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

[徹底研究]5/7新增相素算法 SⅢ 4.8吋屏幕背後不能說的祕密,AMOLED相素密度的技術瓶頸


toshiba530 wrote:
天阿~~~

我覺得大家應該投身AMOLED產業的阿

三星做OLED看到這篇應該會嚇一跳

怎麼有人在討論公司機密...


小弟不是做AMOLED的啦,只是之前有學過...
依稀還記得之前學習的時候老師說良率的瓶頸是在封裝...
怎知過了那麼多年,瓶頸已經轉變成是蒸鍍了!?
可能是這幾年智慧型手機要求高解析度的原因吧!
所以想瞭解一下現在的AMOLED是不是已經完全克服了封裝的問題了?!
還是只是說它從兵器排行榜的第一名滑落到第二名?
不過我不認為是基於此原因,手幾1~2年就換了,光衰三星應在克服這種光衰了,另一會覺的這樣的原因,是AMOLED PLUS直排的可沒跟你玩不同大小的子相素喔,難道直排就不怕RGB不同時間光衰嗎?要不然直排會有另一項更嚴重的壽命不足問題!
extremboy wrote:
是AMOLED PLUS直排的可沒跟你玩不同大小的子相素喔...(恕刪)


其實是有的,
只是沒那麼明顯,
S2的紅跟綠差不多大,都是102x15um左右, 藍色是103x25um,
顯然藍色的壽命還是比較短,必須做大一點。

之所以沒做成pentile那樣有長短矮胖的差別,
我覺得是受到precision mask design rule限制的關係,
畢竟ppi數已經不低了,
例如要再把綠色的孔做小,來讓出紅跟藍的發光空間,
技術上有困難。

再者,你也可以解讀成藍色的壽命剛好符合兩年一換的壽命需求,
紅跟綠壽命則遠大於此,
也犯不著特別把R/G/B做成壽命完全balance的狀態。

另外,AMOLED的壽命問題是永遠克服不完的,
如你所說,手機兩年一換,等於做到差不多兩三萬小時已綽綽有餘,
但OLED電視使用時間更長、亮度更高,
最少十萬小時以上的T50, 材料上面還很多要突破的。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mmj wrote:
(恕刪)...如果照上面各位的討論,現在影響AMOLED良率的最大因素是有機材料的蒸鍍?!
包括金屬掩膜對位or雜質...等問題,不曉得小弟的理解正確嗎?...(恕刪)

根據手機王的資訊, BenQ-SIEMENS S88螢幕規格為2" 176*220, 換算下來為140.9 ppi,
與現在動輒200多接近300 ppi比起來, fine mask的window要大很多,
當年這時候AMOLED的蒸鍍部門是輕鬆做, 那時的瓶頸在封裝以及TFT Array的部份...

mmj wrote:
那封裝的部分呢?OLED對於水、氧的抵抗差,需要很高的水氧阻隔!
這個部分在目前量產的製程上已經都沒有問題了嗎?還是說仍然會對良率有影響?

比如說蒸鍍對良率的影響達70%,封裝對良率的影響達30%??
還是說蒸鍍對良率的影響達99%,封裝對良率的影響達1%??...(恕刪)

這在下面一起回覆, 但關於良率方面的數字恕無法透露...

mmj wrote:
(恕刪)...依稀還記得之前學習的時候老師說良率的瓶頸是在封裝...
怎知過了那麼多年,瓶頸已經轉變成是蒸鍍了!?
可能是這幾年智慧型手機要求高解析度的原因吧!
所以想瞭解一下現在的AMOLED是不是已經完全克服了封裝的問題了?!...(恕刪)

當年的封裝方法是跟現在TFT-LCD一樣使用UV膠,
但因OLED材料本身的敏感性, 此封裝方式所滲透的水&氧濃度仍太高,
當時在Bottom-Emission的非光傳導側還塞有乾燥劑, 但仍無法支撐長時間的需求,

後來康寧開發出一種玻璃封裝的技術, 可再大幅降低水氧的滲透,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兩三年前Samsung發表的AMOLED到現在的表現如何,

蒸鍍的部份, 如前面所提R.G.B fine mask線寬線距過小造成的混色以外,
發光層的上下還有數層電洞/電子注入/傳輸層、陰極與光導出層等,
雖並非使用細絲狀的metal mask進行蒸鍍, 但仍有shift造成混色及厚度均勻性的問題,
並且需要經過這麼多道的蒸鍍, 很怕particle, 只要有一小顆就會造成short形成亮暗點,

因此目前AMOLED的最大瓶頸是發生在OLED段, 不過其實TFT Array段也還蠻多問題的...
講解很清楚~

這種文章還希望多一點,看完還是不會特別想買S3的衝動~"~

砲文戰文這種廢文還真不想看到在版面上..


ddcatt wrote:
另外,AMOLED的壽命問題是永遠克服不完的,
如你所說,手機兩年一換,等於做到差不多兩三萬小時已綽綽有餘,
但OLED電視使用時間更長、亮度更高,
最少十萬小時以上的T50, 材料上面還很多要突破的。(恕刪)


恩,當年XEL-1號稱有三萬小時的壽命,就是有人把它操到一萬多小時後宣稱藍光部分已經衰減了50%.....
不過我想到的只是.....就算是一天看兩個小時的電視,一萬小時也夠你看10年以上;就個人的習慣而言,真的已經夠好了;反正銀幕沒在用的時候記得關掉就好.
四年過去了,我還是覺得跟新的一樣

現在拿著Tab 7.7 也是儘量不要去操它,正常使用下,我覺得OLED其實可以滿足大多數的使用者.

有機EL真的是要有不怕死的廠商才玩的起,很多人說 OLED發展最大的瓶頸,不是在於技術問題,真正的阻力,就是龐大的液晶面板產業.一直以來都不曾考慮過把液晶面板的表現跟OLED相提並論,這兩個技術層次跟生產成本根本是不同檔次的領域

雖然色偏嚴重,色階連續性也不好,多少還是得感謝三星讓我能用四年前1/4的價錢買到7.7吋 real strip 的OLED產品
mudada wrote:
(恕刪)...有機EL真的是要有不怕死的廠商才玩的起,很多人說 OLED發展最大的瓶頸,不是在於技術問題,真正的阻力,就是龐大的液晶面板產業.一直以來都不曾考慮過把液晶面板的表現跟OLED相提並論,這兩個技術層次跟生產成本根本是不同檔次的領域..(恕刪)

事實上想要玩AMOLED的成本非常高, 踏入門檻可不低,

光建一條中小世代OLED線就是要用百億為單位來計算,
但以上是純就設備來說, 並不包括耗材及量產前開發所消耗的成本,
粗估每年都還要燒掉很多個億, 而且好不容易剛量產了, 一定還得賠上一段時間...

另外不是只有OLED線而已, Array段的TFT是另一個關鍵,
小尺寸沒有能量產高階LTPS功力的話就不用想要玩了, 而均勻性跟電性問題很有得解,
還有一些跟LCD Array段不太一樣的新製程與設備需要再花時間開發,
大尺寸IGZO現在世界各大廠都還在努力克服元件穩定性的問題中,
還有也不能忽略了跟觸控的整合, 這整體的成本可是非常非常非常龐大,

所以強如幾年前的Sony也只出了這麼一台宣示性的東西而已,
大家都知道幾年前我們國產的先驅將它收掉, 一部分也是不耐這樣子瘋狂燒錢,
其中部分歸因於一些企業高層以及本土投資人保守短淺的眼光,
雖然Samsung有國庫的全力support, 本要比一般民間企業厚很多,
不過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決心與遠見, 仍讓個人十分佩服,

學生時代一直聽到OLED是所謂夢幻顯示器, 一直無法親眼見識其真面目,
進到業界後卻連自己家專門展示自豪技術的區塊也都遍尋不著, 後來才慢慢了解原因與其難處,
說實在這部分真的要感謝Samsung將這塊餅畫大, 甚至已展現出指向未來的強大潛力,
AMOLED的未來還有不小的想像空間, 大家就拭目以待囉~

AUO那時還算是跑得很前面的.

很後面才有三星.

不過一來一往, 現在重新回來要追也很不好追了... 唉.

真的是眼光短阿....

lovebean wrote:
事實上想要玩AMOL...(恕刪)
發文者自刪!發文者自刪!發文者自刪!
Weiter5494 wrote : 看到這麼優秀的文章,只有一句話--感動 !
也看到多人對AMOLED的興趣,
若有想了解韓國AMOLED產業發展的人(英文版的分析報告),請PM給我 ! 野人獻曝,聊表敬意 !
...(恕刪)
何不po上來讓大家眾樂樂呢
  • 4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