦機種」;而非那種使用者會將自己置身在嚴酷環境或是極限運動等水流湍急之地的特殊機種?)
(故經由團隊的設計考量與負責軟體介面的工程師反覆調教,必定已將 V 的螢幕感應與軟體間的回應設計,修正成為能克服『日常所需的水下引起的觸控失控』而毋須實體快門。)
(這也使我變相間接瞭解到,為何設計總監會有不停針對、強調這次新機種側面線條設計的執著理念。)
(補充:板友 yusan0902 提供的 關於 V 最新的螢幕觸控強化技術則終於讓真相得以大白,也難怪SONY官方為何會仍然對於這次欠缺實體快門的 V 信心十足。)
(※9/12再次補充:感謝板友分享板上先進前輩 GaGA 的心得,尤其是提到目前放在櫥窗展示的工程機 V 螢幕對於水流沖刷的影響,仍然會受到干擾導致觸控異常的第一線直擊。
而我對此的想法則有一番新的見解,或者說是猜測。
那就是 V 的防水機能對於我們使用者的心態來說,想要有「水面下拍照」的附加效果,是可預知的。
但也如同設計總監當時回應我們的,它們一開始的設計想法有時並不一定會完全符合我們消費者的期待。
例如我們可以看到官方的影片僅僅只有強調日常生活中無拘無束的防水機能性,卻沒有主打極限運動,例如水上的衝浪,或是潛水和浮潛。
是不是因此我們也可以猜想或許設計團隊一開始就並非是將 V 定位在可以攜帶至惡劣環境的機能機種,而是城市生活中,能進一步防範可預警的小災難。因為最初製作團隊設計 V 擁有防水、防塵時的想法,就單純只是希望能讓身處於城市裡的我們,擁有更安心,更自在,更開放的使用環境,而毋需擔憂手機受潮等損壞。
因此水下拍攝這樣一個理所當然會倍受消費者矚目的附加價值,到底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取捨呢?我們就樂觀看待吧!或是拭目以待

這是我個人樂觀看待後的想法。
不過,我相信設計團隊絕對不會忽略這次全世界玩家的疑問和需求。
因為也許說不定真的能藉由工程師針對觸控介面的判斷機制,將水流的影響降到最低,讓我們使用者得以最低限度享受到防水機種的優勢。)
第二個則輪到我,我問的問題大意是「
請問日本的設計團隊是否在設計的時候,會注意到民間的使用者聲音呢?例如關切一些民間論壇的討論?」
總監的回答是「原本我們一開始在設計的時候,原則上是不會考量到一般使用者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更注重設計團隊自己本身最初希望能展現給消費者的理念與想法。但現在,我們將會開始多和民間接觸,並藉由前端的服務團隊聽取使用者關切的部份,聆聽消費者對我們SONY產品理念和需求的心聲。」
接著其餘幾位現場的問題多半關注於為何要設計XS的背蓋?或是未來新機種的秘密。總監都用機體一開始的設計與機密回答。
最後一個問題又輪到我,這次我問「我對於這次總監身為一個項目的最高位者,竟然願意在臺灣的發表會,親自和我們這些臺灣的一般使用者進行交流,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和感動,因為我本身算是七年級生末代,對於錢尼過去的王者榮光是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操,如今三星﹑蘋果的壯大,而大家的設計其實是常常千篇一律的,不是像石頭就是磚塊,如今我們都只能在背蓋做文章,請問總監是否會有壓力呢?我是指假設最後大家都玩不出新花樣........」
總監的回答是「我,我們並沒有忘記SONY過去應該要有的驕傲,但無法否認的是,現在其他廠商的手機確實比我們更具有吸引力,這點我也很佩服;但是,正因為如此,我的驕傲讓我會繼續設計出那種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我們SONY設計團隊所設計的產品,我不會讓自己失望,也不會讓你們失望。」
就我個人而言,我由衷地佩服那位第一個用日文和設計總監對談的朋友,因為也許說不定正是因為他這樣的親切行為,讓我們座談會後續得以有一個溫馨的結果。
另外,我也非常感謝成熟,韻味十足的美麗翻譯小姐(可惜她看不到這篇文章,否則我真想偷偷跟她說,我很喜歡她。當然,這種喜歡是指欣賞,大家可千萬別誤會.........

因為我總覺得我應該要把我的時代背景身份(或是當時同年代的共同記憶)表達給總監大叔知道XD
無法否認的是,當然那也許有點多餘,但我還是很專注地看著翻譯小姐,從她的神情中,我可以感覺到她確實有十分盡責地幫我翻譯那段話,我真的很感恩她的體諒和幫助。
因此我也不諱言的就直說吧!我真的很滿意總監的回答。


沒錯,就是他最後提到的「那份驕傲」。
我想,我還是會繼續堅持這份跨越許多災難,最終仍然遺留下來的精神和靈魂;那獨一無二的氛圍。
※題外話是總監說自己常來臺灣旅遊,因為他很愛臺灣,不過這不是重點

※然後下面這個是這次體驗會發的小禮物XDDDDDDDDD


小綠人的耳機孔保護頭XD~

最後我想補充的是關於這次許多人對於Sony新機種的疑問。
例如以目前最經典,也最備受期待的 V,很多人都問納悶為何它的前鏡頭僅僅只有 VGA 等級的30萬畫素。
認為Sony每次推旗艦機種,不是機海,就是東缺一塊,西缺一塊,意圖讓消費者吃不到完整的牛肉。
尤其許多朋友都很認同「畢竟要購買『旗艦機種』的消費者,應該多少都會有點『完美主義』吧!」這句話。
其實過去的我也是那樣子的。
回想當初距今約一年半前,當時隔壁的硬體霸主,爽爽爽的 S2 稱霸全球。
我卻依然執著於錢尼,放棄當時所謂的臺灣之光。
但是使用 Arc 的這段期間,說我不煎熬肯定是騙人的。
更何況是那個曾經喜歡組裝電腦,講究硬體配備,滿口的CP值的我?
可我為何又要固執地堅持到現在呢?
為的到底是什麼呢?我想,大概這就是所謂的無謂的理想吧!
我當然知道當果粉的好處;君不見那王者的 App 商店。
我當然知道買爽爽爽帳的好處;光是那一開始就領先其他人,自家產的滿滿的大 RAM。
我當然知道支持臺灣之光股票上漲的好處;一句支持國貨和介面超人性化就夠值回小朋友了。
但我還是為了初衷,也就是那弧度而買 Arc。
即便我在那段期間永遠都在天人交戰,每天都罵自己為何要跟自己的荷包過意不去;為何不用那些人們稱讚順手的硬體、軟體、App。
一切只因為我相信一個信念;那就是,我相信自己的美感,而這個美感是伴隨著我,是值得的。
以上,廢言。
回到主題。
當大家都知道「癥結」是存在於現實上,都知道「內部設計」和「製程進步」是有助於克服,並且強化硬體再上一層樓的時候,其實我們都陷入了一個「盲點」。
(前提是建立在「網路頻寬」和「網速不足」並非是最大的成因。)
(故回到現實層面去思考V 它與消費者族群使用習慣的想像空間。)
(也就是「前鏡頭」的「誘因」究竟在面臨涉及「機體設計」的內部空間和「未知群體數的需求」的兩難間,該如何取捨才好。)
(假設今天使用者族群分為「男性」與「女性」。)
(我們可以假定女性族群使用前鏡頭的比例應該會高過男性。
(而女性族群使用前鏡頭的誘因為「鏡子」和「視訊對話」)
(有鑑於 3G 視訊對話尚未在臺灣普及與使用;這邊指的視訊對話為『Skype』或『Google+ 的 Hangouts』。)
(是不是這時候在「兩害取其輕」的要求下,我們可以判斷「女性自備鏡子」將會高過「忘記帶鏡子」的比例;甚至在前鏡頭 30萬畫素下,已足夠讓女性族群進行「緊急時候的化妝」所需?)
(那麼,為何我遲遲未談到女性玩家和『Skype』或『Google+ 的 Hangouts』的關係呢?)
因為眾人皆知,在網路頻寬不足的情況下,不光只是 LINE 先前的網路通話品質已為人詬病, Skype 目前在臺灣的品質,在沒有開啟視訊的時候,也僅僅屬於「堪用」(不包含被雜音不堪其擾);更何況是打開視訊後,得忍受那斷線、Lag的結果?!
回到男性族群..............結果同上。
而且我就不談相對於Skype的普及性,『Google+ 的 Hangouts』的使用率有多低了............
其實之所以會想再次補完這篇,原因是因為我發現其實有時候大家除了討論硬體規格外,
聊聊設計最初的概念和想法,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這也是為何我至今仍然會覺得當時Sony新機發表體驗會,能和設計總監對談是件幸運
的事情。
再來,我們消費者常常都會有一個盲點,這個盲點就是「完美」。
以果粉來說,當某果5出現的時候,有的人驚嘆它只是一個變得更長、更輕的磚塊;但是,正因為它變得更長、更輕,才更可貴;因為它代表技術的再次進步,才使得這些渺小的「更」能成真。
(但是,我們真的懂得這些『渺小的更』的價值嗎?)
以爽爽爽來說,當我們都羨慕某國擁有「2GB RAM」的時候,當我們都在埋怨為何 2012 後半年,全世界一大半以上的機子都是「1GB RAM」時;我們真的知道「RAM 產量」和「RAM 技術」的困難點在哪裡嗎?
(我們真的有在思考當我們從 512 RAM 跨越到 1GB 的時候,為什麼突然 2GB 又離我們很遠這個問題嗎?)
以臺灣之光來說,當我們嘲笑別人是石頭、磚塊的時候,當我們覺得小米 OTA 好偉大,CM 團隊每個禮拜都會更新的時候,當我們都在問什麼時候可以吃冰的時候,我們真的有理解到『軟體』工程師在做些什麼嗎?
(我們真的有理解到「除錯」和「臭蟲」跟家裡「殺蟑螂」、「找蚊子」是不同層面的技術嗎?)
是的,我們都知道「只要肯用心、肯努力」,絕對可以克服的;如果沒有克服,那肯定是藏私。
猶記得去年臺灣舉辦的 TED 。
當時有個講座內容是這樣的。
講者提到「從 1995~2000,從 2000~2012 」這十五年間,我們的技術「飛躍式的成長」。
但當到了2010到現在,我們陷入了一個瓶頸。
不單單只是設計、創意,還有硬體。
也就是說我們的「進步」幅度越來越小,小到消費者覺得「了無新意」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最後,回到「前鏡頭」。
假設今天有一個消費者買了 TX,然後他問,為什麼 V 有防水, TX 不可以有?
如果 TX 有,我願意多花三千元~五千元買這個機種。
然後又有了一個買 V 的消費者說話了,他說,奇怪耶!
為什麼人家 TX 有4.6吋的螢幕,人家我也要啦!
我不介意多花三千~五千升級螢幕大小。
然後,又有人說話了。
這次他是買 J,他問,噗哧,既然如此,我願意加一萬五,請許我一個 S4 和防水、防塵,我不介意大尺寸。
這中間的有趣點就在於「客製化」。
那麼,我們再換換看別的角度想。
我們是否會覺得有人想這樣要求Apple說,嘿嘿,可以幫我把唉瘋5的內部零件都塞到爽爽爽的S3裡面嗎?
因為我喜歡握石頭的感覺。
或者也有人會說,嗨,可以幫我複製 Arc 的機體空殼嗎?我想塞唉瘋五進去。
所以大家是否都發現了問題的癥結在哪裡了?
也就是說,假設「技術」真的可以克服,那為何廠商不許我們一個「完美的旗艦機種」。
假設 A 全有了,B 也全有了, C 也全有了。
就像電腦一樣,全部封頂。
希望以上的論述有助於您重新思考「完美」和「旗艦」與「現實」在「技術」面對「消費者」的「取捨」、「考量」。
言而總之,很多話不能說太白,點到為止。
呼,不過我還是要再次強調這次Sony做的非常好。
尤其是願意讓日本的設計總監和我們消費者面對面對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