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往年都會推出以類似旗艦配置,價格也相對平實的 FE 系列產品,在去年 S22 跳過之後,今年總算回歸。而且不僅有推出 Galaxy S23 FE,還將產品擴大到平板與耳機系列。本篇要介紹的,自然就是為首的 S23 FE 了。
Galax S23 FE 延續以往前輩的設計風格,孤島式的機背外型跟 Galaxy S23 系列相當類似,同時也都搭載了廣角、超廣角與 3x 望遠(望遠規格不太一樣)。6.4 吋的螢幕規格也巧妙的可以卡在 S23 與 S23+ 之間。只是 S23 FE 推出時爭議最大的,就是配置的處理器是相當「有名」的高通 S8 Gen 1,三星這邊也用了更大的散熱機制因應,那麼究竟表現如何?就接著看下去吧!

這邊也附上這次三星 S23 FE 的精華影片,千萬別錯過
▌外型與開箱
- 外盒設計
- 外盒設計
- 外盒設計


盒內的佈局以及配件基本上也是相同的,除去手機本體之餘,還有 USB-C to C 線材、退卡針、保固與資訊文件等。

S23 FE 配置 6.4 吋 FHD+ 解析度螢幕,面板一樣是 Dynamic AMOLED 2X,並有 1,440nits 峰值亮度、2,000,000:1 對比度以及 HDR10+、內建的 Video Booster 等好康,比較大的差別就是更新率不是 LTPO,而是一般的 120Hz,以及保護玻璃降至康寧大猩猩第五代。

顯示設定這邊其實差異不大,就直接看圖吧!
- 更新率設定
- 色彩模式
- 色溫設定
- Youtube HDR範例
- Youtube HDR範例

S23 FE 這次共有薄荷綠、奶油白、黑曜灰三色,開箱的版本是薄荷綠。外型設計跟 S23、S23+ 幾乎是相同的,透過玻璃機背搭配孤島式的相機模組來呈現,也當然有著 IP68 防水防塵規格,不過機背玻璃一樣是康寧大猩猩第五代。
機身尺寸與重量則是 158 x 76.5 x 8.2mm,重 209g,而因應 6.4 吋的螢幕大小和機身體積,尤其是寬度影響,手小的朋友想要單手滑動其實還是有點吃力,

這邊也用了電子秤測量重量,剛好就是官方的 209 克。
- 機頂
- 機底
- 左側
- 右側
▌相機
- 主鏡頭
- 前鏡頭
・50MP 三星 ISOCELL GN3 1/1.57" 感光元件 f/1.8 OIS 廣角
・12MP 三星 ISOCELL 3L6 1/3" 感光元件 f/2.2 123 度超廣角
・8MP 海力士 Hi847 感光元件 3x f/2.4 OIS 望遠鏡頭
・10MP 三星 ISOCELL 3J1 1/3" 感光元件 f/2.4 前鏡頭
- 主相機介面
- 前相機介面
- 拍攝功能
- 專業模式
- 參數調整
- RAW格式
- 主鏡頭夜景
- 前鏡頭夜景
- 秒數選擇
- 人像模式
- 景深樣式與強度
- 編輯景深
- 一般美顏
- 一般美顏(自動)
- 人像美顏
- 主鏡頭錄影畫質
- 前鏡頭錄影畫質
- 超穩定動態攝影畫質
- 人像影片
▌實拍
日拍實拍第一組是稍微有些逆光,但主體還算亮的環境,可以看到 S23 FE 三個焦段一致性還不錯,但這邊沒拍 3x,廣角跟 2x 基本上就是同個鏡頭.....這組只有超廣角是逆光,整體修正幅度也頗為自然,不會過曝也不會修太多。
放大檢視畫質,超廣角基本上有些鬆散,但細節多少有維持住,比 8MP 的機種來的好多了.....廣角端逆光的髮絲一樣有些塗抹感,到了 2x 則是變得更為嚴重,甚至有色彩噪訊了,以縮圖來看倒是沒什麼問題。
下一組一樣有些逆光,不過人像主體面光的區域來的更多。這組在色調上就有些微妙的差距,廣角與 3x 偏暖調,2x 則是稍微偏紅。整體亮度表現也是相對討喜,稍稍過曝我自己蠻喜歡的。
畫質部分廣角端整體畫質就有顯著提升,不過暗處還是多少有點雜訊,2x 還是有明顯的衰弱狀況,這點可能是 S23 FE 的軟肋。最後 3x 這邊雖說畫素僅有 8MP,縮圖看來可用之於,放大整體的細節也不俗,甚至比 2x 還要好。
再來也是超廣角逆光的環境,這組背光的室內亮度就稍微偏低一些,廣角、2x、3x 在色調與曝光上也是上乘表現。這組照片放大檢視,無論是哪個焦段都有細節較為鬆散的狀況,可能低光就是 S23 FE 表現較弱的一環了。
純景物這邊挑了一組最為低光的室內環境,這邊可以看到 3x 的測光明顯跟其他三個教段不一樣.....是明顯偏亮的,色調倒是差異不大。畫質表現這邊可以看到整體雜訊跟鬆散感相對明顯,廣角這邊抹除感有點太重了。或許開啟夜景模式就會有不錯的改善,只是自動偵測沒開就沒特別用了。
人像/自拍


人像這邊先附上以廣角跟 3x 拍攝的樣張,可以看到在景深摳邊與過渡感的表現真的不錯,說是旗艦級的表現絕對沒問題。畫質這邊 3x 還是稍微背光,髮絲就稍微鬆散了些,重點還是三星長期以來的美顏功能,對比目前主流美顏還是「自然」不少,其實這也不是壞事,但對在意的人來說,可能就需要靠第三方 APP 加持了。
再來是 2x 與 3x 人像,景深表現上一樣是頗具水準,不過 3x 這邊色溫就稍微偏綠一些,另外,雖然這組是順光,但室內整體亮度還是不如標準戶外,2x 與 3x 放大檢視
髮絲還是有鬆散的狀況,不過縮圖看起來就真的沒啥問題。
這組背景就稍微複雜一點,2x 這邊處理的感覺就有點不自然,但沒到大破圖這種程度,3x 色溫還是稍微偏暖綠。至於畫質表現上,這組亮度比上一組更高,3x 的細節就有明顯提升,而 2x 還是這次 S23 Fe 表現相對鬆散的一塊。
這組比較大的重點是受到太陽的斜向光照射,整體測光倒是不會特別偏向陰影或是亮部,曝光表現還是相對不錯的,還是頗有三星以往到懶人拍好照的醍醐味在。
自拍這邊畫素雖然是 10MP,整體呈現的細節倒是不錯,美顏一樣還是走自然的風格,至於景深摳邊這邊與主鏡頭相比我覺得自然程度差了一些,可能需要把強度再降一些會比較好,整體來說還是絕對夠用的。
夜景
夜景第一組是多雲的台北信義區,色調這邊四個焦段差異不是很大,主要的差距在於廣角整體亮度拉得有點多了,讓天空變得有點灰灰。另外,在容易過曝的燈箱招牌上,全部都有做出不錯的壓光,自然度我是覺得有進步空間,但已經可接受了。
剛剛日拍已經可以發現 S23 FE 低光表現會比較遜色一些,這邊以夜景模式來看,超廣角邊角從縮圖就能看到鬆散的狀況,至於其他焦段是有一定程度的塗抹與雜訊,以縮圖來看的話倒是沒什麼問題,放大檢視就還是跟真旗艦有些差距。
下一組一樣是都會大樓景色,不過這邊雲層變得更厚了,而超廣角白平衡有受到燈箱的影響而偏冷調,有過曝燈箱的廣角與超廣角,一樣有做壓光,但原本取景時幾乎是過曝,硬拉之下自然度還是受影響。整體亮度部份,除了 3x 我覺得比較接近真實氛圍繞,其他三個焦段都有點偏高,建議可以在測光時稍微拉低亮度,比較容易拍出相對真實的夜景照。
畫質基本上就是堪用水準,超廣角這邊已經可看到塗抹感,廣角勉強可以辨識招牌的細節,2x 跟 3x 相比取景類似,但整體畫質差異也很明顯,8MP 的廣角細節豐富度反而更好。
最後是敝司頂樓鳥瞰內科園區大港墘公園的風景,這組雲層就不多,三個焦段在亮度、色調一致性維持的就蠻好的,壓光也做得頗為到位。畫質部分除去超廣角縮圖就能看到陰影處的鬆散感,廣角跟 3x 都是絕對夠用的。
這邊也放上一些未成組的照片給大家做個參考:







▌功能

S23 FE 一樣是搭載基於 Android 13 的 One UI 5.1 作業系統,一般設定的功能佈局差異也不大。
- 網路/通話設定
- Wi-Fi設定
- Sim卡設定
- 無通話錄音
- 安全性
- 音效
- 支援悠遊卡
- 其他功能
- 側鍵設定
- 實驗室
S23 FE 在核心規格最讓人注目的,就是配置高通 S8 Gen 1 處理器,並有 8 + 128GB 單個版本(官方沒公佈,但之前的消息指出是 LPDDR5 與 UFS 3.1)。官方也因應 S8 Gen 1 的控溫狀況,外媒拆機之後發現 VC 散熱均溫板面積相較 S21 FE 大了三倍。

這邊先來看安兔兔 V10.0.10-OB10 的測試成績,得出 1,202,548 分,對比 S23 系列會略遜一些,但還是準旗艦的規格了,而溫度這邊可以看到最高溫來到 40.1 度,最後則是 37.2 度。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壓力測試這邊,分數區間在 2,619-1,774 間,穩定度 67.7%,整體來說算是中規中矩。讓人在意的溫度部分,則是來到 45 度,其實意外的蠻讓人接受的。
- 3DMar壓力測試後機背溫度
- 3DMar壓力測試後螢幕溫度

S23 FE 內建 4,500mAh 電量,充電則是基本的 25W,對比同規產品來說就相對弱勢了.....這邊以 50% 亮度、120Hz 更新率,連接 Wi-Fi,並關閉藍牙與定位做 PCMark 3.0 續航測試,得出 10 時 27 分的成績。雖然測試的時間與環境不同,但就連 3,900mAh 的 S23 在 120Hz 都有 11 時 24 分的成績,看來 S8 Gen 1 的功耗還是稍微高了一些。

這邊將電量消耗至 5%,以三星原廠的充電器與線材進行充電,系統顯示的充電時間為 1 時 9 分。

換成電池紀錄軟體,充飽的時間則是差不多的 1 時 10 分。
▌小結

其實從前年的 S21 FE,再到今年的 S23 FE,不難看出三星一直有想要做出一款跟中高階 A 系列錯開,但又能巧妙卡到頂級系列的中高階機種。對於 S23 FE 來說這樣的策略也的確也做到,舉凡激似 S23 系列的外型,搭配 S23 / S23+ 中間的螢幕尺寸,幾乎相同但部分焦段微調的相機規格,以及本次可說討論度最高的高通 S8 Gen 1 處理器皆是。
先來從處理器講起,這次雖然沒有跑遊戲測試,但也是跑了較為極限的 3DMark 壓力測試,以及在較熱的室溫下長時間拍照與使用,說真的 S23 FE 在控溫表現上,以及不是先前印象中的「火龍」了,日常生活使用對於發熱真的不用太擔心,只是發熱的問題解決了,但功耗卻是 S23 FE 無法改變的地方,相對高的電池電量,換來的續航力可能稍微不足,這點就要特別注意一下。

至於相機表現部分,廣角端幾乎跟 S23 / S23+ 相同,有閹割的倒是 8MP 的 3x 望遠鏡頭,實際拍攝起來在光線相對充足的環境,同樣不需要擔心 S23 FE 的表現,只是不知道是演算法還是什麼問題,2x 裁切畫質衰弱的幅度有點多....有些狀況甚至是不如 8MP 的望遠鏡頭。當然,如果你都是用在社群軟體,那 S23 FE 倒是不用太擔心,只要避過真的低光環境就沒問題.....其他 S23 系列的攝錄功能也都具備。
只是 S23 FE 有個我自己覺得較大的隱憂,那就是「生不逢時」。首先這樣的開價對於年初的 S23 系列來說,貼個三至四千就能換處理器高兩級、相機表現相對好的 S23+,如果是要跟類似規格的產品相比,光是小米 13T Pro 的性價比就有點讓 S23 FE 招架不住......這點就見仁見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