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

畫素競爭下的真相 ---- 1/3 吋 CCD CMOS 作成 400萬畫素 是否是正確選擇


ad47 wrote:
2X4,bayer輸...(恕刪)

不好意思,好像變得有點混淆了
我想探討的是完整的pixel,而非subpixel

qbuostk wrote:
有個問題想請教:這串...(恕刪)


Bayer sensor的排列,每一畫素都是相鄰R、G、B四畫元訊號的組合演算結果,如果硬要說嘴,姑且稱它"硬體補插"吧!

X3 sensor,R、G、B三畫元是垂直排列,就沒有補插的問題,應該比較接近真實的影像。

一點淺見,有錯請糾正!
qbuostk wrote:
有個問題想請教:這串...(恕刪)


319樓的圖解很清楚讓你知道,


一個畫素就是有效畫素,沒有什麼畫元,子畫素,這種螢幕顯示才用的到的字眼,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




以你的圖解來說,這就是 2x8 的 有效畫素,


這裡所謂的插補指的是每一個有效像素除了自己的專色濾光鏡得出專色(該色的波長)的感光電荷強弱真實數據之外,

"電腦"還會針對周邊(以綠色為主平均化的三色排列矩陣)去推敲(演算,ANYWAY,你能接受的動詞)屬於這個像素以外的另外兩種顏色

的感光強弱數據,"一真二假(假亦非假?!)"去得出一個 全彩資訊,所謂的去馬賽克演算。


如同 X3 就是 "三真"的 濾光強弱 去得出一個全彩資訊。



最後還有所謂的OVERLAP這是不對的,用OVERLAP的思維會造成,

((況洽你要怎樣 OVERLAP,上下左右?,就算大鍋炒都會缺一色不是嗎))



不屬於那個座標的"實際顏色",

去干擾到需要演算的像素顏色,需要輔助演算是要以符合該座標可能會有的數據強弱去推敲(撰寫程式去參考四面八方,KNOWHOW所在),而不是真的拿

別的座標真實數據去壓上去,所有圖案的輪廓才不會亂七八糟



那整棟樓在那邊 用 螢幕的思維來補腦,真是夠了 ....


X29017 wrote:
請教bv2大大那如果..如果兩個大小一樣的感光元件.(恕刪)


對! 同面積之Sensor 畫素越少產生的相片會越好看,但有下列前提..............

當CCD 或 CMOS 的畫素已經高到一個程度。它的解析度已經足以產生足夠的空間解析度 (line pair)
若配上夠好的鏡頭 (Lenses) 他應可以產生足夠好的高解析度影像,
以供 HD 顯示器 (1920X1080),顯示出足夠的黑白線條 (line pair) 及彩色色塊。
這時若再增高 CCD CMOS 畫素已不能使顯示器上出現更多的黑白線條 (line pair) 及彩色色塊
那增高 CCD CMOS畫素就不能得到更好的解析度畫面。
這原理叫做 Minimum Sub-Niquest sampling methode
簡單講就是訊源之空間頻率必須是顯示器的兩倍,長寬各兩倍,總畫素則為4倍。

例如一台黑白無彩色的 CCD 攝影機,若要使一台1920X1080=200萬 畫素的黑白監視器出現技術極限之高畫質。
則該台 CCD 攝影機 之 pixel 數應為長寬各兩倍。 即 1920X2 X 1080X2= 3840X2160=800萬 pixel。
當然中間所有鏡頭,連線 DSP 都要趨近完美。
這就是為什麼電視台用的攝影機會那麼貴的原因。
因為它是用三片CCD 經分光得到 RGB 每色都 3840X2160=800萬 pixel 共2400萬 Pixel
至於彩色系統因涉及人眼視網膜錐狀體與桿狀體分布不同,情形較複雜。我另樓有談到,請參考。

手機或小相機之 CMOS 很難擠入大於 1/3寸之 CMOS及其鏡頭。
所以小機器應犧牲解析度來提高動態。因為動態才是王道。
動態會使照片立即生動可人。過多之解析度反而易生牛頓環,雜訊,低ISO感度等壞處。

其實有很多大型燈箱海報,其原始照片只有 100萬畫素,就可產生鮮明有層次之圖像。例如可口之食物。

所以我主張,1/4~1/3吋 左右之 CCD CMOS 其解析度不應高於800萬像元 即200萬像素。
因此HTC 選用 400萬像元 100萬像素之 CMOS 我覺得是一個很聰明的選擇。

將來科技如果有重大突破,同樣 1/3吋 CMOS 動態可以做得比現在好很多時,800萬畫元(200萬像素), 就是理論上限。再高對於在 1920X1080 HD 顯示器上看照片的人,沒有好處。

所以CMOS畫元提高到 1300萬,現在跟將來都不會更改善畫質。


降低畫素另一好處是,拍動畫電影時,容易做到高禎數。 例如 180 120 60 F/S
使手機更易於做到 HDR 攝影。

===========================================================================

HDR 高動態 high dynamic 。
牛頓環 相機拍到密網等高空間頻率之體時產生之假色及假黑白環狀影像。
空間頻率 平面上每單位長度 (每英吋或每公分)可容納之等寬黑白線條數。
ISO感度 國際標準協會 I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定義之底片感度。
DSP 數位信號處理器, (Digial signal perocessor)

qbuostk wrote:
有個問題想請教:這串...(恕刪)


小弟我是這樣假設的:

如同我們知道的,以Bayer filter pattern需要四個Subpixels組成1個Pixel來看
當我知道了這一組Subpixels混出來的色彩後,我這四個Subpixels的座標不用就太浪費了...

現在:
1.我知道了這個Pixel與相鄰九宮格的色彩
2.我有組成這個Pixel的四個座標

於是我可以使用內插法來把相鄰Pixel的色彩算一下然後分給這四個座標,於是乎我報出來的像素就可以成以四啦~
------------------------------
當然實際演算有這麼簡單嗎,嗯~ 當然是沒有這麼簡單呀,不過基本原理是這樣的,放大的小第一時間找沒有資料,但是縮小的微軟就有啦

http://msdn.microsoft.com/zh-tw/library/k0fsyd4e(v=vs.80).aspx

小弟是這樣看的,好的影像品質跟像素真的真的沒有太大的關係,重要的在於
1. 影像是否清晰銳利。
2. 影像是否變形失真。
3. 色彩是否正確。
4. 是否含有雜點。
5. 色彩的飽合程度。

這是之前忘了在哪看到的,小弟深感認同
Evilcat! wrote:
我想樓主的論點裡有個小盲點,
就是把4個畫元當一個畫素但沒有考慮到overlap的部分.
...(恕刪)


89樓的才是正確的.

廠商所稱的畫素就是實際給出的, 並沒有誇大. 13megapixe, 照片 就是 13megapixe. 輸出的照片會比感光元件的小一點. 而不是 除 4,

找了一些相機的規格, 比較少有寫CCD/CMOS 的畫素. Leica 寫的很清楚
Leica M9
CCD: 5270 x 3516 pixels
RAW 輸出: 5212 x 3472 pixels

Leica Monochrom: 黑白機, 因黑白不需 RGB 濾光片, 所以不會減損
CCD: 5212× 3468 pixels
RAW 輸出: 5212×3468 pixels


CCD/CMOS 的pixels 是感光元件數, 輸出的pixels 是照片的畫素, 兩個有相關但不同.

最後, 補腦不要亂補.
qbuostk wrote:
不好意思,好像變得有點混淆了
我想探討的是完整的pixel,而非subpixel

pixel 就是 pixel
輸出影像時就是2x4,8個pixel

如果你硬要說它是subpixel,ABC才是pixel (....我是不認同拉)
那A,B,C實際上也是需要經過彼此RBG共用,平均運算數值才能輸出你ABC三個pixel的最終結果

但 你ABC到底是三洨?
明明實際感光元件出圖,就是2X4的圖阿!哪來ABC這種圖...

570 wrote:
319樓的圖解很清楚...(恕刪)

真的是如此
什麼subpixel,element....
明明實際上一個位置的pixel,最後成像也是pixel
哪來要除多少的問題。

ad47 wrote:
2X4,bayer輸...(恕刪)



借用樓上的圖一用。

白圓圈代表一畫素,是相鄰四畫元演算出來的,所以8畫元匯演算出8畫素。



dace_john wrote:
由維基的資料來看:h...(恕刪)


319樓的正解+1....

yuna7526dl wrote:
我的媽呀....實在...(恕刪)



XZ相機也是新的技術! 感光元件也是1/3!

夜拍壓愈雜訊能力在920之上!
  • 7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