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紅是董事長
內部管理之責
應該要落在周總身上
商業周刊做過報導
如果該報導沒有偏離事實的話
hTC內部的確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
當年威盛也曾經是股價500元的公司
但一連串的策略失誤與不夠深入的檢討改進
可以讓500直線下落
就我來看
台積電是家台灣少數偉大的公司
它不只研發強
張大帥的策略方向與各個功能也都強
甚至連照顧員工方面也相當不錯
而hTC
這回以精品取代以前讓人眼花撩亂的雞海戰術(想到戰爭片中, 一堆老弱殘兵衝去送死的鏡頭...)
算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改變
但
行銷/客服/供應鏈/內部管理是否能跟上?
員工創新與士氣是否真正強大?
這些
都是周總應該要思考的
加油
希望更多的台灣企業
能夠在競爭與失敗中成長
HTC很少使用第二或三供應商
除非良率過低或是產量不足
但等你量產才發現往往已經來不及了
不是說所有的零件都要自己家生產才趕得上交貨
但產線上的排程,還有斷料的配套至少要有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這問題了
展開HTC的各零件供應商,很少看見外觀件或被動元件有3~4順位的供應商
更別說使用他們來面對產能不足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支錢幫SE代工的X1
撇除當初和HTC要出產品衝突的陰謀論
這款手機HTC根本沒有量產X1的整合能力,更別提生產自家商品
當時不銹鋼外觀件的PVD的色差還有模具沖壓的公差就無法進SE的限度規範了
也不去和SE提放寬限度
反而一直壓"及成""創偉達"(外觀件沖壓廠)去把良率不到20%的外觀件作出來量產
等到作不出來了!開始找3~4間備案廠商來玩,模具費要玩的公司自己出
結果全部交不出來,也沒辦法量產
把那幾間供貨商當白痴
問題根本出在他無法解決供應速度,然後把製程當作藝術品在生產
"穿西裝就別怪打輸流氓"自找的....
你會說HTC自己也知道這些問題,輪不到我來說教
但事實證明它就是不願改變啊!還是一樣的模式,生產些無法大量量產的產品
然後等到供貨順了,下周期的產品又出來,然後和供應商說停產備料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