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了幾篇,只看到 iphone 128G 比 32G 快很多倍。
但查不到 ipad 2017的,請問有人有資料可分享嗎?
ipad pro的資料也可
謝謝
sxbjq wrote:
google 了幾...(恕刪)
SSD 的運作方式本來就是越多越快,128G 如果是多塊晶片組成,總讀寫速度就會比只有一塊 32G 的快閃記憶體來得快,有點類似硬碟去 RAID 的概念(當然效益沒有到真的 RAID 那麼誇張)。
Succubus wrote:
RAM ROM都是記憶體
Random Access Memory
Read Only Memory...(恕刪)
很好
你要這樣堅持的話,以後買SSD就跟店員說你要買記憶體吧~
約定成俗聽過嗎?
在台灣
一般會稱ROM為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
稱RAM為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
但是去店裡光講我要買記憶體的時候,應該沒有哪個店家會想到拿ROM的產品給你挑~

(啊你不是說ROM也是記憶體嗎?

墨水跟白開水都有個水字,你會把墨水跟白開水畫上等號嗎?

Succubus wrote:
RAM ROM都是記憶體...(恕刪)
L.H.O.O.Q. wrote:
讀寫速度跟容量應該沒差吧,控制讀寫速度的是ram...(恕刪)
另外,原PO很明確的用了RAM的字眼,
請你解釋一下SSD裡面的RAM是要怎樣控制速度?
不要玩文字遊戲而離題~
由於固態硬碟技術與傳統硬碟技術不同,所以產生不少新興的記憶體廠商。廠商只需使用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再配合適當的控制晶片,即可製造固態硬碟。新一代的固態硬碟普遍採用SATA-III介面,也有使用PCI-E x8或者mSATA、NVMe、M.2、ZIF、IDE[需要消歧義]、U.2、CF、CFast等介面的固態硬碟銷售,如Intel 910,Goldendisk CFast,Glodendisk Esatadom。
揮發性記憶體[編輯]
使用DIMM記憶體製成的固態硬碟
由揮發性記憶體製成的固態硬碟主要用於臨時性存儲。因為這類記憶體需要靠外界電力維持其記憶,所以由此製成的固態硬碟還需要配合電池才能使用。揮發性記憶體,例如SDRAM,具有存取速度快的特點。利用這一特點,可以將需要運行的程式從傳統硬碟複製到揮發性記憶體中,然後再交由電腦執行,這樣可以避免由於傳統硬碟的啟動延遲、搜尋延遲等對程式以及系統造成的影響。
由揮發性記憶體製成的固態硬碟通常會依靠電池來保證完成應急備份:當電源意外中斷時,靠電池驅動的這類固態硬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將資料轉移到傳統硬碟中。當電力恢復後,再從傳統硬碟中恢復資料。
非揮發性記憶體[編輯]
非揮發性記憶體的資料存取速度介於揮發性記憶體和傳統硬碟之間。和揮發性記憶體相比,非揮發性記憶體一經寫入資料,就不需要外界電力來維持其記憶。因此更適於作為傳統硬碟的替代品。
快閃記憶體當中的NAND Flash是最常見的非揮發性記憶體。小容量的NAND快閃記憶體可被製作成帶有USB介面的移動存儲裝置,亦即人們常說的「隨身碟」。隨著生產成本的下降,將多個大容量快閃記憶體模組整合在一起,製成以快閃記憶體為存儲介質的固態硬碟已經是目前的趨勢。
目前用來生產固態硬碟的NAND Flash有三種,分別是單層式儲存(SLC)、多層式儲存(MLC,通常用來指稱雙層式儲存)、三層式儲存(TLC)。有些廠商亦稱TLC為3-bit MLC。[2]SLC、MLC、TLC的讀寫速度依序從快至慢(約4:2:1),使用壽命依序從長至短(約6:3:2),成本依序從高至低,需要糾錯位元數(ECC)則是相反地從低至高(同一製程下1:2:4。不過ECC也受製程的影響,同一種晶片,越小尺度的製程需要越多的糾錯位元)。[3][4]固態硬碟的主流從SLC晶片轉到MLC晶片,促成了2011年的大降價,固態硬碟因此普及。
由於因為SLC的速度較快但成本過高,用於伺服器的企業級SSD都改用了MLC。[5]TLC因為速度較慢但成本低,原本只用來做隨身碟;不過2012下半年,SAMSUNG首先推出使用TLC的消費級固態硬碟(型號840系列),固態硬碟名牌Plextor也打算於2013年量產TLC產品作為低階廉價市場的主力,[6][7]然而TLC的壽命、速度和可靠性(錯誤率)成為消費者的最大疑慮(見下文:缺點)。生產商會在TLC SSD使用更先進的主控及更多預留空間(OP)來處理這些問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