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為什麼NCC審核要那麼久 ?

以台灣的經濟規模,「自家」的產品也不是第一波上市了,我們憑什麼要求外國的產品能早點?
要要求,就先把自家的產品要求好,再去要求國外的
如果自家人也沒對自己比較好,難怪錢會流向國外

a27689532 wrote:
明明就是APPLE不...(恕刪)
C'est La Vie! 法文「這就是人生啊!」
sickfoot wrote:
以台灣的經濟規模,「...(恕刪)


怪了 Giant 腳踏車
確實是對台灣本島人特別好
去看看國內外售價吧
好像也沒有見國人特別挺Giant??
還不是有不少人買日系小折或迷信舶來品??
人家韓國可是從Samsung一開始做Feature Phone邊罵邊買市佔率高
到Galaxy S2韓國國內預購量破6位數一路挺過來
想要虛榮就直說
這是人之常情
但又要牽扯到什麼對國人怎樣怎樣的就有點噁心了...
台灣人真的迷信舶來品迷的很兇不是我在講

PS 你說的首發地點拿hTC來講 國外會首發的基本上是電信商去訂的
hTC的業務模式是通路商來要貨我再給 他自己幾乎不搞通路的
很多東西你要怪是要怪通路商 而非製造商
台灣的通路商有很多都是做得很糟我就不講哪些了
自行車我不懂,我只知道Benq以前夠好就不少人買
螢幕也還可以,也有人買單
電器產品大同好,國人就支持
別扯什麼迷信舶來品,誰東西做的好就買誰

我也沒特別責怪HTC,反正你推給通路商,那就當是通路商的問題
國產產品優惠和推出時間也沒比國外產品來的好,衡量之下消費者自然有不同的選擇

Tom1726 wrote:
好像也沒有見國人特別挺Giant??...(恕刪)
C'est La Vie! 法文「這就是人生啊!」
monto.geo wrote:
這篇給大家參考一下,其他大部分國家的認證是不需要等認證號碼的,美國加拿大認證都是用產品本身的型號,歐盟澳洲完全不用。NCC要求不只要打上NCC認證標簽,還要有認證號碼,這是造成4-6週的延遲主要原因。試想,認證通過後才能開始印被蓋,這樣不會慢嗎?

http://arstechnica.com/apple/guides/2011/02/ask-ars-what-do-the-symbols-on-the-back-of-iphones-mean.ars

台灣上市延遲跟NCC無關是不太可能的,也許不是他們審核動作慢,而是他們的法規限制造成產品上市延遲。個人不負責任的分析有三個原因:

1. NCC產品認證後照片會曝光,這對任何一家公司都會造成產品發表前無法送審的窘境
2. NCC規定要印上認證字樣:這個合理,很多過家都有類似的規定
3. NCC規定要印上認證號碼:這點個人認為容易造成產品在台灣延遲上市的主因,加上第一點造成無法提早送審。

除了蘋果外全球會同步(且預先告知日期)發行產品的公司並不多,所以這個台灣延遲上市的問題不容易被大家用放大鏡看。

當然蘋果也不重視台灣市場也是主因。但話說回來,也許蘋果一公佈上市隔幾天就送審了,然後跑程序下來大概兩三週後通過認證,這些情況都很合理,問題就只是NCC法規立法時沒考慮周詳而已。美國FCC審核要3個月,但他們會保密(至少不會公佈照片),而且不用打號碼,這不是有效率多了嗎?

別再替NCC護航了。台灣法規沒效率又跟世界脫節又不是第一天。


我已經查過一整套流程了.
蘋果準備商品相關資料->找NCC認可的實驗室進行測試, 取得報告->報告進行認證->認證通過送NCC公告.
測試跟認證, 台灣蘋果是找同一家公司的. 認證通過當天, NCC就公告了.

請問NCC是拖在哪一點? 資料查過了嗎?

假設實驗室測試需要時間, 那Apple不會早點送測? 有一種東西叫NDA, 違反了會被告, 隨便
洩露機密的話,這實驗室也不用混了. 新iPad生產那麼多台, 那麼多相關廠商, 在發表前外界
都沒有人知道是為什麼? 要跟隨證書在NCC公告的照片的pdf, 是認證送件的當天做出來的,
隔天就公告了...有什麼機密性問題嗎?

有心的話, 報告在未發表前就可以取得, 發表會當天之後送件馬上就可以通過審查到NCC公告
(這次是兩天).你提的問題一條都不會有! 請問最後The New iPad通過審查是幾月幾號? 我新
iPad都從日本帶回來台灣用了一星期了好嗎? 審查到公告只花了二天! 加上印認證字樣跟號碼,
第一批要在台灣上市有什麼困難? 好啦, 我們不要講跟著當天第一批上市, 現在買到不過份吧?

台灣人對政府機關運作的不暸解跟強烈偏見, 我看才是世界第一.... NCC這次真是背了黑鍋...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sickfoot wrote:
自行車我不懂,我只知...(恕刪)


所以我才要提Samsung這個例子啊
台灣人就是誰好就買誰的
這個我管不著 錢是自己賺的怎麼別人無從干預
但買著其他國的貨
然後又在怨說自家人爛
就有點說不過去
你可以問問7~8年前買Samsung產品的人
真的品管實在不怎樣
但人家韓國人就真的這樣從爛貨到現在的好貨挺了7~8年才有了今天
台灣人卻要求等你品質變好我再來買單
然後又怨說不長進 沒人支持沒錢要怎麼長進我請問??
sickfoot wrote:
自行車我不懂,我只知...(恕刪)


樓上的意思是,韓國人就算自家東西不好還是會支持,這點是台灣缺乏的。台彎人不會買東西只為了買台灣貨而把品質視為第二考慮。

但話說回來,台灣廠商大部份很短視,老是把降低成本考慮在前,品質要求考慮在後,簡單講就是沒有往世界第一發展的野心及理想抱負,只想以機海戰術快快撈一筆然後換下個產品。公司裡工程師爆肝趕工一個人當三個人用(工程師兼美工設計兼QA?!),又只能拿到以國際標準來說偏低的待遇,這樣品質好得起來嗎?

台灣廠商沒有成為世界第一的野心,台灣人自己當然也不想支持二流產品,惡性循環。

台灣有很多人才,而且大家工作努力,但是沒有很多夠有遠見夠有世界觀的上司來領導公司。
個人認為台廠需要的是像韓國般的政府支持加上提高世界觀的教育方式,來進軍世界舞台才有後路。搞二流產品遲早會被中國貨打死。
所以我才提Benq,當初有不少人挺,還是做不起來
是Samsung爭氣(當然有他們政府支持)而搞起來的
難不成大同或其他成功的國產產品,國人都沒挺?

不過話說回來,產品在國際上會不會成功,跟台灣人挺不挺,真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所以我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講「台灣的經濟規模」
或者是如樓上所說,台灣的企業爭氣到什麼地步

企業有沒有像Samsung會聽自己國人的聲音?會不會也關係到國人的支持程度?
Samsung給他們國人「情感」上的連結,國內廠商是否也有做到?
韓國人是否一定會支持自己的國產?是否被支持的韓國品牌都會成功?
這些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韓國人是個比較特別的民族,民族性是世界數一數二重的國家
說說美國好了,美國人有特別支持自家的產品嗎?未必
日本是怎麼做?其他亞洲國家的產品又是怎麼做?
會成功的產品就有人買單,好產品自然就會成功

Tom1726 wrote:
但人家韓國人就真的這樣從爛貨到現在的好貨挺了7~8年才有了今天...(恕刪)
C'est La Vie! 法文「這就是人生啊!」
sickfoot wrote:
所以我才提Benq,...(恕刪)


同意你跟monto.geo大的看法
我想爭論的點在於首發地點這個常常會有人糾結的點
說真的我提三星本身也不是一個很恰當的例子
Samsung , Hyundai , LG 等 都是政府舉外債舉出來的公司
1990年以前南韓在世界舞台上能見度跟現在相比的很低
他們是吞了毒藥延長壽命 在用這段時間去找解藥
他們扶出這幾隻巨獸本身也存在很多危險性
"萬一" 我是說 "萬一" 這些巨頭沒有成功
等於是把國家的未來也賠進去 本身是非常大的賭博
他們舉債的數字我想應該是大到可怕 不然也弄不出這種規模
我想南韓人多多少少也知道 所以這本身會驅動他們去買國貨
至於台灣monto.geo大 也講了真的短視近利
不過我個人覺得
台灣真的過度依賴外資了 (跟南韓這種政府出面借又不一樣,到了一定的數字政府耍賴外資比較沒轍)
即便是TSMC這個幾乎是ITC產業的代表公司
本身也有非常多的荷蘭資金在裡頭
hTC的大股東 Qualcomm 也是以色列人老闆的錢
這些外資目標是賺錢 而非深耕實力
因為資金要轉移走也不是甚麼難事
台灣政府端在對抗外資的軟弱也不是甚麼新聞了
要不是有彭總裁以及央行的人還在努力壓 我看台灣早就被視為亞洲提款機了
在這種資金很不穩定的環境下
我想台灣本身出資人短視近利也不是全然愚蠢 畢竟一賠可能真的賠的一窮二白
像我之前就有聽過台中精密機械的老闆演講
台中精機有一段時間真的是風雨飄搖
財務槓桿操作過度時 面臨資金突然被抽離真的很傷
搞到現在他們還是不太敢再度上市上櫃了
國家出資扶公司是兩面刃
但面對這種巨獸 一般民間公司真的很難抗衡還有隨時會撤走的資金在後面扯後腿
至於美國的話
另當別論 美國的赤字我想也不是啥秘密
現在他依賴的是軍事以及他們消費習慣在國際物流上的支撐著恐怖平衡
總有一天這個平衡被打破後
美國會吃到苦頭 (但不至於太慘 畢竟糧食輸出大國的地位實在太可怕)

PS 鴻海老闆郭台銘有講過一句話,很欠揍但確實是事實: 要跟銀行借錢就要借到銀行會怕你的量

monto.geo wrote:
個人認為台廠需要的是像韓國般的政府支持加上提高世界觀的教育方式,來進軍世界舞台才有後路。搞二流產品遲早會被中國貨打死。...(恕刪)



華人有趣的民族性,說明了,這種想法在台灣是無法辦到的。

早期台灣政府挺台塑,然後呢?台塑是成功了,可是後續選舉時候,政府讓在野黨抹黑到怎樣的程度?
更別提現在的 竹科企業群 ...。

以政府支持少大企業的模式,基本上,這與內線交易、圖利特定廠商,可說是畫上等號的。

按照台灣的【主流民意】,政府贊助企業家可以,但得【雨露均霑】,得【齊頭式平等】。眾所皆知,這樣的後果就是砲火分散。培養一堆電子產業,一大票電子品牌,但比不上三星一家。
這當然有好有壞,缺點是無法形成規模,無法形成巨大的品牌效應,無法垂直整合。
但相對的,官員相對比較廉潔,企業的氣燄會比較低,而且小企業也比較容易存活。

想想韓國每次若查貪汙查到三星頭上,就多少官員自殺!?

只是,相形之下,我寧願台灣現在這樣的方式。
政府盡可能塑造公平的環境,安全的環境,讓企業各自發揮。
比較一下
台灣 ipad 有兩個認證標籤
1. 商品電磁相容認證 -- 電磁波干擾 認證R33057
2. NCC 標籤--- 經政府授權的實驗室,根據NCC 規定技術標準(功率及波段)進行的檢測和批准 。 認證CCAIxxxxxx

香港 ipad 背蓋上認證標籤
1. FCC -ID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無線電廣播、電視、電信、衛星和國內和國際的通信。範圍有美國50多個州、哥倫比亞以及美國所屬地區。

2. CE - 歐洲指令規定CE標準,包括玩具安全,機械,低壓設備,終端設備和電磁兼容性。
CE 標準適用的範圍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愛爾蘭、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瑞典、芬蘭、奧地利、丹麥、波蘭、馬爾他、斯洛維尼亞、匈牙利、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愛沙尼亞、塞浦路斯及拉脫維亞,等二十五國。

3. WEEE -廢棄物標準

4."!"alert symbol- 少數歐洲非CE標準,功率及波段認證 。

香港 ipad 可以歐美認證標籤不需再行認證,在第一波上市名單。

個別國家不需再認證,是首先要條件。不能貼紙標籤,因為工廠在ipad 背蓋,刻印都相同,相對出貨較快速。

而台灣 ipad 有兩個認證標籤,不接受美國及歐洲指令規定CE標準。美國(FCC)的產品技術標準已很嚴謹,但是NCC 視歐美檢驗認證為廢物。

這就是牽涉國際接軌問題,別的國家不接受台灣規定技術檢驗標準,台灣也不接受美國及歐洲認證。
這無形增加貿易障礙,這件事就看出國際化工作做得好嗎 ?
其實政府授權的實驗室設備也是經歐美認證核可,才能使用。

以 apple 產品影響力,如台灣能在第一波上市名單,可以提高國家在資訊現代化國際知名度,何樂不為?

PS .新加坡排在第一波上市名單,有新加坡版 ipad 的看一下背蓋有幾種認證標籤 。
中國大陸有同樣問題(需國家認證),不在第一或二波上市名單。

台灣 NCC 是立法委員參考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通過成立的機構。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