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會場直擊:iPad實測!藏匿於機身內的「動與靜」

日本知名IT/Mac專欄作家林信行先生(Nobuyuki Hayashi / @nobi)日前親赴Apple Special Event,並透過ASCII.jp編輯部(MacPeople雜誌)刊載相關報告,以下翻譯轉載已取得作者以及ASCII.jp編輯部同意,原文為「iPad実機を触った!! 本体に隠された『静と動のデザイン』」。

會場直擊:iPad實測!藏匿於機身內的「動與靜」

|外觀有如一整塊鋁板
剛拿起iPad時的第一印象,事實上比想像中還來得輕薄許多,既然具備最長10小時續航力,覺得多少還是會有一些重量才對,不過這個念頭就在我試著舉高iPad時,就完全被推翻了。
照片

機身有如一整塊鋁板,提供了相當直接堅固的手感,或許以MacBook Air來做比喻會比較容易體會,觸摸iPad機身的感覺,近似MacBook Air主機部位(非螢幕面)的質感。iPad機身背面如同Unibody MacBook Pro,有著消光、細微噴砂的質感,機身愈往角落延伸就愈薄,平滑曲線描繪出的光影,確實傳達了彷彿藝術品般的美感,而映入眼簾的也並非動態線條,而是在在呈現了「靜」的世界。
(照片 1/2

會場直擊:iPad實測!藏匿於機身內的「動與靜」

反之,透過iPad正面的廣角IPS螢幕,以及電影、電視節目、遊戲、電子書等所有栩栩如生且令人興奮的資源,則傳達給使用者一種「動」的體驗;而包覆著螢幕周圍的黑色外框設計,巧妙隱匿了產品的存在感,忠實扮演著吸引使用者完全投入iPad世界的角色。
照片

Apple此次也著重於iPad做為數位相框應用的特色,Steve Jobs在發表會現場提及「將iPad置放在Dock上,就能當作數位相框使用」,不過這是指什麼呢?實際啟動iPad後,開機畫面會有如同iPhone般的鎖定滑桿,點選這畫面右下方的按鈕,能直接播放預先選好的照片,此時放上iPad專用Dock,立即就能變身為高級數位相框。
(照片 1/2



iPad整個平切面正下方中間有個如同iPhone般的主按鈕配置,但相較機身尺寸,幾乎不像iPhone主按鈕那樣有存在感;而原本配置在iPhone左側的音量、靜音調整鍵,則集中至右側,按鍵大小似乎就有隨著iPad機身而稍微放大,調整音量時,只要扶著iPad、以右手食指往上延伸,即能輕鬆控制音量大小;睡眠/喚醒按鈕則同樣配置於右上方,當右手拇指放於音量鍵上時,睡眠/喚醒按鈕就剛好呈現L型、處於食指順著擺放的位置。
照片

會場直擊:iPad實測!藏匿於機身內的「動與靜」

iPad的工業設計面,就如同其他的Apple產品般,除了保有外型線條上的美感外,也巧妙融入了縝密的機能性;同時,iPad的產品定位(特色)應該在於Portrait Mode(垂直放置),透過內建於iPad內的方向感應器,不管橫擺、直放,雖然都能盡情使用iPad,不過在將iPad擺上Dock後,明顯可以察覺機身背面的Apple Logo處於正確位置(並非顛倒、橫置),如果我們來看看目前為止的電腦螢幕,會發現橫放是標準形式,而直放的螢幕形式相當地稀少,只有少部份日本製的文字處理機,以及早期Xerox全錄研究所的「ALTO」。

iPad是一款除了架構iPhone基本功能外,再加入個人電腦元素的產品,而Apple透過iPad徹底顛覆了螢幕向來的刻板標準;而且,甚至捨棄了自1984年起,全世界對使用滑鼠操作電腦的依賴,在iPad上,除了提供iPhone平台現行的Multi-Touch多點觸控技術外,也傳達了數位資訊時代裡的全新生活型態與文化。

會場直擊:iPad實測!藏匿於機身內的「動與靜」

|透過大尺寸螢幕再次甦醒的應用程式
解開iPad的螢幕鎖定後,主畫面則呈現有如iPhone主畫面般的配置,與iPhone最明顯的不同點則為可供設定的背景畫面,此外拜大螢幕所賜,所有標準功能的應用程式都能收納在第一個畫面,標準內建的軟體如下:
- Safari(網頁瀏覽)
- Mail(電子郵件)
- Photos(相片瀏覽)
- Video(影片播放)
- YouTube(YouTube瀏覽)
- iPod(音樂播放)
- iTunes(音樂購買)
- App Store(軟體購買)
- iBooks(電子書)
- Maps(地圖)
- Notes(備忘錄)
- Calendar(行事曆)
- Contacts(通訊錄)

除此之外,也如同iPhone平台般提供了「Spotlight」這項備受好評的資料搜尋功能。上述所有標準的iPad應用程式皆為9.7吋大螢幕做了最佳化設計,比起iPhone平台上同樣的軟體,使用便利性、實用性都有所提昇︰此外,由於iPad尺寸近似現實生活中在書店買得到的筆記本,所以行事曆的版面設計就有如紙本版的空白行事曆、通訊錄以及備忘錄也相當地栩栩如生;在iPod、iBooks功能方面,不管是專輯或者整齊放在書架上的電子書,巧妙設計得有如膠囊玩具般,不僅小巧可愛,適當的圖示尺寸也很有存在感,這些畫面的呈現,都跟iPhone平台有很大的不同。

|完整活用網路環境的Safari與Mail
即使有那麼多功能可用,實際上最方便的功能不外乎是Safari以及Mail,iPad上的Safari足夠顯示一般專為電腦端製作的網頁版面,不需另外利用放大、縮小,即能輕鬆地閱覽。

Mail方面,將iPad橫放時,畫面左邊則會顯示收信匣列表,而右邊版面則為信件內容;直擺iPad時,收信匣功能則藏於Menu裡,隨使用者點選,能以浮動視窗的方式呈現收信匣列表。透過這樣的操作,切換電子郵件的瀏覽模式變得輕鬆許多,而像Mail左側的設定按鈕配置,也廣泛用於iPad其他的應用程式。
(照片 1/2/3

會場直擊:iPad實測!藏匿於機身內的「動與靜」

|透過翻頁方式瀏覽iBooks已成必須
iPad產品的主要功能之一,想比就是吸引注目的「iBooks」吧!從書架介面裡挑一本書之後,文章篇幅會佈滿整個螢幕,也會自動呈現上次閱覽的頁面。所謂的翻頁方式,顧名思義就是透過手指輕撥翻頁,老實說,一開始會覺得「施加壓力,以手指做大畫面的翻頁動作,真的有比較嗎?」實際在iPad螢幕一角試著輕撥...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翻頁的動態表現太美,真的感覺翻頁的動作相當輕鬆,這個翻頁特效,宛如是對讀完一整頁進行的「褒揚儀式」。不過,這樣的樂趣是否能一直延伸,還想要多花點時間來證明。
照片

|Photos展開堆疊相片的效果讓人感到很過癮
即使iPad有那麼多的功能,但其中更為吸引人的即是做為照片圖庫的「Photos」。雖然Photos仍主要藉由電腦端同步照片,但其顯示方式實在相當有趣。這套程式的邏輯如同Mac標準配備的「iPhoto」般,依據「事件」來做為照片主要的分類參考,而「faces」臉孔辨識的分類方式也有提供。
照片

Photos的主畫面編排,主要是排列了許多照片堆疊,這個設計主要除了能彙整雜亂無章的照片外,使用者亦能透過照片推疊的呈現,輕鬆判斷該堆疊約有的照片數量。在堆疊上以手指輕敲或者利用雙指手勢,原本疊在一起的照片會瞬間平滑地展開,而單張照片亦能配合手指定位起伏。原本Apple軟體的特色,往往就有一些容易讓使用者深陷其中的成份存在,而Photos裡的照片展開功能,應該剛好就是iPad足以吸引人的代表特色之一。



|因為螢幕夠大,所以相當容易輸入的螢幕鍵盤
這次,由於iPad具備大尺寸螢幕,因而賦予產品如同個人電腦般的實用性,其文字輸入的方式也是焦點聚集所在。不管將iPad橫擺或直放,內建的螢幕鍵盤都能如同iPhone鍵盤般、配合螢幕自動調整長寬尺寸。的確,如同Apple所言,iPad在橫擺時的螢幕鍵盤直逼筆電尺寸,似乎有著相當容易輸入的優勢,而實際嘗試打字,每個按鍵也的確夠大,實在不容易按錯鍵... 不過iPad螢幕畢竟是玻璃材質,隨著便利性,敲打鍵盤的速度如果愈快,對手指所造成的負擔也將可遇期,個人比較好奇iPad在長時間使用後,使用者對於這樣的輸入方式能習慣到什麼程度。
照片

當然,我也很好奇日文輸入的方式,從設定功能裡的鍵盤設定裡,可以發現預設了「日本語」,不過並未如同iPhone般提供日本使用者最習慣的數字排列(ten key、假名形式),只提供全尺寸鍵盤的羅馬字輸入模式

使用iPhone平台輸入日文時,選字窗的位置大致位於文字輸入點附近,不過偶爾也會跳出畫面,因而造成不便;而使用iPad輸入日文時,選字窗直接排列在鍵盤區正上方,按下空白鍵就能切換每一列候補關鍵字,並透過手指點選確認。此外也稍為測試了iPad版的「Pages」,可以發現內建了兩組日文字體,分別為「Hiragino Kaku Gothic」亦即「Hiragino Mincho Pro」,而讓我更加好奇的是設定選單裡的「File Sharing」,或許能透過此功能,直接讓iPad與電腦端共享文件也說不定。
照片

|請iPhone軟體開發者務必評估iPad平台的支援
在上述的各項標準功能之外,廣受好評的iWork中的各項軟體也將以美金9.99元在App Store販售。例如能製作精彩簡報的軟體「Keynote、能編輯出絕佳排版文件的「Pages」以及能輕鬆製作精美試算表的「Numbers」等。

總之,認為光靠這些軟體就以足夠取代筆電的使用者應該不少,事實上,Apple「iPad」似乎在不知不覺中,已成了號稱最輕薄筆電「MacBook Air」的勁敵也說不定。
照片

同時,藉這個機會也在iPad平台上實測了幾款專為iPhone開發的遊戲,標準顯示模式會以小畫面的形式,將遊戲畫面顯示在iPad螢幕中間,這個方式雖然不影響透過傾斜iPad即能進行操控的遊戲,但對於需要拇指進行操控的遊戲來說,就顯得很難操作;當然,如果將顯示模式放大,雖然遊戲畫面能放大至全螢幕,但解析度多少變得較低、較糊;此外,如果全螢幕狀態,遊戲的操控按鈕是設計在螢幕兩端,那還不至於影響操作,但反之,操控按鈕的範圍原本就不小,隨著iPad螢幕加大,玩家甚至有可能無法進行遊戲。

對於專職開發iPhone平台遊戲的開發者來說,從現在起到iPad正式供貨的這段時間,一定要特別了解適於iPad平台的操作方式,甚至為了在iPad平台也能有更棒的遊戲體驗,應該有再次激發想像力的必要。更何況,如果趕在iPad供貨前完成,Apple應該會利用App Store大力曝光軟體也說不定。
照片

雖然寫了不少雞毛蒜皮的問題,但毋庸置疑,iPad是前所未有的全新型態設備。目前為止的iPhone軟體總是讓人相當期待,更不用說接下來的iPad軟體資源了。

三年前,Apple在美國發表第一代iPhone時,我也曾寫下一篇題為「iPhone是整片森林裡最先站穩的『最初の木』」,時至今日,果然iPhone的影響力並非只在行動電話業界,而是已蔓延到電腦軟體開發、遊戲、醫療以及出版等產業。

這次「iPad」的登場,或許能再度開創出如同當初iPhone般的全新格局也說不定。


《原文以及完整相關連結,同步刊載於RakunaMac
2010-01-31 2:11 發佈
感謝分享這麼詳細的好文章
5分送上!
Thanks a lot for this information. 是iPad東方人使用習慣的第一手經驗談。iPod和iPhone剛出來時所謂的玩家都罵的一遢糊塗,但後來事實證明其改變了世界,我使用Apple大慨23,24年了,從最初台灣不到一百人,一路走來一直堅信蘋果慨念,到現在深深相信蘋果帝國快要形成!
好文!辛苦了

那個直立的dock鍵盤組
在使用keynote時不就.....
謝謝樓上以及加分的朋友..
總覺得沒有翻譯得很好..


推"蘋果帝國"...
蘋果新聞更新: http://www.rakunamac.tw/
蘋果帝國?
也許應該說是微軟帝國中,那逐漸壯大的蘋果信仰吧 ...
CFC in the SKY
寫的真的很棒,很多人只是看到官網的照片,就胡亂陬的批評,一切還是等看上市後,拿到實機把玩以後,再來作討論,我四年多前開始接觸蘋果後,不知道被多少人罵白痴,可是我覺得我用得很開心阿,微軟真的很不符合我的需求,不過我也不會叫周圍的人不要買微軟拉,因為賈斯博先生就是有辦法讓很多人願意花錢或是改變習慣開始使用蘋果電腦,這一年來,我身邊用iphone的人真的像細胞繁殖一樣,iphone用了一陣子,竟然都跑去買mac電腦了,ipad我是不知道好不好,但是我覺得3c產品對我來說並不是比規格,穩定比較重要,每每要比什麼規格,或許很多人追求的就是一切都是頂級的規格,最高階的顯示卡,最棒的主機板,吵來吵去也沒有什麼用,國人做的東西是很優秀很前端沒錯,但是如何打造像藝術品的美麗產品,的確也是我們該學習的。
買一臺給爸媽上網用應該不錯

老人小孩皆宜呀!
我還是想說它是玩具而非工具!

它不會帶來什麼革命性的意義,就如iphone,很炫很有質感,但仍舊少了很多的功能(如2G、3G訊息不能轉寄、藍芽無法傳輸檔案,這是0元手機都有的功能)

對於ipad也有相同的問題(很想請教相片要如何放進去!是要先傳到電腦,再接上它,然後一家人擠著看這不到十吋的螢幕看嗎?)

apple的模式就是要愛好者去適應它,缺少"for myself"設計

工具還是要回歸工具的本質,設計漂亮外還是要買足使用者的需求。

舉各個人的例子,同是拿apple筆電(鋁合金那款),花了近五萬(含vista),筆電很美很有質感,但是每次拍完照片後,卻從包包掏出普通到不行的一條傳輸線,接上相機插上筆電,然後才能傳照片!

我沒有apple,只有三萬多元的hp筆電,但是拍完照後我只要拿出sd卡插上NB,每次看到這裡心中總是有個os:apple很厲害,讓apple迷自己去說服自己,去照這他們定的模式來使用工具!

套句最近h牌手機廣告:不用任事手機,讓手機認識你!
但是apple是:不用認識你自己,只要認識apple就好了!因為你是我的"人質"
辛苦啦~~這篇大概是我看過最詳細且中肯的一篇關於ipad文章,滿分奉上!!
價錢太殺,很有吸引力,但是只要想到不能多工(ex:一邊上網一邊聽音樂),我就覺得氣。
看樣子我的ipod mini還得再繼續服役,直到它能多工或iphone能換電池為止,才有機會強制ipod退休。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