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

[徹底研究]5/7新增相素算法 SⅢ 4.8吋屏幕背後不能說的祕密,AMOLED相素密度的技術瓶頸

extremboy wrote:
但我認為這種非對稱的設計,是很難控制色偏的問題的...(恕刪)


色偏的主要來源不完全是pentile排列,
而是以下的效應:
(我發在另外一篇,姑且轉貼如下)

AMOLED的色偏問題並不是gamma校正或色彩管理可以解決,
這是top emission (上部發光)下特有的效應,稱為微共振腔效應 (micro-cavity effect)

簡單講,
因為OLED的上電極是半透明的金屬,
所以光線要離開上電極之前,不會完全穿透,而有一部分反射回去,
這些反射光又跟其他要發射出來的光形成建設性或破壞性干涉,
所以藉由調整上下電極的距離,可以最佳化某個波長的發光效率,
然後把不屬於該波長的光都利用破壞性干涉block住。

這樣做OLED的發光效率會提高,
缺點就是一但斜角度看,原本設計好的光程差跑掉了,所以顏色就偏掉啦!
另外OLED之所以這麼飽和,也是因為發出的光其波長範圍很窄所致,
反而把飽和度降低,還不利於發光效率呢...

比起來,如果是用白光加CF的AMOLED製程,
至少R/G/B有CF擋著,所以不至於色偏,
白色的話,則要反過來盡量減弱微共振腔效應,以最大化發光效率。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ddcatt wrote:
色偏的主要來源不完全...(恕刪)


感謝大大回覆,這種感覺好像類似瑞利散射的感覺
Wiki

不過,我比較想知道大大對三星這種RGB使用不對稱大小的子Pixel,是怎麼看的? 謝謝!
extremboy wrote:
1.前言 首先申明...(恕刪)

說實在的, 您非常有心&認真, 但此篇文章有諸多謬誤將造成對大眾的誤導,
整棟大樓只有ddcatt大是業界AMOLED (的OLED段?) RD, 及少數有相關接觸的業界人士,
其餘幾乎皆不具此背景, 若接收到太多錯誤資訊則已失去分享討論的意義,

幫忙補充一些相關資訊:

1. 與亮度無關:
AMOLED會因OLED材料的lifetime考量, 會限制施加的電流密度及其亮度

2. AMOLED無BM:
前面有人說過了, BM是LCD的Color Filter才有, OM下所見黑色區域為陽極所定義的pixel以外區域,
沒有陽極與陰極將電流通過兩者中間的OLED材料, 自然不會發光而呈現黑色

3. 選擇PenTile排列就是因為良率考量:
ddcatt大有提到, OLED是使用fine metal mask來遮擋, 將R.G.B分開蒸鍍, FMM的金屬絲與其間距
極小, sub-pixel愈小(ppi愈高)則愈容易混色造成良率不佳, PenTile可算是一個折衷的聰明辦法

4. 提高AMOLED ppi的辦法:
若非要使用R.G.B Stripe排列, 除LITI外, 有別人家的專利是想辦法將兩個顏色在同一次蒸鍍達成,
但上述兩個方法皆還達不到量產良率&穩定性標準, 趕不上S3出貨但到S4就很難說了

5. AMOLED的難處:
除混色問題, TFT需採複雜的補償電路設計以降低對不均勻的敏感性, 封裝的要求遠高於LCD,
及與觸控的整合, 在在皆使其良率較LCD低許多; 烙印與壽命問題則與材料特性有關

6. AMOLED vs TFT-LCD:
目前各善勝場, AMOLED具有視覺表現上的絕對優勢, TFT-LCD則相較之下較能達成更高ppi,
未來兩年將會是AMOLED走較大尺寸真實720p解析度, TFT-LCD則走一般size但挑戰更高ppi,
如再過沒多久預定就要發表的下一代iPhone將是4" 400+ ppi, 這場仗還有得打...

但是在未來幾年後, 隨著材料與製程與產能的持續改善, AMOLED取代TFT-LCD的態勢將愈見明顯,
可能在五六年後大家身邊都陸續在換裝AMOLED裝置了, 到時就不是在嫌它太濃而是別人太淡...

lovebean wrote:
說實在的, 您非常有...(恕刪)


感謝,因為真的要上班,還要處理私事,我沒時間修文,感謝大大的整理,我會先將大大整理的文置頂給大家參考!

lovebean wrote:
說實在的, 您非常有...(恕刪)


3. 選擇PenTile排列就是因為良率考量:
那就犧牲消費者
犧牲畫素嗎?
4. 提高AMOLED ppi的辦法:
若非要使用R.G.B Stripe排列, 除LITI外, 有別人家的專利是想辦法將兩個顏色在同一次蒸鍍達成,
但上述兩個方法皆還達不到量產良率&穩定性標準, 趕不上S3出貨但到S4就很難說了


趕不上S3,所以S3就不是成品,那幹嘛買他???
要就等他技術成熟再說囉~
bbqw wrote:
那就犧牲消費者
犧牲畫素嗎?

說犧牲消費者未免太過言重...

ddcatt大在前面就有說明過早有各種sub-pixel排列的應用,
若非在較嚴苛的狀態下非常仔細的檢視, 人眼並不容易辨識,
這是在真實ppi還無法與TFT-LCD競爭時的一個折衷辦法,
且其已足夠應付絕大部分的使用狀況,

試想這個辦法可以達成一個"接近"最高階TFT-LCD解析度的感覺,
而且還具有遠優於它的飽和度、對比、視角、色域、反應速度等等, 且更輕薄,
這樣是不是一個有賣點有價值的東西? 個人認為這是在折衷期非常聰明的一個辦法...

待LITI ready後, 更高ppi化的AMOLED將會更具競爭優勢...
ztefox wrote:
趕不上S3,所以S3就不是成品,那幹嘛買他???
要就等他技術成熟再說囉~

不符您的需求當然可以不買帳,
S3發表後Samsung & HTC的股價表現應已一目瞭然...

不過Samsung今年更著力在整合上, 而非一味的硬體配備競賽, 這並不是件壞事喔~
而且要每年都有重大突破,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若您是規格控, 今年個人較推薦下一代iPhone...

extremboy wrote:
恕我直說,您這樣的算...(恕刪)


可以參考CCD或CMOS Bayer Pattern或是CF (Color Filter),
當然會有些不一樣,Bayer的Green大部分是錯開的.
像RGBG,一個pixel一個色,就是四個Pixel.

資訊量呢? RGB888為每pixel 24 bit,RGBG是每pixel 8 bit.(當然有其他的bit數).
就算是內插出RGB888,那真實資訊量是變成1/3.

因為PenTile來說,因為是輸出.面積上為兩色占人家一個點.
就算成兩色一點,所以資訊量為2/3.

色點面積的大小,其實就是一個weight而已.
因為每點輸出電位的色階數,如果和三色RGB的每點色階數相同,其實資訊量是一樣的.
除非三星有特別說藍色作10-bit,綠色作8-bit.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驅動的GPU也是RGB在送.
因為有weight,所以顏色的動態範圍比別人會大一些,但是其實色解析度不變.

所以直接乘2/3是比較可信的數字.

相同的作法,在電視的YUV420也是一樣搞,只是色空間(Color Space)不同.
所以,YUV420就是一般的電視,YUV422甚至YUV444就變成廣播級的器材.
三星的作法並沒有特別神奇,神奇的是他的行銷.

Sony出這麼多專業影視器材,各電視台一堆Sony的東西.
當然也知道可以這樣搞,但Sony沒有,就是不想打壞名聲.
騙騙外行人可以,被業內人士知道,會被罵臭頭的.

ddcatt wrote:
色偏的主要來源不完全...(恕刪)


沒想到 01 真的臥處藏龍!!
想請問 ddcat 兄問題, 第一個是 pentile 真的比較會色偏嗎?
我自己經驗, 反而 S1 和 Note pentile, 比起 S2 的 RGB 要好也...(平均值來講)
第二個是, 假設同樣設計, 例如 S2 好了...為何有些色偏很輕微, 有些偏到很嚴重
  • 4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