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 HTC 的 UP 概念不是不好,而是 OmniVision 的感光技術太過落後(跟 Sony 比起來),加上鏡頭素質不高,無法真正發揮出 UP 的優點。
從今年的 M9 開始棄械投降以後,我原本很擔心以後手機拍照就會被「高畫素=高畫質」這市場謬論牽著鼻子走... 其實高畫素帶來的缺點(高雜訊+窄動態範圍)非常明顯,今天 1.12um 已成為主流,從:
1/3" 的 IMX214/IMX278
1/2.6" 的 IMX240 (S6/N5) / IMX234 (G4/V10)
1/2.3" 的 IMX230/IMX300
這趨勢真是令人擔憂。裡頭有些領先廠商(如 Samsung / LG) 可以使用高階的演算技術去克服感光元件本身的缺憾(我對 G4/V10 的演算技術十分讚嘆),但那畢竟是先天不良、用後天方法「算」出來的結果,就好像看完全畫幅再去看APS-C、或1"、甚至是小DC,越小的感光片,「算」的痕跡就越明顯、影像就越假。這無意義的高畫素追逐遊戲在我眼中實在無趣透頂。還好 Google 沒有隨波逐流,在 5X/6P 上使用了 12MP @ 1/2.3" 的 IMX377,擁有 1.55um 的大感光像素,儘管尺寸上仍比不上M7/M8上的 UP 的 2um,但別忘了 Sony 的感光技術遠超過其他的競爭者,IMX377 在 Google 很原始低階的影像成像技術下仍有很精采的細節表現與更寬廣的動態範圍,這傑出表現也讓我對 LUMIA 950/950XL 失去了興趣。
目前卡在 Google 本身的影像成像技術還很低階,相機能力也很陽春(應該說太陽春...),加上沒有防手震功能、閃燈也嫌弱了一點,但從原始的影像還是能看出這片感光片的先天優勢:
下面這個連結可以看出「先天」(感光元件)與「後天」(影像演算)的差別:
http://www.gsmarena.com/piccmp.php3?idType=4&idPhone1=6849&idPhone2=6901&idPhone3=7556
未來如果有領導廠商(如 Samsung / LG / HTC)可以補足這片感光片在成像引擎、使用介面、以及OIS/閃燈上的不足,那麼,手機相機的影像品質一定可以再往前跨一大步!真是令人期待!!
++++++++++++++++++++++++++++++
夜拍(ISO1000 的畫質):

近拍:(1/200s, ISO60 原圖無修)

風景 (ISO60 x 1/2500s)

近物(ISO60 x 1/254s):

室內(ISO101 x 1/120s):

食物(ISO378 x 1/24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