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用了CM1、V30S
CM1基本上沒有殼可以用
V30S就一個防震殼
但是它本身就有軍規
後期也根本裸機了
總之
Z FLIP以下簡稱Z
Z很貴
所以購入到現在還是很怕摔
市面上手機殼也很少
官方的殼就是上下兩片

當時我參考各家保護殼開孔的地方
都有打孔來放手腕帶
想試試看究竟哪個位置才比較方便好用
於是左、後、下都有洞...

本來還有自己弄了彈性繩板黏在後面
但是美感不佳
所以還是算了
而且黏的位置要在轉軸那邊比較有幫助
所以不用折的手機比較適合這種單手操作的輔助器材

官方殼最薄
手感也最好
當然保護能力也最一般。
韓國的ringke
也是上下片設計
手腕帶的孔打在下面的殼後方

我自己實驗的結果
後面的孔用來穿彈力繩是最好單手使用的方法
只要中指穿進去就對單手操作而言有加分
開闔也方便
可以按到左上

固定在中間

但是放在桌上就會不穩

這款次薄
保護程度大概比官方強一點吧

但是我想一摔到可能殼會先跟手機分開
內部建議貼一些雙面膠(不留痕的那種)

CASE MATE
初期保護力最強的一款
有一體設計的保護轉軸

也算厚重的保護殼
手感當然比較差
轉軸的薄片在手機攤開狀態下沒有收納的機制

為了指紋辨識正常
我用美工刀把指紋辨識旁邊的殼削矮
指紋辨識才比較無礙

那為了單手手感
一樣下面的殼打洞穿彈力繩


這個殼已經是有點重量了


韓國的ARAREE AREO FLEX

雖然有保護轉軸設計
但是是兩件式
它有吊飾孔但是是在上面的殼的左下方
個人不太懂為什麼是左邊就是了

那片保護轉軸的薄片
個人覺得會讓手機熱氣無法散出
沒有做很精準的實驗
但是用它的時候
上半部基本上都是熱的
那塊薄片應該要打散熱孔才對

為了單手手感我一樣打孔在後面

以有保護轉軸款式的殼而言
目前應該這個殼是最平衡的
手感也不差



轉軸差一點點沒保護到

特別要提到
初期使用
後面那塊軟片
在打開的時候可能不會順利進去上面的殼
會卡到
手指要稍微推一下讓他進去
這用久了會改善
小問題

UAG
最貴的殼
最厚的殼
最重的殼
一體性保護轉軸設計
手機攤平的時候是那片是收納在下方殼

裡面下面貼的是BLACKRAPID的
PHONE TETHER

本來是設計用來卡手機殼的充電孔
可是下面UAG洞開太大了
只好黏個雙面膠
可以拿來掛東西

特別要說這款整個轉軸都可以蓋住
是目前轉軸保護最安全的
而且那片是有硬度的應該是塑膠吧?
有種塑膠板的感覺

這款無法打孔
所以就無法用彈力繩了
但好在薄片與手機轉軸間有空隙
可以直接套一條

所以可以直接綁在中間就好

單手使用還算可以

但是久了會感覺重
是說
這手機本體也不算輕
這樣算是最重的組合了

這殼也沒有吊飾孔設計
初期使用摺疊狀態下
會有點沒有完全閉合
我猜是因為那塊保護轉軸的塑膠片還沒折過
所以才會稍微彈起來
大概用個一天就可以完全閉合了

雖然手感不是最好
單手持握也不是最好用
(不過跟CASE MATE比
我個人覺得這個殼手感比較好)
但因私心喜歡這個殼
所以目前主要使用UAG
顏色其實就是軍用的那種OLIVE
拍不出來
也懶得修了

就這樣
反正
越厚重保護越好手感越差
對單手操作開闔的難度就會提高
反之
越薄保護越少手感越好
單手輕薄好開闔的感受就會提高
---------------------------------------
以下雜談
繼上次買CM1以後
這支超越它成為我人生第一貴的手機
第一次衝首購
第一次用三星
第一次用分期
一開始看到折疊概念就被燒到
很衝動的就當盤子了
那當然使用的過程中也有些幻滅
像是用到現在加上UAG的殼還不是很厚
沒有一開始手感好
如果敢裸機使用
手感絕對是最好的
這也沒辦法
一般手機設計都不會考慮到裝殼以後的手感吧
直接說主觀優缺點
優點:
1.
可以折起來收到口袋比較深處
安全感增加
尤其騎車的時候
不折的話就很長然後口袋會稍微露一角出來
多少會有點擔心
收納的方式會多一種
折起來或者攤平
小包包比較會有需要調整空間的時候會有點用
但攤平要小心螢幕那邊不要有稍微尖的東西
2.
折起來然後沒事不要打開
就可以少看手機這樣
基本上也省電
這應該不算優點吧...?
所以
要是訊息很多隨時都要看手機的人
這支真的不用考慮
到最後可能都攤平用了
3.
折起來狀態直接拍照自拍
小螢幕也是有幫助
(但是這狀態下只能拍1:1正方形比例
也不能錄影
這根本大缺點
起碼比例讓我選擇吧
最一開始還能長按電源錄影
怎麼後來更新拔掉
在摺疊狀態下的拍照錄影應該要有更多彈性
如果能摺疊狀態下錄影那一定省電很多啊
原廠都不多想一些功能)
4.
折45-90度時候可以當腳架
這看場景使用
錄影的時候可以折起來拿還蠻像拿DV的
5.
指紋辨識跟電源鍵做在一起
目前就它跟SONY這樣設計的樣子
跟音量鍵在同一邊
對右撇子使用上比較方便直觀
6.
安全性更新很勤
7.
我其實也想不太到什麼優點
它其實就是去年旗艦機規格然後可以折這樣
但我個人還蠻喜歡不用手機的時候
不管手機操作到哪裡
直接蓋起來放著就可以不用管他的感覺
當然你也可以說按電源鍵不是一樣嗎
我也不知道怎麼形容
就那種啪一聲闔起來塞口袋的感覺吧
缺點:
1.
螢幕很嬌嫩
初期一開始三星就該提供貼保護貼
貼了以後基本上受傷都是保護貼
不會傷到螢幕
2.
不防水
我覺得起碼給一些基本生活防水吧
防小雨、潑濺啊什麼的
我想下一代應該會有吧
啊
希望Z 5G版不要多加任何功能
就只是換處理器
然後網路一樣會延遲
還要加價賣
不然我會不平衡哈
3.
打開有夠長
21.9:9有夠長
我知道這是趨勢
看影片的趨勢竟然可以改變手機的外型
影片不過就是其中一個功能嗎....
或許真的21:9影片攻佔了人們看手機的片源?
但有嗎?
我看YOUTUBE都還是16:9...我比較常看YOUTUBE唉
就會兩邊黑邊這樣
21:9電影我去電影院看嘛....
上網多那幾行
講真的閱讀速度還不是一樣
看漫畫因為手機寬度變小
是可以多塞幾頁但是字也更小
然後手根本點不到左上方
偏偏APP很多選單都在左上方
勉強後面打孔加彈力繩才比較好用
不然就是點一下單手模式再恢復全螢幕
這樣要點幾次...
或者塞一個APP在上面
就為了下面那個APP可以單手好用...
我很少需要用手機多工
用電腦多工比較多
所以也享受不到所謂長螢幕多工的好處
雖然用了幾個月
就長這件事情我還在適應
稍微對折一點點是可以幫助我點到上面的內容
然後再攤平
這算是摺疊的另類優勢吧
希望以後APP選單都改到下方
希望YOUTUBE明天都變成21:9
希望漫畫家都改21:9稿紙
不行的話
那就希望蘋果不要跟上21:9風潮...
4.
相機直出JPG設定太少
Z的直出就是銳化塗抹
個人沒有很愛
專業模式只有普通鏡頭能調參數存RAW
超廣角不能用專業模式存RAW
希望之後更新能開放
還好能裝GCAM
GCAM自己設定下手輕一點的JPG就好
也是可以存RAW來修
如果能在鎖定狀態下直接開GCAM拍照更好
5.
小螢幕的應用太少
但我也想不到能應用什麼
希望可以設定長亮
因為我想像AOD一樣隨時看到時間
這麼小的螢幕我想電量不會消耗太多吧
6.
沒有DEX
Z硬體一定跑得動吧
希望未來更新會有
7.
太貴了
雖然我知道概念很新
研發要成本什麼鬼的
但是要普及讓人接受這個概念
價錢還是要下降才行
而且兩年保固還有什麼VIP待遇
根本不是首購獨享
感覺不平衡
現在還可以680買AKG耳機
首購什麼都沒有送
一定是後來又進貨賣不好
二手又有價無市
三星要是有心
讓我們衝首購的享有同等福利啊~
大概...就這樣吧
有想到再補充
希望對Z有興趣
或者想買殼的人有幫助
嘛
不過我覺得看完的人應該很少
然後這個文就默默沉下去了
說真的
01有種越來越無聊的感覺
會熱烈討論的樓
通常都有抽獎或者戰火或者災情
不然就不太會有回應跟討論
大家的時間可能也被其他媒體瓜分了吧
其他版我不知道
手機版素人分享越來越少
要看心得也慢慢不偏重01了
01現在除了編輯寫的
幾乎沒其他意見能參考
除非有辦體驗讓大家免費寫文章抽手機之類的
才會突然暴增一堆素人文章
可是那種文章通常也會比較討好廠商
而且類似性都比較高
反而也懶得點進去看
就...偷渡一點小感慨
以上
感謝收看
---------------
更新
已售出
基本上會賣掉的理由
除了上開我列的那些缺點
太狹長、沒有全部鏡頭手動、成像太抹等等
也沒享受到DEX
雖然有跟微軟合作你的手機APP
但是用途也很有限
另外就是用這麼貴的手機
多少還是有點心裡負擔
我人生第二貴的手機是CM1
不過當時是有存好錢一次買二手
記得是25000的樣子
人生第一次買三星就買這麼貴
48000多的價錢
再讓我選一次
我寧可買二手或者不買
另外
網路災情也是一個不確定的點
中間的折痕裂痕
至少我看過的台灣網路分享就有5、6個
不確定有沒有重複
外國臉書也有零星個案分享
雖然我在西門維修站的經驗良好
但我也不想等到我遇到的時候要跑維修
資料又要重置幹嘛的那也是挺麻煩
且誰知道我會不會遇到0.01公分人為判定
那
這樓就不會再更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