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

畫素競爭下的真相 ---- 1/3 吋 CCD CMOS 作成 400萬畫素 是否是正確選擇


raywu2008 wrote:
拿單眼相素跟感光元件的比例來看
手機只應該做到84萬像素
即便做到400萬畫素都已經是超出現今相機廠覺得平衡的比例很多倍了...(恕刪)


本來HTC ONE要做的不過是尋求滿足畫數需求/滿足畫質需求的平衡點

真要比,根本稱不上高畫質。但是對手的操作(拼命縮小Sensor Pixel size),反而讓HTC ONE鶴立雞群

哪個相機廠商玩拼命塞入像數這套?

今天Canon推出70D,告100Mp然後說:光線良好時候拍得超棒(拍不好都是你沒控制好光線,懂吧)

誰要買?
bulibi wrote:
別再抱著 bayer...(恕刪)


你還真好玩!
講了老半天跟我是在講一樣的東西~
卻只是想爭辯你說的那些機制不叫做"差補"
因為插補不會增加解析度!!

真是搞笑...
差補是不會增加解析度沒錯!
可是有相位差的R,G,B畫素各自做插補再合起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c/Bayer_pattern_on_sensor_profile.svg
也就是上圖的每個channel先做插補再混色
細節就是比較好
可是缺點就是邊界會產生假色~畢竟RGB資訊是不足的!!
講了老半天你自打嘴巴
說這不叫差補
好吧!!你要爭命名上的爭議就讓你爭吧XD

至於摩爾紋
只要數位化的系統就有可能發生
若要嚴格說確實跟假色沒有太大關係
唯在Bayer下的兩者相生相形
如果你要挑毛病就給你挑吧XD

懂的人就懂,也不會強自班門弄斧
bv2fb wrote:
HTC但這次大膽嘗試...(恕刪)


好文啊!!!
太專業了
留言做記號先
以後當作參考

sycee2008 wrote:
挑你一個觀念錯誤,普朗克長度無關已知未知,純粹是推算出來的結果。
至於可不可能驗證這個假設,我個人也不覺得有很高的必要性...


那當然是計算出來的東西,我並沒有說那不是計算出來,是個定值不可改變,就像質子大小之前經過計算又被改了,我要描述的意思是到那種程度類比的東西也會像數位一樣,那時候才不會有取樣誤差問題,不然像素再怎樣縮小一百倍也是一樣。

你想抓語病,但我只是不想把這說的這麼清楚,至於要驗證....如果真能做到那麼小,表示現在已知的各種物理定理還可套用下去,自然有更小的東西會存在,簡單講要驗證一個東西,就需要精確度更高的東西,就像前面有個人畫了一條鋸齒線,剛好跟每個 pixel 的長寬一樣,這樣要相機存那條線的資訊本來就是強人所難。想的通這個道理就不會扯到驗證,根本沒有人要驗證普朗克長度下的元件會怎樣,你搞錯重點了。

亮的發白 wrote:
http://www.wretch.cc/blog/monacof360/24454383

5000萬畫素...
我想你應該拿出更有力的證據,來反駁你認知內的假話,
不然就跟耍猴戲一般,讓人輕視.


說單眼沒五千萬畫素,結果你拿中型相機的數位機背出來?乾脆拿 645DF+ 好了,6,000 萬像素,像素寬度 6μm,寬度比 D800 3,600 萬像素的每個像素(4.9μm)還寬。
chansilee wrote:
你還真好玩!
講了老半天跟我是在講一樣的東西~
卻只是想爭辯你說的那些機制不叫做"差補"
因為插補不會增加解析度!!

真是搞笑...
差補是不會增加解析度沒錯!
可是有相位差的R,G,B畫素各自做插補再合起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c/Bayer_pattern_on_sensor_profile.svg
也就是上圖的每個channel先做插補再混色
細節就是比較好
可是缺點就是邊界會產生假色~畢竟RGB資訊是不足的!!
講了老半天你自打嘴巴
說這不叫差補
好吧!!你要爭命名上的爭議就讓你爭吧XD

至於摩爾紋
只要數位化的系統就有可能發生
若要嚴格說確實跟假色沒有太大關係
唯在Bayer下的兩者相生相形
如果你要挑毛病就給你挑吧XD

懂的人就懂,也不會強自班門弄斧


假色本來就跟 moire 紋不同,搞不清楚狀況卻在那說命名爭議?假色通常跟 moire 紋一起出現,卻不代表假色等於 moire 紋,也不代表兩個一定一起產生,你又說錯了知道嗎?

邊界假色本來就是 bayer 會有的問題,我是不是也說了像素做得再小都沒用?沒再看嘛!真要爭,憑甚麼一定要那四個像素一組,位移了不行嗎?攝影的時候總是能對到那正確的一組嗎?用這種邏輯就能推演 bv2fb 在胡扯。

挑毛病的話,的確是啊!看到你說錯當然出來挑毛病,我班門弄斧的話,你連斧都舉不起來吧!
maxvipworld wrote:
YCbCr直接可以放到電視嗎,還是必需轉回R、G、B。
...(恕刪)

這從VideoCD年代(MPEG-1 YCbCr 4:2:0)、DVD(MPEG-2 YCbCr 4:2:0)、一直到數位電視(MPEG-2/H.264 YCbCr 4:2:0)、藍光電影(MPEG-2/H.264/VC-1 YCbCr 4:2:0),一直都是如此轉換的,技術已經發展很成熟了。在HDMI數位端子普及前,很多消費性視聽器材的彼此連接方式就是透過YPbPr類比連接端子(P=Progressive),效果比S端子或是Composite video(黃色的)來得好。

印表機、顯示器、視訊處理/傳輸/儲存,本來就各自有其不同屬性及應用適用的color space;在彼此之間傳輸/處理/呈現時,本來就會經過color space conversion。
chansilee wrote:
講了老半天跟我是在講一樣的東西~
卻只是想爭辯你說的那些機制不叫做"差補"
因為插補不會增加解析度!...(恕刪)


全世界的手機/單眼幾乎都用Bayer Sensor, 不知道你爭贏了會給HTC ONE帶來什麼好處?
HTC ONE也是用Bayer Sensor呀!

什麼是差補, 你應該就是指純軟體的中間差補up scale. 這是純數學的.
可是Bayer不是, 是具有實質物理意義的, 而且適用於Bayer pattern.
也因為1 pixel = 2 x 2 element所以變四倍的畫數.
我先貼出國外原文解釋, 這個相當簡單易懂, 還有動畫.
http://photo.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9738/why-are-effective-pixels-greater-than-the-actual-resolution


原本的element以四個四個框起來
他突破了你遠本認為每四個只能非重疊框起來, 每一個pixel都有RGBG只是排列的方式不同, 每一個pixel也都是2x2, 符合樓主說的一道光束分成四道的條件.

上面的圖看不懂? 沒關係有動畫版

其中9號點是插在1,2之間以此類推

一定有一堆人跟著問: 中間9號那點不就是(1號+2號)/2
你只要這樣想當白光打在9號上Y9=100%, 因為1號,2號只有一半照到, 此時Y1=50%, Y2=50%,
(Y1+Y2)/2 = 50% 不等於Y9.
有沒有一種感覺華生你突破盲點了的感覺
其實前面早有人提醒樓主了. 樓主還當他是學生給他高分呢!

SideWheel wrote:
這從VideoCD年...(恕刪)


謝謝,不過我指的是LCD或CRT是用R、G、B成像的,還是要轉為R、G、B才能成像。
  • 7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