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 U11 有一個DXO手機史上最高分的相機啊~
一直想帶它出去拍拍照 可是這陣子實在抽不出時間,
加上又遇到連假..
(其實個人喜歡平日出遊,除了可以避開人潮,旅遊品質相對好以外,
也可以慢慢走 隨心走~)
攝影技術不佳 希望不是滅火文啊~~~~~~~~~



U11拍攝的圖 都是全自動 連對焦測光點都沒動
完全就是傻光式拍法 拿起來就拍~
用最嚴苛的條件來考驗 U11 的相機功能!!(尤其拍到一半變陰天..光線很不好啊~)
終於見到藍天~

左邊的情侶很有戲

你追我跑的概念?

我其實是要對焦在漂流木,
可是真的太閃 U11都不自覺對焦到他們身上了~

這才是我要對焦的嘛~

人氣冰店?! 其實就...嗯...你知道的...

芒果口味霜淇淋~

這不用說 大家應該知道在哪兒~

不怎麼臭的碳烤臭豆腐~

隨手亂拍 不過也是因為擠壓拍照的功能 才能有特殊的取景角度

幾張照片 可能看不出什麼..
不過手機的攝影,差別最大應該是在演算法,
U11如果單就隨身方便照相來說,
是絕對可以勝任的~
但是拍出來的"發色",(其實就是演算法在左右)
就見仁見智,
個人覺得U11比較偏向寫實及日系清新風格,
跟隔壁版對比較強烈的討喜風格不同.
每種風格都有其優缺點,
就像味精一樣,會做菜的人都知道,
味精加一點點可以更提味~
加多一點 感覺更甜 更好吃,
但太多..就膩了...
稍微調一下 U11的相片也是可以很味精~



另外,
U11在拍攝人像照的部份,個人覺得也還不錯,
U11的前鏡頭自拍,在背光的表現還算不錯,
像有時候戴帽子拍,臉可能會比較暗一點.
這次的測試,U11會把臉部拉亮,雖然會導致背景亮部有些過曝,
但背景的部份有些細節還是都有保留住.
前鏡頭因為有HDR 所以也能在不過曝的情形下將臉部的亮度適當提升,保留更多的細節.
(不過當然要1:1檢視的話,還是油畫感...
不過手機的感光元件就奈米大..實在不需強求..)
整體來說,
就像其他評測說的,如果從一個隨身方便的角度來看,U11是不錯的~
(但當然如果是需要大圖輸出或是後製空間較大.不同的視角.畫質純淨度等等 還是乖乖背單眼出門吧~)
(原本還要去拍夜景的..沒想到下雨了...)
以上給大家參考參考~








================5/28 前鏡頭簡單測試==============================
看到有同好說到U11的前鏡頭會有模糊的情形,
就想說來測試一下.
U11的前鏡頭是1600萬畫素,
但沒有AF 也沒有OIS,
(其實這點有點可惜,因為10是兩著皆有,
個人猜測可能是空間考量,因為AF跟OIS的機構較大,U11的喇叭單體又超大..所以..)
不過前鏡頭沒有AF功能,在手機上也蠻常見,SONY跟LG目前的旗艦機型也是沒有AF.
沒有AF,基本上應該就是設定成超焦距拍攝,也就是所謂的泛焦.
簡單來說,就是在某個固定對焦距離以後的範圍,都是在準焦範圍內~
簡單來測試一下,
有玩攝影的就知道,最喜歡1:1裁切來看畫質如何..


說實在的,手機用1:1裁切來看,真的是很沒必要.....(感光元件才多大)
不過為了要比對一下,我們還是看一下~
20cm 明顯已經超出準焦範圍 糊的


30cm 這個清晰度 個人覺得是可以接受的距離


40cm 成像又更清晰一些些 所以它最近準焦的距離應該是30-40cm左右(也就說 30-40cm以後的範圍 都在準焦範圍內)


看鏡頭的好壞,最喜歡講邊角畫質,所以我們也來看一下前鏡頭的邊角,
就手機而言 感覺似乎還行啊~~~~


另外,剛剛請了愛自拍的女性友人測試一下,
最常用的自拍姿勢,手機大概位置大概是在30-40cm左右~
以U11來說,手機距離臉部 20cm,大概整張臉佔滿畫面了,
30cm,臉部大概是佔畫面的一半不到,
40cm,臉部大概是佔不到1/3~
其實手機就只是手機.."片幅"就這麼小,
打卡上傳FB或IG是可以,但不太可能可以飛天遁地.
但就 U11 的前鏡頭在室內這樣的表現來看,應該是及格的~
不過每個人的標準或使用習慣不同,僅供大家參考囉~








================5/27 加映 空壓殼==============================
原本今天要帶U11去戶外試試相機的..
不想卻突然下雨,
雖然U11有防水..可是人沒有防水啊~~~~~

那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空壓殼的實況好了~


不囉嗦 先看圖~
空壓殼的厚度稍微厚一點 保護性會比較好一些
隨著角度的變換 還是手機背面還是會呈現不同色調
只是沒有TPU軟殼那麼透~


四個角落有加強支柱 底部的開孔有改良 上次hTC 10的空壓殼,原廠typeC頭會卡住 這次U11的就沒問題了~

側邊也是有支柱



大家最關心的應該是空壓殼+滿版鋼化膜會不會影響edge sense,
答案是 會影響 但是不大(不過這因人而異)
使用 TPU殼+滿版鋼化膜 我個人可以壓滿edge sense的感應條,鋼化膜仍舊紋風不動.
使用 空壓殼+滿版鋼化膜 我在設定力道為第1格的狀態下,正常使用edge sense,鋼化膜完全不會掀起.
設定在2-3格力道的話,會掀起一條氣泡邊.3-4格就是一片氣泡了~
至於為何說這是因人而異呢~ 因為我本來就想設定靈敏一點,所以也就沒什麼差別了.
但對於不想誤觸或是手勁特別大想設定大一點的感應力道,可能就會有影響了~
而TPU殼跟空壓殼,需要抉擇的就是..保護性優先 還是 美背優先了...
另外,今天在擦拭 U11 美背的同時,突然想到一個issue(問題就問題,烙什麼英文,講英文沒比較厲害啦~)
好啦~ 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其實手機跟保護殼之間,也有可能會入塵的,
如果灰塵剛好卡在手機跟保護殼之間,然後日積月累的摩擦..那麼...不知道是不是會刮傷?!
雖然從M7 M8 10 一路以來我都是用透明軟殼,手機的外觀也都保持得很好,幾乎沒有刮傷的問題.
只是玻璃鏡面的..就不曉得了..
所以..跟我一樣喜歡用透明軟殼的同好~ 還是要勤勞一些,偶爾拆下來擦擦手機跟軟殼~







==============我是分隔線===============================
這個感動..
有一點點當初 NEW hTC One 的味道..
2013年的時候,原以為hTC 創新.大膽的設計,
可以讓hTC再度發光發熱...
只可惜...

我一路從 M7 M8 換到 10..hTC還是不見起色..
這次推出的U11 除了規格到位.還誠意滿滿啊~~
希望可以再創佳機!!!
廢話不多說了...開箱嘛..已經有很多前輩開過了..就不贅述

不過如果有任何疑問還是可以發問,我會盡量幫大家解答~~
這次的U11這麼漂亮 先來賞一下圖(點開可以看大圖)





隨著光影的變化,每個角度的顏色都不盡相同....這樣的美背~~~~
以後出門都要把螢幕朝下放了....



接下來就是配件時間了~
我們先來看看 沒有滿版 全透明的鋼化膜
上面的開孔還蠻準確的 只是下面就是整個開放式設計

上下左右都有留空,優點是全透明,滑起來也是很順,也太不容易沾指紋.
缺點就是..小了一圈,有點像圍兜兜..

有些通訊行或是專賣店贈送的鋼化膜就是這一種的,
基本上個人是不喜歡這種的,會買這片只是為了貼上給大家看一下實際貼上的效果.
當然個人喜好不同,有些人就會需要這種全透明又小一圈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保護殼~
秉持著美背不能遮住的精神,我從M7開始,就都只用全透明的軟殼~
不然就枉費這手機這麼漂亮的設計了~
首先登場的是 TPU 透明軟殼
優點是 可以盡量接近手機原本的質感 個人覺得拿在手上也比較不會滑
缺點就是 比較薄 保護性差一點 久了變黃(不過這麼便宜 黃了就再換一個~)
這一款的開孔還算準確,音量鍵跟電源鍵都有包覆到.
而這次U11的鏡頭沒有特別高凸,所以即使TPU殼的厚度比較薄,
還是比鏡頭高一點點,背面朝下也不用擔心劃傷鏡頭.


越看越美...對吧~



接下來就是滿版鋼化膜登場!!
個人比較喜歡滿版鋼化膜,
主要有幾個原因,
滑起來很順又耐用,髒了就隨便拿個東西擦,也不容易刮傷.
一張可以用很久,感覺保護性也比較好~(而且鋼化膜比軟膜好貼很多

如果是軟膜滑起來比較澀一點,也容易刮傷.然後就會想換新的膜.
但是軟膜的優點就是可以全透明.(過幾天有空再貼上軟膜的圖

來看一下吧~
上面的開孔還算準,(該開的孔都有開?! XD)

鋼化膜的厚度還好 指紋孔不會太深 之前iPhone曾經買到很深的 不好按

看起來邊緣是有2.5D的弧度

跟TPU軟殼整體搭配起來的樣子

這次圖比較少,因為如果一直玩手機,會被砍 XD
如果有想看哪個角度,可以提出來,我再補圖~

其實這次拿到 U11 跟 hTC 10 的心情不太一樣,
比較雀躍一些....
不過就跟10個風格一樣 中規中矩..所以拿到的時候心情也是中規中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