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是不是開始被數字規格綁架了?

alexander123 wrote:
你的論點的確是有更明(恕刪)

所以還是無可避開大家會將note20系列拿來和前代或近期產品比較(如note10系列,s20系列),只是如何在比較的時候能夠持較理性,而不是恣意抨擊或者鼓吹哪個差或哪個好(至少要有測試影片及客觀數據及測試方式做衡平佐證),才不會被冠「某廠牌支持者/某廠牌黑粉」名號

如果要問哪個比較好用,也許會建議「自己去走趟實體店面實際把玩實機比較篩選,好用喜歡的就是你的了。」這樣子也可以避開不必要口水戰及衝突。
買之前確認自己要買到甚麼程度
能省下一大筆錢
alexander123 wrote:
最近看到很多Note20...(恕刪)


其實消費者有比較跟求知的權利,以及提出設計有哪裡不是那麼好,前後代相比差異,跟各規格的疑惑。
廠商會有業配網紅推銷文,跟粉絲及店家業務狂推文,也有類似那樓的比較文,我覺得有兩者這樣才是好的。

如果一面讓人接受美化後的資訊,消費者買了,出事了,得到的下場是什麼?
當初推薦美化的這些人,全都不見了,也不會負責。
消費者最後的下場只能認賠賣出,或忍著體驗不佳的情況繼續用。


而且那樓沒砲轟,也都蠻理性的,我也提出很多疑問,因為有些資訊官網跟記者會新聞等都沒提到,寫到。
預購快到了,還是要問清楚較好,官網很多介紹沒寫清楚。雖然我還沒決定要預購。
能預購前問清楚點,會較好,之後再決定。看要預購買,還是年底買,還是等下一代。



至於45w快充,我note10+經驗,從0~30%是跑45w(實際就36,37w),過30%後就慢慢降,到40%大概就是跑25%,一路到到80%後,就變15w充電了。

如果以差0%開始充,用45w跟25w充滿,兩者差異10分鐘上下。

如果你是常電話力用到20%,且又急著使用或出門之類的,用45w充會很有感,20%到40%充很快。

但如果生活步調或工作上不差那幾分鐘的人就沒差了。

但有,總比沒有好,拿掉是蠻可惜的。

另外溫度一高,電池到40度,不止45w,連25w都一律降到10w充。所以拿掉45w,不代表25w在溫度40度不會降w
geddaited wrote:
大大,習慣就好了就像fold...(恕刪)

認同
FOLD開賣前我也認為這東西不太行
結果意外入手,就回不去了,FOLD2我也一定買
zfbfgh wrote:
https://m.weibo.cn/status/4534869872875679
實測出來Note20Ultra 50倍反而還比S20Ultra還模糊 這難道就是所謂的降低數字追求穩定實用性?


聽你這樣講,我特地去youtube 找國外比較看看,用我木眼看,感覺s20的細節表現較好。




https://youtu.be/gI73HyMejQY



但該影片拍的照片沒註明是幾倍放大,我持續找其他測試影片來比較看看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想知道,慧差問題,note20u跟note10+相比,近拍文件時,兩者差異,有看到有人比較測試在分享一下。
感謝亞歷山大123大大,這篇很讚,
不然看多文章了都以為,
沒有這篇這樣明理又有內容的文章
其餘都是帶風向與被帶風向(盲從)
非常棒!!!!這篇回的人也很棒
這也沒辦法,因為長期以來最愛用數字綁架他牌的就是某些特定擁星人士
現在要被放大檢視也只是剛好而已
par3838 wrote:
其實消費者有比較跟求...(恕刪)


每個消費者都有比較的權利
這我在11樓也有說明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單純用比較的心態去探討Note的事情

當初這個文章並不是要攻擊大大說的那篇文章
其實我也是後來才知道有那篇
而是在發布之後看到的類似言論
有些人就是喜歡製造對立和仇恨
導致在理性分析的人都變成他們的印證者

如果大大有持續注意版上的動態
不時就會有些文章裡面有非常多頁的留言內容
事實上到因為對立導致後面的討論都在吵架
par3838 wrote:
聽你這樣講,我特地去youtube...(恕刪)


因為這種開頭沒拍手機出來的都是假影片阿....

你還是等中國評測好了
alexander123 wrote:
最近看到很多Note20...(恕刪)


我是覺得手機產業本身自己被數字綁架
順便綁到消費者
從相機像素到螢幕像素PPI電池大小螢幕占比等等
無一不是數字
來個4800萬像素
視網膜螢幕
像素寬度幾μm
百倍變焦

當然有經驗的消費者就是先看看觀望
然後自己去找真正有意義的數字
像是4800萬像素但是元件大小多大
百倍變焦但是實際光學是幾倍
但是不懂的消費者可能就會直接買單
然後再來自己發現實際上的差距

像是前面幾樓說的100倍變焦
100這個數字是為了宣傳而生
實際上那個100倍根本無法使用
更不要說各種宣傳影片其實宣稱的100倍也是模擬畫面
這點其實就蠻故意的
宣傳的時候應該誠實的用手機拍出那些畫面來宣傳
起碼使用者可以知道光學是4倍
10-100倍的畫面誠實呈現就讓消費者自己去選擇

那在上市前基本上也只能當雲使用者
也只能到處看看開箱影片來想像
基本上對一支手機的心得好壞就繫諸於那個開箱使用者的表現
能下雲結論也只有這個階段
像SONY剛發表也是
對於SONY舊的或新的批評粉絲也會提出反駁
我是覺得各版都一樣
手機剛發表有熱度在言論總會比較雜
等著更多人使用
發表心得就可以中和比較極端的言論
https://www.flickr.com/photos/roxsoul/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