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AMOLED的表現真的還蠻...堅持AMOLED的你有些事不能讓你不知~

EchosPan wrote:
單純從技術面來說,AMOLED 在成本 / 省電上早就不再有優勢
ppi 作不上去是製程限制,無解 (不然為啥用 Pentile?)
亮度作不上去是材料限制,現階段無解
三星的面板側視偏綠,是因其元件結構關係,存在視角問題,無解。
(OLED 說沒有視角問題,指的是傳統結構,但是開口率很爛)
...(恕刪)


OLED的成本與省電過去不曾佔有優勢,而不是不再有優勢 ^^

不過ppi問題有解啊,白光、LITI都是潛在解法,
亮度問題等測過S4再來說吧,
只憑一張照片就一堆人說OLED亮度上不去,實在非常奇怪。
視角問題就算受限於cavity,
學Sony那樣加個CF就解決了,效率不會掉太多,
做與不做而已。
傳統結構開口很爛?你是說bottom emission嗎?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TypeZero.PTT wrote:
OLED面板black level正常來說應該為0,
對比度理論為無限大,
但是,實際上受環境光源影響而且純黑就只是噱頭(恕刪)


會說上面這句話

我猜你應該只是google過一些資料, 而不是做面板RD相關的行業

因為任何的TFT開關都會有漏電流, 所以black level不為0是正常的

不是環境光的影響, 更不是噱頭, LCD更無法做到這麼高的對比(若你知道LCD的結構與驅動方式)

我再次強調, gamma, ntsc, 都是可以調的

每個案子開案的時候, 都會針對pixel做光學&電性的模擬

所以說, 設計者都是盡量滿足客戶所開的spec而已

ps1.回文不要帶簡訊, 已經第二次了

ps2.你所謂的oled有多爛的文, google好了嗎?

我曾用過S2一年多 我曾經很喜歡這塊螢幕 真正的全黑、超鮮豔的對比,感覺就是比一單螢幕高級
而且因為不是P排解析度表現也很棒,但我發現她色偏的速度很快
絕不是我主觀的感覺而是他真的一個月一個月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慢慢地越來越黃
加上我真的很怕烙印,所以在使用上我都隱藏狀態欄+動態桌布+桌面底部dock不放任何app,用得提心吊膽
用了一年多後沒烙印,不過在全白背景下顏色卻不太均勻
而我現在使用LG LTE2搭載的面板是True hd IPS,才發現原來IPS的顏色竟然也可以這麼漂亮!
720P解析度令我大開眼界,當然沒有amoled這麼鮮豔但是顏色自然舒服多了
而我手邊也有一隻S3(朋友有Iphone5後就將它打入冷宮..)
基於對它前一代的厚愛,我也詳細的對比了一下順便考慮要不要換機...
結果我打消了這個念頭 雖然Samsung的軟體設計的確有許多令人讚賞的地方
但...這塊螢幕卻讓我不敢恭維
喚回P排給我的感覺比S2的顆粒感更重,跟HD IPS一比更是高下立判
而高對比的優勢到了高解析之下反而變成了劣勢..許多細節在S3上都糊掉了
這絕不是亂說這是我經過多張圖片比較之下的結果
而色偏的缺點也不見改善,正面看還好但只要角度稍微傾斜顏色立馬變綠
說真的..跟IPS的表現也是高下立判
最後我覺得也滿決定性的一點,IPS沒有烙印的問題讓我愛怎麼設計桌面就怎麼設計,這塊螢幕讓我用得毫無壓力
以上都是我客觀觀察的結果,絕無偏袒任何一方 我也曾是Samsung陣營的粉絲但這塊螢幕把我趕了出來..
Jasonyen9 wrote:
我曾用過S2一年多 ...(恕刪)


或許這次s4可以期待看看, 雖然是pentile, 但應該不會有顆粒感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1&t=3261516&p=1#42495706
恩 一定會再去摸摸看! Samsung不可否認真的是一家很可怕的公司
不得不推技術文! 解答了我很多問題

mark0820 wrote:
早安~在看過樓主的回...(恕刪)


不錯, 算還是有做過功課

但如果不是pentile排列, 缺點的第一跟第二可以拿掉

詳細請看下面我發的文, 可以解釋pentile排列的原理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1&t=3261516&p=1#42495706
所以最大元凶還是P排囉 note2表現就還不錯
哪一天Samsung可以突破瓶頸在1080P上用RGB 又把烙印問題縮小到可以忽略
就是Samsung雄起的時候了!

delykimo wrote:
不錯, 算還是有做過...(恕刪)


感謝精闢的分享!
AMOLED真是讓人又愛又恨阿!
高畫質較勁的時代~它怎麼生存!
我倒還蠻期待的!是否到了瓶頸?
還是三星有本事再殺出一條血路?
科技的競爭真的很令人訝異~
總是能激盪出更多驚喜給世人!

ddcatt wrote:
OLED的成本與省電...(恕刪)

Bottom Emission 的方式的確可以解決視角的問題,
但是如果不能把 TFT 作在 OLED 後面別擋到發光面積,開口率就很吃虧
另外少了 Cavity 加持,色飽合度立刻犧牲,效能上就得妥協
從 104% 掉回 70% 左右的色飽和度,跟IPS 比就沒比較厲害了

三星的 AMOLED 仍存在烙印問題,這表示目前亮度表現就是如此而已
當然可以調更亮,但是元件老化更快,烙印更早出現,沒有賺頭
而且OLED 元件催上去,效率常常就是掉下來,耗電更慘

當然,亮度問題交給 100lm/W 以上的材料系統就可大幅改善,
但是現在量產品頂多20~30,高效能材料還是在實驗室等級且尚有一堆問題待克服

LITI 這個技術多年前早就被提出了,還是三星自己的專利
但是似乎還沒在量產品上看到這個技術的應用,可見仍有無法解決的問題

SONY 是用 Top Emission + CF 沒錯
也許視角問題可以改善
但是中間要用CVD 沉積 5um 厚的 Passivation Layer, 很貴吧?
跟CF中間還有填充物,這些成本都是比三星更高的部分
再來,SONY的結構沒機會後續用雷射進行OLED缺陷修復了,良率只會更慘而已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