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要比散熱不會很難,放在一起立馬見高下

t-1000 wrote:

APP Store的系統不叫雲端應用?我記得APP Store的所有影音資料都不在我家的電腦中呢!我一直認為這叫雲端應用。我家的電視,電腦,xbox都可以連上遠端伺服機,取得資料,購物,玩遊戲及社交。啊人家GOOGLE小小的Gmail系統伺服器都可以叫做雲端。所以APP Store不算是雲端應用,這我倒是感到迷惑。

看來你真的該好好研究什麼叫做雲端了
這些大型檔案數據包/地圖檔都放到你的儲存空間 並且佔用了
雲端在哪...???
如果只是把資料下載到你的電腦叫做雲端
那剛有網路的年代就有了

GMAIL檔案部分
有些檔案 如WORD EXCEL PDF 可以用線上網頁板觀看
不用抓資料到手機/電腦裡
不知道這樣有概念了沒有?
~rocky~ wrote:
請問你哪一隻買32G...(恕刪)


都剩十多G多

我目前手上有三支手機
PF2/iP5/New One

目前使用iP5/New One

另外我還有PSV/N3DS LL/iPT5/iPad Mini........
(還有很久沒用的PSP XD)



每些東西都有各自的用途.....
加上我沒有經濟壓力......

我未結婚 也沒同居人
這些都是我自己的.......
MingGoGo wrote:
都剩十多G多我目前手...(恕刪)

一堆人看到內建32G都覺得很夠用
等真正自己在使用才會後悔
因為如同你所說的
只剩10幾G而已

另外你有很多DEVICE可用
自然使用儲存空間不會太過集中
~rocky~ wrote:
一堆人看到內建32G...(恕刪)


我建議你不要自己解意思

十多G
是因為iOS的程式不能再ANDROID上跑.........

或是PSV上面玩N3DS遊戲.....

MP3兩支手機放一模一樣
我只有影片是放無線硬碟~~~XD

MingGoGo wrote:
我建議你不要自己解意...(恕刪)

我在問原始容量...
喜歡慢性灼傷的 就去吧!!
我寧願他熱在裡面~~ 反正就算裡面到40度 也是在合理的工作溫度範圍..
並不會這樣就燒壞~~
~rocky~ wrote:
我在問原始容量......(恕刪)


喔喔

抱歉

出廠的話
New One是25G


32G實際可用是28G
手機用32G顯示是很奇怪


iP5/iPT5可用28G

PF2我記得是可用是23G的樣子
有2G切割給導航軟體

~rocky~ wrote:
看來你真的該...(恕刪)


喔! 原來你的雲端概念範圍如此小!了解了。

劍心san wrote:
樓主的實驗精神.還是給你5分

不過.金屬材質對WiFi的收訊效果來說.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就是...(恕刪)


所以one背面的白線

功能就是避免訊號被金屬遮蔽的天線

我們不講手機品牌迷思
就來說散熱好了
所有人都知道
金屬物散熱是較佳的
這是不變的道理

至於手機的手感最高溫度有多少
各手機廠商都知道
使用者能接受的範圍到幾度
在產品測試時
一定都會在這溫度範圍內

例如洗澡時
一般水溫超過40度
人們就會覺得熱

最高溫的冬天接受水溫
以目前來說
大部分人不會超過攝氏42度
夏天的話.最高在40度左右

這樣舉例.不知道是否了解
意思就是
不管哪家廠牌目前生產的手機
最高工作溫度都會控制在40度以下
以避免使用者感到不適
至於散熱快慢
每個人接受度都不同
那就依你自己的喜好選擇手機

再來講雲端吧!
相信大家都有臉書
臉書上的照片與資料
每個人幾乎都比多的
(當然也有一部份人在比少的)
臉書之所以會盛行
除了圖像記憶與即時化的分享方便外
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就是上傳
你隨時都可以上傳你的照片或資訊
不用存在你的行動裝置裡佔用空間
所以才讓使用者覺得方便

記憶卡
很多裝置都需要記憶卡
相機.手機.筆電.平板.導航器.行動紀錄裝置等等
記憶卡的容量越來越大
價格越來越便宜
當然也是拜大量生產及技術提升所賜
這對使用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但計憶卡與雲端技術是互相衝突的
雲端技術越發達
記憶卡的市場也會相對越小
目前的趨勢亦是如此
從各種不同產業卻有一致目標發展雲端就可見端倪

電池
電池的技術在這個世紀幾乎是突飛猛進的發展
全都是因為行動裝置
不管電子設備.或是大型移動器具等
都一直不斷在追求
更小的體積.更大的功率與容量.更短的充放電時間等
甚至無線充電技術

看出重點了嗎?
這些東西的演變
都在追求一個相同的目標

方便

這也是為什麼以上列出的這些東西迅速發展及演變的原因
就是帶給人們便利的生活
人們不喜歡在身上帶越來越多的東西
但卻希望擁有越來越多的資訊
導致我們所使用的設備日新月異推陳出新
這是會一直進行下去的演變

不管目前市面上的行動裝置有何不同
能不能插卡
換不換電池
散熱好不好
體積是不是適當
都各有擁護者
唯一不變的都是
用最小的體積與時間
獲得最多的資訊及最舒適的資訊吸收方式

再過幾年
大家回頭看看
目前的設備
哪一些算是過度時期的產物
哪一些又算是會風行較久的產物
都是交由使用者的多寡來決定它的演變方式
所以沒有好與不好
只有在什麼樣的時期
該設備有沒有帶給使用者需要的功能與方便
來決定它日後
這樣的需求與功能會不會存活下來

沒什麼好吵的
愛哪一種就用哪一種
以後自然而然市場決定一切
不想用.不好用
就換而已
沒那麼嚴重
大家淡定一點吧!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